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796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9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给教师的新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十九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领导者26

第三十条理性的道德教育27

第三十一条不扮演“圣人”和“神仙”29

第三十二条学校为什么而存在30

第三十三条顺乎人性是最美32

第三十四条:

理解诚信33

第三十五条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34

人类道德至高无上36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37

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40

捧着良心教书41

提升境界创造价值42

发现教师职业的生命意义44

要保存天真45

第一条要继续学习

有很多条理由支持教师可以不再学习,比如工作量太大,平时工作很辛苦;

教师现在拥有的知识量用来教学生绰绰有余;

教师已过学习年龄,记忆力差等等。

但支持教师应该继续学习的理由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教师如果不学习就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如果无法胜任工作,那么工作量就不会存在,现有的知识量也无用了,而原来用来做借口的年龄问题正好成为回家休养的凭据。

我们原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递给学生既有的知识,这在过去是条真理。

教师将人类知识的精华部分、基础部分嚼烂了给学生,学生牢固掌握了以后,就是作好了走向社会的全部准备。

可能受了这样的传递式教育的学生走向社会还可能会成为社会精英呢!

因为教育在过去并没有现在这样普及。

现在的局面却全然不同,以至于许多人对学校教育提出质疑。

这质疑来自于知识的变化,而学校却缺乏应对之术。

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使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

知识从质上来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

在历史上,教育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也不得不第一次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

这是我们怕见到而又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

教师此时光有一桶水,也是不足用的。

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

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

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大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

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

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

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运作。

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且失活力。

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

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教师自己。

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使你永葆活力和魅力。

最终,因为学习,你拥有你的工作,你将学习与工作融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实现。

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惟一重要的理由。

第二条要拥有精神空间

有一个事实在全世界大致相同:

教师不是赚钱的营生。

教师在恭贺新禧时不太习惯于说“恭喜发财”,说实话,教师要发财是不可能的。

有许多条规定都限制了教师的发财,因此,教师的工资一般都仅略高于民众的平均收入。

这样的限制使教师更倾向于从社会地位上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

这就将教师的工作目的与其他职业区分开来了。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来作为职业资源的,这使得这一行并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获取胜。

教师为适应当前社会的迅捷变化,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善、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代沟的拉大、日益增加的难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那么强烈地敲打着教师的身心。

但教育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呢?

一定有的,否则教育的继承性将会受到质疑,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新”生之于“旧”,现在的教育从旧的教育中来,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古老而永恒的东西,使教育成为教育而不变异为其他东西。

因此,学校大楼可以现代化,设施可以现代化,思想可以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而教育的目的与本质依然如故。

那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人性”,也就是不同于无机世界的机器或其他生物体的东西。

人区别于无机世界和其他生物体的要素显然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精神世界里包含着理想、信念、美感、思索、情感、道德等等。

构成精神世界的品质不仅使人与其他物种终于区分开来,而且使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显著差异,人便有了精神上的贵族与乞丐之分。

现代化的一个标准就是人的一部分技能被机器替代的程度,如人的行走因为机器而加速,人对知识的记忆因为电脑而成为多余,甚至人的一部分思维,如运算也被机器承担下来。

现代化是人类的福音,但机器的过度使用已经侵害到“人性”领地,如人的情感因为过于舒适的生活境况而被磨平,现代人的麻木与冷漠,人的个性因为时尚追求而丧失,便是人为现代化付出的代价之一,商业的霸权使人自觉成为奴仆。

一旦“人性”的本源——人作为生物的基本习性受到损害,那么人所主宰的世界也将不得不受到毁灭性打击,地球的生态环境恶化是现代化的报应,而人的生物性也受到同样的报应,那实在是人的悲剧性结局。

因此,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便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把而体现出来的。

但令人担忧的是,所谓现代化的统计方式——量化几乎使学校与教师的独有价值受到打击,尽管谁都知道精神的难以度量,但数字已统治了这个世界,学校也在魔掌之下。

愈是如此,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愈是巨大。

教师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而且教师的一切功底又是以精神底子作为基础的。

这样的话,教师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第三条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所谓看破红尘,以为这个世界已无法拯救,人本身也无法自救,这是个悲剧性结局的世界。

持这种观念的人多半消极厌世,希望早日结束世俗的噩梦,能进入极乐的天堂。

刚过去的1999年染上世界末的恐慌,便是因为这样一种悲观主义哲学无意识渗入人心而造成的。

第二种哲学是现世的,拥有此类人生观的人十分珍惜上帝的赐予,享受一切注定,包括苦难与挫折,对来世不存什么奢望,在并不算漫长的一生中,活过了,爱过了,痛过了,感动过了,便觉得死而无憾。

当然更多的中国人没有哲学,他们趋利弊害,害怕苦难,追求快乐,恰巧现代化的进程为这群人提供了足够多的东西,他们便将自己迷失在了许多无聊的活动之中,甚至从来也不会有空闲自问:

我是谁?

我在哪里?

我该怎么活着?

我将到哪里去?

因此,普遍缺“钙”的中国人,应该将哲学作为滋补品。

有了哲学,便是想清楚了那些作为人的根本问题,然后坚定地信仰这种哲学,才会细细地品味造物主所有的恩赐。

首先是品味一切美好的东西:

这个世界是那么美好,使每一个奄奄一息的人流连忘返。

吃的、喝的、听的、看的等等一切自然之物都值得留恋。

所以会享受生活的人,每到享受的时候,神情总是非常专注。

人类的伟大还在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供人享用:

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东西。

对自然物进行吸纳、再造、改造、提炼、概括、渲染、提升、强化之后,人从人造的景观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这些精神产品甚至改造了人,以及人的精神品质。

人类物质文明的丰富提高了精神产品的质量,还降低了这些产品的价格,使人人拥有也许在过去只有贵族才拥有的东西。

然而可悲的是,精神产品的普及却不能激起人们对精神产品的取用。

在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里,精神产品的媚俗势不可挡,快餐文化主宰了精神世界,反而降低了精神品质,也使现代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下降。

“上帝”和人都在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人却不知珍视。

其实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的本能。

人的感官是天生的美好事物的捕捉器,享受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

即使在丑恶与黑暗的年代里,人的内心世界依旧天然地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期盼。

教师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因为所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祈愿,如果不能捕捉到这些美,那你就糟踏了造化的赐予。

一个现世的人,一个享受现世幸福的人,就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

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爱孩子,而且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第四条要赢得学生尊敬

最近有一些电视广告的镜头很刺激我:

广告商们纷纷将刻板、机械的形象附于教师身上,男教师一脸苦相、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样子;

女教师则远离了“可爱”,在她们身上寻不见温柔,也没有灵性。

没有人对广告中的教师形象提出异议,可能广告商原本就要以教师的古板来衬托孩子的天真和活力。

如果孩子代表太阳,代表美好,代表灵性,代表未来,那么不经意间,广告已告诉普天下人,教师是那么阴暗、呆板,是已经落后的一群,对此居然没有人提出异议!

广告中因有了教师形象,平添了几分喜剧色彩。

可能在历史上教师更多作为悲剧人物,没有想到现代的教师居然成为喜剧人物。

教师成为喜剧人物正是教师真正的悲剧。

教师并不乞求形象高尚,但也不应该被嘲弄,也许该让教师成为普通人。

成为普通人很不容易。

教师一旦走上讲台,或许自我感觉很神圣,要让自己成为众人仰望的对象,成为一个传教士、布道者,这样就不是普通人了,神圣的人都是替天行道的,行道的过程中是没有个性真实的,长久之后教师就忘了自己是谁,而和所扮演的角色合而为一了。

有人居然把教师腔调和职业病带回了家中,这更可怕。

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吃”这一套,他们不愿意被大道理所蒙蔽,他们要活出自己,自己来体验。

他们不欢迎讲大道理的神圣的教师,他们喜欢有些小心眼,有时犯错误,有时候不高兴哭了,有时很高兴忘乎所以的教师,他们喜欢有血有肉的人做他们的教师,越是这样的教师,学生才越会亲近。

当然教师真成为普通人也是很危险的,危险在于学生会不怕你了。

人对遥不可及的东西总心怀恐惧,教师一本正经的样子的确有震撼力,可一旦去掉面具露出真实的面孔,学生便不再怕你。

但是否想过原本教师就不应让学生怕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尊敬。

一旦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照样可以“摆平”学生,而且可以“摆平”学生的一生。

这样的话,教师就不会成为悲剧人物,悲剧人物被人同情而不是被尊敬;

教师也不会成为喜剧人物,喜剧人物被人轻视而不受尊敬。

教师要成为受全社会尊敬的职业,提高收入不是惟一方法,重要的是为自己添上一种力量,不是暴力或阴谋的那种力量,而是靠道德、学识、才华、能力积累起来的力量。

愿教师走出悲喜剧,成为普通人,普通的受人尊敬的人。

第五条要富有情趣

教师的天分让我从做教师的头一天起就在营造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我觉得教育的存在本身就是“乌托邦”,教育的价值在于有某种理想,或建立起某种理想来传递精神的火把。

因此,我明知自己身处于“乌托邦”之中,工作起来才格外凭兴之所至,感觉格外有趣味。

如果要说我们要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这就是全部的意义。

有时小孩子真可以成为大人的教师。

小孩子生活中,一切都是游戏。

你叫他用功读书,他就会没有功利目的的读,他不会一下子想到读书用功和祖国、民族、人类命运的关系,他甚至不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努力学习呢!

他的外部世界与他的内心世界是统一的,如果小孩子肯自觉坐到书桌前刻苦用功,好玩是他的全部理由。

而大人们多半采用强制手段逼孩子读书,这种强制手段真是无奇不有,甚至是变本加厉,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读书在小孩子看来实在并不好玩。

在扼杀孩子的天性强迫读书这件事情上,教师和家长是合谋的。

我们再来反思自己的工作。

如果我们工作得很好,那多半是觉得好玩。

但如果工作很好,并不觉得好玩,那一定有一种强制力在支持你,这种力量可能来自自身:

担心下岗、好胜心、晋级;

也可能来自外部:

严格的管理监督,竞争激烈,领导很凶。

教师觉得苦恼,往往是因为自己并不觉得教书好玩。

教书怎么会好玩呢?

每天上下班,教一帮教不会还经常惹麻烦的学生,领导还要让你完成这完成那,没教好还要挨批评,怎么会好玩呢?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话,那就要向孩子学习了,因为孩子总是将大人看起来没什么好玩的东西搞得很好玩。

这种将不好玩的东西搞得好玩的天性,就叫情趣。

只不过成人太过于现实,太将分数、纪律等东西当回事了,看重了结果,却淡忘了过程,所以好玩的东西也不好玩了。

教书之所以好玩,完全在于过程,教材好玩,学生好玩,教室里很好玩,教学方法、策略很好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之类的很好玩。

好玩在哪里?

好玩在别具一格,好玩在所有的教学环节、教学工具都在你——教师掌握之中,你只需认准一个目标,把学生教好,其他都是好玩的,在玩中往往有很大的收获呢!

在玩的时候,你完全是自主、自由、自足的,外部世界与你的内心世界合而为一,你便达到了孩子所能达到的忘我境界。

此时,工作不再是工作,即使天天加班也不苦了。

如果会玩了,你就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如果不会玩,那么或许你很乏味,或许你要当心已经被某种东西“异化”了。

其实一个有情趣的人,他会设法让质朴生活富有情趣。

如果热爱生活,又善于发现,学校真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好地方。

第六条要能群

古代私塾中,教师工作是独立的,而现代学校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目前的教育方式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成熟的人需要用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来武装,而光靠一个教师的独立工作是无法胜任的。

于是教师越来越成为专业人才,以提高教育的效率。

这一百多年来,学校教育一直是效串优先的。

因此,在每个学生身边几乎都有十来名教师,分别传授他某一方面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每一名教师都对他说,我所教的这门学科很重要。

在教育史上,现代教育方式首次实现了标准化的分科教学,这应该看做是一大进步。

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弊端的核心问题是学科中心胜于以人为本,即每名教师都强调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客观上将教育对象人为地割裂,学生不再成为人,而是所有学科的机械组合。

教师经常要进行学科教学经验总结、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活动,但很少有人对为什么而教进行反思。

我们为什么而教呢?

我们为造就和谐而健康的人而教。

这一目的在目前分科教学的前提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因此,许多国家都以合科教学、整合课程、跨学科研究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来调和学科中心主义与“完整人”培养之间的矛盾,所以现在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人士反过来学中国的经验,比如说备课组。

备课组是教师教学协作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学交流与合作。

我是反对教师间过度竞争的,过度竞争只会导致隔阂,因学科和班级的差异,教师与教师的工作缺乏可比性,在并不公平的条件下引发竞争,其结果似乎只能引向丑恶。

而且竞争使教师倾向于扩张本学科、本班的“霸权”,占山为王,单科突进或单班突进,这对造就和谐而健康的人显然不利。

合作显得格外重要,合作使共同目标下的教师群体发挥远大于1+1的力量,其威力和效益自然也超出个体之和。

在校园生活中,合作能造就一种文化。

校园文化是人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绝不是个体意义上的,而且并不是可以预设的。

长期的教师间的交往与合作,会滋生出共同的精神空间,精神空间中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在城市生活中,人口密度极大,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太近,不仅没有使合作更为方便,反而使人与人之间淡漠而疏离。

这种特殊的现象有其生物学意义,自然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口稀少的乡村山野,反而待客人热情有加。

但学校要发展和扩大,教职员工之间没有合作意识是不可能的。

因此,能群便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要求被提了出来。

能群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需要教师花功夫学习,学习如何尊重他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能群不是主张好好先生,能群是在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下的合作与交流。

愿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里,再没有私塾先生。

第七条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战争时期,宽容意味着死亡。

在受到资本主义阵营遏制,时刻存在战争危机的时候,是没有宽容的。

追根溯源,不宽容起源于专制,专制是惟一的。

帝王或专制者代表真理,他掌握权力,包括对他人的生命权、财产权、人格权,包括对信息的独占权,包括语言霸权。

这样的没有宽容一直持续到专制时代结束。

可悲的是,我们有太漫长的专制史,使不宽容的思维根深蒂固。

到文革时,已成一个毒瘤了。

“斗争哲学”让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在不宽容的思维下,人们习惯性地寻找斗争对象,实在没有的话,找个“假想敌人”充充数都可以。

我们的历史已翻到了新的一页,我们看到了一个纷繁芜杂、精彩多样的世界的真实面,然而我们看待事物的单一目光和二元“斗争哲学”还在主宰着我们的思维。

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如果我们与任何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都无法沟通,那么我们没有学会宽容。

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

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

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

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

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第八条要学会敬畏

人要敬畏,才能得救。

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使人远离真理,极端接近疯狂,与魔鬼共舞。

唯物主义者也要学会敬畏,他是要敬畏客观规律。

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要受到惩罚,人类已经在受惩罚了,无度的发展使能源枯竭,空气与水遭到污染,物种减少,这些都在教会狂妄的人类敬畏。

危及人类生存和未来命运,哪能不敬畏呢?

所以推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说。

自然有自然规律,经济有经济规律,文化有文化规律,教育有教育规律,人的成长发展也有规律,人只有认识了规律,敬畏规律,才能实现人的本质。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生存的人们知道敬畏,金钱社会或号称民主社会中的人也知道敬畏,他们敬畏帝王、敬畏金钱、敬畏民众。

“文革”期间,中华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没有法律,便没有了敬畏。

没有敬畏就是无法无天,没有敬畏的人,便如释放出来的魔群,其破坏力令人发指。

人有了敬畏,灵魂才会安居。

那么,我们教师该敬畏什么?

教师要敬畏真理。

学校是传递真理的地方,教师信仰真理的态度与追求真理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给学生。

教师并不是仅将真理等同于教科书,如果教科书就是真理,那么教师就沦入“拜物教”的怪圈。

真理无处不在,真理有时甚至在孩子们的手中,教师对真理的虔诚是不问真理的出处的。

敬畏真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

教师要敬畏权威。

在学校里,并不是掌握权力的人都是权威,在学习的天地之间,真正的权威是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那些人可以不是校长,可以不是教研组长或高级教师。

一所学校里有多个权威是一项重要的标志,代表一所学校的实力。

各学科、各技术岗位上都要有权威。

但敬畏权威更重要,敬畏权威就意味着不妒能忌贤,意味着对权威的某些缺陷(如果一个人能成为权威,他一定是有个性的,那也一定是有缺陷的)保持宽容。

学校应有敬畏权威的氛围,才能催生出众多权威。

教师要敬畏生命。

生命是自然的精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个性有灵气,即使你看到个别的学生再厌恶,你也应该把他视为生命。

敬畏生命才能真正热爱每个孩子,理解他,与他沟通,将他与某种工具、某种物件或机器区分开来。

教师如果不能敬畏生命,那教师就主动放弃了为师的幸福。

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不要去践踏、折磨、摧残生命,这样的教师功德无量。

学会敬畏的人格外谦逊、格外知足,敬畏写在敬畏者的脸上。

在不知敬畏的人的脸上,我们只能读到放肆、邪恶、虚伪和鲁莽。

第九条要学会做减法

有一种教育是“为社会的教育”,有一种社会是“为教育的社会”。

“为社会的教育”,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为健全和发展社会,“为教育的社会”是指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即为教育。

我们的教育向来是为社会的,或为政治或为经济,教育似乎从来没有为过教育自己。

如果教育是为教育,那么教育其实就是为人了,即以人为本的教育。

我们的社会向来只向教育索取,主动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并不显著,使教育在现当代中国每走一步都遇到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上的阻碍。

在一个为教育的社会中,教师的负担轻,教师并不是孤单的劳动者,教师背后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在支撑,教师所教的在社会中能得到验证。

在一个为社会的教育中,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因为教师除了教育任务之外,须承担额外的许多社会责任。

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目前正是为着社会责任而存在。

因此,我们不得不既教育学生,又教育孩子的家长,还要走出校园,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作一点贡献。

那么多特殊的孩子,都有其特殊的家庭因素,在深深地困扰着教师。

几乎所有教育中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

教师不得不承担多种角色:

社会工作志愿者、心理调解师等等。

教师的艰聿正在于此。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教师的身心正受着“摧压”,然而这一切都是无奈的,教师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应该首先学会做减法。

从何处减?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

教育目的是什么?

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

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

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减法怎样做?

做减法先要做加法。

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

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

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第十条应享受生活

不仅是教师,作为人都应享受生活。

许多哲学家费尽一生的心智在思索,人为什么活着,或者一辈子只为给自己活着提出一条令人信服的理由。

在有思想的人看来,活着如果没有意义,不如死去。

我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得比我们幸福。

尽管我们已远离了饥寒,先人们没有;

甚至先人们都无法梦想到人类会有今天。

在我们今人看来,祖先们简直生活在地狱之中,他们住房简陋,出行不便,食物匮乏,医疗落后,更谈不上空调、电视、电话、电脑、冰箱……我们无法回归过去,就像无法预测未来。

但是,可能古人曾享受着的一切,我们似乎已基本丢失殆尽。

他们尽管蒙昧,却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赐予;

他们虽然不如我们灵活应变,可他们单纯,他们简朴,他们显然更安于当下,从他们所拥有的并不太充足的物质准备中,发现生的乐趣;

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多喧嚣的节日,没有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那么快的工作节奏,可能那不是一个效率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