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3733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word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御史台和尚书省均不是国家权力中心,皇帝才是国家权力中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而非中央集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4.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金一两换很四两;

万历中期赤金止七八换;

崇祯中期十换。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海禁造成对外贸易的萎缩

B.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影响

C.佛事兴盛导致金价的上涨

D.吏治腐败导致银价的下跌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而造成了银价的下跌,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银价的下跌而未涉及对外贸易的萎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金价下跌而非上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导致银价下跌的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而非吏治腐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5.下表为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

提此可知

项目

投资额(千两)

占总数(%)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

100000

50.0

附股于外商企业

12000

6.0

投资城市房地产

30000

15.0

投资商业、银钱业

53000

26.5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

5000

2.5

 

A.买办资本的投资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

B.洋务企业发展离不开办资本的投入

C.买办资本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

D.买办资本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

【解析】表格反映了买办资本投资到近代工业、航运业的资金非常少,这样就必然造成买办资本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是极其有限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导致小农经济瓦解的因素是西方的经济侵略而非买办资本的投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B的说法自身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

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并未改变,选项D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

6.1931年,28个布尔什堆克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

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

这一事件

A.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有利于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

D.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解析】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不具备正规战争的条件,所以“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等是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由于没有坚持毛泽东的军事方针而非材料中所述的事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这一事件也是错误的,也起不到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作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并未出现错误,选项C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了城市革命论对中国革命的不利影响即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7.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与印度政治领袖甘地会谈(下图中间穿白者),试图奉劝这位政治领袖放弃反对战争的立场。

甘地一方面表达了对中国抗战的祝福,另一方面拒绝了蒋介石的主张。

下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A.蒋介石访印促成了印度人民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B.蒋介石具有国家元首和盟军战区统帅的双重身份

C.蒋介石访印从根本上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

D.蒋介石访印后中国和印度两国外交关系开始改善

【解析】1942年的蒋介石既是国家元首又是盟军战区统帅,所以蒋介石当时具有国家元首和盟军战区统帅的双重身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拒绝了蒋介石的主张足以证明蒋介石访印并未促成了印度人民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访印也未从根本上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中国和印度两国外交关系开始改善是在建国之后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8.1957-1978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6倍多,从9644万吨增加到57144万吨。

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942元下降到527元,减少了44%,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有优势

B.经济建设全面衰退

C.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

D.阶级斗争破坏建设

【解析】材料反映了1957-1978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国民收入却下降,这说明此时期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劣势而非优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全面衰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能源消耗量增长和阶级斗争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建设的高损耗低发展,特别是大跃进等。

9.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每一种德行都处于两种恶之间,这两种恶的一种是不及,另一种则是过分。

与此精神最相近的是

A.真理至上

B.中南之道

C.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亚里斯多德的中庸思想,所以与此精神最相近的是中庸之道,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真理至上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初生是指类似发明的现象,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

衍生是指类化发明以后,继起者的模仿或修改。

下列现象属于衍生的是

A.中国的文官制度

B.美国民主共和制

C.英国君主立宪制

D.日本的工厂制度

11.1930年,斯大林指出,新经济政策不只是预计到退却和容许私营商业活跃……实际上,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预计到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

这说明他

A.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成就

B.抓住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C.加强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

D.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

【解析】材料反映了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否定而要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否定而非肯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斯大林只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表象而未看到实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斯大林也未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选项D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据统计,美国的体力劳动者,包括白领工人、服务工人和农业工人在内,在整个职工人数中的比例,1900年时占了82.4%,但到1980年已降到49.2%。

其中,农业人口由37.5%降到2.7%导致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滞涨不断恶化

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D.高科技革命的发展

【解析】农业人口的下降等字眼反映了在高科技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经济滞涨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是高科技革命的影响而非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非经济迅速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清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对人口的关注也从赋役角度的“人丁编审”逐步转化为以人口数量统计为目的的“保甲造报统计人口”的阶段,而此间乾隆六年(1741)可谓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分界点。

据学者们研究推算,乾隆六年,中国的人口约有1.43亿,乾隆七年约1.60亿,年增长率高达114%。

不过其间各级地方政府在人口统计过程中存在着“约略开造”的问题,乾隆四十年在乾隆皇帝的严厉谕旨下,各地方应当是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人口统计,人口大约达到了约2.65亿,年增长率高达197%。

——朱义明《清代中前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的辩析与重估》

材料二18世纪初,英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緩慢。

至40年代左右在人口的动态上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持续了很久的高死亡率开始下降。

到80年代,英国人口显著增长,这种增长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20——30年代达到頂峰。

这次人口增长速度在英国人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兰开夏、瓦立克夏、约克郡的西来丁在1701年到1751年人口分别增长了33%、28%、26%,甚至一些古老的工业郡,像位于西部纺织工业中心的格洛斯特在同期人口增长也超过了30%。

在特伦特地区1743年至1764年62个农业村总人口增长了12.7%,1764年至1801年进一步增长了38.7%;

而这两个时期,附近的40个工业村,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7.8%和96.5%。

——李翠云《论18世纪英国人口增长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乾隆年间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18世纪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原因:

政治统一,社会稳定;

小农经济的发展;

赋税制度变革;

统计更加准确;

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

医疗水平的提高。

影响:

加剧了人地矛盾;

推动租佃关系的普及;

固化劳动密集型产业;

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

固化小农经济,阻碍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为工商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环境恶化

特点:

增长率低于同期中国;

城市增长率高于农村(不均衡性)

原因:

农业相对落后;

圈地运动;

工业革命后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城市化进程加快;

殖民扩张;

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医疗水平和制度的进步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朝乾隆年间人口增长的原因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经济方面要突出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等,政治方面要突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法等。

至于影响要分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两个方面回答,例如,人口增长造成了人地矛盾、环境恶化,但却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等。

(2)英国18世纪人口发展的特点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英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緩慢,二是城市人口增长却非常快,原因则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可以突出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所以城市人口增长快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一词的定义:

变数之总和。

许多因素构成了一个平衡体,可是这个平衡体的情况只存在于很短暂的一时一刻,顷刻间,这个平衡体就因为时间的进行而使其中的各个部分产生了新的相对关系,有的发展得慢,有的发展得快,发展得慢的会拉住发展得快的;

发展得快的也会拖住发展的慢的向前进行……整体平衡关系的改变,历史就被引向新的方向,发展出新的制度,创造出新的环境。

——许绰云《历史分光镜》

根据材料,以“历史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

例一:

论题:

历史在合力作用下向前发展

论证:

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外力及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的合力作用下发生的,推翻了二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是在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民族危机加深的外力作用,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对名存实亡的民主制度不满的内在推动力下发生,是思想领域中的一次反封建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结论:

近代中国在历史的合力作用下不断地迈向近代化

例二:

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创新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仍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俄国经济发展迅速,政治上的不民主与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生产力大大向前发展,但是在经济体制上仍然奉行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自由放任政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经济大危机,未解决危机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平衡,必然要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有利于政治或者经济制度的创新。

【解析】评分要求:

(1)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

(3分)

(2)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

至少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史实,每一个史实只得3分,满分不超过6分

(3)结论:

(1分)

(4)论证过程: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分)

第一等(12~9分)能有机结合材料信息提炼观点且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能充分利用至少两个史实进行论述为满分,其余则根据论证程度,依次确定为12~9分。

第二等(8~5分):

能较好地结合材料信息提炼观点且观点较明确;

论述较充分,表达较清晰;

只选取了一个史实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证或者选取两个以上的史实论证但不充分,根据论证程度,依次确定为8~5分。

第三等(4~0分):

未能有效地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或观点不明确;

论述不充分,表达不清晰等;

只用了一个史实进行问题论证但不充分,依次确定为4~0分。

...............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因其答案不唯一,所以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既要注重从材料中提取相信信息,又要能够针对这些信息进行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论结合、说明充分和逻辑严密。

请考生在第45-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受军阀割据的影响,没有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税收制度,中国的主要税收为帝国主义所控制,继海关以后,1913年又丧失了盐税管理权。

地方军阀截流税源,并日益形成財政独立,使中央财政收入短绌,收支陷于混乱。

为增加财政收入,保证税源,北洋政府努力进行税制改革,曾先后三次整理税制。

1912年11月公布国有税和地方税税法草案,明定国家(中央)和地方两级税收的划分,并拟定将来准备新设的税种。

1914年6月明令取消国家税和地方税的划分,租税仍归各省财政厅直接管理。

1923年12月重新提出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并以关税、盐税、印花税及其他消费税等全国税率应统一的税种为国家税,田赋、契税及其他各税为地方税。

另外,北洋政府还新开征了印花税、营业税(烟酒牌照税)和登录税(契税)。

就税收制度而言,北洋政府时期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迹象,具体表现为:

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体系;

税收来源逐步由以农业税为主转变为以工商税为主;

征收税种逐渐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化,从而为我国近代税制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摘选自王玉茹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归纳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法制化;

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

具有反复性;

带有近代化色彩;

(2)积极:

有利于厘清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秩序;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有利于近代税制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特点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公布国有税和地方税税“法”草案体现了法制化的特点,再例如,北洋政府时期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迹象体现了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近代化色彩等。

(2)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影响按照第一问的回答进行相应的解释即可,例如,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税制体系的建立、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负面影响主要突出北洋政府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军阀们对人民的一次掠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等。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

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贊成,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

然而到了1917年时,威尔逊个人却将这个国家引向战争。

从中立走向干预的一个原因是战备运动——1916年6月3日威尔逊政府通过了《国防法》,这一法案标志着战备运动达到高潮。

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使美国人有了参战的心理准备。

另一个因素则是美国武装干涉墨西哥……没有多少痛苦和牺牲的军事行动让美国人体验到了乐趣。

美国介入战争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是美国的金融和工业一直在向协约国赊买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主顾失败了,这些金融业和工业也将被毁掉。

而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最后,1917年3月沙皇政权被推翻使美国有可能加入一个民主国家的联盟来反对中欧的专制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中立走向干预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参战的影响。

(1)原因:

战备运动的促进;

军事宣传的影响;

武装干涉墨西哥,较少代价获得更大利益;

保护美国金融业和工业的经济利益;

德国潜艇战给美国带来了损失;

俄国的二月革命影响;

争夺胜利果实。

(2)影响:

有利于增加协约国军事实力,战局迅速向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发展;

影响了更多中立国,使其纷纷参战,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有利于美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从中立走向干预一战的原因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从中立走向干预的一个原因是战备运动、军事宣传使美国人有了参战的心理准备、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

(2)美国参战的影响主要围绕着加速一战的结束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美国参战大大的增加了协约国军事实力,使战争的胜负天平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发展,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从而加速了一战的结束等。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

例如,本题的第一问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2年10月,史量才出責盘下上海《申报》,大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和报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引入西方报业竞争机制,使《申报》成为影响深远的全国性大报。

他以高薪挖来深谙编辑技能的陈景韩,善于经营的张竹平,一大批作家,如鲁迅、茅盾等,都成了该报的重要撰稿人。

为了采集翔实的新闻,在国内遍设记者,同时在国外的伦敦,华盛顿等地设立特约通讯员。

史量才认识到商业广告是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1913年开始,新建广告推广科,《申报》是我国最早采用广告分类的报纸。

1918年,史量才不惜巨资建成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馆大楼。

1918年后三次更新设备,使《申报》的技术设备处于世界一流水准。

史量才侧重于以历史学家的态度办报,奉行自由主义的办报思想。

《申报》在反对独裁、帝制、复辟的斗争中,在宣传新文化的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结,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转折。

《申报》在他的主持下,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

——摘编自杨艳琼《近年来史量才研究综述》等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量才主持下的《申报》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史量才的历史贡献。

受到西方的影响;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具有创新性;

商业化;

领先性;

资讯采编来源广。

(2)贡献:

引领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推动了近代进步的政治运动;

传播了进步思想;

激发了民众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推动了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兴起。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史量才主持下的《申报》发展的特点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大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和报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体现了《申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新建广告推广科、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馆大楼”等体现了《申报》的创新和领先的特点等。

(2)史量才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要分对报刊事业的影响、政治运动的影响、传播进步思想的影响、对抗战胜利的影响等多方面分析,例如,对报刊事业的影响可以从《申报》的创新和领先的特点必然会引领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潮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