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工业结构调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达州市工业结构调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州市工业结构调整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据来源:
达州市工业动态2010和省经信委有关资料。
(二)工业结构现状
1.行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重化工特征明显,到2010年,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7.27亿元和258.1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5.48%:
84.52%,轻、重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分别为111家和385家(参见表2)。
煤-电-冶-化-建产业链优势明显,其增加值达到210.5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8.90%;
利税总额达到43.52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超过59.30%;
规模以上企业个数32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超过66.20%。
食品和纺织工业特色突出,其增加值分别为26.14亿元和16.63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56%和5.45%;
利税总额分别为4.78亿元和2.79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52%和3.81%;
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分别为72家和14家,占全市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4.0%和3.6%。
(参见表3)
表22010年全市轻、重工业主要指标情况
工业总产值(万元)
所占
比例
工业增加值(万元)
利税总额
(万元)
规上企业个数(家)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人)
全市
合计
10396796
100%
3054476
733857
轻工业
1735694
16.69%
472760
15.48%
91697
12.50%
111
22.38%
17883
14.94%
重工业
8661102
83.31%
2581716
84.52%
642161
87.50%
385
77.62%
101798
85.06%
达州市工业动态2010。
表32010年全市工业行业主要指标情况
规上企业
个数(家)
全市合计
733857
冶金工业
2157140
20.75%
493152
16.15%
65611
8.94%
21
4.23%
煤炭采选业
2995620
28.81%
1026843
33.62%
261605
35.65%
205
41.33%
天然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03098
0.99%
24779
0.81%
9188
1.25%
15
3.02%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
381146
3.67%
125230
4.10%
10106
1.38%
13
2.62%
食品及饮料工业
1028510
9.89%
261428
8.56%
47828
6.52%
72
14.52%
纺织及化纤工业
469952
4.52%
166338
5.45%
27935
3.81%
14
2.82%
化工工业
475274
4.57%
151803
4.97%
26226
3.57%
18
3.63%
医药制造业
71812
0.69%
26813
0.88%
6689
0.91%
5
1.01%
建材工业
1041344
10.02%
307688
10.07%
71694
9.77%
机电工业
741145
7.13%
202738
6.64%
50118
6.83%
28
5.65%
橡胶及塑料制品业
140901
1.36%
48048
1.57%
11904
1.62%
6
1.21%
石油及天然气开采
580564
5.58%
163951
5.37%
133822
18.24%
1
0.20%
其他工业
210190
2.02%
55665
1.82%
11131
1.52%
26
5.24%
2.产品结构
“十一五”期间,全市绝大部分工业品生产量增长较快,特别是一些原材料、食品、能源、建材等产品,受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生产量大幅增长。
到201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呈现12增5降,其中增长幅度超5成的有水泥、白酒、天然气、农用化肥、农膜、铁合金,分别增长115.2%、84.7%、83.7%、56.9%、54%、53%;
布、食用植物油、发电量、生铁、粗钢、钢材等主要产品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参见表4)
表4201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累计
比上年±
%
布
万米
7647
34.2
原盐
吨
161060
-43.4
白酒
千升
25217
84.7
啤酒
74474
-9.5
食用植物油
25189
5.7
原煤
万吨
1077
-15.3
焦炭
151
-8.5
发电量
亿度
74.3
10.3
生铁
254
6.6
铁合金
71
53.0
粗钢
235
8.5
钢材
279
12.8
农膜
55562
54.0
中成药
1213
-3.8
水泥
1273
115.2
农用化肥
56
56.9
天然气
亿立方米
41.43
83.7
达州市统计年鉴2010。
3.组织结构
“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培育工业骨干企业、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工业企业所有制性质、经营机制、经营规模发生根本性变化。
到2010年,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的87%以上;
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达212.80亿元,占全市比重接近70%;
规模以上企业个数306家,占全市比重近62%(参见表5)。
工业骨干企业快速增加,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有2户,销售收入上1亿元超过200户;
中小型企业蓬勃发展,主营业务收入896.50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86%,利税总额69.25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超过94%。
吸纳就业人员近10万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84%(参见表6)。
表52010年全市工业所有制构成情况
国有企业
1118199
10.76%
371355
12.16%
集体企业
204260
1.96%
67405
2.21%
24
4.84%
股份制企业
7597312
73.07%
2128094
69.67%
306
61.69%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98047
0.94%
28630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378978
13.26%
458992
15.03%
135
27.22%
表6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规模情况
主营业务
收入(万元)
10420965
大型企业
1455873
13.97%
41300
5.63%
2
19010
15.90%
中小型企业
8965092
86.03%
692557
94.37%
494
95.90%
100671
84.10%
4.技术结构
“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010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91.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1.83%;
完成新产品产值209.9亿元(参见表7)。
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
完成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家,省级创新型培育企业13家,省级产学研创新联盟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
表72010年全市工业创新情况
技改投入(万元)
占全市固投比例
新产品产值(万元)
1913832
31.83%
2099055
5.空间布局结构
“十一五”期间,全市强化区域内部合作与协同发展,积极发展县域工业经济。
到2010年,县属及县属以下工业总产值809.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7.84%;
完成工业增加值238.93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8%;
利税总额达到30.69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达到72.8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475家,占全市比重超过95%。
同时,全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施“退城进园”,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
到2010年,全市形成省级工业园区1个、县级工业集中区7个,工业园区(集中区)工业总产值481.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
完成工业增加值150.3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9.21%;
规上企业138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比重为27.82%。
(参见表8)
表82010年全市工业集中度情况
市属及以上
2304037
22.16%
665181
21.78%
县属及县属以下
8092759
77.84%
2389295
78.22%
475
95.77%
工业园区(集中区)
4815000
46.31%
1503200
49.21%
138
27.82%
(三)存在的问题
在我市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总量仍然偏小。
2010年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工业增加值(6840.5亿元)的4.5%。
二是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协调、传统工业较多。
轻、重工业增加值比接近1:
4;
煤炭、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较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仅有3家。
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关联度相对较低,产品链相对较短,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和上游产品。
四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大企业、大集团数量较少,超百亿元企业只有2家,支撑力不足。
五是企业外向度不高,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仅有3家,本地工业企业出口额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六是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低,科技人才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传统产业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品牌竞争力较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偏低。
七是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形势严峻。
煤炭、火电、水泥、钢铁、化工、苎麻等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建成、新上工业项目快速增加,导致能源消耗需求量大幅增加,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新增量较大,减排能力有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总量控制面临严峻形势。
(四)调整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也迎来了工业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
1.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
伴随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力日趋增强、步伐日益加快。
达州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交通条件便利、要素成本较低、市场腹地广阔,将成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和战略重点,这将有利于达州发挥资源、要素、区位、市场优势,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西部大开发、革命老区和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机遇
达州地处西部,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和秦巴地区连片贫困区的重要区域,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加快革命老区以及连片贫困区发展的重点区域。
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发展规划和加快革命老区以及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将更加突出对西部地区、革命老区以及连片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为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4.国家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机遇
达州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将有利于达州发挥资源、要素、区位、市场优势,积极承接成都和重庆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对成都和重庆区域的产业配套,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区域合作和协同分工,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二、“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增总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专业化、园区化、集群化”方向,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发展、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思路,主攻行业、产品、组织、技术和空间布局五大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调整和升级步伐,重点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向高端环节和主导产业链延伸,重点创建一批知名品牌,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努力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1.规模效益稳步提升
继续保持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提前实现翻两番目标,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5%以上;
利税年均增长18%,到2015年超过1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8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2.行业结构转型升级
推进工业行业结构合理化、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到2015年,轻重工业比重力争达到20:
80;
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基本建成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强力推进煤-电-冶-建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50%左右;
大力提升食品、纺织、机电等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
突破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和环保节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电子产品、工模具高端产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其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
3.产品结构日趋完善
稳步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到2015年,新产品产值力争达到400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新产品产值比重超过50%。
4.组织结构逐步优化
构建更为合理的工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大批“专、优、特、精”的中小企业,新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0户,到2015年,全部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400户,其中:
超500亿元企业1户,超100亿元企业3-5户,10-100亿元企业50户、1-10亿元企业350户,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工业企业集群。
5.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加快工业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到2015年,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5%;
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35个,国家驰名商标4个,省级著名商标18个,申请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突破5个;
50%以上的优势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书平台及行业公共技术平台达到15家以上,获得市级及以上政府机构认定的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达到10家;
在重点共性技术和行业关键技术方面取得若干重大突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信息化改造,工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工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00户。
6.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协调和联动发展,深化市、县区域内部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企业入园发展,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一心三带”和“1+7”总体方向,到2015年,力争形成1个国家级工业园区(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3个省级工业园区(达州普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竹县工业集中区、渠县工业集中区),全市7个园区均纳入省“1525”工程;
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70%;
大力实施工业园区“1231”工程,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园区1个(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超300亿元园区2个(大竹县工业集中区、达州普光经济技术开发区)、超100亿元园区3个(渠县工业集中区、开江县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超50亿元园区1个(万源市工业集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加强与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合作,建设承接成渝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扩大产业集群的范围和规模,开创成渝经济区产业的“达州制造”崭新格局。
7.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6%以上;
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0%;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个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1个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
表9“十二五”达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工
业
结
构
调
整
主
要
目
标
具体指标
2015年
指标属性
规
模
效
益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000
预期性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28.5
21.5以上
利税(亿元)
100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380
行
轻、重工业比重(%)
15.48:
84.52
20:
80
导向性
冶金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16.15
20.00
煤炭采选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33.62
25.00
天然气开采及化工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10.34
天然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0.81
0.50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4.10
5.00
食品及饮料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8.56
6.50
纺织及化纤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5.45
3.50
医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0.88
1.00
建材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10.07
7.50
机电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6.64
8.00
橡胶及塑料制品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1.57
1.50
其他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1.82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
/
10以上
产品
结构
新产品产值(亿元)
209.9
400以上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
200以上
组
织
超500亿元企业数量(户)
超100亿元企业数量(户)
3-5
超亿元企业数量(户)
247
347
技
术
企业研发经费比重占销售收入(%)
2以上
2.5以上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