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些年民警因为心理压力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增多,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的缓解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民警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
健康的心理一般是指
一种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
心理健康应包括: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等。
(二)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标准
民警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七要”标准:
1、要有
正常的心理过程和积极的情感;
2、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信心;
3、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冷静和稳定的情绪;
4、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5、要有对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
6、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控制能力;
7、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一)公安民警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化表现
当前我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调查研究发现,大约5%至10%的民警存在各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是有8.5%的民警有许多说不清的不适应,有2%的民警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心,胆小、悲观;
二是有4.3%的民警依赖性比较强,天真、外露、幼稚,人际关系比较差,缺乏自知力;
三是有6.1%的民警精神状态不好,易反抗,家庭关系紧张,纪律性差,一遇困难就用酒精或药物发泄;
四是1.5%的男民警有女性化倾向,8.3%的女民警有男性化倾向;
五是有9.5%的民警善妄想,多疑、孤独、过分敏感;
六是有3.6%的民警精神衰弱,紧张、焦虑、恐惧;
七是有8.1%的民警有异常的生活方式、退缩、思维奇怪、判断力差、情绪不稳定;
八是有5.8%的民警有轻躁狂,冲动、易怒、轻浮。
(注明此处的数据来源)此数据出自《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知识读本》.江西省公安厅政治部,2009,第55-56页
江西省民警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也存在问题。
2007年5月,江西省公安厅政治部组织的有1813名民警参与的SCL-90(精神卫生评定量表)调查则显示:
全省公安民警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呈偏态分布。
所有项目总分在160分(一般心理问题)及以上的有417人,占样本总数的23%;
所有项目总分在200分(严重心理问题)及以上的有135人,占样本总数的7.5%。
(注明此处的数据来源)此数据出自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知识读本.江西省公安厅政治部,2009,第56页。
。
这表明,江西省大多数民警在心理健康自评上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良好,但也有部分民警自觉心理压力比较大,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健康障碍,迫切需要加强心理上的引导与疏通,或接受一定的心理健康服务,以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危害
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表现在:
(1)导致生理疾病。
国内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表明,民警一边要全天候做好本职工作、一边要疲于应付一些“非警务活动”,其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职业。
(2)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和认知障碍。
在长期或强烈的压力状态下,民警极易产生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反应。
此外,民警还会因过重的心理压力出现认知活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思维肤浅、狭窄;
思维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
思维缺少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不恰当等。
(3)导致行为偏差。
心理问题易导致民警的行为发生偏差,并且行为偏差会波及民警的个人生活和工作。
三、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来自基层公安工作的压力
1、基层公安工作的高危险性带来的压力。
心理学研究表
明:
民警仅在任职前三年耳闻目睹的丑陋现象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感受的还要多得多。
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民警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
特别是处于一线的基层民警要时常面对打架斗殴、酗酒滋事、凶杀现场等等,长期处在高度危险、高度戒备的紧张状态之中,随时都有负伤或牺牲的可能。
近年来,犯罪分子动辄与民警进行暴力对抗,导致民警因公伤亡逐年增多。
据统计,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就高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
“天天在牺牲,时时在流血”是对民警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
2、繁重的工作负担带来的压力。
虽然每年我国各地都大量的招警,但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警人数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三十左右,而我国则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十。
由于现有警力不足和繁重的公安任务形成巨大的反差,民警只能超负荷的工作。
以我局南安派出所(城区所)为例,平均每名民警每三天要值一个班正班(二十四小时),其余两天副班,一年中基层民警就有120天住在派出所值班,24小时处于戒备状态,这还不包括临时性的值班备勤任务。
长期的工作紧张无序、生活毫无规律,使得民警体力透支、积劳成疾。
民警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而心力交瘁,产生厌倦、烦躁的不良心境。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0岁,而民警平均寿命仅48岁,民警已成为国家机器上磨损最快的部件。
3、“明查暗访”带来的压力。
随着法制的健全与普及,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级部门对基层公安机关要求也越来越严,“明查暗访”日渐成为上级部门检查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业绩的重要方式。
广大基层民警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又要时刻提防突来的“明查暗访”,基层民警工作成绩得不到肯定,甚至还有被曝光、通报的可能,心理由此会产生挫败感。
甚至一些工作出色的基层部门也担心被检查组“光顾”,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给民警造成一种“草木皆兵”的恐惧感,大部分基层民警对明查暗访既害怕又无奈。
加之一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失实报道,推波助澜,都将给民警心理上带来压力,也会严重地挫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带来的压力。
适当的考核、评比可以增强民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民警争先创优的意识。
然而,当前考核、评比种类、名目繁多,使得一些原本警力不足的部门也需从中抽出专人负责考评工作,无疑给本就压力较大的基层民警给予了额外施压。
假如一味圧指标、出硬招,一些民警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下岗被淘汰,久而久之,民警对考核、评比逐渐失去热情,呈现出应付了事的消极局面。
5、群众工作难开展带来的压力。
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的重点,然而随着时间步伐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群众工作的难度也与日剧增。
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给予公安机关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却不够。
如执法严格常常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
维护公共秩序常使民警站在民众的对立面;
发生重大案件一时难以侦破,可能会遭到社会的责难等等。
一些民警反映,现在群众尊重民警、主动协助民警的少了,而要求民警提供帮助的多了。
个别人不管何事,有的甚至不属民警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民警办,办不成就指责刁难,甚至举报。
而有的领导对待群众的指责、举报,常不问清红皂白,一味批评处罚民警,挫伤了部分民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来自生活的压力
1、家庭压力。
现在的公安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民警,工作性质几乎是全天候,休息时间也是处于备勤状态,电话基本不能关机,与家人生活步调不一致,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基层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庭生活中,也常常把工作中的压力、烦恼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任意发生角色冲突,缺乏情感交流,难以完成自己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
久而久之,基层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父母、愧对家属、愧对子女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严重的“负罪感”之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经济压力。
2008年7月,公务员进行了阳光工资改革,民警的收入相对从前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民警所承受的工作量和责任与其他政府机关公务员相比,则远远大于普通公务员,而各种待遇始终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这无疑会挫伤民警工作的积极性。
当奉献与索取的天枰严重倾斜,民警的劳动价值没有被体现时,必定会使民警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也表现出消极态度。
有的家属下岗,家庭经济生活困难,而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尚未能达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的水平。
这不能不影响到相当部分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支柱的从警人员的心态。
(三)民警的自身因素也是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1、身体、心理素质欠佳。
高强度的工作量,对基层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
如果基层民警身体素质不好,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另外,患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视压力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知识、能力缺陷。
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商、能力等多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
如在办案中,因案子久侦不破,加之犯罪嫌疑人的抵赖,而对其施以殴打。
这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
民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然而当前有些基层民警,学习动力不足,光吃老本,不愿学习新知识,因循守旧;
有的不善于运用新知识,学了不会用。
实践中,他们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工作难见成效。
3、人际协调能力差。
对于民警来说,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与群众间的警民关系。
民警除在处理警民关系外,还面临着与民警之间的同事关系、与领导间的上下级关系、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与家人的亲属关系等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且,休息时间少、工作保密性强等使得民警与亲朋缺乏沟通,其工作性质又容易得罪人,使他们更为孤立并趋于内向。
有的基层民警不善于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遇事不冷静,过分强调自我,长时间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有害身心健康。
四、提高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一)增加警力,强化技术,合理考核,保障待遇
从优待警是关系到公安队伍长远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真正做到“从优待警”要在思想上关心民警、在生活上帮助民警、在业务上指导民警、在困难上体贴民警。
1、扩充一线警力,实施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
压缩机构,精减机关人员,扩充一线警力,实施倒班轮休制和休假制度,真正保证基层公安民警的正常休息时间,缓解其疲惫的身心,这对民警的心理健康及公安工作发展将带来很大益处。
进一步明确民警职责,减少和避免各种非警务活动占用警力。
进一步探求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方法,不以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考核民警的工作成绩。
2、向科技要警力,警务运作模式合理化。
科研部门要注重加快研发一批公安机关实用的尖端科技设备、非杀伤性武器及防身、护身等器材,应用于公安基层一线,降低民警职业风险。
同时,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警务工作“疲劳战”的弊端,积极研究探索适合社会治安管理要求的警务运作模式,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使民警能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身来,保证正常的休息、休假,减轻民警工作压力。
3、建立民警生活保障机制。
从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以民警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危险程度而言,其工资报酬等必须比其他行政机关优厚许多。
政府部门、公安机关联合出台民警生活保障机制,建立民警家庭档案,领导干部第一时间了解民警家中的各种困难,并在限度内给予帮助。
完善民警各种医疗等保障体制,对于因公负伤、致残、牺牲的民警和家庭要给予最大的经济补助,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从根本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
(二)营造开放的舆论氛围,优化社会环境
1、营造良好的警民关系。
公安机关积极宣传警务知识,
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使人民群众真正的了解民警,支持民警。
进一步调解好警民关系,多多开展有声有色的便民利民警务活动,如“相约警务室活动”,“接待日活动”要细心对待群众的事,要想得周到,全面,不敷衍了事。
多做换位体察,换位思考,多和群众做“零距离”接触,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
警民之间形成一种水乳交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依靠的良性互动。
2、与媒体进行良好互动。
充分利用媒体进行正面的宣传报导,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民警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民警的警德风范,使民警得到心理支持。
从社会方面关爱民警,从而减少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
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清除一批害群之马,以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三)解决民警自我心理问题
俗话说:
“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要心来医。
”要从根本上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还要靠民警自己。
1、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
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
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
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民警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
目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
公安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3、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
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问题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张振声.民警心理学[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徐玉明,张旭东.心理应激反应与民警身心健康探微[J].公安研究,2002,
(2).
【3】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知识读本.江西省公安厅政治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