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2815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1.唐诗

(1)繁荣原因:

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②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③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韵律更加工整、回还有致。

⑵代表人物:

①李白:

放荡不羁,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

大胆夸张,奇特想象;

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人称________。

原因(时代特征):

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

②杜甫:

诗作反映现实、忧国忧民;

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人称____,他的诗作被誉为____。

原因: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③白居易:

中唐以后,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华年。

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

批判现实。

中唐以后唐朝衰落:

经济凋敝;

政治动荡、民不聊生

2.宋词

⑴特点:

起源丰富而复杂;

又称长短句,便于表达情感;

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⑵背景:

①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族矛盾尖锐

②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⑶代表人物

豪放派:

____和____。

(苏辛)苏轼创作的________是豪放派的代表作。

婉约派:

柳永《雨霖铃》;

李清照

3.元曲(散曲和杂剧)

宋词、金元俚曲俗谣为基础;

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语言通俗、贴近生活。

民族分化使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三)明清小说

1.背景

⑴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市镇兴起,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普及,精神需求增加。

⑵传统轻商意识淡化

⑶印刷术不断完善

⑷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2.代表作

⑴通俗文学:

明代“四大奇书”

①________的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_________的__________开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的先河,

③_______堪称神魔小说的典范

④______的_____则为描摹世态人情、反映社会风尚变迁的世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⑵短篇小说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三言”、“二拍”)等也广受人们青睐。

⑶批判现实的力作

①曹雪芹的_______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②蒲松龄的___________是假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

③吴敬梓的__________则以入木三分的辛辣嘲讽揭露丑恶的世风百态,成为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3.影响:

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二、戏曲

(一)戏曲的起源

1.起源:

原始的宗教歌舞——傩(带有巫术色彩)

2.春秋战国:

宫廷宴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因素。

3.唐代:

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

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二)戏曲的形成——南戏(宋)

1.背景:

⑴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⑵出现专门娱乐场所——瓦舍

2.地点:

浙江温州一带

2.特点:

是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三)戏曲的成熟和发展——元杂剧和昆曲

1.元杂剧

①多种表演形式结合;

②有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③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

⑵地位及影响

①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

②形成了中国戏曲的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②王实甫《西厢记》

2.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

⑴艺术特色

①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刻,

②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③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体。

⑵代表:

汤显祖的《牡丹亭》

⑶地位:

百戏之祖

(四)戏曲的繁荣——京剧

1.京剧形成的背景

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提供有利条件。

⑵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统治者大力提倡;

下层群众需要)。

⑶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关键。

⑷广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2.京剧的形成繁荣

⑴形成: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融合吸收形成京剧。

⑵繁荣:

同光十三绝

3.艺术特色

⑴内容: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补充)

⑵角色:

_____________四大行当。

⑶表演艺术:

发扬的传统,

综合运用等艺术手段

⑷乐器:

用锣鼓和京胡、二胡和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⑸唱腔“字正腔圆”、念白渗透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给人雕塑的美感

4.地位(意义)

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1.唐诗、宋词、元曲繁荣的原因?

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及表现?

4.南戏形成原因?

5.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补充)

①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②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宣泄在戏剧中。

6.为什么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7.分析在戏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政治:

元杂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对现实的不满宣泄在戏剧中。

京剧(统治者大力提倡)

经济:

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文化:

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

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

京剧的形成,是地方戏曲与北京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合作探究】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

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体验高考】

1.(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Ⅱ)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2013·

海南)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

“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2012·

江苏)“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

4.(2012·

全国大纲卷)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

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5.(2012·

全国课标卷·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6.(2010·

安徽)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7.(2009·

广东)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B.甲骨卜辞C.《楚辞》D.《诗经》

8.(2009·

四川)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2008·

广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0.(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11.(2011·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12.(2008·

海南)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有效训练】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

2.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

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A.《红楼梦》: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

“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

“(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

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3.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

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

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②市民阶层壮大③小说的世俗性④重商观念形成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4.《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

这些作品都是()

A.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B.明末异端思潮的载体

C.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D.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

5.“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材料主要说明()

A.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B.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D.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6.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

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A.城镇经济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

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7.“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书法B.绘画C.戏剧D.杂技

第9、10课文学与戏曲参考答案

1.【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

选择C项。

【答案】C

2.【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讲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故选D。

佛教因缘观念不是故事的主题,排除A。

材料所表达并非爱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

【答案】D

3.【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因此这部分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

【答案】A

4.【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

5.【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

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6.【解析】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

【答案】B

7.【解析】《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

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

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

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答案】D

8.【解析】商品经济繁荣;

市民文学兴盛;

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

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答案】A

9.【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10.【考点】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

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

白色表现奸诈多疑;

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选择B项。

11.【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

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C、D两项。

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故选A项。

12.【解析】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他杂曲的特点。

解析:

本题该题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题目较为简单。

(1)小题答案很简单,“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察知识的识记和再现。

(2)小题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

第(3)问第一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

第二问依据材料概括。

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第(4)问和题目开头法国的历史学家的话相呼应,理解作答。

答案要点:

(共10分)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

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1.A

2.【考点】明清文学——小说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由标题“对宋明理学的超越”说明小说体现反封建伦理的思想。

选项C“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明显反映出封建“君臣纲”的愚忠思想。

与题意不符合。

3.【考点】明清小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

材料反映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限制君权。

A不能体现材料主张,C是黄宗羲思想,D与材料不符。

4.【考点】中国古典文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产生背景的分析能力。

题干的文学作品大约出现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风靡全国的原因是由于内容通俗易于老百姓接受。

其余选项不符合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背景。

5.【考点】古代戏曲艺术

【解析】关键信息“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

6.【考点】元代杂剧产生的背景

【解析】题干的“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元杂剧通俗化的特点,其因是经济上的城镇经济繁荣,A项正确;

BCD项都是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但不符合题意。

7.【考点】古代戏曲艺术

【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关键信息“三五步走遍天下……”据此判断,这是夸张的虚拟化场景。

符合题意的是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