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7839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9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1、《肉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3、《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4、《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5、《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6、《建设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

7、《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8、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技术资料。

1.4.2研究原则

本项目的研究指导思想和原则为:

1、坚持“三废”同治的原则;

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环评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投资,建设“三废”治理设施,加强环保设施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种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2、坚持实行种养结合的原则;

实行与种植业紧密结合原则综合利用养殖场污水。

3、坚持基础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的原则。

4、坚持保障生产投入,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原则。

1.4.3项目研究工作的范围

根据项目经营内容,本项目建议书研究范围为:

1、分析论述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研究分析项目市场前景及产品供求情况,确定项目建设规模;

3、分析项目建设条件,确定项目选址;

4、初步拟定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5、初步分析环境保护;

6、初步分析项目节能;

7、拟定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8、初步拟定招标方案;

9、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0、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11、研究结论。

1.5综合效益评价

1.5.1社会效益分析

1、本项目的实施,将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的畜牧业资源,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本项目的建设通过肉牛集约化养殖、不仅带动农民以种植和养殖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有效利用了粮食秸秆等中间产物,成为增加项目区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

3、本项目的建成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可带动草料种植业、牛产品加工业、制药业、毛纺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促进相关企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拓宽就业渠道。

1.5.2生态效益分析

通过育肥牛可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可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种植业投入;

通过秸秆养牛过腹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农田养分状况,有利于农作物稳产高产,可使农业生态环境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

项目利用玉米秸秆作为养牛饲料,减少了秸秆腐烂或人为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1.5.3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正常年年营业收入为1800万元,年均净利润为297.64万元,年均上缴各项税收191.28万元(其中上缴企业所得税99.21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92.07万元),项目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效益显著。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科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项目总投资

万元

2000

1.1

建设投资

1500

1.2

建设期利息

1.3

流动资金

500

2

年营业收入

1800

正常年

3

年均总成本

1185.08

3.1

年均固定成本

410.15

3.2

年均可变成本

774.92

4

年均经营成本

1121.36

5

年均利税总额

488.93

5.1

年均营业税金及附加

92.07

5.2

年均利润总额

396.86

6

财务内部收益率

%

15.78

税后

7

财务净现值

940.6

8

税后投资回收期

8.0

9

20.52

税前

10

1571.53

11

税前投资回收期

6.2

12

总投资收益率

19.8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行业背景

据农业部统计,2009年我国肉牛出栏数为5770.1万头,其中饲养规模在10头以内的养殖场(户)最多,达1327.8万个,约占全国总数的95.6%,肉牛出栏数量之和达3409.4万头,约占全国出栏总数的59.1%。

如此可见,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业仍然处于“小规模、大群体”的结构特点,难以满足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肉牛生产需求。

2010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经严格审查,已认定并公布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500多个。

2011年,农业部继续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新创建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对于肉牛业,将着力扶持年出栏在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并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和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

在系列扶持政策的引导下,预计未来几年出栏在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会逐渐增多,对于全国肉牛出栏数量的贡献率将逐渐加大。

综上可知,我国肉牛产业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但所存在的问题也使其必须进行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肉牛产业正处在由以量为主转向以质为主的转型时期,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实现这一产业升级的方向和途径。

2.1.2政策背景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

2011年国家将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

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畜牧业进一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肉牛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2012年国家将继续强化支农惠农措施,特别是在财政扶持方面将会对肉牛业有所涉及,势必会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2.1.3项目提出背景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为主的产业结构,虽然基本上解决了全市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但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市广大农民群众都有发展养殖的传统习惯。

草食畜牧业由于经济效益好,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发展优势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极为有效的途径。

通过实施本项目,引进优良的肉牛品种,引入新技术、新观念,带动广大养殖农户发展肉牛产业,促进肉牛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肉牛业综合生产能力,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传统的饲养方式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矛盾日益突出。

庭院饲养、散放散养的传统养殖方式,一方面难以解决养殖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限制了养殖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现代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

另一方面无法隔离人与畜的生存空间,使畜禽的卫生安全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到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一些人畜共患病交叉感染,使人们的健康易受到威胁。

项目采用集中建圈、分户饲养的方式,达到人畜分离的目的,将大大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推进遂宁跨越式发展,实现遂宁奋力崛起的迫切要求。

规模养殖的发展带动了“标准圈”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

畜牧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变得宽裕,并加速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化”进程。

2.2.2项目建设是增强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以家庭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与目前市场经济体系的组织化程度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就要着力从转变生产管理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入手,实行以规模饲养为主体和有序生产为主要形式的集约化规模经营,发展现代畜牧业。

通过这种形式把分散独立、规模小的畜牧业生产经营单元有序地组织起来,达到大型集约化畜牧业的生产效果,使畜牧业在以养殖户家庭为主要生产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和畜牧业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2.2.3项目建设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的需要

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与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无序化生产形式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对原料产品的规格、品质、时间的要求。

这就需要把生产者组织起来,与龙头加工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

目前,养殖业的合作和协作组织还没有广泛地建立起来。

已经建立的一小部分畜禽养殖行业协作组织,在组织规模和组织程度上做的还远远不够,在协调生产、开拓市场和维护行业从业者利益方面所应起的作用也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畜牧业生产和各环节的联接紧密度不够,产业化程度低。

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形成的“公司+基地+养殖户”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生产体系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体上看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

尤其在公司与养殖户之间的风险分担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相互责任守信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该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养殖户”的畜牧产业化运作模式,就能很好的解决责、权、利问题,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2.2.4项目建设是节能高效发展经济的需要

肉牛的集约化养殖将会提高土地和水的利用效率。

肉牛养殖项目包括将牛粪开发成有机肥和进行沼气生产的内容。

这势必会为地方发展“种植-秸秆青储-养殖-沼气-有机肥-种植”或“农畜产品加工-加工剩余物制成有机肥(饲料)-种植(养殖)”的特色循环经济做出贡献。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国内市场分析与预测

3.1.1国内牛源现状

据统计,2007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1.46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10594.8万头,出栏4359.5万头,能繁母牛存栏量为5544万头,同比下降8%。

据调研统计,2007年底全国肉牛产业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达90多家,肉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了34.6%,标志着我国肉牛生产已具备产业化雏形。

2008年,我国肉牛存栏量为10576.5万头,牛存栏数居世界第三位,出栏量为4446万头。

近年来,我国肉牛的饲养方式正由放牧向全舍饲或舍牧结合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方向发展。

在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拉动下,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家+协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2009年我国肉牛存栏只有6600多万头,是肉牛存栏最高年份的50%左右。

主要原因是肉牛繁育户亏损,使能繁母牛数量锐减,导致犊牛、架子牛供应紧缺。

能繁母牛存栏量在年初几月有所增长,但9月份以后又连续下降,可见,能繁母牛的恢复很不乐观。

同时,肉牛存栏、肉牛出栏等其他指标全年都呈同比下降趋势,特别是肉牛养殖成本上升、纯收益减少的趋势依旧,再加上私屠滥宰现象的大量存在,使优质优价机制难以形成。

这些因素都对肉牛产业的恢复造成很大压力。

1998-2009年我国肉牛存栏量情况如图3-1所示。

图3-11998-2009年我国肉牛存栏量情况图

3.1.2国内牛肉生产现状

2006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11%,约为576.7万吨,同比增长1.5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

2007年,我国牛肉产量超过513.4万吨,同比增长6.36%。

2008年,我国牛肉产量约为610万吨,同比下降0.55%。

2009年,我国牛肉产量约为623.4万吨,同比增长2.20%。

3.1.3国内市场需求现状与预测

牛肉是人类膳食佳品,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于猪肉,胆固醇含量低,使其优于其它肉类产品而被注重营养保健的现代家庭生活所重视。

从肉类消费结构来看,在众多发达国家中,牛肉消费量仅次于牛奶和鸡肉,但是我国牛肉消费比重很低。

在发达国家,牛肉在肉食消费中的比例较高,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肉食消费中牛、羊的比例分别高达39%、36%和77%,而我国仅为7.7%,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牛肉30千克以上,而我国还不足3千克。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愈加注重膳食质量和结构的改善,对牛肉特别是优质牛肉需求将与日俱增,牛肉的开发被普遍受到重视,牛肉消费量以每年5%左右的的速度增长,麦肯锡的一份报告预计,在未来20年内,中国城市消费者的消费额将增长4倍,达到每年2.3万亿美元。

而且消费者对肉类的质量及口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牛肉市场一直供不应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显示,我国城镇居民2006年1-11月人均每月牛肉购买量为2.11公斤,同比提高4.98%;

人均购买牛肉支出37.43元,同比提高8.52%。

西藏地区城镇人均牛肉购买量最高,为14.74公斤;

山西省最低,人均为0.79公斤,相差近14公斤。

详见表3-2。

表3-22006年1-11月我国人均牛肉消费数量较高的省份表

单位:

公斤

地区

西藏

新疆

青海

宁夏

内蒙古

北京

天津

辽宁

吉林

河北

牛肉

14.74

3.45

4.42

3.26

3.11

3.44

3.552

3.69

3.63

2.48

2007年我国牛肉消费量超过780万吨,根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定点调查月报资料分析,城镇居民牛肉消费水平仍然很低,人均消费牛肉5.4kg,地区差距较大。

发达国家牛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达50%以上,世界发达国家牛肉人均占有量在50公斤以上,世界人均10公斤;

而我国牛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仅占10%,牛肉人均占有量不足5公斤,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不足2公斤。

若我国牛肉人均占有量增加1公斤,全国就要增加生产牛肉130万吨以上,加之目前年猪肉供应紧张和价格大幅上涨的状况,可以预测未来牛肉需求量会有所增长,进而带动育肥牛的需求量增长。

同时为满足国内市场对优质牛肉的需求,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优质牛肉生产的扶持力度,并制定了全国优质牛肉开发规划,着力提高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和质量。

与国际行情相比,我国蕴藏着肉牛产业发展的巨大资源潜力和市场潜力。

3.1.4国内牛产品贸易现状与预测

1、国内牛肉交易量及交易额

2007年我国牛肉交易量为372.1万吨,同比降低-17.95%,年交易额达到627.0亿元,同比增加3.10%。

2008年我国牛肉交易量为459万吨,同比增加23.35%,年交易额为805.2亿元,同比增加28.42%。

2、我国牛肉进出口贸易情况

(1)2007年进出口贸易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国牛肉出口量为2.8万吨,比2006年增长了3.2%,与2005年和2006年全国牛肉出口增速相比分别大幅回落20.1个百分点和40.5个百分点;

价值7932万美元,增长23.6%。

全年牛肉进口量为3639吨,增幅高达2.1倍,价值1416万美元,增长67.6%。

我国出口的牛产品主要为冻去骨牛肉,年出口量为1.8万吨,增长13.1%。

出口鲜、冷去骨牛肉1万吨,同比下降10%。

出口主要面向香港和东盟、中东、中亚国家。

2007年,全国牛肉进口虽然成倍增长但规模依然偏小。

进口主要品种为冻去骨牛肉,年进口量为3042吨,增长2.5倍。

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乌拉圭等国家。

(2)2008年进出口贸易情况

2008年,牛产品贸易顺差为1.41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594.89万美元。

出口总额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5.2%。

其中,牛肉出口量为2.27万吨,同比减少19.8%,出口额为9550.36万美元,同比增加20.4%,占牛产品出口总额的47.0%,加工牛肉占31.8%,活牛(种牛除外)占20.5%。

牛产品进口总额为6186.3万美元,同比增加7%。

其中,种牛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55.3%,牛肉占29.2%,牛杂碎占10.0%。

2008年活牛(除种牛外)出口额为4155.7万美元,同比增加11.14%;

出口量为3.26万头,同比减少34.55%。

活牛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地区,占中国活牛出口总额的91.3%。

主要出口省市为广东、河北、北京和内蒙古,出口额合计占出口总额的83.1%。

2008年种牛累计进口额和进口量为3420.47万美元和1.51万头,同比减少18.02%和2.24%。

累计出口额为98.19万美元,同比增加74.8%;

出口量为696头,同比减少34.4%。

种牛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进口省市为天津、甘肃和黑龙江,合计占进口总额的91%。

(3)综合分析2004-2008年国内进出口贸易情况

2004-2008年国内进出口贸易情况如图3-3所示。

图3-32004-2008年国内进出口贸易情况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

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牛产品进口量呈减少趋势,相反,出口量却稳步提高,综合分析后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牛产品发展空间较大,对外出口贸易情况有利。

3.2国际市场分析与预测

3.2.1国际牛源现状

据欧盟统计局发表的统计数字,欧盟15国2002年的养牛存栏数为7830万头,同比减少2.5%,占世界养牛存栏总数的6%。

欧盟养牛业近几年来受到疯牛病的沉重打击,1998年欧盟养牛存栏总数为8277万头,逐年下降到目前的7830万头。

在欧盟成员国中,除了希腊、英国和西班牙的养牛数量有所增加外,其他国家都有所减少,其中意大利下降幅度最大,为9.5%。

一些成员国减少了在牛肉生产市场占有的份额,其中荷兰和英国2003年减少对牛肉市场供应量达120万头。

  

2006年底以来,由于美国农民出售玉米生产燃油酒精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导致饲料玉米价格上涨,加上2007年4月东部地区发生的连续暴风袭击,使得牛群存栏减少10%以上;

由于持续干旱等原因,近两年来古巴肉牛存栏量下降了30%以上。

巴西地理统计局(IBGE)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巴西全国牛存栏数19975万头,与上年相比减少3%。

这是巴西牛存栏数继2006年同比减少了0.6%后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

尽管如此,巴西仍是世界上牛存栏数最多的国家,其次分别是印度和中国,牛存栏数分别为17784万头和11686万头。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权威统计数据,受疯牛病危机的影响,2008年德国牛存栏数量为1410万头,同比下降了3.1%。

2009年上半年全球牛存栏量下滑16%。

据加拿大统计局和美国农业部2月17日的统计报告,截至到2009年1月1日加拿大牛的饲养量为1.32亿头,比2008年同期减少5%,比2007年减少7%。

美国牛的饲养量为0.945亿头,比同期减少2%。

另据,截止到5月1日,美国活牛存栏量为1082.2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2.8%,不过高于市场预期的1079.8万头。

3.2.2国际牛肉生产现状

美国是牛肉生产消费大国。

它一年的生产消费基本就占到了全球的1/5,其次就是巴西和欧盟,各占到18.00%和18.61%。

预计在未来9年内,全球牛肉产量将首次下跌(29.5万吨),而巴西、中国和印度的牛肉产量会略有增加,其足以平衡欧盟27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这些国家减产的牛肉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

2007年全球牛肉产量为6709万吨,同比增长1.34%,其中:

牛肉产量前两位的牛肉主产国为美国和巴西,分别生产1217万吨和912万吨。

发展中国家产量为3745万吨,占全球的55.82%。

牛肉增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几个生产大国,其牛肉增产抵消了发达国家预期1%的减产,分地区看,亚洲牛肉产量最大,产量为1794万吨,占全球的26.74%;

其次是南美洲,产量为1514万吨,占全球的22.56%;

北美洲位居第三,产量为1321万吨,占全球的19.68%;

欧洲位居第四,产量为1097万吨,占全球的16.35%。

2007年,欧盟的牛肉产量保持在2006年的水平上,但牛肉消费将增长到824万,牛肉连续第六年供不应求。

2008年全球牛肉产量为5460万吨,巴西和中国成为牛肉产量增长的两个牛肉主产国。

巴西牛肉产量增长4%,达到990万吨,这也是巴西历史产量的最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巴西国内牛肉价格的提高和出口市场增长的机遇。

中国牛肉产量为610万吨。

根据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研究局(AMS)报告显示,2008年1月1日统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牛存量小幅下降,同比减少,对牛肉市场供给造成一定压力。

截止到2008年2月9日,美国共屠宰牛368.32万头,同比增加1.2%;

屠宰小牛9.24万头,同比减少3.4%;

牛肉产量28.46亿磅,同比增长1.2%;

小牛肉产量1500万磅,同比下降19.3%。

澳大利亚共屠宰牛54.83万头,同比下降16.7%;

屠宰小牛191.5万头,同比增长1.2%。

加拿大共屠宰牛35.47万头,同比下降8.1%;

屠宰小牛2.85万头,同比增长1.9%。

2009年全球牛肉产量约为5786万吨,同比增长5.97%。

3.2.3国际市场贸易现状

2007年全球牛肉贸易量为720万吨,增长9.2%。

其中发展中国家进口292万吨,出口389万吨,呈现贸易顺差。

发达国家进口421万吨,出口311万吨,呈现贸易逆差。

分地区看,亚洲进口量最大,进口235万吨;

大洋洲出口量最大,出口184万吨。

2008年全球牛肉出口达到800万吨。

尽管澳大利亚因为干旱牛肉出口下降,但随着牛肉进口国经济的增长,以及主要牛肉出口国巴西、美国、印度和加拿大出口量的增加,促使全球牛肉出口增长6%。

巴西作为主要的牛肉出口国,其2008年出口量达到270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美国牛肉出口量为77.5万吨,同比增长19%。

2008年世界牛肉主要进口国进口量都有少量增加。

美国2008年牛肉进口量为160万吨,同比增加5%。

2008年2月美国从墨西哥共进口育肥牛4.05万头,同比增长26.7%;

从加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