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608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

《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验心理学总结.docx

试验心理学总结

第一部分:

心理实验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1.含义:

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内容:

实验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1、心理实验的一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和设计:

主要是指心理实验的设计、实施,以及伴随这一过程出现的一般问题,比如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分析和处理研究变量、如何抽取研究对象,如何分析研究资料和呈现研究结果,研究者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等;

2、实验方法在各心理学分支和各专门领域的应用:

(1)感知觉实验、注意实验、记忆实验、思维实验、情绪实验等;

(2)基础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临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环境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工程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等。

二、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1)实验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现代心理学体系中处于支柱性的地位,对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实验心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础。

三、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简单历史、代表人物)

1.哲学起源: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

哲学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指导。

2.科学起源:

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心理学与生理学:

生理学,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独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心理学与物理学:

一批科学家直接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物理学,最终促使心理学走入科学的殿堂。

奠基者:

韦伯、费希纳(韦伯:

心理物理学的先驱,将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实验研究的第一人。

费希纳:

提出了费希纳定律、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

3.实验心理学诞生与发展:

(1)创建者:

冯特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2)积极发展者:

艾宾浩斯

四、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作出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

韦伯、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五、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狭义:

实验法;广义:

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

(一)实验法(最核心、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1.什么是实验:

实验是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实验的要素:

(1)实验假设:

假设陈述了实验条件及其结果的可能的联系。

(2)实验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

(3)实验控制:

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自变量引起的。

实验控制其实就是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的控制。

3.实验的信度:

(1)定义:

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2)验证实验信度的方法:

1.直接验证

2.系统验证

3.概念验证

4.实验的效度:

1)理论构思效度:

实验研究假设的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2)逻辑关系效度(内部效度):

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晰程度。

3)外推生态效度(外部效度):

实验结果能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4)统计结论效度:

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恰当性和正确性。

5.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验证假设的问题:

(1)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自变量和因变量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A、实验直接检验的是由假设衍生出来的推论,推论成立能否反推出假设成立?

推论是否完整地代表了实验假设?

B、实验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某种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关系能否推广到所有场合?

(2)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实验假设错误?

零结果:

对自变量的操纵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A、是否有效地操纵了自变量?

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B、是否有效地测量了因变量?

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P55)

注:

6.实验研究的通用程序或逻辑:

(1)操纵:

实验者操纵一个变量,以创设两种或更多不同的处理条件。

(2)测量:

就每一组来测量另一个变量,得到每一种实验处理条件下的一组分数。

(3)比较:

将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得分加以比较,两种处理条件下测量分数的一致性差异可以说明实验操纵引起了另一观测分数的变化。

(4)控制:

控制所有其他的变量以确保它们不会影响被考察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其它研究方法:

(非实验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包括系统观察和行为测量。

●量化行为的方法包括:

频率法、持续时间法、间隔法。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或现场对某些行为或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应当保证自然观察的客观性和系统性,避免受到个人偏好、感受和偏见的影响。

(2)现场研究:

现场研究也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者操纵了某些要素。

2.档案研究:

档案研究依赖于现有的记录,包括数据、文件或照片等等所能搜集到的并进行量化的任何已有信息。

3.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的过程:

●构建问卷

●选取样本

●实施调查

●分析数据

(2)调查方法:

邮件、电话、集中调查等等。

4.相关研究:

(1)定义:

揭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联系的程度和方向的研究。

(2)共变关系≠因果关系

(3)低相关≠无关系

(4)非线性相关

(5)相关分析的改进:

交叉—滞后法

(三)实验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对实验法的评价:

(与其它实验方法相比)

1.优点:

(1)能更好地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

(2)在时间和精力上比较经济。

2.不足:

(1)严格控制可能降低了实验的外部效度

(2)心理现象异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某些情况下难以对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

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之间的比较:

P38

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再额外变量的控制力上依次增强。

其中,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的最高等级方法,它比观察和相关法更能提供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因而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地位也是最核心和基础的。

不过,实验的来源和前期准备往往离不开观察和相关研究。

六、实验研究的过程

(一)文献阅读与获取研究思路

1、确定你的兴趣所在——思路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2、文献检索:

因特网、专业数据库

3、选择性地、批判性地阅读文献。

●探究式阅读:

(1)认真阅读摘要

(2)浏览全文,总体把握研究的问题、设计和结论

(3)仔细阅读全文

(4)在阅读过程中提问

(二)实验设计和研究计划

1.评估研究的需要和资源,计划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案。

2.实验程序设计计算机化

(三)实施实验并收集分析数据

●试点实验

●在实验阶段中的实验程序、指导语或态度都尽可能保持一致;

●当错误发生时,要如实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应如实反映研究的过程;

●在对待被试时应保持尊重的态度,并遵从伦理道德原则和一般伦理标准。

(四)撰写研究论文

七、实验设计

1.问题和假设

2.对自变量的操纵:

(1)自变量的定义:

被操纵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书P50的解释: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它是实验的核心特征)

(2)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与研究者选择的自变量的区别

⏹研究者选择的自变量通常是指被试变量,如智商、性别、种族等难以控制或操纵的特征或属性。

这些属性都是被试本身具有的。

⏹严格来说,这类使用选择自变量的研究应当做非实验研究。

⏹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更多的是选择的自变量)

(3)自变量的水平数:

一个实验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一个自变量中又至少有两个水平。

(4)自变量的种类:

⏹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环境特点的自变量

⏹被试特点的自变量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5)自变量的控制:

对自变量的控制,首先要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

对心理学中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使之可操作化,这样才能进行实验。

其方法是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

是对某概念以具体的执行过程来加以定义,比如在研究中是如何测量和呈现的。

操作性定义既要求变量控制应尽可能精确,又要求尽量保持变量的原意。

⏹对一个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的方法:

1、直接询问被试

2、测量生理、生化指标

3、制定行为观察指标

3.对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的定义:

被观测的反应变量称为因变量。

(书P54解释:

就是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2)衡量因变量指标的标准

1)可靠性

2)有效性

3)敏感性

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书P55)

4)可操作性:

数量化

(3)因变量的种类

1)反应时间

2)反应延续时间

3)反应量

反应程度和反应频数

4)反应准确性

正确百分数和错误百分数

5)语言反应

4.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1)额外变量的定义:

实验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以外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称为额外变量。

(书P58的解释:

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是相关变量,这些相关变量中除了用于研究的自变量外,还有不用于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变量。

(2)实验中,额外变量可能是无限的,但只须控制其中几个威胁最大的。

(3)额外变量的种类:

(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

“聪明的”汉斯(P60)

罗森塔尔和福德的研究(P59)

2)要求特征

霍桑效应、约翰·亨利效应、安慰剂效应(P60)

3)顺序效应

4)回归假象

在多次测量的情形中,有一种向平均数回归的统计现象,即初测时获得的极端(高或低)分数者会在重测时出现向平均值偏移的现象。

如:

阅读提高计划

在对被试进行匹配的实验中,可能有回归假象的介入。

(4)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P60-P62)

1)消除

●消除是指把额外变量从实验情景中消除掉。

例:

1)隔音室:

消除声音刺激;暗室:

消除光刺激

2)艾宾浩斯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

●不足之处

1)消除额外变量会使实验失去了“现实性”而更显出“人为性”;

2)心理实验中有许多变量无法消除。

2)恒定

●恒定是指使额外变量在实验期间对所有的实验处理或被试保持恒定不变。

例如:

1)在相同的时空条件下做实验

2)相同的指导语和主试的态度

●局限

1)会使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它水平上去;

2)有时自变量可能与额外变量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

●匹配法是指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具体的做法:

前测→匹配分组

●局限

1)在实际应用中很匹配成功,特别是需要匹配多个特性时;

2)需要被试额外地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烦扰被试。

4)随机化

●随机化是指根据概率原理随机地选择或分派被试。

●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择为任何一组的被试,这样就可以假定额外变量对各个一组的影响是大致相等的。

5)抵消平衡

●抵消平衡是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

●常用的抵消平衡法:

ABBA法(P67)

拉丁方设计法(P68)

6)对立控制

对立控制是指使额外变量和自变量处于对立的地位,来消除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

大白鼠走T形迷宫

7)统计控制

●统计控制是指通过统计的手段和方法将额外变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中剔除出去。

例:

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

●常用的统计控制方法:

协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

5.被试的选择与分配:

(1)被试的选择:

(书P43)

涉及被试选择的问题主要有:

1)是使用人类被试还是非人类被试

2)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使被试样本代表总体

(2)被试的分配:

(实验组与控制组)

1.实验组是指接受自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即有研究者的操纵或自变量的控制。

2.控制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外,其他均与实验组一致。

3.安慰剂控制组

4.实验者偏差:

⏹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