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教育做到极致就是文化。
为什么那么多不识字的母亲教育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
他们没知识,但有文化。
任何教育做到一定程度,就是文化。
不能准确地给文化下一个定义,但基本上可以确认的是,文化就是一种状态,一种情怀,一种意识,一种耕耘,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对话与交流,一种忘我的情怀,一种中和,最后融会贯通之后,就是一种力量,对心灵产生影响与感召的力量。
此为文化。
教育之所以是大智慧,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
无形,但胜有形;
无用,但大器天成。
要和看的起你的人打交道。
京城教育界“五少”之一田玉和我们一起深聊教育价值时,有两句话总是让我热泪盈眶。
田玉谈起他自己的家庭教育时认为,时时给予他力量的,是两句话,父亲的一句话和母亲的一句话,构建了他的精神支柱与成长哲学。
父亲和母亲不算有知识的人,但笔者认为是没知识但有文化的杰出父母。
父亲说的这句话是:
儿啊,到了年三十,算一帐,人在本钱在;
母亲说的这句话是:
出门在外,要和看得起你的人打交道。
这两句话实质上就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全部内容,父亲的这句话是一个人的精神框架,即人格的力量,母亲的这句话是一个人的选择原则,选择得当则会赢得爱,赢得人生的圆满。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并不需要做很多,只需要在孩子遇到挫折与失败时流露一点点精神力量,就足够了。
五、学生学习不理想的终极原因是:
浮躁。
唐曾磊老师认为,浮躁表现在:
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太多的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师一问“懂了么?
”他们就会随波逐流、异口同声地喊“懂了”。
所以,在对他们做咨询的时候,我总是戏称他们都是“撒谎长大的”。
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
学习是从认识到自己不懂,或承认自己不懂开始的,直到学习者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为止。
一旦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学习的过程就戛然而止了。
没懂自认为懂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
很多同学不承认有这样的问题,他们自认为自己上课是听懂了的。
至于后来不会做了,是因为时间久了,或者又忘掉了。
为了让同学和家长们认清出这个问题,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来我们这里咨询的同学基本都跟我做过这个小游戏,一个很简单的小游戏。
但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难一次性做出来。
我先做一遍,然后问学生:
“会了么?
”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毫不犹豫地说“会了”,但我让他重复的时候,他根本做不出来。
有大约百分之十强的同学会说一些“差不多、好像会了”之类的模棱两可的话。
我会给他们解释:
“差不多”意思就是“差得多”!
“好像会了”意思就是“肯定不会”!
这样的判断往往屡试不爽!
让他们试验的时候,也往往是做不出来。
还有很少的同学,大约在百分之五左右吧,他们会承认自己不会,显然这些同学要仔细得多,经过两三次的演示以后,他们才敢于自己亲手试验。
但第一次也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也就是说,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没有学会的时候自认为学会了而拒绝继续深入学习的问题,存在浮躁的问题。
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拿登上十层的台阶作为学会的话,只要不达到第十曾台阶,每一层台阶停下来都是失败!
所以,有一句俗话:
成功的路上尽是失败者。
他们距离成功有的远,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
但他们停下来了。
学习停止了,在没有充分学会的时候,学习停止了,这时候,遗忘的因素会很快占到上峰。
这样,当时认为学会的知识,其实根本就没有掌握,考试的时候考不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另外,还有的同学上课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会直接影响他的听课效果。
有一个初二的女同学名字叫做李琦,她的数学和物理都在五十几分,不能达到及格分数。
她的父母非常着急,来到我们中心咨询。
我们的老师在给她讲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看似很小,却又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她的头发在影响她听课。
每次她写字的时候,一低头,头发就哗啦散落在她的眼前,她就习惯性地用手一拂,有时候还很优雅地把头向后一甩。
据上课老师统计,45分钟一节课她拂头发的次数居然超过了50次!
所以,我们给她的第一个建议就是:
把头发扎起来!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补习,她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一下子提高到了八十几分!
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无法深入看书。
对于学生来说,深入看书有两方面:
课前看书——目的就是找问题:
A、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预习时先要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
自己来个预测。
B、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
C、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了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更好地学习做准备。
预习时可能对重点知识认识得不清楚,抓得也可能不准,这都没关系。
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一是查一查,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是原有知识基础问题,还是理解问。
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补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
如果是理解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课后看书……
A、深入已经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问题;
B、近期所学的整个内容体系是否明确?
C、本节课与已经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联系?
D、这个部分的知识学到这里,接下来应该学习什么?
E、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学的内容创造出来?
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
学生很多时候看到题目,没有仔细审题,而是急于动手,所以经常出现题目看不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
这种情况做对的可能就很小了。
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
有个条件没看清楚!
做题目的时候,先写出明确的已知,求证或求解,然后再做题目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题习惯。
失败的人都会想,我下一次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会想,下一次一定更成功。
但下一次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其实下一次就是从现在开始。
人生就是现在,从前只是记忆,将来只是想象,唯有现在才是真实的,把现在抓住就抓住了人生。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
“如果有那么一天,时空倒转,让我们从80岁活到一岁,那么,世界上一半人将成为哲学家,世界上一定会多出几百个百万富翁”。
大卫•葛雷森说:
“我相信,现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没有把握的;
现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无法享受的;
而现在未能明智地度过的生命是难以过得明智的;
因为过去的已去,而无人得知未来。
”要停在当下,不要急着往前走。
如果每一个现在在辛勤地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将是一种持续的增长状态;
如果每一个现在都在碌碌无为、低效率的工作状态、或者无进展、得不到进展的工作状态,实际上是白白消耗了生命。
每次老师在强调赶进度的时候,我总是反问一句:
学生都没有学会,你想赶到哪儿去?
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而是要先把题目看清础再做。
这个题目考什么知识点?
给出的直接条件是不是能够解出题目?
有什么隐含条件?
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出问题?
……
做完题就上交,没检查好就上交.
很多同学总是急匆匆地把题目做完就交上去了,让他检查,他就根本检查不下去,有些很明显的问题,本来应该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他盯着看半天都看不到问题。
清华附中有一个初三的女生名叫马小月,在中考前一模考试以后来到咨询,她很自信地说,她这次的数学成绩虽然只有六十几分,但她实际上是八十几分的水平。
原因是因为有一道十五分的题目,她在稿纸上本来做对了,只是在往试卷上誊写的时候抄错了!
当时她的父母也深深地点头,表示事实确实如此。
我问马小月:
“你觉得很委屈是么?
她点点头!
我说:
“那为什么没有检查出来?
”她低下了头。
我又问她:
“你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么?
”她点头说:
“出现过。
”
“那为什么没有彻底改掉?
”她又低下了头。
“考不好,活该!
你不是八十几分的水平,你就是六十几分的水平!
因为你现在出现这样的错误,中考的时候还会出现!
”这时候她的父母开始点头了。
我继续说:
“因为你认为这种情况只是偶尔的,下回就不会出现了,所以,你就不会认真对待,不会下定决心,也不会每次做题时做到一次性把题目做到满分,不会每次做完考题后认真检查直到不出错误。
如果不是每次这么做,到考试的时候就不能一定保证会做的题目得满分。
所以,我们认为:
学习不理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浮躁。
不检查就上交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学生做完题目后,耐心已经达到极点,最想的事情就是赶紧交上去万事大吉。
这种浮躁心态是学习的大敌,如果不彻底解决,学习永远不会好。
有个朋友的女儿,是20中初三的学生,名字叫顾小梅,有一次,我拿一个题目问她是不是会做,她说会做了,但让她做的时候,她做不出来。
在老师给她讲了题目后,让她把这个题目彻底搞懂,练到熟练的程度。
她的父亲就问:
“你们叫三倍快速学习法,怎么没有看出快来?
我回答:
“一次性把一个题目彻底掌握,就是最快的方法。
“我看你们给孩子上课,一个小时了才讲了一个题目,这怎么算是快?
”父亲显然不服气。
“一个小时可以讲一个题目,也可以讲十个题目,但”大题会做,但小题不会,分数不够高。
发现题目错了,以为粗心不改正.
人大附中有位初三年级的女生名叫孙一芮,她本来就是班里比较出色的学生,尤其是数理化成绩,有的已经接近满分。
但由于人大附中竞争非常激烈,她的排名只能在200名以后。
因为人大附中几乎是北京中考录取分最高的中学,她要想稳稳地升入人大附中的高中部,要考到200名以内,甚至最好是考到150名以内才比较有把握。
但她和她的父母觉得靠她自己的努力没有把握达到这个目标。
她刚来到咨询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要不是犯了一些‘低级错误’,我的成绩还要高。
我当时就回了她一句:
“你这次有多少分是因为‘低级错误’丢的?
她说:
“数理化三门大约就有十几分!
“上次考试有没有犯‘低级错误’?
”我进一步追问。
“有!
”她很诚实。
“再上一次呢?
”我步步紧逼。
“有……”她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了,“好象一直有……”
“从小就是犯‘低级错误’长大的对么?
呵呵!
”我开了句玩笑。
“对对对!
呵呵……”她倒也直率。
“只要你认为是‘低级错误’,你就永远改不了,就永远不能重视这个基本的事实:
那就是,题目会做,但怎么都不能把会做的题目得满分!
你快跟我说一下怎么改掉这个毛病吧!
“打掉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