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42685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

《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文档国外城市规划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Word下载.docx

北京在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时就参考了洛克菲勒中心的经验。

二、东京六本木新城

(一)六本木新城简介

六本木新城201X年正式开业,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经历17年完成建设,由美国捷得、KPF等多家设计公司联合完成。

它是以组集办公、住宅商业设计、文化设施、酒店、豪华影院和广播中心为一身的建筑群。

六本木新城里的建筑,包括了朝日电视台总部、54层楼高的森大厦、凯悦大酒店、维珍影城、精品店、主题餐厅、日式庭园、办公大楼、美术馆、户外剧场、集合住宅、开放空间、街道、公共设施等,几乎可以满足都市生活的各种需求。

六本木新城在一个高密度拥挤的城市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城市布局。

借助其处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优势,通过充分利用城市的竖向空间化来对接城市功能,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可供人们使用的空间,满足了人们沟通和互动,减缓了压力和劳顿,减缓了要求有更多私人空间的需求,从而能够充分享受城市生活。

以便利的交通为基础,六木本依据综合的理念把商铺、餐饮和一些服务设施交错搭配在一个像大咖啡馆的公共空间里,所有店铺都对外开放,这样提供了时间高效性的混搭组合不仅便利了在此居住和办公的人们也吸引了东京其他地区的人流,使该地区空间因店铺和人流之间的高互动性、便利性而充满活力和聚合力。

三、香港太古广场

(一)香港太古广场的定位

定位:

香港最顶级的综合体物业甲级写字楼+顶级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顶级公寓

(二)香港太古广场地理位置

1、太古广场位于金钟地铁站上盖,是香港及九龙(荃湾)两条地铁线的交汇点;

2、太古广场座落于香港核心地带,香港的重要地点,例如香港公园、香港政府办公大楼、高等法院、英国领事馆及英国文化协会等都近在咫尺,占尽地利优势;

3、太古广场向北可拥览浩瀚的海景,而向南则面对占地十公顷香港公园宁静的环境;

4、太古广场总占地三十二万平方呎,于一九九零年落成,包括四座大楼及一个购物中心,共提供近五百万平方呎的楼面,包括有甲级写字楼、酒店式公寓、三间五星级酒店、购物商场和会议中心等。

(三)香港太古广场各部分简介

1、甲级写字楼部分

太古广场一座:

建筑面积860,000平方呎(约1858平方米)、楼高36层的甲级商厦,每层面积由20,000平方呎至22,000平方呎,首层为会议中心设施;

太古广场二座:

建筑面积700,000平方呎、楼高27层的甲级商厦,每层面积由21,000平方呎至22,000平方呎;

太古广场三座:

建筑面积644,000平方呎、楼高34层的甲级商厦,每层面积约20,000平方呎。

2、顶级购物中心部分

太古广场购物中心共分四层,提供楼面面积七十一万平方呎,场内提供超过一百三十间零售店铺及食肆,并提供多个展览场地;

国际品牌专卖店为主、主力核心店为国际品牌百货店;

除百货店外,全部采用室内街;

优越的共享空间,五百个车位的停车场。

3、五星级酒店和顶级公寓

(四)香港太古广场的项目特点

1、综合体价值的利用

(1)太古广场为中环地区的时尚品牌与活力中心:

太古购物广场汇集国际名流;

会议展览中心使综合体成为香港时尚发布场;

金钟电影院引领港岛娱乐文化;

高档餐饮品牌店以及融入商场各角落的咖啡休闲吧;

多家五星级商务酒店集聚与高级酒店式公寓使综合体成为夜间中环的活力中心;

(2)通过国际五星级酒店及国际品牌商场建构综合体价值标杆:

万豪酒店、太古购物广场国际顶级品牌百货店及国际品牌专卖店奠定综合体的展示价值,即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得到最大化挖掘;

(3)各功能间的互连互通大大延展了共享空间,统一管理与相互服务达成了最大化的资源共享。

2、海景价值的利用

(1)设计上考虑尽可能多面海景的办公楼;

(2)高层单位面海景的酒店式公寓;

(3)酒店中通透且直面海景的咖啡吧。

3、经营方式

(1)各酒店均采用持有20%的权益的方式;

(2)酒店式公寓部分全部销售;

(3)写字楼和购物中心采用出租经营的方式。

(五)香港太古广场成功的关键因素

1、外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托于港岛CBD,位于商业区核心区;

(2)良好的交通环境,位于地铁上盖。

2、内因:

(1)各功能物业均为顶级形象、均具有一定规模,都可成为第一吸引物;

(2)各功能形象档次统一,相互形在支撑,写字楼为购物中心、酒店、公寓带来客源,而其又为写字楼形成良好的配套;

(3)统一的管理与相互服务,形成最大化的资源共享;

(4)各功能配合形成使用的全时段,保持24小时都为活力中心;

(5)开发商对商家及客户有力的控制,保持了整个物业的形象与档次;

(6)设计良好,保证了各功能物业相互不受干扰,且充分利用为海景资源。

四、北京华贸中心

篇二: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典案例

生态城市建设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目前,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

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研究这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经验,无疑会对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Ⅰ生态城市理论

一、生态城市概念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描述。

《尚书》、《周礼》、《逸周书》、《孟子》、《荀子》、《论语》、《墨子》、《淮南子》等传世古籍蕴含着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如《周书》曰: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更体现出的生态学哲理,对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具有很大的影响,体现出三方面的内涵:

其一,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其二,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与自然为敌;

其三,自然是有机体,应尊重自然,师法自然。

这正是现代生态城市观所倡导的。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起源于霍华德(EdwardHoward)田园城市的概念。

1898年英国的霍华德在《明日:

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文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他认为“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霍氏认为可供人们选择居住的三类人居磁场,一是城市,二是乡村,三是城乡结合的田园城市,即“三磁”理论。

他提出的理想城市就是兼具城乡优点的“城乡磁体”——“田园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项目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概括来讲,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使城市既保持原有自然风貌又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建设成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区。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在对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的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为高级的人类生存空间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其中,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

具体地说,自然生态化表现为:

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

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居住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

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社会生态化表现为:

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及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相关区域紧密相连的相对开放系统。

它不仅包括城市地区,还应包括周围的农村地区。

生态城市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它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一个“进化”的定义,是一个“动态目标”,或者说是一个协调、和谐的进化过程。

它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及要素间的协调、平衡,以不断提高其整体质量水平,目标是城市整体功能的完善,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

二、生态城市的内涵

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次质的飞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场社会革命——生态革命,这场革命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的,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

生态城市作为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住区,其内涵必将反映生态文明的思想,它不仅需要对现有人类住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重建、重构,还必须变革传统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

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超越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形成对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原则的正确认识。

生态世界观决定了生态城市是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人、自然的局部价值都不能超越“人—自然”统一体的整体价值。

在生态文化层次上,生态城市在其文化理念的深处,崇尚健康、节约、平等、公正、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等,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

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一种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

它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形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循环利用,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区域内封闭循环,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实现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以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得到保护和发展。

在生态技术层次上,生态城市主要依靠生态技术手段实现自我发展。

生态技术体系是以知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协调的新技术体系,是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的科学化技术群,含括以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海洋和空间等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技术,主张和其它生命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根据自然生态规律确定技术发展的界限,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目标,综合考虑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等目标。

三、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生态城市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包括高质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环境,维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投入多,废弃物质排出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

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具有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来支撑。

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根据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和稳定。

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

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来自:

WWw.:

国外城市规划案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高度耦合的复杂系统工程。

建设生态城市,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系统调控,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基础和条件,以培植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先导和手段;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保护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使产业结构合理;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生态化,注重建筑空间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

采用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完善市场机制,通过资源价值化将资源消耗核算和生态环境损失测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

完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市民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自觉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以及生态道德观;

建立完善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采用政策宏观干预、公众理性参与和区域性法律、技术、行政、经济手段,在时空耦合度上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将最终使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协调发展的优化组合状态,促进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周围区域的能流、物流、人流、技术流、信息流达到合理流动和分配,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Ⅱ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典案例巴西库里蒂巴巴西库里蒂巴是南美国家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大城市,为巴西第7大城市,环境优美,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

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也给予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

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

美国伯克利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

雷吉斯特于1975年创建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会”,随后他领导该组织在美国西海岸的伯克利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城市建设活动,在其影响下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这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伯克利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根据理查德·

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

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影子规划”是在理查德·

雷吉斯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

1992年他在阿德莱德参加第二次生态城市会议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澳大利亚政府的部长和内阁被称为“影子部长”和“影子内阁”,于是提出了“影子规划”的设想。

“影子规划”向我们展示了在具有非常清楚的城市生态规划和发展框架情况下,应该如何创建生态城市。

阿德莱德就是“影子规划”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它的时间跨度为300年,从1836年早期的欧洲移民来到澳大利亚,到2136年的生态城市建成,描述了300年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地区的变化过程。

整个“影子规划”由六个板块组成。

瑞典马尔默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很早就是一个工业和贸易城市,但是由于受到了高科技产业的冲击,旧有工业面临关停并转,使得整个马尔默面临城市转型。

基于马尔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福利社会”的共同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造,

使马尔默西部滨海地区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1996年,由马尔默、瑞典、欧盟等有关公共和私营机构一起组织了一次欧洲建筑博览会,通过地区规划、建筑、社区管理等进行持续发展的超前尝试,这个项目称为B001,也被称为“明日之城”,该项目201X年获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

日本北九州日本北九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其具体规划包括:

环境产业的建设(建设包括家电、废玻璃、废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综合环境产业区)、环境新技术的开发(建设以开发环境新技术、并对所开发的技术进行实践研究为主的研究中心)、社会综合开发(建设以培养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及教育基地)。

市民积极参与,政府鼓励引导,是北九州生态建设的经验之一。

为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北九州开展了各种层次的宣传活动,例如,政府组织开展的汽车“无空转活动”,制作宣传标志,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家庭自发的“家庭记账本”活动,将家庭生活费用与二氧化硫的削减联系起来;

开展了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清洁城市活动”等。

新加坡一提到“花园城市”,人们最先反映在脑海中的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花园城市”,与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分不开的。

“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的本质应是“天人合一”,而非人为第一位,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

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

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新加坡留给自然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更要珍视自然,让他们的后代能够看到真正的动植物活体而不仅仅是标本。

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

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

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

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

篇三:

国外内城市设计案例研究

—以辽宁沈阳为例

[摘要]: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认知维度城市意象

沈阳市位于松辽平原的东部,辽宁省的中部,辽河支流-浑河出山口的北部,地理环境重要,为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

沈阳已有201X多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辽宁省的省会。

1.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导人口、土地、产业等资源的合理布局,优化市域发展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从“二元”到“一体”的统筹发展新格局。

(二)城镇空间布局与结构

辽河以北以生态保护为主,辽河以南以城镇发展为主。

强化中心城区、新城及复合交通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形成“一城、六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指中心城区。

“六轴”指沈山、沈大、沈抚、沈本、沈阜和沈铁(康法)六条城镇发展轴。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

2.中心城区规划

(一)空间结构

以“金廊、银带”为骨架,构建“一主、四副”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指城市主城,包括三环内用地及浑南新城。

“四副”是主城综合服务职能拓展和城市核心生产职能发展的主要区域,包括铁西产业新城、蒲河新城、浑河新城和永安新城。

加强主城及各副城间城市功能与交通组织的紧密联系和生态空间的隔离,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

三环内相对集中发展,三环外采取分散组团式发展,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主城。

是以东北金融中心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以金廊、银带为骨架,构筑

大十字发展格局。

铁西产业新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是主城西部以装备制造、现代建筑为主导的综合性新城。

蒲河新城是主城北部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新城,是以高新农业、光电信息产业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生态新区。

浑河新城是主城西南部以商贸、会展、物流功能为主导的综合性新城。

永安新城是主城西北部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新城,是区域性物流商贸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

3.认知维度分析

认知维度的关键点:

一.环境认知二.城市意象之外认知三.环境意义与象征认知四.场所的建构认知维度——环境认知

认知具有同时起作用的四个方面:

1)认识性的;

2)情感性的;

3)解释性的;

4)判断性的。

城市环境的整体心理意象是:

1)局部的:

不覆盖整个城市;

2)简化的:

省略了大量的信息;

3)特殊的:

每个人的城市意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4)歪曲的:

基于主观的印象。

《城市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