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995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学刘宇飞作业及往年试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

在给定对方策略下选择自己的最优对策,同时假定自己的选择不影响对方的行为。

10.纳什均衡:

如果有一组策略,其中给定A的策略,B的策略是最优的;

给定B的策略,A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组策略可以称为纳什均衡。

11.科斯定理:

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以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12.公地悲剧: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13.逆向选择:

或对信息较少的当事方不利的选择。

指的是故意隐蔽信息从而给信息较少一方造成损害的现象。

14.道德风险或败德行为:

指的是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从而给信息较少一方造成损害的现象。

二、思考题(标记为红色的问题为没有做的问题):

1.为什么公共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论述“市场失灵”开始?

答: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严谨地证明了竞争市场机制与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完美的对应关系,但是同时,他也指出了达到这种理想境界所需具备的前提和所需满足的条件,当这些前提和条件无法得到满足时,也就可以说竞争的市场失灵了。

这就意味着,一旦无法满足这些前提和条件,那么,竞争市场与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值得怀疑了,而这就意着市场的失灵。

因而竞争市场的失灵时公共部门介入经济获得了最为直接的理由,因而公共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论述“市场失灵”开始。

2.试结合实例讨论对“公共品”概念的纯粹的理解和不纯粹的理解。

首先可以将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定义为纯粹的公共品。

但是,现实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物品。

比如灯塔,包括萨缪尔逊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曾举它作为公共品的典型例子,因为它既不易排他,又具备非竞争性,所以被公认为私人无动力提供,也不应有私人提供,但是科斯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英国历史上相当一段时间内,等它恰恰是由私人部门提供,而且是很有效率的。

因而,在上述例子下,我们除了纯粹的公共品,还可以放松对于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严格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不纯粹公共品。

首先考虑非排他性的定义,定量消费这一特点是不容易满足的(见上面关于国防的例子),因而我们可以将“不能不让不付费者消费”这样的特点作为非排他性的一个不太严格的定义。

其次考虑非竞争性定义,最需要放松的是“任何人”这一条件,很少能找到对任何人都不该排他的例子,更常见的情形是非竞争性往往只在使用者数目既定的有限范围内才存在,当使用者数目超过的这个限度之后,竞争性就会取代非竞争性。

比如拥挤的公路等等。

3.公共品最优提供的条件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

对于纯公共品而言,最优提供的条件为:

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

对于这一条件,可以用生产枪支替代黄油的例子予以说明,在他们的例子里,枪支代表公共品,黄油则代表私人品。

人们为多得到一单位枪支而愿放弃的黄油的数量极为边际替代率。

设两人边际替代率分别为(MRSXY)a=2/3;

(MRSXY)b=1/3;

再设该两人社会的生产可能性为,要想多生产一支枪所必须放弃的黄油的数量也为一单位,即,MRTXY=1。

可通过比较MRS和MRT的关系来考察人们所愿放弃的私人品的数量是否足够用来转换为一单位公共品。

在这个例子中正好可以进行有效的转换,因为∑MRSXY=(2/3)+(1/3)=1=MRTXY。

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实现公共品提供的高效率。

若∑MRSXY<

MRTXY,则表明人们所愿放弃的私人品数量过少,不足以用来生产一单位公共品。

若∑MRSXY>

MRTXY,则表明人们所愿放弃的私人品数量过多,用来生产一单位公共品会造成浪费。

无论过多或过少都不是公共品提供的最有条件,只有在∑MRSXY=MRTXY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才算达到了最优。

4.试说明公共品提供何以会发生市场失灵。

公共品的特征之一是可以同时向不止一个人提供收益,即可同时进入许多人的效用函数或许多厂商的生产函数。

而个人或厂商从公共品中得到的利益相对于公共品的提供成本而言,往往小得足以产生反向的激励。

与公共品的“共同消费”特点一致的是它不具备任何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使得对经济产量的微调成为不可能,从而一般说来无法满足竞争市场有效性的要求。

公共品具有另一大特点:

非排他性。

因而,对于相对自利的个人而言,总存在着“免费搭乘”的激励,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品市场提供的失灵。

5.简述公共品提供的囚犯困境模型,并做出简要的评论。

囚犯困境模型描述了无法相互沟通的个人之间出于自身理性考虑所进行的抉择往往并不符合上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两难境地。

在公共品私人提供这一例子中,囚犯困境表明,尽管提供公共品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理性的个人还是禁不住要选择不提供公共品,从而双方的利益都有所损失。

这个模型描述了私人提供公共品的悲观场景,几个人根本不会提供任何数量的公共品而只会选择免费搭乘,这一结论曾被广为接受,不过,随着试验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它已日益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第一,来自实验经济学的批评。

实验经济学家的结论首先反映了一个事实,囚犯困境模型的结论过于极端,表现在:

一方面,个人按集体利益形式并非绝无可能;

另一方面,个人也并不一定只在“要么全要,要么全不要”两种策略之间进行选择。

更为现实的事,个人往往根据别人提供公共品的既定数量来决定自己的策略行为,从而虽然可能仍未完全真实地显示自己对公共品的偏好,但是却也或多或少地参与仅对公共品提供的贡献之中了。

第二,来自博弈论的批评。

最主要的一项发展是考虑动态博弈,如果允许对局重复进行,而不是像传统的囚犯模型那样只进行一次,学者们的实验证明,最优的策略总是:

第一步选择合作而之后的步骤则是与对手保持一致,这一策略被称为“针锋相对”。

总之,这样的话,个人就有可能在公共品的提供方面进行合作。

6.试运用纳什均衡的分析方法讨论公共品私人提供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将纳什均衡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公共品的私人提供可以循以下思路进行:

由于一方提供出来的公共品另一方也可以等量地消费,所以,可以将每方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公共品看作是对另一方的一种外溢。

我们可以首先讨论在一方既定外溢水平下另一方愿意提供的公共品最优数量;

其次将讨论在一方不同的外溢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另一方乐于提供公共品数量的最有扩展路径;

再次,由于每一方的最有扩展路径都是在另一方既定的外溢水平下导出的,可以出每一方对另一方提供公共品行为的反应曲线;

最后,由双方的反应曲线可推知公共品提供的纳什均衡。

7.什么是免费搭乘?

何以会发生免费搭乘?

试讨论现实中免费搭乘的程度。

免费搭乘是指人们通过不付款或不真实说出他们的优先选择的方法使得他们可以享受物品的利益,而不为之付费的行为。

一种物品发生免费搭乘的原因在于该物品不具有排他性,使得人们有激励也有能力进行免费搭乘。

现实中发生的免费搭乘并不一定是100%,由关于公共品私人提供的纳什均衡模型可知,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免费搭乘,其均衡点往往是偏离帕累托最优的,这是每个人都想免费的结果,因此,通过衡量那时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差距,就可以了解免费搭乘的程度。

8.什么是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下何以会发生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或称为外部性。

如果某人的行为在市场机制之外对其他人产生了的有害的或有利的影响,那么就说这一行为具有外部性。

具体地说,若某人的行为对其他人的产生了有害的影响,却并不为此付费或提供补偿,则为负外部性;

若某人的行为对其他人的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却并不收费,则为正外部性。

之所以存在外部效应,其原因就在于有关方面只按个别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行事,而并不考虑其外部性行为之下的社会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9.简述科斯定理,说明外部效应私人解决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科斯定理是指,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在交易成本为零时,无论产权如何规定,资源配置的效率总能达到最优。

但是如果有交易成本存在的话,上述最优结果可能并不容易达成。

会存在“免费搭乘”和“协商不一致”。

另外,私人协商作出决定还会造成巨大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过大,很可能大家会认为不协商效果更好一点,因而最终也无法达到最优结果,等等。

此即为外部效应私人解决的局限性。

10.试讨论是否可以由科斯定理得出无须政府介入的结论?

,并不能由此得出无须政府介入的结论。

因为科斯定理有两个基本条件,即产权明晰和交易成本可忽略。

产权明晰则至少要求政府进行“界定产权”这一干预最少的措施;

同时,如果交易成本过大,那么,政府干预可能会更为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

因而,即使有科斯定理存在,政府仍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外部效应的私人解决。

11.什么是公地悲剧?

它与负外部性有无区别?

研究公地悲剧问题的意义何在?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

则由此导致的资源过度使用,被称为“公地悲剧”。

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它和负外部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在于,每个人仅仅依照自己的效用函数或生产函数对公地进行利用而并未考虑其他人所受到的影响,这就相当于每个人在使用公地的过程中都对别人造成了一定的负外部性;

区别在于,一般的负外部性都是单个个人的生产函数对其他人造成了影响,因而一般的负外部性可以通过科斯谈判来解决。

而公地本身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公地的产权就很难明晰地界定或者其成本巨大,这也就造成了科斯谈判的失效。

研究公地悲剧问题的意义在于研究人们是否有为公共品的提供进行合作的可能,并讨论公地悲剧的解决办法,比如通过政府的组织的管理,私有化,或者自我组织与管理等等。

12.针对公地悲剧有哪些基本的应对之策?

是否可以判断哪种对策是最优的?

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

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

哈丁曾将这一状态模型化:

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由于在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

公地悲剧的有一些解决办法,比如通过政府的组织的管理,私有化,或者自我组织与管理等等,但这些办法也都存在着缺陷,并没有最优的解决对策。

13.试讨分析指出“公路”是不是公共品?

是哪种类型的公共品?

公路拥堵问题有何解决之道?

14.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下何以会出现市场失灵?

私人有无自发的解决办法?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市场失灵。

1、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

3委托-代理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也会导致的效率损失,造成市场失灵。

其实私人是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的,但是因为私人解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不足,所以很难完成。

15.为什么说收入分配公平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品?

如何理解和把握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市场失灵?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和影响,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也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劳动能力等有所不同,使得利润、工资等收入并不能完全取决于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价格。

结果,经济效率越高,往往伴随着越不公平的分配。

显然,这是市场自身的力量难以改变的。

16.在发现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之后,是否就应该主张政府全面介入以矫正市场失灵?

为什么?

如何更好地把握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答:

不一定。

因为一部分市场失灵时可以通过私人协商的手段解决,并不需要政府介入。

科斯定理表明,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即使存在“市场失灵”,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私人协商的手段解决市场失灵而不需要政府的全面介入。

此外,政府活动也有其缺陷,并不是万能的,实际上,导致市场失灵的很多原因也正是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致使发生的领域和形势有了变化。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派生外部性。

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管制、拍卖许可权等办法叫矫正外部性,但是政府活动本身会引起新的外部性。

具体地说,政府活动可能会产生预料之内的预料之外的两类副作用。

第二,内部性。

政府活动并不仅仅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组织目标,比如预算规模最大化,与此相应,不同的官僚部门还会使自己的行为遵循某种组织程序和规则,这些特点使政府部门具有了某种类似私人组织的内在目标,可以称之为内部性。

当内部性发生时,政府部门不顾及其行为引起的社会成本和收益,而只关心其所在部门的成本和收益。

第三,不完全竞争。

政府活动本身就是不完全竞争的,政府部门之间,甚至补贴那个官僚之间,很大程度上其职能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因而政府部门在承担一项经济活动时,与私人厂商一样,也有强烈的偏好做一个垄断者,一旦如此,将使政府活动缺少可供比较的基础,人们无从判断它的运行是否有效,政府官员也缺少有效的激励,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分配不公平。

收入再分配是人们指望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另一重要领域,也姑且不论政府在这方面的表现如何,由于这一政策是由一小部分人做出的,就引起了另一类分配不公平的发生,即,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更可能造成权力的滥用。

总之,我们要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问题下对到底选择政府还是市场解决经济问题作出理性判断。

复习与作业2

1.功利主义:

起源于边沁的学说,它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合的最大化。

2.罗尔斯主义:

由罗尔斯给出,认为社会福利应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福利状况,即,只有这样的人的福利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增进。

其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在于,其结论是基于“原始状态”或“无知面纱”做出的。

3.全体一致同意原则:

由维克塞尔提出,可以理解为,有关公共品及其成本分割的所有集体决策,只有在全体成员一致赞成时才能做出。

4.投票悖论或投票循环:

当简单多数原则与传递性公理发生了矛盾时(又被称作集体的非传递性),多数表决制无法得出最终结果,将出现投票循环。

举例如下:

方案XYZ

个人A123

个人B23

(1)1(3)

个人C312

两两投票:

XY—X>

Y

YZ—Y>

Z

由传递性公理:

X>

ZX—Z>

X与按照传递性公理得出的结果矛盾,是为“悖论”(paradox)。

由三轮投票:

Y>

Z>

X——投票循环(cycling)

5.阿罗不可能定理:

由阿罗证明,以下五个民主社会普遍接受的基本条件不可能在任何集体决策过程中保证同时满足:

理性条件、帕累托原则、无限制领域条件、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非独裁性。

其意义有两点,一是标志福利经济学进入新阶段,指出,基于个人偏好次序和民主社会的要求,可能找不到合意的社会福利函数。

这一结论有时又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第三基本定理;

二是从纯理论角度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判断:

不该高估民主的集体选择过程的效率。

二、思考题

1.简述“次优”思想,其重要意义何在?

有什么政策含义?

次优理论:

一旦实现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之一缺失,那么,次优的状况只能经由偏离所有其他帕累托条件而得到实现。

次优理论意义:

在讨论公共经济目标时可以超越帕累托效率标准,而且次优原则并未彻底否定帕累托最优原则。

因为实现次优条件需要的信息远比有关的最优条件更为复杂,一般而言很难满足所有的复杂条件,所以可能导致无所作为

次优理论认为,一旦某一效率条件被破坏,那么,即使其余的效率条件可以实现,也不值得去实现了。

或者说,次优理论认为,一旦实现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之一缺失,那么,次优的状况只能经由偏离所有其他帕累托条件而得到实现。

2.你是否同意“现实中没有最优、只有次优”的说法?

不同意。

“现实中只有次优,没有最优”,这是对次优理论的误解,次优理认为一旦实现帕累托最优所需的条件之一缺失,那么就不值得去实现其他条件了,而且实现次优条件所需的信息可能比最优的更为复杂,在现实中能实现的可能性就更小,还有比如生命无价,所以不存在次优解。

最优在现实中可能存在,比如在运输货物中,假如只有两辆车,车辆A一次能运输甲货物X1千克,耗费w1元,能运输乙货物X2千克,,耗费w2元;

车辆B一次能运输甲货物Y1千克,耗费v1元,能运输乙货物Y2千克,耗费v2元,在已知总的甲乙货物总数时,总能找到最优的方案,确定车辆A和B的各自趟数。

3.简述黄有光教授的“第三优”思想,它是否否定了“最优”原则和“次优”原则?

试举例说明其政策含义。

第三优原则:

第三优世界,按信息多少决定适用何种原则信息丰富条件下,适用次优原则,信息稀缺条件下,适用第三优原则信息贫困条件下,适用最优原则。

第三优原则回到了人们的直觉:

能做多好就做多好,尽力而为。

第三优原则没有否定最优和次优原则。

第三优在政策运用:

比如在经济转轨道路的选择方面,根据第三优理论,应该尽可能利用可以利用的信息,全盘策划,统筹兼顾,按部就班进行改革。

逐步进行改革还是符合效益的,至少在预期值上如此。

即进行渐进改革。

4.在公平标准问题上,是否只考虑“过程公平”就够“公平”了?

在公平标准问题上,显然不能只考虑“过程公平”,还要关注结果公平。

公平标准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过程公平标准:

任何市场过程都是公平的;

只有竞争的市场过程才是公平的;

只有劳动过程才是公平的;

只有在初始阶段有关各方具有同等地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通过竞争的市场过程实现公平。

二是结果公平标准:

(1)平均主义

(2)罗尔斯主义(3)功利主义【a.边沁的简单的功利主义b.一般化了的功利主义】

(4)无嫉妒/无羡慕公平(non-envy)

关于社会如何在不同的公平标准之间取舍,由于对“公平”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主观判断。

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社会经由公共选择的过程对这种判断进行加总。

5.结果公平的标准主要有哪些?

试对各种公平标准下可能的政策主张做出初步探讨。

结果公平的标准:

(1)平均主义

(2)罗尔斯主义(3)功利主义【包含:

a.边沁的简单的功利主义b.一般化了的功利主义】

(4)无嫉妒/无羡慕公平

过程公平可能带来的政策:

1、主张“任何市场过程都是公平的”,会赞成维持个人在市场上挣得的一切收入的政策。

2、主张“只有竞争的市场过程才是公平的”,会赞成剥夺或歧视垄断性收入的政策。

3、主张“只有劳动过程才是公平的”,会赞成歧视资本性收入的政策。

4、主张在起点公平基础上引入竞争的市场过程,会赞成对遗产等收入转移行为施加歧视性的政策,当然也会反对垄断性的收入。

结果公平可能带来的政策:

a:

平均主义主张在分配问题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会赞成将收入平分的政策。

b:

罗尔斯主义主张社会福利应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状况,可能会赞成会极大改善状况差的福利的政策。

c:

功利主义主张实现社会成员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会反对为增进某些成员福利而一味牺牲另一些成员的福利的相关政策。

6.就公共经济目标而言,是否可以只考虑效率目标而不管公平目标?

效率和公平并不总是冲突的,存在协调的可能性。

在选择特定公平标准下的兼顾,比如考虑放弃平均主义大锅饭这一标准后的情形。

若多劳多得是公平的,则兼顾。

若资本要素可以按其贡献获取报酬,则似又可成为推动效率提高的新动力。

7.效率与公平二者是否总是相互冲突?

有没有二者协调的可能性?

(1)从效率上来看,自由竞争的市场与帕累托效率之间有可能存在“完美的”对应关系,自由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2)从公平上来看,从公平目标的“公正”、“平等”等含义出发,也会要求给予不同的社会成员以“自由”。

不应对社会成员施加歧视,应该维护社会成员应得的权益等,都意味着对自由的要求。

(3)从自由本身看,“自由”本身就有其重要性。

 

很多学者都曾指出过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基本思想是认为,要想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就必然要以降低效率为代价,既存在一定的效率成本,反之,要想提高效率,也需要牺牲一定程度的公平。

但是,效率与公平并非不可兼得。

当经济原本处于非帕累托状态时,就有可能通过合适的资源配置调整达到效率与公平兼得的状态。

8.试讨论是否有必要将“自由”列为公共经济目标之一,这是否会为理解有关公共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或意义提供新的启示?

又有何局限性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自由作为公共经济目标的视角下,解决市场失灵多了一个角度:

如“积极自由”目标下有可能对于政府干预的期待更为突出,包括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社会福利,以及进一步的福利制度。

还有公共品提供、外部性矫正、垄断矫正等。

如“消极自由”目标下也会要求政府干预,保护个人免受干预。

当然,在施加干预时,被干预者的“自由”会受到限制,但是,只要是为着“自由”的原故,就可以令人接受。

罗尔斯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最大的自由,这种最大同等自由原则要求每个人都拥有最广泛的自由,并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