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39054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郭玉鹏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五、研究成效

六、存在的问题

七、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这也是当前世界母语教学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为实践这一教育方针,各地中学对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如火如荼。

然而我区当前语文教育界对此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各校语文教师对如何上好综合性学习课,指导学生搞好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也做出一些尝试,但由于没有实践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效果不佳。

据我们调查,许多教师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做,还没有深刻理解综合性学习的真正含义,不能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活动。

也有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教学内容老一套,教学方法凭经验,对综合性学习态度冷淡,急功近利,应付考试,没有把教育的终极目标放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本点上。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以我区八所中学为基地,以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研究为依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首先,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推动我区语文教学改革。

我区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部分还停留在课改前的语文教学的老框框里,教师上课,无非就是照着教参书,把重点内容讲解完毕,语文课就算宣告结束,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告一段落,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仅仅是一种点缀,有的甚至是视若无睹,完全忽略了对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与探究。

可以说,我区的综合性语文学习的理论和研究,还停留在有待开发的最初阶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真正扎根于文峰区各初中学校,并在新课标的沃土中开花结果,避免一些语文教师走入“穿新鞋走老路”的误区,真正达到提升我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的目的。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资源在生活中俯拾皆是,而我们当前的语文学习恰恰和生活脱钩,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把语文课堂当作语文学习的惟一途径,这是我们当前语文教育的最大的问题所在。

我们的综合学习与实践活动就以此为基点进行研究,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会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只要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都会学到语文知识、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学习观,这对于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三)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语文学习的进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不断地进行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活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的积累、思维的发展、品德的修养、各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都会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

教材在每一次综合性学习中,特别是大的活动中,都提供了比较多的内容,设计的活动也不止一两种,目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空间。

具体到课堂中,教师也应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甚至可以跳出教材,自己寻找合适的语文活动资源。

也就是说,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方案的设计、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成果的展示,学生都应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主要是一种“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并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这种意识越来越淡化,直至成为循规蹈矩的、毫无问题可言、毫无创造意识的人。

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课型。

这一课型首先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这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大增强。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即是财富。

人们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工作目标。

而以往的学科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

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意识淡漠、能力薄弱。

而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语文的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六)为教师指导综合性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和理论基础。

通过广大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实践探索,研究反思,经验总结,努力在我区构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系统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广、指导更多的教师进行实践。

(一)准备阶段

1、对全校语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办关于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专题讲座。

2、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

4、建立课题指导教师队伍。

(二)课题起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研讨课题实施的策略。

明确分工,并撰写开题报告。

(三)实验阶段

课题实验在全校三个年级同时进行,2011年9月各校确立三个实验班和三个对照班。

同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10月份实施教学实践。

实验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体现由扶到放。

七八年级段以教师主导的活动为主,以口头表达教师要求的活动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九年级学生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和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有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服务活动,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

同时在学校提供的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活动,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的一般规律。

到2012年1月底,完成第一阶段的实验,要求每个实验班完成二至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各实验教师要注意做好活动记录和反思。

2012年2月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例》两则,经验总结一篇,并在全校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调整完善下一阶段课题实施方案,撰写课题实验阶段报告。

(三)深入探究阶段

2012年2月――3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2012年4月,在全校举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新模式”公开展示课,并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

实验法每个年级选三个班作为实验基地,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控制与调节,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文献法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素材。

对比分析法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角度,对照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明确做法的科学性和改进措施。

经验总结法发现提炼概括实验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1、对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集了大量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实验教师设计了一些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这些案例在《洹语在线》上发表后,受到一致好评。

3、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并在活动中有许多新思考、新发现。

4、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升。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认知

1.项目语文: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性质定位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通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新型语文课。

这种新型的语文课应如何来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传统语文教学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及形式有个全新地了解和认知。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基于话题的聚会,聚会因其话题中心的不同而分为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两大类,综合性学习即为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

这种聚会的基础来源于综合性学习活动圈定的范围——教材中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所列的材料。

这些材料仅仅是项目的引子,并不是项目的全部。

这些材料不是“成品”,仅仅是一种资源——可供参阅的项目引子,它有时仅仅是给教学确定一个主题,为聚会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甚至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较为合理化的建议。

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广大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成品”,而不是把“成品”摆在这里让你来学习。

所以,综合性学习过程是产生“成品”的过程。

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以“项目”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式聚会包括“项目设计”、“过程实施”、“成果展示”三个阶段,它与以往的语文实践活动相比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成为语文。

同时,表现为纯语文能力的行为和现象是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能力是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其他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去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关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任务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语文教育承担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语文化的社会人即语文人的重任,语文人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数学素养、信息素养等其它素养是对社会人语文素养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综合性学习正是提供了一个语文人补充数学素养、信息素养及其它各种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素养的场所与机会。

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上成了“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而将数学、地理、生物等其他知识拒之门外,它应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占有课内外、科内外资源(一般情况下,学生占有的资源不能用学科知识来限定,其信息总量也应远远大于教师)的情况下,在教师的有效帮助下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的设计、实施及完成,综合各种知识、方法、技能于研究之中,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内涵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专题的研习活动,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纯粹意义的科学研究。

从课程设置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读写听说四种语用行为的整合,它通常选定有“项目”,围绕这一项目的实施,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将读写听说四种语用行为整合在一起的可能,它既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真正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课内外的衔接、科内外的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中,与培养听的能力有关的活动至少有:

听班里的同学讲人类起源的神话,在全班或者分组讨论交流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并从中筛选、记下有用信息;

与培养说的能力有关的活动至少有:

在班上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讨论交流“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何以流传至今”和“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的新的科学解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培养读的能力有关的活动有:

搜集神话故事时需要广泛阅读资料,为填写人类起源、进化表也需要大量浏览从猿进化到人的科学资料,这就无形中对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与培养写的能力有关的活动有:

填写人类起源、进化表时需要把繁杂的资料做归纳,并用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写成一篇作文。

以上这些内容只是活动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部分,其实,在综合性学习中听说读写是没有这种明确的分工的,往往是杂糅在一起交错进行的。

只有在这种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才是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做法。

围绕人类起源这一话题,学生将与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项目设计”、“过程实施”与“成果展示”等活动中尽可能多地通过正确地运用读写听说等语用行为,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将语文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相互融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之中释放语文综合性特点,学生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语用经验出发参与到项目设计、过程实施与成果展示中去,通过创设语境,在一定语境中恰当地实施语用行为,培养语感、获得语文知识、练就语文能力。

2.习得渐长: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关系的新定位

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教学指的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强调的是教师手把手地教,是一种基于“成品”——精选的优美的范文的剖析式学习,侧重于语言学得。

而综合性学习并不如此。

它是一种由“非成品”向“成品”的生成性学习,侧重于语言习得。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语言主要依靠两种方式,即语言学得和语言习得。

语言学得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

”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尤其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

而语言习得则是指语文交际者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

据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进行情感体验的转移,进而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这种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

从重语言学得的课堂教学(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向重语言习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的转移,即为语文教学从狭义走向广义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应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如果说,在语言学得中,教师教的行为比重大于学生学的行为比重,那么,在语言习得中,教师教的行为占的比重则远远小于学生学的行为比重,甚至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将无法发挥相应作用。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传统的文本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教学内涵的扩展,教师教的作用的逐步消解。

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指的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强调的是教师的手把手地教,是一种基于“成品”——精选的优美的范文的剖析式学习,侧重于语言学得。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均为语文交际者,他们在对资料的占有、收集以及分享成果方面所承担的工作和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无权威与平庸之别。

不干涉是教师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一条基本原则,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推荐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师要做一个热情的支持者,要在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要做一个朋友般的监督者,监督学生自觉完成相应研究内容,以一个“首席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学生,关心学生,鞭策学生。

所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教不是有形的教,而是无形的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旁敲侧击式的引;

学生的学习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而是侧重于习,在习中学。

教学内涵的扩展要求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也应发生变化。

在对《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综合性学习活动板块,从第一学段、第二学段至第三、四学段,教师教的成份明显在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成份明显增多。

在《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板块,我们将四个学段对综合性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做了一个罗列:

第一学段中的“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第二学段中的“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第三学段中的“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第四学段中的“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从以上四个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目标要求里,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

在第一学段里,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热心参与”;

在第二学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

第三学段,开始学习策划活动;

第四学段,则是“自主组织”。

四个学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的主体的作用在逐步消解,教师的职能在发生着不可逆的变化;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增强,作为学的主体的地位不断提升。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越来越淡化,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存在,教师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的表述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很值得教师关注的问题,那就是,不论是在那一个学段,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极为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及语文学习的规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样学生也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行为,不能主宰学生的行为。

在综合性学习的“项目设计、过程实施、成果展示”三个阶段,都应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

项目设计从低学段到高学段,由学生自行设计的成分应相应增多;

过程实施,以学生的自主实施为主;

成果展示,以学生的自我展示为主。

无论是项目设计、过程实施,还是成果展示,都应以学生的语言习得为主,以语言学得为辅。

当学生在综合性学习实践中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主导下的语言学得才能派上用场。

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也就是基于以上的这种考虑。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有言: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最大可能地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

老师要亲自参加到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这很重要。

课题实验老师耿丽丽在“走进戏曲天地”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分门别类对知识竞赛题进行搜集、筛选,还与学生评委一道,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实验教师高俊霞与学生一同走进新县城的街道,通过对街道名称的调查,探寻街道名称、了解取名由来,学生发现语文知识就在身边,并学习了与街道有关的文学作品,如屈原的《桔颂》、毛泽东的《沁园春·

游泳》等,学生走进了生活,发现语文的无处不在,感悟到了语文在生活中运用的妙处。

课题组负责人吴云老师作为学生活动小组的一员,参加到以“母亲河,长江!

”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之中,在“歌咏组”进行汇报时,一曲《前浪后浪》倾倒全体师生,赢得雷鸣般喝彩;

他对《长江之歌》的歌词内容做了极有见地分析。

在“我也追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范丽娜老师作为流浪歌手——陈星的追星族,向学习伙伴介绍了陈星的生平、成长历程及创业史,并献歌《离家的孩子》,活动之后,范老师还与学生同步作文“我心中的星”。

3.同伴互助: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师生关系的新定位

从后现代课程观、现代交际学中汲取精华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种聚会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种聚会里,师生同为语文交际者,组成学习共同体,这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课程资源)共同完成一定任务(即选定的项目)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在综合性学习过程(项目设计、过程实施、成果展示)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过程的实施及成果的展示,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教学以项目为话题而展开,在聚会中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和语用能力的培养、迁移语感、积累语文知识、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

在以项目为话题的这种聚会里,教师教的作用仍然存在,教师仍然是教的主体。

只是,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在角色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的成分从很大程度上让位于学,教师也因此成为了学生的助学者,即在综合性学习中,成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具有特殊身份的“同伴”。

当作为学习者的同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偏差时,作为同伴的教师便发挥教的作用,帮助学生排除困难、进行行为矫正,进而让学生走上正确的探究之路,最终完成项目的设计、过程的实施及成果的展示。

那教师如何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呢?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