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7229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

《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基础数据Word文件下载.docx

稽留

热:

体温持续在39~40°

C左右,达数天或数月,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

体温在39°

C以上,24h内温差达1°

体温过低分期:

轻度:

32〜35°

中度:

30~32°

重度:

<30°

致死温度:

23〜25°

测体温者若有下列活动如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活动应休息30min后再测量。

口温测量3niin。

腋温测量lOmirio肛温测量:

肛表插入肛门3〜4cm,时间3mino

5.脉率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儿童脉率平均为90次/分,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老年人平均55〜60次/分,高龄时轻度增加,女性比男性稍快,每分钟相差7〜8次。

各年龄组的平均脉率:

1〜11月:

120次/分;

1〜2岁:

116次/分;

4〜6岁,100次/分;

8〜10岁,90次/分;

14岁:

80次/分;

20-40岁:

70次/分;

80岁:

75次/分。

测脉搏:

异常脉搏应侧Imino

III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压30〜40mmHgo上肢血压右侧比左侧高10~20mmHg,下肢血压高于上肢20~40mmHg。

7.呼吸频率

正常呼吸频率为16〜18次/分。

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

4o新生儿呼吸约为44次/分。

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称为呼吸增快,体温每升高1°

C,呼吸频率大约增加3〜4次/分。

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称为呼吸过缓。

8.冷热疗法

病人用冷或用冷30min后,应停止用冷或用热,给予lh复原时间。

凡扭伤、挫伤后48h内禁忌用热疗。

温水擦浴的水温要求在32~34°

Co擦浴过程不宜超过20min。

乙醇擦浴的乙醇浓度为25%〜30%,温度为30°

Co热水袋准备1000〜1500ml的热水,水温60〜70°

对老年人、小儿、昏迷、用热部位知觉麻痹、麻醉未清醒者,水温应调

至50°

Co鹅颈灯距离治疗部位30〜50cm,每次照射20〜30mino热湿敷法水温50〜60°

坐浴吋间为15〜20min。

9.人体供能

人体供能组成:

一般蛋白质供能应占总热能的10%~14%,脂肪占20%〜25%,碳水化合物占60%〜70%。

产热量:

碳水化合物17.15kJ/g,脂肪为39.54kj/g,蛋白质为

23.46kj/go单位换算如下:

1千卡=4.184千焦耳1千焦耳=0.239千卡。

成年男子的热能供给量为10.0-17.5MJ/d,成年女子为9.2-14.2MJ/d。

标准体重计算公式(Broca公式的改良式):

男性: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女性: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2.5。

皮褶厚度标准值为:

男性12.5mm,女性16.5mm。

10.泌尿系统

男性尿道长18~20cm,女性尿道长4~5cm。

一般尿液ph值在4.5〜7・5。

平均为6。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尿比重波动于1.015〜1.025之间,若尿比重经常为1.010左右,提示肾功能严重障碍。

正常成人每日液体需要量为1500ml左右,应鼓励病人每日摄入2000~3000ml。

膀胱冲洗液的温度为38〜40°

瓶内液体液面距床面约60cm。

滴速为60〜80滴/分。

如果滴入治疗用药,须在膀胱内保留30min后再引流出体外。

每日冲洗3〜4次,每次冲洗量500~1000mlo

大肠全长1.5m。

直肠全长约16cm。

肛管长约4cm。

肠的运动形式集团蠕动每天发生3〜4次,最早发生在早

餐后的60min内。

一般成人每天排便1~3次,婴幼儿每

天排便3〜5次,成人排便每天超过3次,或者每周少于3次,应视为排便异常。

正常成人每天排便量约100~300go

12・大量不保留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

水、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ml,小儿200~500mlo溶液温度一般为39〜41°

C,降温时用28〜32°

C,中暑时用4°

Co灌肠桶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cmo伤寒病人灌肠吋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cm,液体量不得超过500mlo肛管插入直肠7~10cm,小儿插入深度约4~7cni。

嘱患者保留灌肠液5〜lOmin,再排便。

降温灌肠,液体要

保留30min,排便后30min再测量体温并记录。

小量不保留灌肠:

常用灌肠液:

“1、2、3”溶液(50%

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

甘油或液体石蜡

50ml加等量温开水;

各种植物油120〜180ml。

溶液温度为38°

Co如用小容量灌肠桶,液面距肛门低于30cm。

嘱患者尽量保留溶液10~20min后再排便。

14.口服高渗溶液

口服高渗溶液清洁肠道。

甘露醇法:

病人术前3天进半流质饮食,术前1天进流质饮食,甘露醇溶液1500mlo(20%甘露醇500ml+5%葡萄糖1000ml混匀)。

一般服用后15~20min即反复自行排便。

硫酸镁法:

病人术前3天进半流质饮食,每晚口服50%硫酸镁10〜30ml,术前1天进流质饮食,术前1天下午2:

00~4:

00口服25%硫酸镁200ml,(50%硫酸镁100ml+5%葡萄糖盐水100ml),然后再口服温开水1000mlo一般服用后15~30min即反复自行排便。

15・保留灌肠

保留灌肠:

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ml,溶液温度38°

Co

①镇静用10%水合氯醛。

(2)肠道感染用2%小樂碱,0.5%〜

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保留灌肠体位要求臀部抬高10cmo插入肛管15~20cm。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液注完后保留药液在lh以上。

16.开塞露通便法:

将药液挤入直肠内,保留5〜

lOmino

17.肛管排气法:

将肛管插入直肠15〜18cm。

保留肛管不超过20mino

1&

口服药:

口服药为液体时,若药液不足lml时用滴管吸取,以15滴为lml计算。

强心貳类药物在脉率低于60次/min时应暂停服用。

19.雾化吸入

多数雾化器能产生直径在5Lxm以下的均匀的气雾颗粒。

超声雾化时可用氨茶碱0.125-0.25g或沙丁胺醇0.1〜0・2nig・以解除支气管痉挛;

可用Q-糜蛋白酶0.25mg或10%〜20%乙酰半胱氨酸溶液1〜3ml,以稀化痰液,有助排痰。

地塞米松2.5〜5mg以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

雾化吸入每次治疗时间是15~20mino氧气雾化吸入法:

氧气流量为6~8L/niin。

20.股静脉穿刺

股动脉在腹股沟中1/3与内1/3交界处。

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针头与皮肤成90。

或45。

角刺入。

如误进股动脉,拔出针头后局部加压至少5mino注射完毕,局部

基础护理常用数据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min。

血液应在室温下放置15~20min后再输入。

开始输入速度宜慢,滴速不超过20滴/min,观察15min后,如无不良反应,根据病情调节滴速,成人一般40~60滴/min,儿童酌减。

自体输血一般于术前3w开始预存自体血,每周或隔周采血一次。

注意最后一次采血应在手术前3do大量输血指在24h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

输入库存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lOmlo

22.瞳孔

瞳孔直径为2~5mmo瞳孔直径大于5mm称为瞳孔散大,瞳孔直径小于2mm,称为瞳孔缩小,小于1mm为针尖样瞳孔。

23.心肺复苏

心前区捶击术由20〜25cm高的地方,垂直向下捶击胸骨下段1〜2次,每次1〜2s。

口对口人工呼吸频率,成人14~16次/min,儿童18~20次/min,婴幼儿30~40次/min。

每次吹气量约800〜1000ml,一般不超过1200ml。

胸外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下压使胸骨下陷3〜5cm,幼儿可使胸骨下陷2〜3cm,对婴幼儿可用拇指或2~3个手指即可,按压幅度1〜2cm。

抢救中断时间不得超过5〜7s。

生命复苏标准之一,肱动脉收缩压大于60mmHgo

24.医嘱有效期

长期医嘱指有效期在24h以上至医嘱停止;

临时医嘱有效期在24h以内;

长期备用医嘱有效期在24h以上;

时备用医嘱仅在医生开写时起12h内有效。

常用检验指标分析

一.血常规

1.红细胞计数(RBC)与血红蛋白测定(Hb)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1)正常值:

成年男性(4.0〜5.5)X1012/L成年女性(3.5〜5.0)X1012/L新生儿(6.0〜7.0)X1012/L

(2)临床意义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

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重烧伤休克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

贫血、释。

高山地区的居民、严

出血、血容量增多稀

2.红细胞比积测定(hematocrit,Het)

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红细胞比积增高:

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比积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

3,白细胞计数(WBC)

(1)正常值

成人:

(4〜10)X109/L

6个月〜2岁:

(11〜12)X109/L新生儿:

(15〜20)X109/L

(2)临床意义

白细胞升高: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

白细胞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白细胞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正常值50%〜70%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暂时性升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期、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等。

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结核、脓毒血症)、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化学/药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类脂质沉积病、恶性肿瘤)、其他:

SLE、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正常值:

0.5%〜5%o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0〜1%。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

(4)淋巴细胞(lymphocyte,L):

20%~40%,外周血中T细胞占50%〜70%,B细胞占15%〜30%。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感染性疾病(麻疹、传单、肝炎、百日咳、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5)单核细胞(monocyte,M):

3%〜8%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及两周内婴儿。

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血液病、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5.血小板(platelet,PLT):

正常值:

(100-300)X

109/L

升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2.凝血四项

1.凝血时间(coagulationtime,CT)

C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期有无异常。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友病、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严

重减少、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高凝状态。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IX、XI、XII水平,是内源性

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

①凝血因子VIII、IX、XI、XII缺乏;

②凝血因子II、V、X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③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④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⑤DIC。

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增高:

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以及血栓前状态。

减少: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

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②VitK不足,合成II、VII、IX、X因子均需VitK。

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吋间延长。

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③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④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3.纤溶活性

1.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一3P试验(PPPT)

正常为阴性反应。

如阳性为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的标

2.凝血酶时间(TT)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III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D-二聚体(D-Dimer)测定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4.肝功能指标

(一)肝脏合成功能

1.白蛋白(Alb):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场所,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反映慢性肝损伤的很好的指标之一。

蛋白在体内起到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

当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

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见于:

营养摄入不足,合成障碍,消耗过多,丢失增多。

慢性肝病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及白蛋白的容积分布变化,如果血清白蛋白的水平降低且不易恢复者,往往预后不良。

2.白蛋白/球蛋白(A/G)

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时,球蛋白产生增加。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吋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

3.凝血酶原时间:

肝功能损害时,相关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可以导致PT延长,这是肝功能异常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

PT延长,维生素K又无法纠正,预示肝功极差。

在爆发性肝功能衰竭,PT是一项重要的早期诊断指标。

4•脂质和脂蛋白:

脂质和脂蛋白不是肝脏损害的敏感指标,但是在肝细胞损害吋,血清胆固醇酯水平降低,而且与肝脏的损害程度呈正比。

慢性肝脏疾病吋,脂蛋白降低,而且其水平与转氨酶、胆红素呈负相关。

(-)肝脏的排泄功能

总胆红素(T-B订)和直接胆红素(D-B订)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

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订),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订),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

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利就是总胆红素(T-Bil)。

胆红素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

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

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

当肝细胞发生病变吋,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三)血清酶学水平1.丙氨酸转氨酶(ALT、GP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GOT)

ALT主要分布在肝脏中,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中。

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

当肝细胞受损吋,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

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

ALT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灵敏度较AST高。

重度肝细胞损伤吋,线粒体亦损伤,导致线粒体内AST释放,AST/ALT比值升高(>1)。

2.碱性磷酸酶(ALP)和丫-谷氨酰转肽酶(GGT)

ALP和GGT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ALP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

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

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

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GGT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

但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

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GGT仍未降到正常。

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

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五.肾功能指标

(1)常用检査项目

1.血尿素氮(BUN):

正常值2.8〜7.14mmol/L

BUN是血浆非蛋白氮的最主要成分。

BUN增高的原因可分为肾前、肾脏、肾后三个方面。

肾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血液中水分的减少如摄入水分太少或丢失水分过多,以及循环障碍,如心力衰竭等。

肾后的原因为泌尿道的梗塞,如前列腺梗阻、尿路结石、泌尿道肿瘤等。

肾脏的原因是由于各种肾脏疾患所引起,且BL、增高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成平行关系。

2.血清肌SF(CREA):

正常值40〜135umol/L

CREA是人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由肾脏排出。

由于肾脏可通过肾小管排泄肌肝,故在肾脏疾病初期时CREA值通常不高,直至中等度或严重的肾实质性损害时,CREA才增高。

所以CREA测定对中晚期肾脏疾病临床意义较大。

3.血尿素氮与肌酹比值(BUN/CREA):

参考值20〜100:

1

BUN/CREA比值升高,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蛋白质摄入过多,胃肠道出血引起尿素氮滞留等。

BUN/CREA比值降低,见于严重肾小管损害,尿素氮生成减少,腹膜透析,人工肾患者等。

BUN/CREA比值呈比例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泌尿道阻塞,如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等。

4.B2—微球蛋白清除试验

了解肾小管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特别有助于发现轻型患者。

5.血内生肌清除率(Ccr):

参考值:

80〜120ml/min

判断肾小球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2)根据肾功能检査指标化验结果,临床上一般把肾功能分为四期;

1.正常期检测结果均正常。

2.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肝酹清除率降至正常值的

50%,肌肝和尿素氮正常或稍高。

3.失代偿期:

肌肝清除率常降至正常值的50%以

下,肌ST>

178mmol/L>

血尿素氮〉9mmol/L。

4.肾衰竭期:

肌酹>

445mmol/L,血尿素氮

>

20mmol/L。

A.心肌蛋白标志物

目前最常用于反映心肌受损的蛋白质标志物是:

CK—MB质量、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l)oCK诊断急性心梗是一个敏感性高但不够特异的指标,而CK-M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Ko

七.血气分析

1.pH:

是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最直接的指标。

动脉血参考值为7.35〜7.45,均值7.40,极限值为pH6.8〜7.8。

静脉血参考值为7.32〜7.42,均值7.37。

pH值升高:

提示体内碱性物质过多,超出机体调节能力的失代偿型碱中毒。

pH值降低:

提示体内酸性物质过多,超出机体调节能力的失代偿型酸中毒。

但pH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无酸碱失衡,町为轻度酸碱平衡紊乱,但机体可以自动调节到正常水平,临床上称为代偿型酸、碱中毒,或存在强度相等的酸中毒和碱中毒,作用互相抵消,pH值表现正常。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Q):

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02气体所产生的压力。

参考值:

35〜45mmHg,极限值<

10mmHg»

>

130mmHgo

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Z:

45〜55mmHg

PCO,増高:

①呼吸性酸中毒时,肺通气不足,致二氧化碳储留。

②代谢性碱中毒代偿期,由于体内碱性物质囤积过多,使机体代偿性肺通气减慢,二氧化碳潴留。

PCO,降低:

①呼吸性碱中毒时,肺通气过度,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

②代谢性酸中毒代偿期,由于体内酸性物质囤积过多,使机体代偿性肺通气加快,二氧化碳排出过多。

3.SB(血浆标准碳酸氢盐)和AB(血浆实际碳酸氢盐):

血浆标准碳酸氢盐(SB):

22〜27mmol/L,平均24mmol/L

血浆实际碳酸氢盐(AB):

临床意义:

AB与SB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分析,在酸碱平衡鉴别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但也受呼吸因素的影响而继发改变。

①AB=SB,且同时升高,表示代谢性碱中毒,一般无呼吸性因素存在。

②AB二SB,且同时降低,表示代谢性酸中毒,一般无呼吸性因素存在。

③AB>

SB,提示CO,储留,多见于通气功能不足所致呼吸性酸中毒。

④AB〈SB,提示CO:

排出过多,多见于通气过度所致呼吸性碱中毒。

4.BE(血液碱剩余):

参考值为-3~+3mmol/L,平均为Omm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