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288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docx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

“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研究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作为一种新的数据传播形态及技术手段,“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不可忽视。

为把握“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情况及主要方式,广东省“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等课题组联合在广东省10所高校开展了以“‘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为主题的实践研究,以期对“互联网+”条件下如何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提出有效建议。

  一、调查的总体概况

  本调查拟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情况;第二,“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第三,“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

  为使调研数据更具科学性和全面性,本调查基于性别、政治面貌、年级、学校类型等维度对调查样本的选定标准进行设定,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10所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76份(回收率98.4%),有效问卷1411份(有效回收率95.6%)。

  总体样本中,男生占45.29%,女生占54.71%;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学生占11.69%,共青团员学生占80.23%,民主党派成员学生占1.35%,群众学生占6.73%;大一学生占37.98%,大二学生占38.20%,大三学生占19.42%,大四学生占4.40%;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占16.87%,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占70.73%,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占5.46%,普通公办专科院校学生占6.30%,民办职业院校专科院校学生占0.64%。

  二、“互联网+”和“政治认同”的概念界定与测量

  

(一)“互联网+”的概念理解与测量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而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而言,“互联网+”的影响最主要地表现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冲击及推动。

因此,以自媒体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成为本调查中“互联网+”的细化测量要素。

一方面,作为“互联网+”的内涵之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信息、资源、数据等更加便捷而丰富地在人与人、设备与设备之间实现传递,推动了大数据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大数据的丰富和处理,也使得移动互联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递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信息资源得以不断优化和整合。

  

(二)“政治认同”的概念界定与测量

  作为人类共同体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国家、政党、政治思想在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在社会中,人们常会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确定自己的身分,如把自己看作某一阶级或某一政党的成员,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一政治角色的要求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的规范”[1]。

通过行政资源的政治整合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整合,政治认同使个体逐渐形成对国家政治的合法性共识,由此产生政治归属感与政治行为上的支持、服从。

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国民政治认同的获得就是国家政治活动的目标归属。

  个体政治认同的客体包括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关键的是个体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认同、政治价值认同、政治绩效认同等内容,它们分别构成政治认同的基础、核心和保障。

只有个体认同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治价值才能进一步走向实践,只有个体认同国家政治价值,才能产生与国家政治目标相一致的自觉认同,而只有个体认同国家政治绩效,国家政治治理才能拥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权威。

因此,本?

{查将从大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制度认同、价值认同、绩效认同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概况。

  三、“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总体情况

  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对当代中国政治形成基本认同,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利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理念能主动予以一定关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所取得的绩效也持肯定态度。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存在认同模糊、迷茫甚至反向认同的情况,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政治冷漠。

  1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情况

  在调查中,针对“当代中国是否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问题,学生中65.27%认为应该,7.52%选择不应该,27.21%表示无所谓。

在“你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否使中国走向国富民强?

”上,59.75%的学生主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使中国走向国富民强,11.20%的学生认为不能,29.0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不确定。

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认同态度,但仍有约35%的学生不能清晰地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与此相连,在推动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愿上,61.87%的学生愿意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中,27.43%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问题不感兴趣,10.70%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跟他(她)没关系。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情况

  价值认同是个体政治认同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个体对主流政治理想、价值追求等的认同。

本调查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情况。

  在对中国梦的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认可中国梦的理想追求,58.43%的学生认同中国梦是“凝聚国民,增加国家向心力的国家理想追求”;但也有26.90%的学生认为“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但实现起来很困难”;8.01%的学生觉得“中国梦”是一种空想,没有实现可能;6.66%的学生指出“中国梦”只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

  调查结果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及认同情况存在一定偏差,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引导。

针对“您怎么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这一题目,38.27%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很丰富很准确很接地气,33.88%的学生觉得还需进一步总结提炼,18.71%的学生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太高大全,不好实现,7.23%的学生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意义不大,1.91%的学生不表态。

而当被问及是否经常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报道或介绍时,76.14%的学生选择偶尔关注,9.53%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14.33%的学生从不关注。

  3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绩效认同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我国当前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三个重要因素进行选择,位居前三位的因素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较强”(占比例22.42%)、“建国以来,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国民凝聚力”(占比例17.88%)、“中国社会政局稳定,拥有追求‘中国梦’的现实环境”(占比例17.12%)。

这些既体现了学生对实现“中国梦”有利因素的理性思考,也反映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绩效的基本认同。

  在另一道题目中,我们结合反腐问题考察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绩效认同情况,数据显示,接近60%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反腐问题上的绩效持肯定态度。

在问卷中,我们设置问题: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保持高压态势,凸显党中央打造‘党内生活新常态’的坚定决心。

您认为我国当前反腐工作所得的效果如何?

”对此,57.69%的学生认为力度较大,效果较好,27.92%学生觉得效果一般,11.27%的学生认为治标不治本,效果不大,3.12%的学生选择“没什么效果”。

  

(二)“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而当前部分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时,仍较多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报告会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发展。

  1“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问卷中,我们对学生最早通过哪种途径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的问题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通过“浏览网页”方式获悉相关信息的学生约占49.03%;其次是电视新闻节目,通过这一渠道的学生接近21.32%。

此外,还有教师课堂教学(占比例12.91%)、学校文件传达(占比例11.99%)以及日常生活中听他人提起或公共场合宣传标语等方式(占比例4.75%)。

  在此基?

A上,我们要求学生选出三种比较喜欢、经常使用的信息获取方式。

数据显示,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

微信(占比例51.17%)、浏览网页(占比例38.27%)、微博(占比例37.00%),在此之后的有BBS讨论(占比例16.23%)、电子邮件(占比例16.16%)、聊天室(占比例15.45%)等。

不难发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已日益成为学生喜欢、认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信息获取渠道。

  2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方式

  “互联网+”条件下学生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是否引起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方式的变革,也是本调查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此,我们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对学生所在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进行探究。

根据反馈信息,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时,最经常采用的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48.91%)和报告会(占38.14%)。

此外,还有学术科研活动(占28.92%)、专题讨论会(占28.64%)、社会实践活动(占26.16%)、设计创新类活动(占19.57%)以及其他活动(占13.40%)等方式。

可见,“互联网+”条件下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时,“互联网+”意识仍较为薄弱,仍较多地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报告会、讨论会等教育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和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自媒体、大数据的积极教育作用。

  四、“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方式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拓宽和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途径,使其更自觉地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基于调查结果,课题组对“互联网+”条件下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理性认识“互联网+”的教育特质

  作为具有导向性、实践性、前瞻性和历时性的思想认知,教育理念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现实依据。

相比较于传统教育,“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教育条件下教师对知识的相对垄断,“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2]而如前文所示,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时,“互联网+”意识较薄弱,教育方式较为传统,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有效因素。

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全面认识日益发展的“互联网+”这一特定教育环体,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理性认知“互联网+”的教育特质。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对政治认同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思考和创新,提高教育效果与学生认同度。

  

(二)提升思政工作者信息素养,加大对政治认同数据的挖掘与运用力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自觉提升信息素养,更好地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来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核心目标服务。

高校思政工作者信息素养的提升,首先应强化信息意识,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挖掘和运用政治认同的相关数据,解决相关困惑,这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思想前提;其次要丰富信息知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这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客观要求;再次要提升信息能力,这是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