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例Word文档格式.docx
《《小石潭记》课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课例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节奏
2、个别学生读
3、读通文意(对照注解)
4、齐读
三、赏读美景
1、找出文中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明确:
水、石、鱼、树(出示四张图片)
2、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
预设一:
水——“如鸣佩环”;
“水尤清冽”(比喻,联想水声的悦耳清脆,“冽”和“洌”两个字的区别;
联想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等)指导朗读:
重读,延长。
预设二:
石——“全石以为底…….为岩”,形态各异。
预设三:
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想象,柔美,朗读加上身体摆动)
预设四:
鱼——第二段(留下影像最深的词语,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想象生活中的画面,朗读:
欢快,跳跃,声音快慢结合)
3、自由读1、2段,感受美
四、品读心境
1、面对如此美景,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
想象柳宗元此刻会是怎样的心情?
(沉醉,快乐,享受文中依据)(一切景语皆情语)
2、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他本可以沉醉其中,与山水同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他怎么了?
明确一: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意思,触发内心的情感,指导朗读。
追问:
此刻的柳宗元心情怎样?
“忧”
3、从“乐”到“忧”,这种情感的变化太突然,太快了吧,中间有什么过渡吗?
有没有给我们暗示的地方?
景物变化: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
人的状态:
“望源头”(追问:
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他会想什么?
)联想:
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
4、出示柳宗元的背景
小结:
快乐是短暂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柳宗元“匆匆离去”的背影。
五、拓展延伸(比照阅读,解读作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出示1)
——柳宗元
中国文人都有山水情节,孔子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
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
所以文人们在遇到忧伤、抑郁知识,总是选择寄情山水,与山水融为一体,来释怀自己的内心。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返)。
——吴均《与朱元思书》
其它文人:
寄情山水,亲近山水
柳宗元:
连山水也走不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六、结语
“千万孤独”的柳宗元啊,你为何不能学学他们,寄情山水,超然自我呢………
我想我们也许还是无法责备柳宗元,柳宗元一生始终以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虽被贬永州,也仍坚如磐石,再加上,爱妻难产而死,母亲至永州半年,也染病身亡,儿女没了,妻子没了,母亲没了,一个人飘零荒野,试问天下,又能有几人真正超脱?
带上这份情感,朗读《小石潭记》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板书设计:
乐→迷茫→忧
(短暂)
【第一次课堂实录】
片段一:
导入
师:
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诗歌《江雪》,(ppt出示《江雪》)我们都很熟悉吧?
一起来吟诵一下,好吗?
生:
好。
(师生吟诵)
这是唐代名家柳宗元的一首诗歌,历来对这首诗歌有着很多的解读上的争议,直到明朝的时候有人才发现原来它是一首藏头诗:
“千万孤独”。
(ppt出示)这样的柳宗元我们同学熟悉吗?
不熟悉。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感受他别样的情怀!
片段二: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自由读)
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文章,其他同学就字音和节奏方面加一点评。
(一生读)
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读得挺流利的,停顿也正确,但是这个俶尔的“俶”应该读chù
。
听得很仔细,看来我们同学预习得还是比较认真的。
但是文言文的学习仅仅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不够,还要能够读懂文意。
结合注解,疏通全文,如果有疑问可以跟同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等下提出来。
(生合作疏通文意)
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生(众):
没有。
很好,那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合作学习的成果。
“潭中鱼可百许头。
”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记住这一句中“可”的意思。
注意与其他句中“可”的意思进行比较。
如“不可知其源”中的“可”。
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中的“可”是“能”的意思,还有“不可久居”中的“可”,“明灭可见”中的“可”。
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斗折蛇行”怎么理解?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
现在来看两个虚词“以其境过清”的“以”是什么意思?
因为。
不错。
“乃记之而去”的“乃”呢?
于是,就。
看来同学们基本已读懂了文意,真不错。
接下来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走进小石潭,感受其中的美景。
(生齐读)
片段三:
赏读美景
请同学找一找文章的1、2两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生1:
水、鱼。
还有补充的吗?
生2:
石、树。
是的,主要写了四种景物。
(ppt出示四种景物的图片)
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
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句子,赏析,说说理由。
(2分钟时间)
水。
因为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清冽”。
仅仅只写了水的清吗?
生3:
水还很凉。
“冽”是凉的意思。
真细心。
这个“冽”是两点水的,解释为凉;
还有一个“洌”是三点水的,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清澈。
我们同学平时积累得不错呢。
如果要把水的声音和特点强调出来,应该怎么读呢?
重读。
你来试试。
(生读)
不错,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
(全班读)
还有其他的画面和大家分享的吗?
我选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体现小石潭的“石”,形态各异的特点。
一共有几种形态?
四种。
真不愧取名为“小石潭”。
我选鱼。
“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自由自在。
是啊,在写鱼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水的清,这种写法叫做?
侧面描写。
真棒,还有同学有补充吗?
生4:
我喜欢这里的鱼,是因为他们活泼可爱。
游鱼先是“怡然不动”,继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你能给大家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4读)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他在读得时候,前面几句慢一些,后面一句语速加快了。
为什么呢?
先静后动。
这种写法叫做?
动静结合。
精彩。
请大家以这种语速朗读这几句话,感受鱼的灵动。
(齐读)
那树呢?
有没有同学选树的?
生5:
我选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岸上树木葱郁苍翠。
你发现了吗?
这里的树也有四种不同的形态。
恩,“蒙、络、摇、缀”四种。
目光敏锐。
如何读出四种不同的形态呢?
生6:
声音轻柔,起伏。
那我们全班一起来试试。
小石潭水清、石异、树柔、鱼活,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自由朗读1、2段,感受这美景。
面对如此美景,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
快乐。
陶醉。
轻松。
想象柳宗元此刻会是怎样的?
也很陶醉。
文中有没有直接的语句呢?
“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板书:
乐)
片段四:
品读心境
他正与游鱼同乐呢,他本可以沉醉其中,与山水同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忧。
忧)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他感受到环境的寂静、凄凉、寒冷。
要读出这种环境的特点,我们的语气应该怎样?
应该低沉,压抑些。
那你来试试看好吗?
(生3读)
真不错,给他掌声。
(生鼓掌)
从“乐”到“忧”,这种情感的变化太突然,太快了吧,中间有什么过渡吗?
第三段的景物给我的感觉有变化,“斗折蛇行,犬牙差互”让我觉得很可怕。
那此刻柳宗元在做什么呢?
“望源头”。
你很细心,看着这个遥望的背影,你能想象一下他此刻在想什么?
我的未来在哪里?
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这个源头到底在哪里啊?
不管他想的是什么,他的答案都只有三个字:
不可知。
不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迷茫。
迷茫)
柳宗元为何而忧,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
(出示柳宗元生平)快乐是短暂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柳宗元“匆匆离去”的背影。
片段五:
拓展延伸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ppt出示)中国文人都有山水情节,孔子云: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
陶渊明,归隐山林。
苏轼,被贬期间寄情山水。
是啊,有太多的文人烙上了山水的情节。
比如(ppt出示)陶渊明: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李白: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没事,我还有我的敬亭山呢;
吴均: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连忘返了。
而我们的柳宗元又是怎样的呢?
远离了山水。
山水无法排解他的内心痛苦。
是啊,连山水也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千万孤独”的柳宗元啊,你为何不能学学他们,寄情山水,超然自我呢………我想我们也许还是无法责备柳宗元,柳宗元一生始终以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虽被贬永州,也仍坚如磐石,再加上,爱妻难产而死,母亲至永州半年,也染病身亡,儿女没了,妻子没了,母亲没了,一个人飘零荒野,试问天下,又能有几人真正超脱?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第一次同事研讨】
课堂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以“景——情——人”为线索,串成了整个课堂。
注重朗读,朗读指导比较到位,关于描写“水”的句子的重音朗读,描写“鱼”的句子的语速快慢的变化等,都做到了实处,学生的朗读在课堂上的前后展示有明显的变化。
对“乐景”的解读、指导到位,尤其是“冽”和“洌”两个字的对比,这个细节指导得很不错,既有情感的渗透,也让学生把握住了文字;
学生积极活跃,能够感觉到景之美。
老师过渡流畅,语言优美,基本功扎实。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导入直接拿出“千万孤独”,是不是情感的渗透太早,太高,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不是能在最后拓展中再深入。
2、四种景物对应这里的四张图片太直观了,不一定符合这里的情境,感觉会冲淡文字的想象空间。
3、拓展延伸中的山水情节的对比阅读,还是不错的,但是老师讲得比较多,植入感太强,课堂的结尾悲伤的气氛很浓,是不是能给学生一些比较积极的情感。
4、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可以更丰富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提问可以更加的简洁明了。
【第一次自我反思】
今天的课堂给我总体感觉是,快乐的景和快乐的情的分析和把握,学生能够体会和领悟,但是后半部分的课堂主要是老师“代言”居多。
导入部分虽然流畅,但是没有学生的感悟基础,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视乎过早;
几张色彩鲜亮的照片的出现,虽然引起了学生对景物的喜爱和赞叹,但是也让我感觉打破了文言文的雅致意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文章后半部分的流程不是很流畅,从“乐”到“忧”再回到“迷茫”,学生的思路难以跟上,且都是老师牵着走;
柳宗元的生平介绍的太复杂,简洁些或许更好,从“迷茫”情感,跳出生平,显得有点突兀;
文章的拓展延伸最后的配乐总结,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灵的震撼,但是学生的感受仅仅停留在柳宗元的人生也太惨了,这个基础上,很难给学生带来一些积极的思考。
课堂上老师植入学生的太多,尤其是“忧”的情感,主要是老师给予的,没有学生真正的体会,应该更相信学生,给学生时间,深入字里行间去感受。
【第二次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从三个层面进行教学:
读“言”、读“文”、读“人”。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江雪》的朗读视频)
同学们,课前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我们都很熟悉吧?
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诗中有景;
那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的孤独)诗中有情。
可见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景与心的交融。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和柳宗元一起畅游小石潭,欣赏优美的风景,感受别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读懂文意
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从字音、停顿两个方面点评。
2、读通文意。
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通、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读懂文章,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
(学生质疑)
3、齐读,走进小石潭,感受画面
三、读美景,品“乐”情
5、文章的1、2两段柳宗元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鱼、树
6、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
说说理由。
“水尤清冽”(比喻,水声悦耳清脆;
水清凉;
“冽”和“洌”两个字的区别;
联想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等;
指导朗读:
重读)
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四种不同形态,指导朗读:
声音起伏,声断气不断。
)
鱼——“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动静结合,侧面描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朗读:
欢快,声音快慢结合)
7、这里的小石潭水清、石异、鱼乐、树青、蔓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自由读1、2段,(配乐),感受美。
8、置身如此美景之中,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
那么柳宗元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乐板书文中依据: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四、读景物,感受心境的变化
过渡:
他沉醉美景,与游鱼同乐,当他抬头向西南遥望,看到了什么景物?
景物:
小溪“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岸“犬牙差互”;
想象柳宗元此刻在想什么?
不可知:
迷茫板书)
3、迷茫的柳宗元此刻再也站不住了,他坐在了潭上,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意思,指导朗读。
(忧板书)
他为何而“忧”?
(环境触发被贬)
4、仅仅只有仕途不顺之忧吗?
(出示背景资料)
快乐是短暂(板书)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最终柳宗元离开了小石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连山水也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给他慰藉。
留给我们的只有他“匆匆离去”的背影。
五、拓展延伸,读“人”
就是这个浸透着孤独的背影,在永州苦苦支撑了十年,到底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呢?
让我们重新回到他的《江雪》,看看在他同一时期所写的这首简短的五言山水诗中,能否找到答案。
(ppt出示《江雪》)
齐读,此刻除了读到柳宗元的深深的孤独,你还读到了什么吗?
(联系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心怀天下,顽强不屈、凛然无畏的精神面貌。
Ppt出示(配音)
柳宗元一生始终以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
哪怕天寒地冻的折磨,
哪怕备受排挤的无助,
哪怕壮志未酬的失落,
哪怕别亲离友的孤苦,
哪怕……
依然坚如磐石!
!
五、结语
Ppt出示
十年永州,他以血和泪,为百姓奔走相告,让人民爱戴;
十年永州,他撰文著书,深入哲学、政治、历史等领域;
十年永州,他写下《永州八记》,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
十年永州,他使唐朝的文化中心南迁至此;
……
千年来,我们追寻柳宗元的足迹,或许就是因为这道难以舍弃的人性灵光。
他在历史的尘烟中诠释着生命,有些生命应该高贵,因为他承载着灵魂!
此刻,当我们再次循水而来,回到小石潭,正看到柳宗元,他像一位“孤独英雄”立于潭边!
带着这份理解与心情,让我们以声带情齐读《小石潭记》!
六、作业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第二次课堂实录】
冰天雪地
没有行人、飞鸟:
只有一位老翁独钓
是的,诗中有景;
诗人很孤独
诗中有情。
导入的设计作了修改,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柳宗元山水文章的一个特点:
景与情的融合,初步感受到“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字音读得准确,停顿也正确。
看来我们同学预习得还是比较认真的。
读美景,品“乐”情
水、鱼、石、树。
你能给大家读出这种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