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4990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

《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

克利斯朵夫是出身德国的音乐家,他很早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但他的作品却不能被庸俗的德国艺术界所理解。

充满反抗精神的克利斯朵夫在一次搭救他人的斗殴中造成命案,被迫逃亡法国。

法国并不是他想象中的自由、幸福之邦,它与德国一样乌烟瘴气,在这个腐败、虚伪的社会,克利斯朵夫到处碰壁。

他与奥里维建立了真诚的友谊,但这种友谊不能安慰克里利斯朵夫内心深深的孤独。

在“五一”示威游行中,奥里维牺牲,克利斯朵夫在自卫时打死一名警察,只好逃往瑞士。

晚年,他沉浸于音乐世界,进入了“清明高远的境界”。

在普遍黑暗庸俗的社会环境里,约翰·

克利斯朵夫一直处于精神的躁动不安之中,他不断地反抗、追求、奋斗,正是体现了罗曼·

罗兰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克利斯朵夫不过是一个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的个人反抗的英雄,跟堕落腐朽的时代风气相比,他的一生仿佛是一道眩目的闪电,然而最终要以他的失败而结束。

他在音乐中的自我沉醉实际上是纯粹精神上的避世行为。

《约翰·

克利斯朵夫》气势磅礴,整个作品如同一首雄壮瑰丽的交响曲。

外在结构上,罗兰按照音乐的序曲、发展、高潮、结尾等形式来谋篇布局;

刻画人物时,作家又紧扣音乐家的人物身份,着力展示主人公内心音乐一般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语言奔腾流畅,细微处精雕细刻,开阔处舒展自如。

小说读来有酣畅淋漓、心醉神迷之感。

1915年,罗兰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罗兰把奖金全部赠给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发表了一系列反对战争的文章,为此他遭到诬蔑,不得不侨居瑞士多年。

两次大战之间,罗兰用差不多10年的时间写作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译《母与子》,1922-1933),同时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继续表达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1944年12月30日,被誉为“欧洲的良心”的罗曼·

罗兰逝世。

二、作品提要

《名人传》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等三个伟大天才传记的总称。

下面我们分别对三部传记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贝多芬传》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的波恩。

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很早就对贝多芬进行近乎严酷的音乐训练,因此,贝多芬的童年很少温馨,人生一开始就好像是一场悲惨、残暴的斗争。

17岁时,他的母亲病逝,父亲又酗酒,贝多芬实际上成了一家之主,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贝多芬深受大革命精神的鼓舞。

1792年,贝多芬离开家乡去维也纳,开始音乐创作。

1796年,他的耳朵失听,这种疾苦一直伴随贝多芬一生。

在肉体痛苦之外,贝多芬还不断经受着情感的折磨,他绝望苦闷,甚至想结束生命。

靠着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追求,靠着他对欢乐之声的热切渴望,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战胜了这些痛苦,并将个人身心的惨痛升华为一支又一支的乐曲,如《英雄交响曲》(1804)等。

1806年5月,贝多芬与特雷泽·

特·

布伦瑞克订婚。

甜蜜的爱情对这位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他这一年写的《第四交响曲》就是满是笑意的作品,带有梦幻与温柔的情调,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都是这时的产物。

虽然与特雷泽的婚约最后仍是幻灭,但贝多芬一直保持着对她的美好情感。

同时,贝多芬又带着无法排遣的忧伤,他自叹地写道:

“可怜的贝多芬,此世没有你的幸福。

只有在理想的境界里才能找到你的朋友。

”贝多芬终身未娶。

1810年,爱情生活受挫的贝多芬在音乐事业上进入他的盛年,他内在的创造力和自信力同时爆发出来,当时的人都为他的威严所震慑。

他先后写作了《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等。

人们说《第七交响曲》是一个酒徒的作品,是一个使人沉醉的作品,是力与天才的产物。

1814年是贝多芬幸运的顶点。

在维也纳会议上,人们把他看作是整个欧洲的光荣,亲王们向他致敬,他在许多君主面前指挥演奏,他甚至把自己比作音乐世界中的拿破仑。

辉煌之后往往是暗淡。

1814年以后,维也纳人的注意力从艺术转向政治,音乐口味也转向意大利的风格,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又或者弃他而去,或者离开人世,贝多芬进入异常孤独寂寞的时期。

在1816年的笔记上,他写道:

“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他的耳朵完全聋了,疾病导致他的指挥彻底失败,他为自己的失败而痛苦万分。

为了抚慰苦痛的心灵,贝多芬从静谧的自然汲取养料,并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到他的侄子身上。

他不断地给侄子写信,教育他,宽恕他,但侄子是个十足的浪子,贝多芬最终没有得到他期待的亲人的爱戴。

但就是生活在悲伤痛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也没有放弃他早就萌生的念头:

歌唱欢乐。

他年复一年地延迟着,因为他的生活里不断涌动着悲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完成了多年的心愿。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第一次演奏,其激动人心的场面是空前的:

当贝多芬出场时,群众五次鼓掌,许多听众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贝多芬也在结束后感动得昏了过去。

1826年冬,贝多芬因为替侄子奔波劳累,在维也纳病倒。

1827年3月26日,在风雪交加中,在一声响雷中,贝多芬离开这个世界。

他的一生就是: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传》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傅雷译为“翡冷翠”)的卡普雷塞出生。

他的父亲是地方法官,脾气暴躁,母亲在他六岁时去世。

米开朗琪罗幼时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这位未来的雕塑家。

米开朗琪罗从小迷恋绘画,在学校里总是画素描,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为他的父亲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

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

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模仿古希腊艺术,这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的宗教矛盾和党派斗争非常复杂,有人还预言佛罗伦萨要遭大难,为了逃避这一切真真假假的谣言和矛盾,1494年米开朗琪罗离开佛罗伦萨,先后去了威尼斯和罗马,沉浸在他的雕塑艺术中。

他在这期间完成了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一举成名。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并开始他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的创作。

1504年,完工后的《大卫》却遭到当时群众的误解,大卫圣洁的裸体使封建意识顽固的人们感到局促不安,有人甚至向雕塑投掷石子。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召赴罗马,从此开始了他生涯中的英雄时代。

教皇要他造一个能够和古罗马相称的陵墓,这一宏伟的构想令米开朗琪罗激动不已。

为了这庞大的工程,米开朗琪罗仅仅选料就花费了八个多月,运到罗马的石料堆得像座山,无论是群众还是教皇都为之欣喜若狂。

但由于米开朗琪罗的仇敌的挑唆,教皇突然放弃建造陵墓的计划,而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

米开朗琪罗为此债台高筑,又失去教皇的宠爱,最后他不顾教皇的命令,离开罗马。

1506年11月,尤利乌斯二世攻陷博洛尼亚,米开朗琪罗屈身前往,两人和好。

教皇要他雕一座铜像,虽然他不懂铸铜的事,但米开朗琪罗还是接受了任务,在艰苦的条件下耗去两年的时间才完成。

回到罗马后,尤利乌斯二世又命令他去作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当时拉斐尔已经完成了他在梵蒂冈的壁画,并获得极高的赞誉,这无疑对米开朗琪罗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无法逃避的米开朗琪罗同样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开始了这项巨大的工作。

从1508年到1512年,米开朗琪罗成年累月地仰着头画西斯廷的天顶,他的身子因此受尽了折磨,其间他的父亲、弟弟还不断地向他索要钱财,浪掷他的血汗所得。

自由的米开朗琪罗,终身只是从一个羁绊转到另一个羁绊,从一个主人转到另一个主人的手中。

尤利乌斯二世死后,新任教皇利奥十世要他为自己服务,下令让他建造梅迪契家庙。

大主教梅迪契不久成为教皇克雷芒七世,也就是成了米开朗琪罗新的统治者。

与以前的教皇相比,克雷芒七世是非常仁慈的,他关心爱护米开朗琪罗,了解他意志薄弱的缺点,时时鼓励他振奋精神,但要医治米开朗琪罗内心的烦躁、狂乱、悲观、哀愁,却不是他的权力所能为的事。

克雷芒七世委托他主持梅迪契家庙和坟墓的建筑,劝他加入教派,按月送他薪金。

米开朗琪罗突然改变主意,拒绝教皇的薪俸,想丢下手里的工作。

在反反复复之中,从1520年到1527年,米开朗琪罗没有完成一件作品。

1527年佛罗伦萨爆发革命,米开朗琪罗做了守城工程的总领导。

而当城市被教皇的军队围困时,米开朗琪罗又匆忙出逃。

克雷芒七世饶恕了他,但他必须继续为教皇服务。

1530到1531年间,他先后完成《夜》、《晨》等作品。

1534年,米开朗琪罗重返罗马,他以后的全部岁月就是在罗马度过的。

他先后与几个女子热恋。

1536年到1541年他完成《最后之审判》。

1547年,他又被任命为圣彼得大寺的建筑师兼总监。

他认为这是神圣的事业,因此拒绝任何薪俸。

但他的敌人百般刁难,以至米开朗琪罗最终未能完成。

他的晚年是在极其孤独的境况下度过的。

1564年2月18日下午,日落时分,米开朗琪罗在度过了他漫长而苦痛的一生后,在死亡中获得了永远的平静。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的心魂,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个为许多人所爱戴的真诚的朋友。

他的作品与他的生命紧紧联在一起,他的一生都在进行着紧张的探索。

列夫·

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俄国图拉省的贵族庄园雅斯纳雅·

波良纳。

他的母亲去世时,托尔斯泰还不足两岁。

九岁时,他的父亲又离开人世。

父亲的死让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

托尔斯泰的两位姑母成了他的监护人,姑母虔诚而富有爱心,这些卑微的心灵帮助他认识到爱以及爱所带来的快乐,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影响巨大。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读书(傅雷译为“卡赞”)。

这期间他的头脑处于狂热的境界中,他不断地试验各种人生观念和学说,矛盾对立的理论让他固有的信念动摇了,各种幻想不时占据他的头脑。

在年轻混乱的心底,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绝对的真诚。

他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解剖,坦白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他后来还将自己年青不道德的生活记录拿给妻子看。

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这些内容在他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里都有反映,小说中的涅赫留多夫是他自己的艺术写照。

1851年,托尔斯泰去高加索,随同当了军官的哥哥尼古拉服兵役。

高加索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了他的艺术天才,他的自传体作品《童年》(1852)、《少年》(1854)等都是这时期的产物。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1854年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在炮兵连服役。

他勇敢尽职,常处于危险之境。

在隆隆的炮声中,在生与死的激烈交锋中,他写作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对战争的残酷、俄罗斯士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战争中表露出来的人们的复杂心理都作了真实的描绘。

1855年底,他回到彼得堡。

周旋于文人之间,托尔斯泰对他们非常憎恶、轻蔑,发现他们都是卑劣虚伪的。

1857年他去国外旅行,所见所闻让他对资产阶级的文明、博爱、民主十分失望。

他在瑞士小城卢塞恩看到英国富翁不愿对一个流浪的歌手施舍,明白资产阶级的“文明”不过是华美的谎言,他愤怒地写了短篇名作《卢塞恩》。

回到俄国,托尔斯泰重新开始他的农事改革,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提高农民的觉悟,促进社会进步。

哥哥尼古拉的死让他震惊,他又一次思考死亡问题。

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娅·

别尔斯结婚。

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托尔斯泰迅速进入创作的高产期。

在爱情的荫庇下,他完成了《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

卡列尼娜》(1873-1877)等代表性作品的创作。

《战争与和平》被誉为是可以与荷马史诗比肩的作品,它的光荣和伟大在于托尔斯泰使俄国19世纪初的历史重新复活了,小说对卫国战争的描写和主要人物的塑造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安娜·

卡列尼娜》在技巧上更加成熟,丰富的艺术经验支配着作品的思想,人类的欲望在这里暴露无疑。

小说的主要意义除了安娜的悲剧和当时俄国社会的描写外,还带有明显的传记色彩,列文便是他的化身,列文的苦恼正是托尔斯泰的苦恼。

在《安娜·

卡列尼娜》还未完稿前,他已经厌倦了,陷入死的眩惑之中,他有一种巨大的虚无感,有强烈的死的欲望。

他害怕自己会突然自杀,便把房间的绳子藏起来,不敢带猎枪打猎。

在宗教狂乱之后,他发现民众的简单生活和信仰才是生活的真理。

紧张的精神探索又遭遇惨痛的社会现实。

1882年他参加人口调查工作,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俄国大地上的满目疮痍,他哭喊着,挥动拳头说:

“人们不能这样地生活!

”他改变了自己的贵族生活,根绝一切享乐,自己去锯木、煮汤、缝靴子,要用自己额上流着的汗来换取面包,并终生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

他的妻子和家人不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这些行为,夫妇之间经常为此争吵。

全欧洲的艺术家都希望他回到文学创作上来,认为托尔斯泰是在毁灭自己的艺术天才。

但是,托尔斯泰不但没有毁灭艺术,反而把艺术中一向静止的力量激动起来,他的宗教信仰不但没有灭绝他的艺术天才,反而把它革新了。

在《我们应当做什么?

》(1884-1886)里,他说:

“只有为了团结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他后期的重要作品有《伊万·

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89)和《复活》(1899)等。

《复活》可以说是他艺术上的遗嘱,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高的山峰。

七十高龄的托尔斯泰以伟人的姿态注视着他的过去、他的世界,《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诗。

1900-1910间,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会问题的论战中,他反对谎言,反对暴力,抨击各种迷信。

他的思想使他与家人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深,1910年10月28日,82岁的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

11月20日清晨,这位世界文豪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阿斯塔波沃车站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

你们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

托尔斯泰?

三、思想内容

杨绛说:

“罗曼·

罗兰把这三位伟大的天才称为‘英雄’。

他所谓英雄,不是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

那种人凭借强力,在虚荣或个人野心的驱策下,能为人类酿造巨大的灾害。

罗兰所指的英雄,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

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罗兰自己也说: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

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为了突出英雄的这一本质,罗兰改变了常规传记的写法,舍弃了对传主生平的一般知识性介绍,而集中精力去把握人物高度统一的精神品格,在这种把握中又投射进自己对英雄们的敬仰激情。

《名人传》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纵观三传,罗兰的英雄有着共同的命运图式和方向:

经历长期的磨难,激流一般的生命力,体现生之意志的艺术创造和用痛苦换取欢乐的追求。

苦难对传主的折磨和传主对苦难的抗争是《名人传》的主要内容,而苦难在各人身上又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

贝多芬的苦难更多的是因为耳疾,比之于童年时缺少家庭温情,成年后爱情屡屡幻灭,耳疾对他来说是致命的。

正如傅雷所说:

“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这一打击曾把贝多芬引向绝望,他说:

“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

但有的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1802年贝多芬准备自杀。

然而就是在直面死亡的时刻,凭藉心灵而伟大的英雄诞生了(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都同样经历过这一时刻),这是以死来观照生、然后又重新投入生的伟大抉择,“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由此奏出了最强烈的生命乐章。

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最杰出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都是从死亡醒转以后用不断激发的精神意志去征服不可能性的心灵的记录。

贝多芬的痛苦是一种命运痛苦,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受难则来自内心。

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天才,这股力量驱使雕塑家不断地行动、成功。

但他又是一个忧郁、怯弱的人,拒绝成功,喜爱自虐。

在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荣光下面,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悲苦。

“英雄主义的天才和缺乏英雄主义的意志”的冲突成为理解米开朗琪罗生命现象的锁钥。

作为雕塑家,他是雄居首位无可匹敌的绝对天才,作为一个人,他又是极其软弱、卑怯,甚至有某些道德缺陷的。

在罗兰所选择的几位传主中,米开朗琪罗似乎是离他的英雄定义最远的一个。

在传记中,罗兰也不加掩饰地向我们揭示出米开朗琪罗对权贵的屈服,对战争的恐惧,对朋友的生死袖手不顾的个性缺点:

拒绝教皇克雷芒七世的月俸,没过几个月,又满怀羞耻地乞求教皇继续支他月俸;

西班牙人攻陷罗马,佛罗伦萨气氛紧张,在惊惧、猜疑的心态中,他偷偷逃离;

回到佛罗伦萨后,他卑怯地为曾杀掉他好友的凶手雕塑阿波罗像,他甚至否认那些被流放的人曾经是他的朋友。

面对这些人性的弱点,罗兰表示了他的理解与同情。

他说;

“实在,他永远的心惊胆战并无可笑之处。

我们应该可怜他的病态的神经,它们老是使他成为恐怖的玩具;

他虽然一直和恐怖战斗,但他从不能征服它。

……况他比别人更有理由可以恐惧,因为他更聪明。

……”这些弱点实际上就是米开朗琪罗心中的魔鬼,他一生都是在与这魔鬼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过程中进行的。

米开朗琪罗代表着人类另一种充满悲壮激情的苦难,人类在摆脱他与身俱来的劣根性的企图时,往往经历着复杂反复的过程,挣扎、屈服、沉沦、自毁,又不甘于屈服,努力作新的一轮抗争,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表现出了多种自我相搏斗时展现出来的苦难。

结局是失败还是成功,这并不重要,生命原是源源不断、澎湃激荡的洪流,英雄本色正是在巨浪向着岩石的一次又一次的撞击中呈示出来的。

在不断的自我肯定、否定的过程中,米开朗琪罗将他自己雕刻成了一个棱角分明的英雄。

托尔斯泰是罗曼·

罗兰的启示者与引路人,在描绘托尔斯泰的生命河流时,罗兰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更注意了语调的激情节制。

但这一河流的的涌动也统一于作者所发现的托尔斯泰的心灵活动规律:

对自我无休无止的分析与否定,以及由此生成的精神苦痛和为摆脱苦痛而遭受的精神磨难。

罗兰抓住造成托尔斯泰心理裂变的两个重要事件,第一即是文学史家所概括的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9年,对生命突然产生的荒诞感和强烈的死欲),第二是1882年参加人口调查,发现疮痍满目的社会现实后,他十分震惊。

前者引发了托尔斯泰对个体生命的怀疑和悲观意识,后者则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激发了他广大的同情心,这是为了千万个生灵的苦痛。

这两个事件导致托尔斯泰的生活发生彻底的变化,他决心放弃可耻的贵族生活,向简单、朴实的农民生活回归,为受苦的人们呼吁。

他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不停地忏悔、苦修、奉献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托尔斯泰所要摆脱的是他痛恨的自我、他过的不道德的生活,这是一个为了逃脱自己的影子而在烈日下向前狂奔的伟大受苦者,他在阿斯塔波沃车站孤独的死是最终的逃逸姿态。

在与苦难搏击的漫漫征途中,英雄们都显示了巨人般的力量、变苦为乐的生存勇气。

贝多芬不愿向尘世的君主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看到歌德向皇族人员脱帽弯腰时,他毫不客气地教训了这位文学泰斗。

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在内心极其苦楚的情况下孤独地挣扎。

托尔斯泰的妻子、儿女、朋友称他是一个堂·

吉诃德,但他决不退却,坚持去锯木、做汤、缝鞋子。

他们痛苦,但他们说:

“千万的欢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我是替人类酿制醇醪的酒神。

是我给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狂热。

他们都是艺术家,艺术在他们的手里不是那系于“生命之严肃的可有可无的闹铃”,而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尼采语)。

贝多芬的音乐就是他的生命,米开朗琪罗雕像的成形、毁弃、残缺就是他心灵躁动的成功、毁败、残损,托尔斯泰的作品记录了他精神探索的全部变化。

托尔斯泰不能容忍像屠格涅夫那样一方面过着堕落的生活,一方面又宣扬什么道德的艺术家,他认为这是艺术外衣下的谎骗,他们播下的决非火种。

他说:

“我相信我的生命,我的理智,我的光明,只是为烛照人类而秉有的。

我相信我对于真理的认识,是用以达到这目标的才能,这才能是一种火。

但它只有在燃烧的时候才是火。

我相信我的生命的惟一的意义是生活在我内心的光明中,把它在人类面前擎得高高的使他们能够看到。

正是艺术创造中主体生命的投入与燃烧,正是充满苦难的心灵在艺术作品中永不驻留的躁动,正是那种九死未悔的生命意志和将痛苦铸成欢乐的生存勇气,使英雄们浑身闪烁着焚毁一切腐朽、创造无限光热的激情。

他们的生命是一部又一部的悲剧,但是,“每部真正的悲剧都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

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之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

”(尼采语)也就是说,英雄在他们走向悲剧性的毁灭的顶点时,才真正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塑造。

在英雄奋斗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毁灭,我们看到的是那不屈的精神、那承担痛苦的伟大勇气,正是在这种永不妥协的抗争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

茨威格说:

“在作品及其效果之间总存在着某种神秘的时代气氛,它或者极其迅速地把作品变成一颗掉在火药桶上的火星,使多年郁积的感情一下爆发,或者以多方面的留难来阻止作品的进一步发展。

”《名人传》的写作离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过去了刚好一百年,一百年里,《名人传》曾经影响过不少积极探索人生意义的人们。

今天,当我们试图努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想时,阅读《名人传》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我们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激发起青年读者的爱国热情和生活激情,激发起我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勇气。

茨威格还说:

“在精神世界,也像在物质世界一样,能量中没有一颗原子是白白消失掉的。

”我们相信,在读者捧起这本书的时候,这种说法就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了。

四、艺术特色

《名人传》写作的崇高目的是,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