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考情透析
指明方向
考点
考情详查
命题规律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列宁关于市场和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
2009年江苏卷T36
(1)简析
3.《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2011年海南卷T26单选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高频考点:
(1)列宁关于市场和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
(2)《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2.命题趋势:
本专题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为重点;建议学生在复习时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相关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
3.预测及指导:
复习时要重点把握基本知识辨识经济理论本质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历史事实,分析各种经济观点的能力,并能够比较不同经济理论,选择正确经济观点的能力,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知识整合
夯基固本
思维
导图
考点1 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重难点突破】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全面理解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他不再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张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政府计划发展商品经济。
列宁的主张是一种“有限计划调节”,即通过政府对经济过程的一种有限干预,实现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的相融和统一。
(2)列宁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把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使其认识具有了局限性。
【特别提醒】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中产生,因此,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
但历史的发展却是首先在半封建半农奴制的落后国家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不具备已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
那么到底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导师们都没有明确说明。
3.系统总结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1)列宁: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后来,列宁认为,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2)斯大林:
斯大林也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
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斯大林还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
他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不过,斯大林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3)毛泽东:
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断;强调了要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指出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典例精讲·
(2016·淮安模拟)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
只要存在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然要存在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
材料二 毛泽东认为:
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
(1)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共同点?
(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何突破?
【测量目标】 本题斯大林、毛泽东有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述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经济学常识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归纳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的能力。
【试题分析】 解答第
(1)问要能通过审题抓住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是分析毛泽东与斯大林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论述的共同之处,不难发现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对第
(2)问的回答,要抓住要求回答出毛泽东对此理论的突破,首先我们要准确地阐述两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在此基础去分析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突破。
【答案】
(1)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与斯大林都认为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中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调节者的作用;而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对斯大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毛泽东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说法,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
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对点训练·
(2016·黄桥高级中学月考)人们对商品经济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历程。
列宁曾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不能并存的。
但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行的,后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存亡与地位问题,曾是苏联长期争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当时有很大影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该书以理论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形式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
(1)在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争论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有哪些基本观点?
(2)关于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斯大林与列宁的观点有何不同?
考点2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重难点突破】
1.《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协调比例关系。
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
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向外国学习。
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价值规律的作用
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典例精讲·
(2016·南通模拟)材料一 1921年春政治危机爆发后,列宁指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
他说,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较正常地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材料二 1921年10月,列宁提出: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他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学习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关系,学会做经济工作。
材料三 列宁在1922年3月召开的第11次党代会上强调:
“我们已经退了一年。
我们现在应当代表党宣告:
够了!
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
”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测量目标】 本题以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经济学常识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归纳材料所反映的社会想想的实质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的变化。
从材料可以看出,列宁先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后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答案】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一直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列宁先是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后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列宁的认识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把这些变化看成是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对点训练·
2.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以苏为鉴”,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十个重大关系,并在重、轻、农以及中央和地方等一系列问题上明确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
同时提出了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以苏为鉴”?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考点3 斯大林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重难点突破】
1.简述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有何发展?
(1)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发展的背景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在“四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医治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实力,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此情况下,苏联经济界出现了对若干问题的争论。
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
这些意见被汇编成册,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书名于当年公开发表。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
由于列宁所建立的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的理论和实践上,列宁把商品货币关系作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必要的手段。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继承并发展了列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在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起作用等问题上有较大的突破,把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斯大林认为,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且,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斯大林认为经济发展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但是不能消灭这些规律或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国民经济的计划必须建立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计划本身不是规律,但是,计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