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3026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

《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端午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13页文档格式.docx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摇摆)指挥船只的进退。

1.《端午节》,沈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2.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3.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盛况。

4.不能。

“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参考答案:

1.zhand?

阅读语段题

5.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

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

第一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2.这是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____________,展开思路。

3.全文三段文字,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这三段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5.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6.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7.作者凭着对__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答案:

1.第一个场面(开头至“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写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至“擂鼓的种种情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第三个场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至段末),写划船竟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2.端午日。

3.时间顺序。

4.第一段:

赛龙舟的场面;

竞追鸭子;

结束赛事。

5.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个王字、划船竞渡、追赶放鸭。

6.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7.湘西端午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篇二:

端午节阅读练习

屈原投江

—端午节的传说农历五月初五,是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俗称“端午节”。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是战国时

期楚国人。

起初,他很得楚怀王的信任,

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博闻强志,

名于治乱,闲于辞令,很有政治才干,

曾受命起草宪令,参与国家的政治和外

交活动。

他热切的希望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才干实现其政治理想:

对内彰明法度,举贤授能;

对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从而使楚国强富起来。

但是,他革新的政治主张和措施,却触犯了楚国保守的贵族集团的利益,遭到了对外屈辱求荣、对内倒行逆施的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等的打击陷害,终于被昏庸的楚怀王疏远,不能再参与国事。

他被疏远后,秦国国张仪至楚,以土地诱惑怀王与齐国绝交。

怀王贪利,改变了屈原的外交政策,结果吃亏上当。

楚怀王恼羞成怒,轻率的出兵伐秦,结果大败而归,还丧失了汉中之地。

在这种形势下屈原曾被派往齐国,以修两国关系。

但不久,怀王又受秦国欺骗,去秦国讲和,结果被扣留,三年后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继位后,更加昏庸无道。

屈原受到更加残酷的迫害,他被免职,放逐流乡到穷乡僻壤,辗转流离于沅、湘一带。

虽然其他国家曾派人请他去做官,但他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写下了许多作品以抒发内心的孤愤。

公元前278年,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时,62岁的屈原已被流放20

余年,他目睹国破

人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在忧国忧民的悲愤绝望中,于这年五月初五,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中,以表明自己对故国的忠贞之情。

屈原投江以后,荆楚的百姓怕

蛟龙吞食屈原的尸体,便鸣锣敲

鼓驱赶蛟龙,并驾着船四处打捞

屈原尸体,还把屈原生前最爱吃

的糯米蒸饭和红枣,用竹筒装上,

投入江中,以祭祀“屈魂”。

人们忘不了忧国忧民的屈原,在第二年的五月初五,又带着糯米蒸饭,划着船儿,来到汨罗江心。

凄哀地呼唤着屈原的名字,把米饭撒向江中,恭候着他的出现。

一直等到傍晚,人们才逐渐离去。

这天晚上,汨罗江畔的人们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屈原来看望乡亲们了,他和生前一样戴着高高的云冠,腰间挂着一柄长剑。

他满面笑容,向大家一一拜谢,说:

“多谢乡亲们的盛情,今后请不要再给我献食物了。

”人们问:

“为什么呀?

”屈原回答:

“你们所献的食物全被江里的蛟龙抢去吃了。

”“难道没有什么办法对付那条蛟龙吗?

”人们又问道。

“办法是有啊。

可是我屈原有什么功德,每年来享用乡亲们的献礼呢?

受之有愧啊!

”屈原说完就要走,但人们不让他离去。

屈原只好说了:

“蛟龙最怕尖尖的箬竹叶了,他以为那一柄柄箬竹叶就是斩龙剑。

如果用箬竹叶包了糯米做成粽子,蛟龙就不敢抢了。

粽子上

如果再缠上几道五色的丝线就更好了。

因为五色线像龙自身的花纹一样,蛟龙远远看见五色线缠着的东西,以为是自己的子孙呢,也就不会来抢了。

人们不仅按梦

中屈原的话把糯米

用箬叶包成粽子,

而且还有所创造。

知道蛟龙不伤同

类,就把去迎候屈

原的船头都改做成龙头的形状,成为龙船。

年年岁岁的五月端午,粽子、龙船,成为祭祀屈原的传统项目。

后来,端午划龙舟竞赛渐渐地成为了一个欢乐节日了。

南方水乡,尤其是沅湘一带,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竞渡仪式。

那天,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拜祭屈子庙。

祭毕就开始龙舟竞赛。

各色龙舟一起下水,一声鼓响,桨荡银波,龙破碧水,船行如箭。

两岸观者齐声欢呼,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在北方无江河的地方,无法进行竞渡龙舟,但是粽子却成为人们的节令食品,包粽子吃粽子成为习俗,代代相传。

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真挚爱戴和深切怀念。

阅读上面的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9分)

三闾大夫()宪令()穷乡僻壤()...

辗转流离()蛟龙()糯米()...

箬叶()祭祀()汨罗()...

2.本文主要讲述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3分)

3.联系上下文,请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2分)

倒行逆施:

举贤授能:

4.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

5.粽子为什么要用箬叶包着并缠上五色丝线呢?

6.人们为什么在端午这天吃粽子、赛龙舟呢?

屈原故事一二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

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

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

“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

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上天是人的原始;

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

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

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

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篇三:

《端午日》答案(教师版)

十一端午日

【目标导航】

1.了解端午的习俗;

感受赛龙船的精彩场面。

2.品味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

1.【端午】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

别名之最。

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

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

五蛋节等等。

更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2.【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

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

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并在其百分

之九十五以上的文学作品中描述苗族。

由此我们看出沈从文在心底深处是把自己当苗族人看

的。

他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

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

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语基扫描】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茶峒(dò

ng)干燥(zà

o)擂鼓(lé

i)...

洞穴(xué

)泅水(qiú

)节拍(pāi)...

二、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zhà

n(蘸)酒划jiǎng(桨)缠guǒ(裹)nà

(呐)喊

三、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B____,

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大B.结实伶俐

C.健康伶俐D.结实粗大

(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B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

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B.即刻单纯

C.即刻单调D.顿时纯粹

【援疑质理】

【问题探究】

(答案见教参)

1.阅读课文,说说湘西地区的端午日都有哪些民俗风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明确: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赶鸭子。

2.文章描写了哪三个场面来展现茶峒人端午日看赛龙舟的欢腾热闹场景的?

明确:

(1)全茶峒人河边观看划船;

(2)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

况;

(3)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3.作者在文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河上赛龙舟,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正面描写:

运用一系列准确生动的动词:

桨手:

持一支短桨、向前划

带头的:

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

擂鼓打锣的:

单纯的敲打,调理下桨节拍作用:

准确的动词抓住了赛龙舟的人不同的动作特征,表现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

(2)侧面烘托:

观众:

莫不穿了新衣,莫不早早吃了饭出门,有身份的人莫不等在终点看龙舟比赛。

三个“莫不”写出了全家出动、家家如此的观赛场面。

龙船:

形体又长又窄,两头高高翘起,传神挥着朱红颜色长线。

既突出了比赛用船的形体特点,又以色彩表现节日的喜庆热闹。

【学法指导】

1.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

2.安排材料注意详略得当;

3.场景描写渲染氛围;

【当堂训练】

1、课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

请从

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

(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

(2)从对竞赛获胜

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

(3)从参赛的人

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2、从文中“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你得到什么启发?

【写作积累】《沈从文散文选读》

【作业布置】

(一)

(A)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B)船只的形式,和平常的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

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上朱红颜色长线。

(C)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

才拖下水去。

(D)桨手每人①(a.握b.拿c.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

向前划去。

(E)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②(a.握b.拿c.持)两

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选退。

(F)擅鼓打锣的,多③(a.蹲b.坐c.站)在船

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④(a.指挥b.调

节c.调理)下桨节拍。

(G)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

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7、给文中①②③④处选上合适的动词。

①()②()③()④()

8“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这句话应放在文中

__________句之前。

9、给上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10、文中加点的“划”能否换成“撑”,“挥动”能否换成“摇动”?

(附答案:

7.①c②b③b④c8、D9、第一层(“划船的事?

才拖下水去”):

写划船前的准备。

第二层(“每只船可坐?

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介绍船上赛手的

配置。

第三层(“一船快慢?

种种情形):

写龙舟竞赛盛况。

10、“划”不能换成“撑”,

因为“划”速度快,“撑”速度慢,且“撑”的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的,而龙舟竞赛

选手是坐在船上的,所以用“划”更确切。

“挥动”不能换成“摇动”,“挥动”这个动

词更有节奏感,符合带头人的身份,而“摇动”缺乏节奏感,所以不恰当,不能互换。

11、说明龙舟竞赛需要集体的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二)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

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

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

),

以求长寿。

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

唐朝诗人王维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

炙人口的重阳诗。

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

毒。

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

回暖;

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

防虫。

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

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

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

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

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

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

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

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

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

以凑合。

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

因为“登高”除了

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

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

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

“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

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

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重阳节也不例外,

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

3、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4、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

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

(都

要简要说明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