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66870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4)在农具种类上,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材料一 荆、扬……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插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

思考

材料一反映了荆州、扬州等地采用什么耕作方式生产?

这种耕作方式有何危害?

答案 方式:

刀耕火种。

危害: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经常迁徙;

放火烧山,破坏生态环境。

材料二

     

图一 二牛抬杠    图二 唐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思考

依据材料二中的图片,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答案 牛耕技术逐渐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探究点2 生产工具的演变

材料

       

图一 石镰           图二 铁锄

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有何变化?

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 变化:

从石器到铁器,农业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影响: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1)商周时代:

实行井田制。

(2)战国时期: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朝前期:

推行均田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矛盾及影响

(1)矛盾: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2)影响: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

[易混易错]

井田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土地实际上归周王一人所有,也是私有制,只是不能被大多数人自己支配,必须由周天子分封才能得到。

[历史认识]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认识。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地主阶级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

(2)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重点精讲]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有哪些?

(1)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是根本原因。

(2)分封制的崩溃反作用于井田制,原有等级秩序被打乱,出现贵族争田的现象。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改革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直接原因。

(4)战争不断,劳动力大量逃亡,为井田制瓦解提供了客观条件。

[深化探究]

探究点 土地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案 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材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材料二体现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对此历代封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答案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小农破产。

历朝统治者一般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沉重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亩税、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

农民缴纳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繁重的徭役:

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探究点1 古代农业的特点

 材料

    

年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莫高窟《耕作图》    牛郎织女题材的邮票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答案 

(1)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

(2)实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实行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进行精耕细作。

探究点2 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材料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非乐上》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大禹治水,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的“井渠”和黄河治理。

3.隋唐五代时期的立井水车、高转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利用水力,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都反映了灌溉工具的进步。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②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多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封建剥削的沉重,使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水利是古代和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而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经济格局

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规模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

所有制结构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课堂小结]

1.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

孟子说: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荀子认为:

“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由此可见(  )

A.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进步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答案 B

解析 题干先提出观点:

人工施肥在战国时期受重视,接着引用孟子、荀子的话来证明观点,孟子说,歉收之年,是因为施肥不够,荀子说,开垦荒地,锄草播种,多施肥,是农夫的本职工作,可见,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非常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2.从图一到图二所示生产工具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

图一        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解析 由石器、骨器生产工具到铁犁牛耕,说明了生产工具取得了巨大进步,从而说明耕作方式的变化。

3.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

A.确立土地私有制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解析 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

北魏创立的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4.“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  )

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

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

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

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

答案 D

解析 都江堰是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走向和地势修建而成,体现出“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既利于排洪,又利于灌溉,“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功效,故D项正确。

5.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汉代B.曹魏C.唐朝D.北宋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判断此灌溉工具的动力是水力。

而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曲辕犁       王祯《农书》

都江堰     高转筒车图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小农经济的特征。

(3)据材料二、三,指出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答案 

(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

生产技术的进步;

生产经验的积累;

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改进;

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封闭保守;

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3)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

解析 第

(1)问根据图片显示的信息进行归纳,主要从耕作技术、生产工具、水利设施等角度进行分析;

(2)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加以概括,可以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落后性、封闭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3)问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承担赋税和徭役等方面分析。

[基础达标]

1.图中的人物神农氏为后世所称颂,主要是因为他(  )

A.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B.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C.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D.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解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农具——耒耜,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故选D。

2.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在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在湖南玉蟾岩遗址、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满天星斗”。

在多处遗址中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说明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3.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  )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铁锛”,即铁农具,而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此墓不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

4.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

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 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颜氏家训》中说: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

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

解析 材料中“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是指种植庄稼和纺织桑麻;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即不与外界接触而能充足的生活。

综合判断,题干讲述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6.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

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答案 A

解析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7.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了当时朝廷(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解析 封建统治者登记户口造册的目的是为了征发赋税和徭役。

朝廷将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必然是要求民众纳税。

8.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日益完善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下列对这种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断改进生产工具

B.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C.逐渐完善水利设施

D.小农经济阻碍精耕细作的发展

解析 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

[能力提升]

9.下列图片内容反映出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集体劳动

D.手工业与商业相结合

解析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图片内容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10.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

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古代中国人对牛的重视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

11.古代许多开明的政治家,都试图改革土地制度,缓和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矛盾,但他们最终都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  )

①地主是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 ②封建经济发展导致土地买卖频繁 ③统治集团腐败 ④农民人数少,是弱势群体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④表述显然不正确,农民人数众多,但并非是统治阶级,不掌握国家政权,故成为弱势群体。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

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

解析 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经济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13.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

治本》

请回答: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工具出现的时间以及名称。

图三在什么时期出现在什么地方?

(2)从材料一的三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特点?

(3)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答案 

(1)图一是汉代的“二牛抬杠”。

图二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

图三所示工具为曲辕犁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2)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精细的土地耕作;

提高播种功效;

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3)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解析 第

(1)问中的图一、图二所示分别是“二牛抬杠”和耧车,图三从图片可知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2)问,图片资料反映的是农耕技术的不断提升,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3)问,考查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

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 

(1)牛耕技术。

(2)材料三。

观点:

农民长年累月劳累,生活困顿;

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

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3)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

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③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