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8256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泥鳅养殖技术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此病多发生在鳅苗阶段。

一旦发生此病,每亩用食盐4—6公斤,兑水全田泼洒。

(3)腐鳍病,亦称瘙鳍病。

其症状为泥鳅背鳍附近肌肉腐烂,严重时背鳍脱落,鳅体两侧浮肿,并有仁斑。

可用每毫升含lO—15毫克的土霉素或氯霉素溶液浸洗5—10分钟。

(4)寄生虫病,含车轮虫和舌杯虫。

一旦发生,可在稻田内泼洒O.7ppm硫酸铜或0.5ppm晶体敌百虫。

如果鳅体仅出现红斑点,可将癞蛤蟆切碎,放在入水口,随换新水一道流入田中,即可防治。

5.泥鳅捞捕捞捕泥鳅以晚秋冬初为宜,可用晒干的油菜枝秆,浸没在田侧沟内,待油菜枝秆逸出甜味,全田泥鳅便闻味集中吸食甜水,此时可围埂用手抄网捕捞,即可大量收捕,对潜入泥中的泥鳅,可翻泥捕捉。

附录:

亲本泥鳅的雌雄鉴别是:

雌性胸鳍较短,前端钝圆,呈扇子形,体圆胖,颜色单一,产卵时用手轻捏腹部,有卵粒流出。

雄性胸鳍较长,前缘尖端向上翘,体型瘦长,颜色花杂,活动迅猛,繁殖季节挤压腹部有精液溢出。

稻田养泥鳅关键技术

(二)

 

泥鳅是一种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的水产经济动物,颇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泥鳅养殖业已逐渐兴起,但利用稻田养殖泥鳅的尚不多见。本文对稻田养殖泥鳅的主要技术措施作一介绍,供养殖者参考。

1.稻田的选择

应选择水源条件好、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强、便于管理的稻田。同时要加高加固田埂,泥鳅种苗放养前要施足有机肥,并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全面消毒。

2.选用良种

品种好坏直接影响产量。因此,应选择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抗病的泥鳅苗种。

3.放养时间和密度

稻田插秧后即可开始放养,每亩放养泥鳅亲体10千克,在不投饵的情况下,每亩可产泥鳅75千克左右。应注意:

养殖泥鳅的稻田不宜同时混养其他鱼类。

4.田间管理

放养泥鳅的稻田,要做到专人负责管理,给水稻治虫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可按常规用药量施用,应做到喷施农药时采用灌深水,喷嘴朝上的施药方法。由于泥鳅栖息于泥中,一般来说,养殖泥鳅的稻田采取上述方法施用农药、化肥比稻田养殖其他鱼要安全得多,但必须禁止使用毒杀芬、呋喃丹以及生石灰、茶子饼等。高温季节,田内适当加灌深水,调节水温,避免泥鳅烫死。平时,要经常检查修复拦鱼设施和及时堵漏洞,严防家禽下田吞食泥鳅。

5.鱼苗孵化

泥鳅的繁殖季节一般是在每年的4~9月间,前期多在晴天凌晨产卵,后期多在雨后或傍晚产卵,卵粒细小透明且具有黏性。

泥鳅发情产卵前,应稻田内及时插入一定数量的棕片、柳根或水草作鱼巢,便于泥鳅卵粘附,产卵基本结束后的当天,最好将附有泥鳅卵的鱼巢收集放在田角鱼凼内,让其孵化,这样可减少田内生物敌害的危害,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6.收获方法

泥鳅因潜伏于泥中生活,捕捞难度大。但根据泥鳅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性特点,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收获:

冬季在田里泥层较深处事先堆放数堆猪、牛粪作堆肥,引诱泥鳅集中于粪堆内进行多次捕捞;

春季将进出水口打开装上竹篓,泥鳅自然会随水进入其中;

秋季将田里水全部排干重晒,晒至田面硬皮为度,然后灌入一层薄水,待泥鳅大量从泥中出来后进行网捕。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三)

  一、稻田建设选作养泥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2-3亩为宜,要求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无污染,稻田保水性强,加固田埂,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底部入泥30厘米)建设30~50cm高的防逃墙。

防止泥鳅钻洞、跳跃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

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5%左右,在距离田埂50~100cm处开挖宽、深均为40~50cm的鱼沟,田间鱼沟呈“十”字形或“#”字形状;

在排水沟口附近或在稻田中央开设鱼溜,深60cm以上、面积5~6m、与鱼沟相通,鱼溜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二、施肥管理。

为了保证泥鳅苗下塘即有充足而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并保证生长过程中浮游生物不断,坚持一次性施足基肥、后根据水质具体情况、及时、少量、均匀追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用腐熟的畜禽肥300公斤左右,施前先在阳光下晒4-5天杀菌,在水稻栽插前10-15天,所施基肥一次性深翻入土,然后上水、耙平、无土块。

后视水质情况灵活进行追肥,一般20天左右追施腐熟有机粪肥一次,每次25kg。

  三、水稻品种选择与栽插。

饲养泥鳅的稻田水稻品种应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6月初~6月中旬移栽结束。

水稻移栽前秧苗施一次送嫁农药,移栽时要求稀植,每亩达1.7万穴,有利于通风透光,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

水稻移栽后7~10天追施一次水稻分蘖肥,每亩25kg尿素或40-50kg碳铵。

  四、泥鳅苗种放养。

待水稻移栽后,追施的化肥全部沉淀(一般7-15d),秧苗返青,保持鱼沟内水质透明度25~30cm,田面3~5cm水深。

亩放规格3~4g/尾的鳅苗约2万尾,放养时应避免鳅苗身体破损受伤、体表光滑、无病,放养前用3~4%的食盐液浸泡10~15分钟,消毒后入田,有效预防泥鳅水霉病和防止将病原体、寄生虫带到新环境。

  五、饲养管理。

  1、泥鳅放养初期,秧苗移栽后到7月10日左右,池内天然饵料比较丰富,刚投放的泥鳅苗在新的水域生长环境不太适应,摄食较少,少量人工投饵。

保持稻田水深5~10cm,秧苗分蘖后大约在7月15日~25日期间拷田,鱼溜内水加至60cm左右,2~3天换一次。

泥鳅放养到7月中旬以后,视鱼、稻生长情况的逐渐增加水量和投饵。

以主要投喂动物内脏、血粉、米糠、豆饼、麸皮等动植物性饵料和泥鳅专用配合饵料(占50%),投饵率约为5~8%;

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

投喂初期,将饲料均匀地撒在田面上或鱼沟内,以后逐渐将饲料投放在固定的鱼溜里,让泥鳅养成在鱼溜定时、定点、定量取食的习惯,以利泥鳅集中摄食和冬季捕捞。

具体根据泥鳅取食、天气、活动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水稻生长中期。

大约在7月20日~8月30日,动物性饵料占60~70%(随着水温升高,适当降低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率8~10%左右,高温季节适当加深田间水位,保持田面水深15~20cm,并注意换水,当水温高于30℃时,减少投饵量或停止投饵。

以防过多的残饵碎屑腐烂.败坏水质,一般每5~7换水一次,每次换水3~5cm,保持田水透明度25cm左右,保持黄绿色最佳。

  3、水稻生长后期,8月30日以后,田间管水要干干湿湿,动物性饵料占40%左右,投饵率4~5%,水温低于15℃时停喂,及时捕捞上市出售。

  4、稻鳅病虫害防治。

由于稻田养鱼具有除草保肥,灭虫增肥作用,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也较低。

在水稻插秧前3~5天施送嫁农药,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水稻生长期内不得不防治病虫害的,必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用药前将鱼全部赶到鱼溜,灌满田水,稻田的一半先用药,剩余的一半隔天再用药,让泥鳅在田间有多一点躲避的场所。

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

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喷在稻叶上。

下雨前不要施农药。

次日再将鱼溜水换掉1/3~2/3。

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稻田。

泥鳅对敌百虫较敏感,严禁使用。

  7~8月每隔20天左右在饵料里加一次抗菌素类药物,增强鱼体抵抗力,预防泥鳅赤鳍病。

注意加强巡田,特别是天气变化时,发现泥鳅活动异常甚至浮头,及时加注新水。

  5、泥鳅上市。

泥鳅达到上市规格就分次捕捞上市,减轻塘内泥鳅负荷量,促进泥鳅快速生长。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四)

泥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其蛋白质含量达到21%。

泥鳅还具有补中益气,壮阳利水,解毒收痔的药用功效,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越来越为人们喜爱。

在目前许多水产品种价格稳中有降的情况下,泥鳅一直处于畅销状态,且价格较好。

日本市场的需求量几乎接近名贵鳗鱼。

泥鳅对水体的适应性强,繁殖较容易,养殖方法简单,经济效益较好,必将成为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泥鳅生长的适应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23—27℃,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栖息,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

稻田不但提供泥鳅水域环境,水稻还能为泥鳅提供遮蔽、躲藏的场所,并能提供部分食料。

而泥鳅在稻田中能钻松泥土、吃掉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水稻发棵,谷粒饱满。

达到稻鳅双丰收的目的。

稻田精养泥鳅,每亩产量可达150—200千克,收入1500元,粗养每亩产量可达50—60千克,收入500元。

  一、稻田养鳅技术

  

(一)稻田精养。

稻田精养泥鳅首先要考虑建好田块的防逃设施。

  1、稻田选择。

  选择土壤为弱酸性,不旱不涸,大雨不淹没的田块。

  

  2、稻田准备。

  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应加高到40—50厘米,底部宽60厘米,田埂须夯实,最好用厚塑料膜贴面,将塑料膜深入田块泥面下 

30厘米,这样,即可保持水位,又有防止成鳅逃逸。

二是在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

其作用是给泥鳅一定的活动空间,为泥鳅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栖息环境。

所谓鱼沟即为在田块中挖“十”字型沟,其宽和深一般各为30厘米,鱼溜即在“十”字型鱼沟中间挖成“ 

○ 

”圆型的池,深度为30—40厘米,开在田块中间和进排水口附近。

面积和数量依据稻田的面积而定。

鱼沟是连接鱼溜的通道,是避暑防寒的场所,在水稻搁田和喷农药及施肥时,泥鳅可暂栖鱼溜内避让。

同时,鱼溜还是投饵的场所,鱼溜还能起到集鱼池的作用。

鱼沟和鱼溜的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0%。

三是在稻田中设置进排水口并安装拦鱼设施。

稻田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设在相对应的田埂两端,便于水均匀畅通地流经整块稻田,安装拦鱼设施的目的是防止逃鱼和阻止野杂鱼的进入,为增加过水面积,拦鱼栅要装成弯曲的凸面朝向田内,有以下三种凸面形式:

“∩”、“∧”、“⌒”。

鱼沟鱼溜的开挖和拦鱼栅的安装一般在耕田后、插秧前完成。

  3、鳅种放养。

  在放养时间上要坚持一个“旱”字。

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鱼”。

一般在早、中稻第一次耘田后即可放养鳅种,放养规格以5—8厘米为宜,一般亩放12000—15000尾。

  4、喂养饲料。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虫幼虫、水蚯蚓、底栖生物、小型甲壳类动物、植物碎屑、有机物质等为食。

人工喂养饲料为:

米糠、麦麸和少量鱼粉、加适量甘薯淀粉粘合团块状饲料,或蚯蚓、蝇蛆等鲜活饲料。

  养殖管理技术要领:

主要管理内容是日常的投饵和巡视田块、水质管理、检查摄食状况、成鳅病防治及防止逃逸等。

投饵方法,开始时,采用撒投法,将饲料均匀地撒在田面上,以后逐渐缩小食场,最后将饲料投放在固定的鱼溜里,以利泥鳅集中摄食和冬季捕捞。

投饲量一般按泥鳅总体重的3%—5%计算,也可按实际泥鳅的吃食情况而定,每次投喂的吃食时间以3小时为标准。

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

  5、田间管理技术。

  要求是即要种好水稻,又须养大泥鳅,达到稻、鳅双丰收。

  ①耕田与施肥。

一般稻田养鳅只要耘1次田即可,耕田与施肥综合进行。

耕田时可将稻田在中间隔开。

先耕半边并施肥,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追肥只能用尿素。

  ②合理用药。

稻田出现病虫害时,宜选用对症高效低毒的农药,不能任意加大用药量。

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

尽量将药嗔在稻叶上。

  

(二)稻田粗养。

主要适宜于连片稻田,其稻田设施较简单,一般不挖鱼沟和鱼溜,放养前,加高加固田埂,搞好进排水口等拦鱼设备,待水稻插秧返青后,放养鳅种,每亩放鳅种3000—4000尾,饲养期间不投放人工饲料,要抓好防逃、防偷、防敌害、防高温四大日常管理工作。

  二、泥鳅的越冬管理

  在水温降至10℃以下时,泥鳅即进入冬眠。

稻田养殖的泥鳅,要在越冬时及时诱集入鱼溜中,并加盖稻草等材料保温。

  三、泥鳅的病害防治

  

(一)水霉病

  防治方法: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鳅种下田前用孔雀石绿或食盐浸洗消毒;

泥鳅感染此病时,各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田泼洒。

  

(二)烂鳍病

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痊愈。

  (三)打印病。

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主要流行于7—9月。

①用量为每立方水1克的漂白粉化水后全田泼洒,一般可达到治疗目的。

②用2%浓度碳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处。

  (四)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所致。

泥鳅患此病后摄食减少,离群独游。

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

流行季节为5—8月份。

①鳅池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田消毒。

②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比例为5:

2)合剂全田泼洒。

  (五)气泡病。

此病因水中溶氧不足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所致。

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

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水,并用食盐化水后全田泼洒,亩用量4-6千克。

  四、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一)捕捞

  1、手抄网捕捉法。

  2、干田捕捉法。

  3、笼捕法。

专门用于捕捉泥鳅的工具为须笼,可适用于各种水体内捕捞。

  4、药物驱捕法。

每亩水田用茶饼(榨取茶油后的饼)5—6千克,用火烘烤3—5分钟后趁热研成粉末,再用水浸泡3—5小时,当稻田水深降到3—5厘米时,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地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溜附近不要施药,将泥鳅驱赶到排水口附近的鱼溜内,用抄网捕捞。

  5、灯光照捕法。

泥鳅一般上半夜睡眠,下半夜活动,所以上半夜可用手电筒等光源照捕。

  

(二)暂养

  暂养目的:

一是排除体内残物及类便,提高运输成活率;

二是去掉泥鳅的泥腥味,提高其食用价值;

二是将捕获到的分散零星泥鳅集中,便于批量销售或运输。

 

  暂养方法:

  1、网箱暂养:

  2、水泥池暂养:

水泥池须装备排污、增氧、流水等设施,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放5—6千克,暂养时要特别注意换水。

  3、鱼篓暂养:

当鱼篓放入水中时,要有1/3露出水面,以保证泥鳅可以吞吸空气进行肠呼吸。

  (三)运输

  1、尼龙袋充氧运输:

适用于长距离运输。

特别适合鳅苗种的长距离运输,一般无需中途换水。

  2、桶运法:

适于运输时间在10小时以内的运输鳅种或成鳅。

  3、铁皮箱运输:

运输途中,每隔5-6小时交换部分水量。

  4、干法运输:

水温在15℃左右,运输时间在2-3小时之内,运输时用水草包住泥鳅或在泥鳅表面泼些水,使其皮保持湿润,再置于容器中,可作近程运输。

  5、降温运输:

适用于气温较高,距离较长的运输。

方法为在箱的最上一层放置冰块,下面三层放泥鳅,每层放养量10千克。

冰决溶化后,即从上层流到下层,起到降温保温的效果。

20小时内,运输成活率可达90%。

稻田养泥鳅技术(五)

(1)泥鳅的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池可选用稻田鱼凼,或其它水池,面积以50平方米为好,水深保持在50—60厘米,采用同四大家鱼鱼苗培育方法一样的方式,主要有豆浆培育或肥水培育法。

在实际生产中,这两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

鳅苗培育前期10—15天,采用豆浆培育法。

培育后期,水体中的水生饵料往往不足,这时一方面采用肥水培育法;

另一方面可增设豆渣、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等。

一天投喂3—4次。

日投饲量为鳅苗体重5%—8%。

经过30天饲养,鳅苗体长可达3—5厘米,体重1—2克,此时已出现本能的钻泥习惯,可及时打开田凼缺口或放入稻田,每亩放养量控制在2.0—2.5万尾,以确保年底达到商品鳅规格。

(2)稻田商品鳅养殖:

稻田在放鳅前,先将田水排干,让太阳晒3—4天,每亩撒布米糠120—150公斤,次日再施有机肥300公斤,使其腐烂、吸收,然后蓄水至水深15—30厘米,即可放养鳅种。

一般亩放体长5厘米左右的鳅种10—15公斤。

放鳅的田面不要经常搅动,第一周不必投饵,一周后,每隔3—4天喂炒麦麸和少量蚕蛹粉,开始时沿鱼沟、鱼凼均匀撒投。

以后逐渐缩小食场,最后将饲料投放在固定在鱼凼中的食台上,以利于泥鳅集中摄食和冬季捕捞。

与此同时,一般每隔1月,在鱼沟中追施有机肥330公斤/亩,另加少量过磷酸钙,培养浮游生物,给泥鳅增加大量活饵料。

等泥鳅正常摄食以后,其饲料主要用麦麸、豆渣、蚯蚓和混合饲料等,每天投喂1次,上午8—9时开始投饵,用量为泥鳅体重的3%—5%,11月下旬水温降低后停止投饲。

饲养期间应加强日常管理。

养鳅稻田的水质要求“肥、活、爽”。

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保持田面水深6厘米左右,要作到春秋浇灌,盛夏加深。

温度超过30℃或水质过肥时,则适时冲加新水,借以调节和改善水质、水温。

施用化肥、农药,要严格控制用量。

尿毒每次每亩用量4—5公斤,硫酸铵7.5—10公斤,使用农药,需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剂量需准确,使用前应加深水位6—10厘米。

施药时,喷嘴向上,尽量减少落水。

禁止使用毒杀酚、五氯酸钠、呋喃丹等剧毒农药,防止泥鳅中毒死亡。

要勤巡查,注意防害防逃。

平时要加固田埂,在闷热天气,下大雨和平时灌水,都要及时检查拦鱼设备,防止泥鳅逃逸,泥鳅受吃高等植物的嫩茎叶,所以养泥鳅的稻田杂草很少,可以不除草,以免田泥被踏过实,反而不利泥鳅活动。

平时还要注意防止蛇、黑鱼、鸭子及其它敌害入田吞食泥鳅。

(3)稻田捕鳅:

稻田泥鳅捕收时间,一般是在水稻即将黄熟时,也可在水稻收割后。

要现捕现卖,通常采用鳅笼装饵诱捕。

如全部收获,则在晚稻收割之前进行,先将田水放干,让泥鳅聚集于鱼凼中,用拉网捞起。

对潜入泥中或沟边的泥鳅,采取先干水再挖的办法。

水源方便的稻田,可以边冲水、边驱赶,然后集中捕捞。

由于泥鳅常潜伏泥中生活,一次捕尽比较困难,根据泥鳅在不同季节的生活特点,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收集方法。

如春夏季水温较高时,白天在沟中施有机肥,由于肥料发酵耗氧,水中深氧不足,到午夜后泥鳅开始“浮头”,在水面上下钻动,这时,可以拉网捕捉,然后在沟内加进新水;

秋季将田水全部排干曝晒,晒到田面出现硬皮裂纹为度,然后灌入一层薄水,待泥鳅大量从泥中出来后,即进行捕捉;

冬季在稻田泥层较深处,事先堆放数堆猪牛粪作堆肥,引诱泥鳅集中于粪堆内,再进行捕捞。

(4)种鳅越冬:

当气温较凉,水温下降到5℃左右时,泥鳅即钻入泥下18—32厘米处越冬。

对自然越冬的坑凼,可以适当密集鳅鱼,上面加盖一层腐熟的猪、牛粪。

为了加强越冬管理,确保安全,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低洼水凼,略加修整,在凼的底层保持13—16厘米深的淤泥,水深维持16—20厘米,上面加疬稻草保温。

大量保种多采用沉箱法,即将100厘米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的越冬箱,先放入3厘米软泥,然后放入2公斤泥鳅,再装3厘米软泥,如此3—4层,箱满后,钉上有小孔的箱盖,沉入水中过冬,成活率较高。

如何在稻田里养泥鳅 

(六)

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降低养殖成本,而且鳅稻能够相互促进,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稻田改造

用来养泥鳅的稻田,要选择水源充足,枯水季节也有新水供应的稻田,而且要排灌方便,田底没有泉水上涌。

土壤以黏土和壤土为好。

稻田应保水力强,土质肥沃,有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不滞水,不渗水,干涸后不板结。

水田面积最好为500~1000平方米为宜,种植作物为单季中稻或晚稻。

稻田放鳅前要加以改造,改造的方式主要有沟溜式和田塘式两种。

许多地方还采取沟溜式与垄沟式相结合的方式。

①沟溜式。

沟溜式就是在稻田中挖鱼沟、鱼溜,作为鱼的主要栖息场所。

鱼沟,又叫鱼道,在中、小田中一般按“井”字、“十”字和“厂”字等形挖掘。

鱼沟要求分布均匀。

四通八达,没有死胡同,宽一般为35厘米,深20~30厘米。

鱼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

一般在插秧前挖好。

鱼溜又叫鱼窝、鱼坑或鱼凼。

它作为养鱼稻田中深水部分,是夏季泥鳅的“避暑山庄”,冬季里的“温室”。

鱼溜一般在插秧前挖,位置可在稻田的中央和四角,最多的是在进、排水口处。

鱼溜一定要挖在稻田的最低处,单个鱼溜的面积为4~6平方米,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

一般小田1个,大田2~3个,鱼溜总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

②垄沟式。

就是垄上种稻、沟里养泥鳅的养鱼稻田样式。

在稻田中起垄,上面种稻,垄下是沟养泥鳅。

一般很少用单纯的垄沟式养鱼,都采用沟溜式和垄沟式结合的方式,即有稻垄,又有鱼沟和鱼溜,鱼沟又分垄沟、围沟和主沟等。

③田塘式。

是在稻田内部或外部低洼处开挖鱼塘,鱼塘与稻田相通的养鳅稻田样式。

采用这种样式,泥鳅可在田、塘间自由活动和觅食。

鱼塘面积占稻田面积的io%~is%,深度为1~1.5米,塘与田以沟相通,沟宽、沟深均为0.5米。

稻田的进、排水口都要安装拦鱼栅,以防止泥鳅随水逃走。

拦鱼栅一般呈弧形,凸面朝向水流,增大过水面积,缓解水流冲击。

拦鱼栅要高出田埂20厘米,底部插入泥中。

稻田改造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加高加固田埂。

田埂应加高到40~50厘米,底部宽60厘米,并且要求夯结实,以防止泥鳅逃跑。

表面最好贴上塑料膜,塑料膜下边要深入田块泥土下30厘米,上面高出池埂20~30厘米。

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