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466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docx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

自治县户籍管理改制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现就全县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缩小城乡差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乡居民权益公平的有力杠杆。

当前,户籍差异影响了社会公平,影响了城市的消费积极性,使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不畅。

同时,农村人多地少,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极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使农民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服务待遇;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打破城乡交流障碍,加快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资源流动,提升资源要素价值;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二、严格遵循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县城、乡场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全面促进“五个”和“两县一点”建设,全面助推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

总体设计,明确阶段性改革目标,分级设置准入标准,建立完善各类群体转户进城的制度通道,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

  2.自愿有偿。

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依法办理,有偿退地,完善社会保障,确保农村居民进城后,生活得到保障,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积极稳妥。

充分兼顾政府的承受力和城镇资源承载力,分类分阶段有序推进,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

  4.综合配套。

强化制度设计,通过改革创造资源增量,以市场手段将资源增量变为财富,以财富增量推动实现改革目标。

  5.促进发展。

着力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激活城乡各类要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结合全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承载、公共服务设施等因素,分阶段推动人口向小城镇、县城聚集,实现县域内户籍合理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

  —20XX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上升到%,实现转户人口在县城及乡镇的合理布局。

  20XX—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27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县城集聚城镇居民20万人,乡镇场镇集聚城镇居民20万人,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四、集中解决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转户

  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建立畅通的户籍转移通道,重点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愿进入城镇定居,两年内推动万人本县籍农村居民率先转户。

  万名在县城务工或经商3年以上的本县籍农民工,由汉葭镇政府和当地公安派出所负责转户为城镇居民,人力社保部门解决其社会保障,原户籍乡镇及国土、农业、林业部门处理好宅基地、承包地、林地权属问题。

  5900名在市内就读的本县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入学时户口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留其个人征地补偿收益权,符合资助条件的继续享受学费、生活补助。

  400名新增退役的本县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未满10周年的士官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享受城镇义务兵的安置政策。

  1200名历年已用地未转非人员,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有关原则办理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相关手续,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养老保险。

  7000名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失地农村移民,转为城镇居民,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养老保险,不再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1700名集中供养的本县籍农村五保对象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享受城镇集中供养的“三无人员”待遇。

  五、准确把握户籍制度改革的转户条件

  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进一步放开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本县籍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县城。

  1.本县籍农村居民在县城务工或经商3年以上,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2.本县籍农村居民在县城购买商品住房,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迁移入户。

  3.本县籍农村居民在本县投资兴办实业,3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1年纳税2万元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其他乡镇。

  本县籍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

  其他规定。

  1.本县籍农村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可迁移入户。

  2.城镇年老父母身边无子女,其本县籍农村成年子女可投靠迁移入户。

  3.本县籍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不受居住时间限制。

  4.符合转户到主城条件的本县籍农村居民,由乡镇政府和公安、国土等部门协助办理有关转户手续,严格落实有关配套政策。

  5.市内其他区县籍农村居民符合转户条件的,可以转户到县城或本县所辖乡镇成为城镇居民。

  六、建立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机制

  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促进城乡户籍制度融合,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建立农村土地处置机制。

  1.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允许自转户之日起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

在承包期内允许保留林权。

鼓励转户居民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

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参照同时期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今后征地时不再享有补偿权利。

对自愿退出承包地的,按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县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2.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留其在以后整户转移中获得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的相应补偿或收益的权利,不再享有分配宅基地的权利。

待家庭成员整户转为城镇居民时,退出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并享受相应补偿。

  3.组建县级农村土地整治流转机构,负责对农户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和农房进行补偿和处置。

其中,退出的宅基地及建筑物、承包地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的,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承担补偿费用。

建立农村土地补偿周转金,用于农户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和农房所需资金的周转。

各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具体负责退出承包地的管理与利用工作。

  4.农村土地整治流转机构应积极盘活利用转户退出的土地。

按照规划及用途管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要求,对退出的承包地加大整治力度,促进承包地向经营大户、龙头企业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水平。

退出的宅基地,在优先保障农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增减挂钩、地票交易等方式,显化其资产价值。

产生的地票及大宗的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可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

  建立住房保障机制。

  1.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农村居民纳入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范围,改善稳定就业农民工、新毕业农村籍大中专生、新退役农村籍士兵等无房或住房困难人员的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转户居民购置普通商品房。

  2.统一规划,建设集中居住点和农民工公寓。

在乡镇场镇规划区内,规划转户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由财政筹资进行市政设施建设,并比照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享受免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等相关优惠政策。

具备条件后,在县城规划区内建设农民工公寓。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参保所需资金由县国土部门核准的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代缴。

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不足以缴纳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

若代缴后有剩余的,剩余部分退还给转户居民。

  2.农村居民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在劳动年龄阶段,可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在户籍所在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企业职工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

  3.依法被征收土地的转户居民按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

过去已征用地未转非人员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失地农村居民,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

  4.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办理农转非手续,并随家庭一起退地的,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建立养老保险关系,工作后接续参保。

  5.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没有条件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6.加快制定养老保险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使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养老保险的顺畅转移和有效连接。

  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1.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在劳动年龄段的,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

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

  2.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没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3.加快制定医疗保险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使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医疗保险的顺畅转移和有效连接。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居民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建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成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实现乡镇敬老院全覆盖;加强城市社会救助和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满足城市扩容后社区服务管理和救助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要。

  建立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1.将转户居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促进其在城镇稳定就业。

对有一技之长的,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帮助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就业。

对就业困难人员,作为就业援助对象,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

  2.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强化职业指导,搭建大中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平台,引导农村籍和农转非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等实现稳定就业。

  3.农村籍和农转非的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可给予定额生活补贴,生活困难的给予定额学费补贴。

  4.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其他转户居民自主创业。

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等创业扶持,帮助其通过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