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小结1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小结1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小结1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昼—夜晓—晚新鲜—腐烂承认—否认
自由—禁锢黑暗—光明巍峨—低矮
恍然大悟—迷惑不解乐此不疲—勉为其难
离乡背井—安居乐业郑重—轻率
凉飕飕—暖烘烘爱惜—糟蹋
八、词语搭配
(光芒四射)的太阳(黑暗)的地方
(阴凉)的地方(圆而粗)的柱子
(成群)的知了(风光旖旎)的莱蒙湖
(平沙无垠)的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
(巍峨雄奇)的高山(冷艳)的梅花
(冰凉)的泪珠(整整齐齐)的银发
(嗡嗡)地飞着(慢慢)地讲
(呜呜呜)地哭(轻轻)地刮去
(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捉)蚂蚱
九、词语归类
1.AABB式词语:
马马虎虎密密麻麻重重叠叠
2.ABB式词语:
明晃晃圆滚滚胖乎乎
毛嘟嘟蓝悠悠绿油油
3.含两对近义词的词语:
离乡背井胡言乱语深思熟虑
摇头晃脑翻山越岭
4.含数字的词语:
碧波万顷千言万语一针见血
五彩缤纷百家争鸣万象更新
5.描写梅花的词语:
冰肌玉骨暗香疏影傲霜斗雪
冰清玉洁凌寒独放
十、句子积累
1.拟人句: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
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3)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
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2.比喻句: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
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3.排比句:
(1)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2)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
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4.反问句:
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5.夸张句:
可是白云一来,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
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古诗三首》《游子吟》。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古诗三首》:
读三首诗中的重点诗句,说说眼前浮现的情景,并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其中一首诗改成短文。
4.《祖父的园子》:
能找出文中表现内心感受的句子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5.《月是故乡明》:
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6.《梅花魂》:
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能说出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安妮的一生
安妮·
弗兰克,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自幼备受父母的宠爱,上学后又深得老师的喜爱。
1942年7月,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迫害全家躲进普林森河畔小屋,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
这位13岁犹太少女在日记中记下了她的孤独和恐惧,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
后被人告发,1944年8月被捕,1945年3月死于集中营,年仅16岁。
(二)《安妮日记》一则
最亲爱的吉蒂:
阳光普照,天空深蓝,和风轻佛,我渴望着,真的渴望着一切:
交谈、自由、朋友、独处。
我渴望……哭一场!
我觉得我仿佛要爆炸。
我知道哭会有帮助,可是我不能哭。
我浮躁不安。
我从一个房间踱到另一个房间,从窗框的细缝呼吸,感觉到心在跳着,好像在说:
“终于,满足我的渴望吧……”
我想,春天已经在我内心里。
我感觉到春天在苏醒,我在我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它。
(1944年2月2日
星期六)
(1)辨字组词。
宠________
期________
孤________
庞________
斯________
狐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同义词。
孤独——________
期盼——________
祝愿——________
渴望——________
(3)安妮渴望得到哪些东西?
(4)是什么使安妮无法得到她渴望的东西?
(5)读过这两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你对安妮说些什么?
【答案】
(1)宠爱
;
期待
孤独
庞大
斯文
狐狸
(2)孤单
期望
祝福
盼望
(3)她渴望着一切:
更渴望和平。
(4)战争,为争夺不正当利益而掀起的战争。
(5)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如:
宠爱、庞大;
期待、斯文;
孤独、狐狸。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
其中注意:
孤独:
独自一个人。
所以“孤独”的近义词是“孤单”。
期盼:
期待;
盼望。
所以“期盼”的近义词是“期望”。
(3)、(4)考查筛选相关信息。
解答时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中找出答案即可。
(5)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3.课外阅读。
木匠张三
张三是个小木匠儿,他的本名叫什么我不知道,人们都这样叫他,我也跟着叫。
初次见面,我对他就颇有好感——午休时分,别人都横七竖八地躺着休息,只有这小伙子实在,干活不惜力。
去的次数多了我才发现,重要的技术活儿总是少不了他,装推拉门时一个四十来岁的师傅摆弄了半天装不上,张三一上手,不到半个小时就完事了。
在这支装修队里,他拿的是小工的钱,干的却是技工加小工的活儿。
原来,年仅19岁的张三,已经有了四年的“工龄”。
15岁时,父亲让他学裁缝。
家里老少七口,只靠二亩薄田根本不行。
可是张三觉得,一个小伙子学裁缝。
浑身的力气使不出,便自己作主干起了木匠。
他心灵手巧,又肯卖力,技艺日见长进,每月下来,也有千儿八百元的收入寄回家里。
半年以后,一天晚上,我正在新居里伏案赶写一篇文章,忽然门铃响了,打开房门,一眼让出是张三。
“啊,是你,请进。
”张三依然那么强健,那么充满青春的活力,只不过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我:
上身穿一件白色T恤衫,下身穿一条深蓝色牛仔裤。
一晃,近二百个日日夜夜如水逝去,这中间张三遭受的坎坷与艰辛,以及获得的成功与喜悦,一切尽在不言中,全部融在了他递给我的名片上。
那名片的头衔是:
华普家居装饰公司施工队长。
“张三,不错呀,进步了!
”
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自语道:
“进步了吗?
”随即又自我否定说:
“这不算进步,还是在为人打工。
”我愕然了:
“怎么?
你也想当老板?
”他反问我:
“您不是说过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现在,我还只有当老板的打算,没有当老板的实力,不过,再过几年,资金和经验积累得差不多了,我倒真想回家乡拉起一支装修队,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呢!
——好个张三,我真为你高兴!
(1)理解和体会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多。
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
(2)作者为什么通过张三之口,引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
(3)文章中的张三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新潮:
跟上社会流行的风气。
②羞涩:
不好意思。
(2)因为第一,在于说明胸无大志,不想大有作为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有大作为;
第二,表明张三不满足现状,不仅只是当个施工队长,而是要当老板;
第三,揭示张三内心世界在于不断奋发进取。
(3)①勤劳能干,不顾惜自己的力量。
②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③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奋发进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意思,不难写出“新潮”:
“羞涩”:
作者通过张三之口,引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因为第一,在于说明胸无大志,不想大有作为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有大作为;
张三的勤劳能干,不顾惜自己的力量、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奋发进等等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
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
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
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
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
“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
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
”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选择合适的一组关联词语填到横线上。
因此……
只有……才……
因为……
无论……都……
①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②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2)填空:
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文,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答案】
(1)因此;
只有;
才
(2)鲁迅;
爱因斯坦;
毛姆;
跳读法;
“总分总”三步读书法;
乐读
(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因此”;
②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
故选“只有……才……”;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
(1)因此、只有、才
(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读(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5.
意外赔偿
①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来。
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子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
每天我都在这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②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看着蔬莱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
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③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一些嫩绿的菜叶。
天啊!
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
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的劳动成果?
④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莱间蹒跚挪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
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我的莱园糟蹋成这个样子。
⑤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
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
我想起住在隔壁的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
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⑥我按捺着心中的恼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
“请问夫人,您养的鸣子都在您的院子里吗?
⑦她没有支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
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打量着我。
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许多疑问。
⑧“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
”我直截了当地说。
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莱园子里去找鸭子。
⑨此时,那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莱。
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10“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
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厖”我气愤地说,但不失礼貌。
11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珊地走了。
12几个月后,老妇人搬走了。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莱园“风波”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13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晚上,我邀请了数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
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邮包。
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封信,上写:
亲爱的孩子,你好吗?
我曾住在你的隔壁。
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极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
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收下,因为这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14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
“小姐,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
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⑤段画横线句属插叙,请你说说其作用。
3.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第一处:
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第二处:
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仔细品味文未最后一句话,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认为老妇人送的烤鸭是吃“我”家菜的那只吗?
说说理由。
1.老妇人养的鸭子毁坏了“我”的菜园,几个月后的圣诞节赔给“我”一只大烤鸭。
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与下文老人的表现构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3.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
4.老妇人宽容、善良而又幽默。
(一定要联系原文,要具体分析)
5.示例一:
是。
老妇人因为对“我”怀有歉意,所以特意将那只偷吃鸭养得肥硕来送给“我”。
示例二:
不是。
那句话只是老妇人幽默的一种表达,善良的老妇人不一定舍得宰杀她养的鸭子,那只烤鸭可能是她从别处挑选来的。
6.
1.“我”第五次留言让小女孩用钢笔写字不解、愤然为了帮“她”赢钢笔,“他”故意在长跑比赛跑了第三名愧疚
2.为下文写小男孩买不起钢笔,而采用参加比赛获奖得到钢笔的情节做铺垫:
衬托了小男孩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
(意思对即可)
3.“我”为不了解学生、误解学生而感到愧疚;
为小男能送给小女孩钢笔,而“我”还想批评小女孩的做法感到愧疚;
为自己错怪小男孩的行为而愧疚。
4.一支金色的钢笔
7.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先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跪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完全不放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绿嫩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
“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有多好啊!
”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
“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
“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
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出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笑了笑:
“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掉,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
“会的,小瓜苗一定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盘。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成地炫耀着。
却不见了青青的瓜苗。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是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
“妈妈,小瓜苗怎么没有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盒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总爱往花盒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有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盒,花盒里长着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
“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关道:
“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啊。
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文章开头与倒数经二段都描写了同样的景物,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2.文章中孩子关注的“主角”是小瓜苗,作者却为什么对紫罗兰进行多次描写
3.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
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忽略”的理解。
1.①结构上互相照应。
②开头的景物描写,象征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憧憬。
③结尾的景物描写,反衬了孩子内心的失落。
2.用紫罗兰的美,反衬出小瓜苗的平凡渺小,为孩子与母亲不同的观点铺设了背景。
3.老师认为孩子画中的想法很好;
母亲只是单纯看中满分的分数,并想给予他物质奖励。
区别在于:
老师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而母亲只看中物质与现实,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憧憬和梦想。
4.①妈妈只看到紫罗兰而忽略了小瓜苗。
②妈妈忽略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梦想和憧憬。
8.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尤天晨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
)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朝夕相处:
(2)畅通无阻:
(3)行云流水:
(4)文思泉涌: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顺序写的,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作者把母爱比作______,你把母爱比作______。
4.请从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
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6.“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
1.
(1)从早到晚都生活在一起。
(2)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3)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4)思路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形容思路开阔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