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卡片Word下载.docx
《古文阅读卡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阅读卡片Word下载.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治水必躬亲》过关检测题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潴有浅深(
)
非相度不得其情(
)(
)
躬历山川(
非咨询不穷其致(
好逸而恶劳(
亲劳胼胝(
远嫌而避怨(
布袍缓带(
二、根据下列词语中加粗字各写一个成语
(1)泥于掌故(
)
(2)躬历山川(
)
(3)好逸而恶劳(
)(4)计利而忘义(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2)非咨询不穷其致(
(3)势有曲直(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5)不可执一(
(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7)冒雨冲风(
(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四、与“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D.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五、阅读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3.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
“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二)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雨雪三日(
(2)雨雪三日而不霁(
(3)晏子入见,立有间(
(4)逸而知人之劳(
(5)公披狐白之裘(
(6)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2.下列句子与“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B.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
4.故事中,景公的笑带有怎样的意味?
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晏子的幽默言谈。
B.尴尬地发现自己的失言。
C.对自己不知黎民之苦觉得愧疚。
D.对自己身强体健颇为自豪。
5.这段文字中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是
A.犯颜直谏,言君王当与民同饥寒。
B.慷慨陈词,分析治国成败的关键。
C.再三反问,令君王自悟其过失。
D.相机启发,并以仁君来期勉君王。
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仅就上文内容作简单的评价)
【参考答案】
一、zhū
xià
ngduó
gōng
zīxú
n
yì
piá
nzhī
xiá
pá
o
二、
(1)泥古不化
(2)鞠躬尽瘁(3)好逸恶劳(4)见利忘义
三、
(1)拘泥
(2)追究到底(3)河流的形势(4)因此(5)固执,坚持某种主张(6)代词,这样(7)迎着,顶着(8)成功,办成
四、C
五、
(一)1.海瑞明朝吴晗《海瑞罢官》
2.
(1)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
(2)所以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劳,深入实际。
(3)亲自发放钱粮,不克扣一毫一厘,随行的人员也不曾强行搜刮一分一厘。
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4.治水必躬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5.C
(二)1.
(1)下
(2)放晴(3)一会儿(4)安闲(5)兽皮大衣(6)给予
2.A3.“披狐白之裘”,非天不寒,而是保暖好。
景公只从自身的感觉出发看问题。
4.C5.D6.只顾自己享受生活,不体恤天下百姓,很糊涂;
启而能发,及时省悟,知错能改,不算昏庸。
《愚公移山》过关检测题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下列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⑴面山而居。
而:
⑵聚室而谋。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塞:
)⑵杂然相许(杂然:
)
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4.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甚矣,汝之不惠。
5.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汝之不惠 通 ,意为 。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
⑶一厝朔东 通 ,意为 。
6.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
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
⑵“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
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
投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出师表》过关检测题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中道崩殂()
(2)裨补阙漏()(3)行阵和睦()(4)以彰其咎()
(5)陟罚臧否()(6)以遗陛下()(7)庶竭驽钝()(8)咨诹善道()
二、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善恶) 性行淑均(平) 夙夜忧叹(早)
B.中道崩殂(死亡) 悉以咨之(询问) 此皆良实(善良、诚实)
C.平明之理(治)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危急存亡之秋(时)
三、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B.先帝不以臣卑鄙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苟全性命于乱世
四、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
C.后值倾覆,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下面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殂(死。
皇帝死叫“崩”;
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亡命天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两句话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下面加点的内容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5.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题
一、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lǐn( )冽
kuà
ng( )野 升té
ng( ) 忙lù
( )
脂粉奁( )
朔方( )
目光灼灼( )
塑雪罗汉( )
二、为下列句中加点字确定读音。
1.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
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
三、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
()
A、单调博识滋闰隐约
B、美艳蓬勃弥漫连续
C、真切忙禄升腾孤独
D、温热壮键包藏旋转
四、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
2、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
3、《雪》是鲁迅小说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
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4、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对塑罗汉的生动描写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
五、古代有不少写“雪”的诗篇,请你写出二句含“雪”字的诗句。
,。
六、填空。
1、《雪》的作者原名,浙江人。
2、《雪》选自《》。
进入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自《朝花夕拾》的课文有、,选自《呐喊》的课文有。
七、默写填空。
(1)茅飞渡江洒江郊,,。
(2),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八、选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古文阅读复习指导卡片
古文题目
《郑人买履》
作者(名、时、地、评、作)
(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末期家、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现存篇。
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文章出处及相关作品介绍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人们常说的“百家争鸣”主要发生在这个时期。
所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形)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遽契其舟
默写或填空易写错的字(音、形)
遂履
诵读中难句举例(停顿)
无
本文重点词语释义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在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
操——。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一词多义集锦
先自度其足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意思
宁信度,无自信也音,作名词用,就是。
古今异义词积累
通假字释义
坐,同,就是,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反,同,译为
翻译有困难的语句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名句默写题集锦
郑人最可笑的“言”:
文章体例
各段段意及其之间的结构关系
文中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或事件的六要素
《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主题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写法举例
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本课“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本课的古文阅读题集锦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
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备注
刻舟求剑
组织者(名、时、地、评、作)
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遽契其舟
zhuì
()于水jù
qì
()其舟
遽:
。
契:
是:
指示代词,这儿。
从其所契者:
他;
雕刻记号的地方。
不亦惑乎:
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分别指出加横线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最可笑的“行”:
第一层:
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
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这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
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幼时记趣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
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
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
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
稚() 藐() 项为之强()怡()然 唳()凹凸()壑() 庞() 哈蟆()
稚zhì
幼小。
~气。
藐miǎo小。
~小、~视。
庞pá
ng大。
~然大物。
积累成语
明察秋毫:
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见于《晋书·
谢玄传》)。
形容惊慌疑惧。
这篇文章总的看来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可谓左右逢源、滴水不漏。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
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或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本文的详略安排的也比较完美。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
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本文充分显示了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的特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
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
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
“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
因此,观察促进了想像和联想。
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像就越奇特。
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
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鹤唳云端”;
把丛草想像为森林,虫蚁想像为野兽,土砾想像为丘谷。
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的;
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本文的语言既朴素自然,又生动形象,同时还符合幼童的心理特点,请你找出几个例子欣赏一下。
“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观念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