第二讲初中常考文言虚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讲初中常考文言虚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初中常考文言虚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前。
③茂才:
即“秀才”。
④故旧:
老朋友。
⑤令为开产业:
叫他为(子孙)留些产业。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②是以先帝以遗陛下
③深追先帝遗诏④得遗金一饼
2、选出与“当之郡”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B、操蛇之神闻之C、以此遗之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翻译句子。
①震性公廉。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后世成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其”的常见用法。
A、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它”“它的”:
故人不独亲其亲(它的)
B、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自己的)
C、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中”:
视其书(那本)
D、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恐怕)
表反问语气: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难道)
1、辨析句中“其”的用法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下视其辙()5)则移其民于河东()4)其真不知马也()
二、即学即用
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屡至其门B.故人不独亲其亲C.安陵君其许寡人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三、中考链接——《螳臂当车》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曰:
“此何虫也?
”对曰:
“此所谓螳螂者也。
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
“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
”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
(2)此为人
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其”与“其为虫也”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如土石何B、其真不知马也C、其一犬坐于前D、专其利三世矣
3)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于”的常见用法
“于”用作介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介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在、在……方面”。
如
①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七语下册《口技》)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③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九语上册《出师表》)
⑤舜发于畎亩之中……(九语下册《孟子两章》)
2.介出动作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⑥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昔日……(九语上册《出师表》)
3.介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对于、向、同、与”。
⑦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九语上册《隆中对》)
⑧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九语下册《公输》)
⑨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九语下册《愚公移山》)
4.用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⑩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九语下册《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
(1)然后知生于忧患()
(2)苛政猛于虎()
(3)余将告于莅事者()(4)告之于帝()
(5)吾祖死于是()(6)人之食于虎()
(7)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8)欲报之于陛下也()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于舅家见之B.以授二子以彰其咎
C.问其简其真无马邪D.出诸袖中而奏之人不知而不愠
四、“以”的常见用法。
A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把”“凭”“按照”等。
例:
以刀劈狼首(用)公亦以此自矜(凭)以丛草为林(把)以计而行(按照)
B、
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而”等。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想保(因为)
C、连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用来)
表动作的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不译)卷石底以出(不译)
D、动词,可译为“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E.通假字,通“已”,译为“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已经)
1、解释句中“以”的用法。
1)太子以归()2)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赖是以食吾躯()4)塞忠谏之路也()
5)刀劈狼首()6)默然无以应()
7)膑以此名显天下()8)五十步笑百步()
9)以君之力()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徐令彪之少子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D.超乃顺风纵火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五、“乃”的用法。
A、副词,于是,才,竟然例: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凡三往,乃见(才)
B、表判断,译文中加“是”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C、代词,你,你的例: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你们的)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乃”的用法:
1)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2)乃钻火烛之()
3)家祭无忘告乃翁()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楚庄王欲伐越齐师伐我B.此智之如目也其家甚智其子
C.王之伐越,何也无丝竹之乱耳D.庄王乃止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为”的用法。
“为”用作介词,大致有一下几种情况:
1.表示替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替、给”。
①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2.表示所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对”。
②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3.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4.表示被动。
④山峦为晴雪所洗,鲜妍明媚……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
“为”有介词和动词两种用法。
例如“公输般为楚为云梯”(《墨子•公输》):
前“为”是介词,当“替”讲;
后“为”是动词,当“造”讲。
这一般不致误解。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的“为之”:
当它后边是名词时,“为”是动词,“之”是它的近宾语,后边的名词是远宾语;
当它后边是动词时,“为”是介词,“为之”是介词结构,作后边动词的状语。
例如:
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七语上册《童趣》)
⑦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九语上册《隆中对》)
1、解释“为”的意义或用法:
1)为学()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
3)为其来也()4)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5)为其老,强忍()6)良业为取履()
7)中轩敞者为窗()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七、“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1)中峨冠而多髯者(不译,或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就"
或不译。
1)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2)马无故亡而入胡。
《塞翁失马》
3)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4.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
"
却"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2)前狼止而后狼又至(“但”或“但是”“然而”)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译为“地”或不译。
1)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2)溯游而上(地)
B.音节助词:
既而儿醒(不久,不译)俄而百千人大呼(不译)
1、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日出而林霏开()2)民困而不知救()
3)敏而好学()4)玉质而金色()
5)面山而居()6)温故而知新()
7)水落而石出()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丑女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
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解释下面句中加黑的词。
(1)挈妻子而去之走
(2)去死肌,杀三虫
(3)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4)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2、将“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2)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3)坚闭门而不出(4)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4源于这个小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_。
它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嗟来之食》
齐大饥
(2)。
黔敖⑶为食(设食摊)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⑷之。
有饿者,蒙袂⑸辑屦⑹,贸贸然⑺来。
黔敖左奉⑻食,右执饮,曰:
“嗟⑼!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⑽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⑾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⑴本节选自《檀弓》下。
(2)大饥:
严重的饥荒(3)黔敖:
春秋时期的贵族。
(4)食(sì
):
同“饲”,把食物给人吃。
(5)蒙袂(mè
i):
用衣袖遮着脸。
袂,衣袖。
(6)辑屦(jù
拖着鞋子。
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7)贸贸然:
昏昏沉沉的样子。
(8)奉:
捧。
⑼嗟:
喂,呼叫声。
⑽唯:
在句中起连接作用,“因为”。
⑾谢:
断然谢绝(黔敖的施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右执饮⑵执策而临之⑶被坚执锐⑷执迷不悟
2、写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⑴以待饿者而食之⑵扬其目而视之
⑶人不知而不愠⑷中峨冠而多髯者
3、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于是”、“就”。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
4.副词,译“因此”。
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
(《墨池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D.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九、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3)表并列或递进,译“和”、“而且”、“并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勤训》①
治生之道②,莫③尚乎勤。
故邵子④云:
“一日之计⑤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⑥,而旨则远矣!
大禹⑦之圣,且惜寸阴⑧;
陶侃⑨之贤,且惜分阴,又况⑩贤圣不若⑾彼者⑿乎?
(选自《恒斋文集》)
【注释】①勤训:
阐述勤的重要性,告诫后辈。
作者李火炤(zhà
o);
字元朗,号恒斋,善化(今湖南长沙县)人,清代学者,著有《周易拾遗》、《恒斋文集》等书。
②治生之道:
谋生的道理。
③莫:
没有哪一种东西。
尚:
看重。
乎:
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的意思。
④邵子:
邵雍,宋代学者。
⑤计:
谋划,打算。
⑥近:
浅近。
旨:
意义,用意。
而:
转折连词,然而。
⑦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
之:
指示代词,意思是“这样的”。
圣:
指智慧、才能、道德修养几方面都无比伦比。
⑧寸阴:
日影移动一寸,比喻短暂的时间。
阴,日影。
⑨陶侃:
晋朝人。
曾说:
“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
”⑩况:
何况。
⑾不若:
不如,不及。
⑿彼者:
那些人。
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与
1、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
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C.似与游者相乐。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十一、“虽”有两种用法:
1.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先让一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尽管”。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②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八语下册《满井游记》)
2.用于条件关系,表示最大限度地假设一种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就是”。
用“虽”表示假设,“虽”一般放在主语前头。
④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八语上册《三峡》)
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八语下册《马说》)
⑦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虽”常和“然”连用。
文言的“虽然”等于现代说的“虽然如此”。
其中“虽”是连词,等于“虽然”;
“然”是指示代词,等于“如此、这样”。
“虽然”的“然”比“然而、然则”的“然”意义更实在些。
文言的“虽然”一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虽然”来对译,而要用“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⑧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⑨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四川省成都市以及各市历届中考文言文真题
2007年、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不以物喜”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属余作文以记之B.徒以有先生也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以中有足乐者
2008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扶苏以数谏故B.子墨子闻之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知而不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009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2010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如土石何
2011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罔不因势象形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B.中轩敞者为舱士卒多为用者
C而竖其左膝学而不思则罔D.则题名其上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绵阳2010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啮人,无御之者。
宁可以急相弃邪B殚其地之出。
前人之述备矣
C则弛然而卧。
杀而鬻之D苛政猛于虎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凉山州2011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当余之从师也时人莫之许也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足肤皲裂而不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广元2011年、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愿以十金易焉”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
A.属予作文以记之B.必以分人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乐山2011年、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宜宾2011年、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内江2011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谓其妻曰亦不详其姓字B.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
C.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D.欲有求于我也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家庭作业
1、下列各句与例句“苏秦之楚”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至之市C.亲戚畔之D.怅恨久之
3、《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
“吾忘持度!
”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的词:
⑴遂不得履⑵宁信度,无自信也
2、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释义:
⑴先自度其足音:
义:
⑵吾忘持度音:
3、下列加点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辍耕之垄上C、食之不能尽其才D、久之,目似瞑。
意暇甚。
4、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
①雨,动词,下雨。
②左右:
指左右的侍卫。
③焉之:
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之,动词,至;
焉,疑问代词,哪里。
④罢:
停止。
⑤会期:
会面赴约,去见一见
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B、辍耕之垄上C、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至之市而忘操之。
2、⑴公将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③。
晏子④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