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4610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5.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

《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大千作品精选101Word格式.docx

“晓日瞳瞳雾尽开,轻舟初人峡中来。

渔娘打架呼鲈美,知道前山近钓台。

”诗末注曰:

“四十年前与仲兄同游黄山初入七里泷之作,辛酉重九忆写之,时年八十三。

”并作《桐江七里泷》一图,并将当年所作的三首诗题其上。

可见严子陵钓台之游对其印象之深,直至晚年亦不能忘怀。

10103.张大千梅花镜片纸本

肯作小桃红杏色,只余清瘦雪霜姿。

丹青从不得摇落,一任江城五月吹。

爰。

张爰 大千 大风堂

10104.张大千于非闇1938年作海棠画眉立轴纸本

款识:

戊寅二月,非厂大千合写于古都。

钤印:

非厂、大千居士

10105.张大千溥儒致文卓信札五通并蔬果图镜心纸本

文卓索画。

张爰。

爰顿首。

四月廿一日。

十一月十三日,爰顿首。

蜀郡张大千爰。

五月廿四日,爰顿首。

溥儒谨启。

五月十八日。

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居士、张爰私印

附溥儒致文卓信札一通。

10106.张大千1965年作归帆图镜心纸本

乙巳开岁写似,保三仁兄方家正之。

蜀郡张大千爰同客三巴。

张爰、大千、乙巳

10107.张大千张善孖1937年作瀑下虎啸立轴纸本

大千居士补景。

丁丑夏四月,虎痴张善孖画虎于昆明湖上乐寿堂。

张爰、三千大千

张善孖印、虎痴

10108.张大千1946年作寒香满地立轴纸本

黄昏片月,似满地碎阴,还更清绝。

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

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南邨时节。

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妬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扫,为容不在皃(貌),独袌孤洁。

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

还惊海上肰犀去照,水底珊瑚疑活。

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丙戌五月,拈吾家叔夏疏影一阙写此。

大千张爰。

张爰之印、大千、自嫌尚有人闲意、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

现代梅痴超然心曲

—赏张大千之《寒香满地》

徐见

四君子之梅花,因其岁寒傲雪、挺拔不屈为古今文人雅士喜爱。

张大千先生喜弄花草、栽树木,置园林尤以初春的梅花、盛夏的荷花、冬天的水仙为最爱。

他栽梅、赏梅、画梅,被誉为“现代梅痴”。

在张大千的园林中、盆景里,时时可以见到梅的影子,闻到梅的芬芳。

此幅《寒香满地》作于丙戌五月(一九四六年)。

张大千从敦煌返川深居青城山后,在上清宫附近广植梅树达百余株。

隆冬之际,一片寒香在上清宫的山岭间飘逸,这一景象,可以媲美他以前常去欣赏的苏州香雪海。

犹如“黄昏片月,似满地碎阴,还更清绝。

窥镜蛾眉淡扫,为容不在貌,独袌孤洁。

”可谓“自嫌尚有人闲意,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

大千一生画梅当在百幅以上,笔下的梅气象万千:

或以虬枝老干傲立沧桑,或是斗寒凌霜意态茫茫,时而忽地雪绽、流韵溢香,时而花开万朵,累累枝头。

此幅《寒香满地》以淡墨画干,线条流畅灵动;

以浓墨点,梅苍劲老辣之味立出;

后以淡淡花青点苔,细线勾花瓣,暗香顿浮矣。

有其人必有其画,大千画梅,犹如精铁煅成,盘旋而上,气韵孤独、冷竣、萧疏,笔一折一横一转,真如虬蛟一般,这分明是一种向严寒岁月无言抗争的气度和积极向上人文精神的写照。

张大千《题李顺华画梅花》寄言:

“古人画梅,以繁枝密萼取胜,如元之王元章,明之陈白沙,其最著者也。

扬州八怪之冬心,以文人余事,号称雅淡,亦复千葩百萼,不能弃之旧套”。

而同治年间的赵之谦用生宣纸画梅,线条俊挺,墨色浓郁淡清,略施赭颜,别具一番味道;

清末吴昌硕用写石鼓大篆的笔法画梅,最重“气”迸发,诗有“苦铁画气不画形”,醉后画梅,题曰:

“三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粗,吐向苔纸上”,他不画拳曲的残枝朽干,常用重拙的线条直贯纸顶,有空气之气势;

张大千用水墨画梅,兼工写意,注重神韵,《寒香满地》是为诗、画、书、印溶于一体的人文雅作,兼具金冬心之古雅,赵之谦之优美,吴昌硕之沉雄。

张大千一生爱梅如痴。

在风狂雨骤的夜晚,他因挂念风雨摧残下的梅花而通夜不眠,拈诗曰:

“松摧竹折雨翻澜,夜半号呼惊梦残。

默念梅花讫落尽,明朝不敢启门看。

”晚年,张大千生活更是寄情于梅花,如思乡之情“百本栽梅亦自嗟,看花堕泪倍思家。

眼中多少顽无耻,不认梅花是国花。

”更如思故土之情“片石峨峨亦自尊,远从海国得归根。

余生余事无余憾,死作梅花树下魂。

”一九八零年,独具风情的“梅丘”石由美国跨海运至台北“摩耶精舍”,被安放在默林中,最终成为大千归土处,真所谓“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之超然心曲。

梅,大千之魂乎!

其《寒香满地》何甚

10109.张大千匡庐胜境立轴纸本

一入罗浮世梦醒,琴心之叠道初成。

匡庐近说多尘垢,瀑布何如此地清。

蜀人张爰。

蜀客、张爰私印

鉴藏印:

陈氏宝琛家藏、思无邪斋主人、中太审定

10110.张大千1950年作深山闲趣图镜心纸本

暂未聊自得,老至尚能豪。

放眼风云合,娱怀杖履高。

舒襟藏岭岫,挟梦入猨猱。

检点径行地,空虚此为逃。

庚寅秋大吉岭写并题,蜀人张大千爰。

张爰、大千之印、大千西行所得

10111.张大千1972年作墨荷图立轴纸本

疏池种芙蕖,当轩开开萼。

暗香襟袖闻,凉月吹灯坐。

壬子五月二十四日,爰翁。

大千唯印大年、大风堂、大千世界、得心应手

题签:

墨荷。

大千夫子为承惠先生作,癸丑二月,门人匡时敬署。

匡仲英题签条。

水殿风荷暗香满媚水花开粉未干

—张大千《墨荷图》赏析

彭伟

荷花的高洁典雅和靓丽飘逸为世人所共识。

“出淤泥而不染”,又让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按捺不住,不吝把笔墨、水彩、技法尽情挥洒在一波池塘中的荷花、荷叶之上,不少佳作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感慨万千。

其中,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画荷花的佼佼者,中国当代画荷花的卓越大家。

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居多。

张大千一生画过朱荷、粉荷、黄荷、白荷、墨荷、金壁荷;

画过风荷、晴荷、雨荷、秋荷;

画过没骨荷、工笔荷、写意荷等,总之,他笔下荷花均是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

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并且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

故此,张大千画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

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

他在三十五岁时作的《金荷》,就被法国政府购藏。

对此徐悲鸿曾说:

“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

旅居海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擅长画花卉。

他画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华等。

而他平时画的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常说:

“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越加浓厚。

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

本幅《墨荷图》为张大千晚年的一幅作品,运用了泼墨等技法为张大千晚年变法后画荷的一幅精品力作。

10112.张大千庚辰(1940年)作青绿山水立轴纸本

庚辰夏孟似吾见翎道兄法教,大千张爰大风堂下作。

大千大利 张爰 大风堂

10113.张大千1982年作荷花世界梦俱香镜心纸本

荷花世界梦俱香。

七十一年岁在十月朔。

八十四叟爰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写。

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壬戌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张大千《荷花世界梦俱香》浅析

吴燕武

关于张大千画荷的师承问题,他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说道:

“予乃效八大为墨荷”。

由此可知,他画荷最初学八大山人,年龄在二十一、二岁。

通过他二十多岁至三十多岁画荷作品,可以看出还临摹过陈白阳、徐青藤、石涛、陈老莲、新罗山人等,主要是取八大山人之“韵”,取石涛之“气”,溶石涛,八大于一体。

对于气韵问题,张大千说:

“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张大千自三十多岁至六十岁左右的荷花作品风格多样,富于变化。

他在八大、石涛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宋代绘画的特点,使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

钩金荷花富丽堂皇,没骨荷花清妍秀丽,写意荷花水墨淋漓。

这一时期张大千画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荷花的花瓣上采用复笔点缀的方法,起提神醒目之作用。

这是一件典型的张大千八十年代的绘画风格。

在这一时期,张大千特别注意书画的结合。

他说:

“画荷需要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字写不好,荷也画不好。

”还说:

“画荷花的干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瓣子就是楷书,水草则用早书。

画荷需用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

自张大千六十岁左右到八十五岁期间,是他画荷的第二次大变革时期。

此件《荷花世界叶俱香》创作时,张大千八十四岁,此时的张大千笔墨已入化境。

他首创的泼彩、泼墨彩艺术不仅为山水画开辟了新纪元,也为画荷开辟了新的境地,为充分表现超出荷花本身的属性提供了条件,反之,画荷又使泼墨彩艺术阐发无余。

泼墨彩荷花作品的出现也是“化古为已”的标志。

这是张大千先生生命最后一年的作品,老笔纷披,气度不凡。

大千先生用一生“血战古人”所得来得精湛技艺奏出了生命和艺术的最后绝唱。

10114.张大千1964年作冷香图镜心纸本

蜀人张大千爰。

甲辰、大千唯印大年

10115.张大千云泉人家镜心纸本

大千

泼墨云山幽回头人境远

—浅析张大千《云泉人家》泼墨山水

晏旭

张大千泼墨泼彩的作品数量在1967年后,数量大增,由于是半自动的技巧,画面效果的不可预测性,同一画中,有部分可以淋漓尽致,也有部分可以显现的生硬堆砌。

此画采用泼墨叠彩法,画幅是采用竖构图,以中景的山势为画面的中心,画幅下端勾勒出树木丛林,而毕竟是用毕竟用半自动的技巧,仍然在丘壑和瀑布的布置上略显异于常格,而大千在这一时期,颇晓全画的整体效果,也就是在丘壑之外的水天空处,加以勾勒寺庙屋宇,有集中视线的作用。

全画气势高峻雄伟、幽深而神秘,将山石衬托得突兀嶙峋。

而且大千更在其上渲染远峰,层层高远没入烟霭之中,无有尽极,中幅则在幽暗中色彩斑斓,全数泼成。

略无笔踪,另人想象山中的岩石林木具有的神秘美感,而且还以为全画的基座,受光的山壁上加上适度的传统的勾法,使此画在泼墨叠彩以外,尚兼具笔墨之美,传统与现代获得妥善的交融。

由于张大千充分掌握墨与彩的流动,色阶的层次极其丰富,制造出高而深的空间感,以及善于利用颇具有现代感的构图截取式构图,更加强了此画的高远效果,突破传统山水画的限度,并将之推展至极限,确属大千此一时期极为出色的一件作品。

10116.张大千赵熙等1939年作乡居诗画唱和卷手卷纸本

款识:

香宋老人以乡居诗如干首,书寄丹林社长兄,因属予补为此图。

予乌足以承其乏哉。

昔曾子固记醒心亭,自以得附名欧公之次为幸。

予又乌辞哉。

即书博一笑。

己卯夏,爰。

张爰、张大千、人间乞食、上清借居、古宋长寿

赵尧老乡居诗。

大千补图并题,时己卯十一月,过香港还蜀也。

引首:

引首题识:

岷峨秀气。

尧生乡居诗,大千为补图。

红树室主人合装成卷,蔚然双璧,嘱为书端。

廿八年七月,谢无量。

钤印:

无量寿

题跋:

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遐庵叶恭绰。

叶、遐盦

丹林词兄属题。

云史杨圻。

江东杨圻

丹林兄属题。

徐谦。

徐谦之印

丹林盟兄出示赵尧老乡居诗卷,承题二绝。

杨天骥。

千里旅次

丹林社兄属题。

三十年一月十五日,亚子在九龙。

亚子

辛巳夏五,伯孝胡熊锷识。

熊锷

丹林老兄正,右任。

右任

甲申孟夏,为丹林先生题乡居图卷子,即请正之,尹默。

匏石盦

右赠丹林,如皋冒广生撰。

衡阳符铸书。

铁年

甲申中秋前五日,江庸。

江庸之印

牛金丹林道兄以香宋所书乡居诗,乞大千补图合装长卷,牵赋奉正,甲申处暑,经沅。

衡所作

丹林道兄属题,倚此乞教。

丁酉残腊,向迪琮海上写庐写记。

向迪琮中坚父、柳溪六十五岁后作

丹林吾兄正,端。

曾克端、涵负楼

丹林先生属题,黄陶庵。

长乐、人生识字忧患始

丹林先生教正,梦苕钱萼孙。

钱萼孙

丹林先生出此卷索题,遂并及之。

壬寅立夏,龙榆生。

榆生长寿

说明备注:

1、陆丹林上款。

陆丹林(1896-1972),字自在,号非素。

性喜书画文物,曾任上海中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画会理事等职。

又先后主编《国画月刊》、《中国晚报》、《广东文物》等刊。

2、张大千自题签条。

3、叶恭绰、谢无量、向迪琮等十六家题诗唱和。

故乡无限佳山水

—读张大千《乡居诗画唱和卷》

李含波

此幅《乡居诗画唱和卷》是书画合璧卷,香宋老人赵熙书录近作乡居诗若干首寄词坛道友陆丹林,时张大千过港返蜀,应好友陆丹林所请补图。

卷后跋语多以诗词创作鸣世。

这幅书画合璧卷更像是一次文人基于纸本的诗文酬唱雅集,雅聚的过程必然少不了意境的记录者,东晋兰亭雅集有流传千古的兰亭序,这次怀乡诗意境的记载者就是大千先生。

张大千先生写意山水初学石涛,继而上溯唐、宋、元、明诸家,游刃于历代大家之中,无不汲取精髓,可谓博采众长,融而化一。

体现出大千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这一时期大千不遗余力地追慕古人,可达乱真。

此画是大千先生摆脱日伪囹圄,赴故乡青城山,过港中转时,应友人陆丹林之邀作图留念之作。

画中老人素袍布履,长髯疾行,清风道骨,正前往期盼已久的故乡。

真切地表达出大千怀乡思亲之情愈炽的心境,倾吐自己对于家乡和亲人的刻骨思念。

被困于北京颐和园一年多,巍然正气,坚守民族气节。

这样的经历使他对故土、对国家、对民族多了一份眷恋深情。

此幅钤有大千的鉴藏之印“东西南北只有相随无别离”,更说明作者对友朋关爱的珍惜与感激。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文人以“避难”的方式先后来到香港权作“驿站”之居。

当时的香港文坛因此聚集了大批的国内旅港知名民主、文化精英,可谓“群贤毕至,老少咸集”,呈现出空前蓬勃繁荣的局面。

香港以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成为文人心路历程中的一个驿站,一个羁旅之所,一个途径而奔赴新目标的中转地。

其时,大千虽是赶往故乡避难暂时过港,然其画风的清幽雅意荡逸、流动于纸面,不愧为大千入敦煌临摹学习之前的佳作精品,是大千早期作品的代表。

整幅清俊典雅、明洁秀丽,透出一股爽朗之气。

笔法挥洒自如,笔调清爽而秀润。

深得古法神韵却不墨守成规。

不仅笔墨超奇,章法和经营给人一种非凡的气魄。

体现自己一贯“化古为今,化古为己”的艺术主张。

全卷以赵熙乡居诗赠陆丹林为契机,赵熙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诗、文、词俱佳,文名籍甚,堪称一代“诗豪”。

“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在近现代文坛影响甚大。

人称“诗撼少陵律,笔摩昌黎垒”。

酬答唱和者均为朋辈。

引首为同里名士谢无量题签,拖尾纸上现代名家累累,长达数米。

有叶恭绰、杨圻、徐谦、杨天骥、柳亚子、胡熊锷、于右任、沈尹默、冒广生(符铸书)、江庸、曹经沅、向迪琮、曾克端、黄陶庵、钱萼孙及龙榆生共十六家跋,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名家中有艺坛大师、有文坛仝道、有政治名人……各家都以丹林先生属题诗和作跋。

有言称诗赠之谊,有记大千艺术生涯,有称世态感怀之叹。

此卷珍贵之处在于将一幅小品演绎为一场艺文会事,一份友情记录,一种翰墨因缘。

不愧是一次的纸上的文人“雅集”,足见组织者陆丹林先生的“名望”和“人脉”。

手卷原是适合于一个人独自鉴赏的私密的特殊形式,由于几案约束等原因,在鉴赏时往往只有一人可以独自操控展开和收拢,旁观者只能随“主观者”的舒展而陪同鉴赏。

陆丹林对这种古代书画形式情有独钟,几近“痴迷”。

陆丹林先生堪称当时国内和港澳两地的第一“名编”。

以收藏同时代友人书画而名著鉴藏界。

其主编的艺术杂志《国画月刊》和《蜜蜂画刊》,汇集了当时全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以此为便陆丹林也结识了大量文化艺术界名流。

所以大江南北“一流”的书画和篆刻名家,与他极尽熟识且多有深交。

20世纪20、30年代,文化界兴起了一场复兴国学的思潮。

陆丹林主编的《国画月刊》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国画杂志,集中全国一流学者就中西绘画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学术学理的研究。

恰逢此时,文人赵熙的旧体乡居诗赠陆丹林也得到了当时文艺界众多名人的赞和与应答。

这样基于纸上的文人聚会也是对于日趋式微的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一次纪念与传承。

10117.张大千1963年作墨荷图立轴纸本

癸卯三月,写似毓锦仁兄、金莲夫人俪赏。

张爰私印、千秋愿

10118.张大千1951年作富贵大利镜心纸本

烂红莫说杨家果,饱啖还吟坡老诗。

故国山川频入梦,眼前归计又蹉跎。

敬舆道翁两教,辛卯八月,张爰。

眼前归计又差池,误书蹉跎。

张爰、大千居士、张季

说明桃花已满三千岁

青鸟飞来亦白头

——张大千《富贵大利》赏析

1951年8月,大千先生携家眷自印度大吉岭返香港定居。

后赴日、台旅游会友,直到11月方回港。

在此期间,应友人敬舆道弟之邀作此幅以志存念,一则寓意大吉大利,白头到老,合乎善颂善祷之意。

二则经历离乱之后,愈发思念故土,借此抒表“桃花已满三千岁,青鸟飞来亦白头”的沧海桑田之叹。

大千笔底无论仕女,花卉、山水,皆工笔精细,重彩设色,极一时胜选。

本幅取景实物,白头翁腹毛蓬松,尾羽丰满,“明察秋毫”语出于此也。

其目光矍铄,喙与指爪都摹写得极精锐。

大千曾言“偶忆青城有此鸟,山中人呼为白头”,对于故国山川的一草一木,有着细腻的体悟与深刻的记忆。

梦中清晰的情景、满腔的热忱于笔端寄意于沉思的翠鸟,凝望着彼岸遥不可及的故乡。

粗壮荔枝树干老笔纷披,只在右上角露出一隅,树枝纵贯画面,枝繁叶茂,与挂满枝头的果实一起布满整个画面,似在寓示海外的游子,阔别故乡多年,此时已是硕果累累。

荔枝叶的赋色变化最为丰富,画中重墨写叶,淋漓张放,以色与墨的调合在画面中分别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丰富层次。

画面格调写意淡雅,或以恬淡明丽表达着“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哲思。

五十年代初期,正值大千处于心手相应的创作巅峰期。

是时,其子侄四人从蜀经濠江抵港探亲,后留下相陪,先生甚喜,有诗记曰“残年摧急景,为此笑颜开”。

这段期间心情畅朗,笔下佳作纷呈。

如《张大千画集》(香港东方学会,1961年)所记《云拥山川》,后收入《张大千作品选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76年)的《青绿山水》,台北羲之堂2001年版《近现代十五大家名画选》中所录《秋水杨帆》、《照殿红》等。

次年,张大千迁居南美。

婉辞徐悲鸿、叶浅予等人联名致信劝回的意愿。

即使是常年旅居海外,他始终怀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为不使文物流散海外,该年他与国内积极联系,通过徐伯郊、郑振铎等文化名士将《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宋人册页等名画留于国内。

至此午夜梦回,终将无憾耶。

10119.张大千1961年作独钓图镜心纸本

辛丑春,写于偕乐园。

张爰之印

胸中丘壑逸笔草草

——张大千《独钓图》赏析

一白

纵观张大千一生的山水画创作,他积极采取了一条师古人与师造化相结合的道路,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还西行万里,三游黄山。

在通观南宋李唐、刘松年与马远、夏圭诸家笔墨的同时,不忘从师造化中去印证古人的笔墨意图,成败得失。

冲宗派、破门户,取梁楷、石涛等人的简笔法,让传统的土培育出时代的画种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张大千的一些山水作品上出现了些用水墨积染和泼染并用的表现手法。

其新山水创作逐渐显露出破规范的现象。

张大千这一画风大变的原因,和印象派的莫奈晚年转变画风一样,除了艺术上的探索之外,也与其眼疾有关。

促使他改变作画方法,把细笔改为粗笔,以大泼墨写山水。

此画构图取倪瓒三段式,先泼洒墨色,后从浓淡虚实相间的层次中,凸显远处起伏的山峦和弥漫的烟云,近景处树石皴擦率意,逸笔草草。

画面的气势则是满幅水墨淋漓。

此种狂放的泼墨画法,让人想起大千自况“予年六十,忽撄目疾,视茫茫矣,不复能刻意为工,所作都为减笔破墨。

其用笔利落、灵秀,画风俊俏、爽利,作品风格雄健灵秀,严谨流畅。

这个时期张大千年富力强,创作热情很高。

坡石丛树先做铺垫,继而峰峦迭宕,高潮迭起,幽谷奇峰,连绵不断,气势雄伟,时而江平如练,孤舟独钓,岸上茅屋数椽,草木掩映,炊烟人家;

时而密林丘壑,烟云氤氲,恍如仙境。

最后画卷在远山丛林处结束,引人遐思,意犹未尽。

画中所绘溪岸灌木苍郁,造型挺拔,笔健墨丰;

山岩兀立,结体雄壮,皴擦点染有度。

整幅作品造景中规中矩,用笔用墨讲究法度,可以看出画家此时对泼墨山水画的创造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张大千旅居巴西、美国,却每年例必东赴日本,购买绘画用品及鉴定古代书画,经常居住于横滨的“偕乐园”。

该园系日本关东一带的名园,面临大海,园内苍松翠柏花畦错落雅致。

张大千在此园留下诸多画作。

10120.张大千松上高士立轴纸本

用大风大涤两家法为此。

大千居士张爰。

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10121.张大千巢章甫戊寅(1938年)作荷香书法立轴纸本

一、宝华仁兄雅属,巢章甫。

巢 章甫

二、戏仿老莲笔,似宝华仁兄法正,戊寅五月张爰。

张爰 张大千

10122.张大千1938年作黄山文殊院镜心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