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1085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

《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

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

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

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如在学习了数字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生活中有趣的数字。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

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

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

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分类》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

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

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

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

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

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

说说怎样整理?

2、师:

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

分类)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在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为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将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小棒、小正方体、圆片、三角形、数字卡片等学具乱放在一堆,使学生自然产生收拾整齐的欲望,他们按平时的习惯把相同的学具放在一起,经过这样的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

这时再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分类的意义。

]

二、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1、看书本第38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教材中五颜六色的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这一主题图,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一场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都乐于看,乐于说。

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的文具放在了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又特意设计了观察超市这一教学环节。

2、播放超市录像(水果区、蔬菜区、电器区等商品摆放情况),观察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问:

(1)老师想买个大西瓜,该到刚才哪个地方买

(2)这样安排摆放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

通过观察超市、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活动:

完成书本第39页“做一做”:

(1)先独立分一分水果图片,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分法。

(板书:

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5、教师小结并板书:

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

[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

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巩固分类

1、小组合作把老师送给大家的铅笔分一分,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

(按长短分;

按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分;

按颜色分等)

2、考眼力:

完成书本第40页第3题:

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超市给我们每个组送来了一袋礼物。

小组合作,分一分这些图片。

(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其它小组介绍本组作品。

4、小比赛:

整理好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完成书本第41页第5题,再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类。

6、各大组商量一下,可以把老师奖励的小花怎样分一分,再派代表到黑板上摆一摆。

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再奖给你们一朵小花应该摆在哪?

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按颜色分;

按形状分;

按有叶子和没叶子分)

7、全课小结。

学生戴动物头饰分类离开教室。

(会飞的、会游的、不会飞也不会游的)

[练习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并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这些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反思:

“分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把杂乱的物体进行有规律的摆放来切入教学中,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进行交流,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在整个教学中我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同时,注重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而掌握分类的方法。

在设计习题环节中我注意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题中设计了分类中最难的一道知识拓展题,来加深教学难度。

本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了直观感知,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

从下面数,有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

假设法"

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

例: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8个头;

从下面数,有26只脚。

计算方法:

1.方法一:

列表法

(1)列表方法一:

鸡的个数

1

2

3

兔的个数

7

6

5

总的脚数

30

28

26

(2)列表方法二:

4

18

20

22

24

(3)列表方法三:

这种方法也叫均值法,计算过程如下:

1)假设: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2)因为鸡兔总共有8个头,即:

鸡兔总共有8只。

所以8÷

2=4(只),

即: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4只

3)计算总的脚数。

兔总的脚数有:

4=16(只)鸡总的脚数有:

2=8(只)。

1只鸡和1只兔有6只脚。

鸡兔总的脚数有:

16+8=24(只),或4×

6=24(只)。

4)数据分析。

因为总的脚数有26只,现在是24只脚,26-24=2(只),即:

实际的脚数比假设的脚数多2只。

5)兔取代鸡

因为1只兔有4只脚,1只鸡有2只脚,1只兔比1只鸡多2只脚(4-2=2)。

要使总的脚数等于26只,用1只兔取代1只鸡就可以了。

6)计算鸡兔数目

鸡的数目:

4-1=3(只)

兔的数目:

4+1=5(只)

具体图示如下:

兔兔兔兔兔兔兔兔

∣∣∣∣→∣∣∣∣

鸡鸡鸡鸡鸡鸡鸡兔

2方法二:

.假设法

(1)假设方法一:

把兔都假设成为鸡

1)根据总的只数计算总的脚数

鸡总的脚数有:

8=16(只)

2)数据分析

实际总的脚数有26只,根据假设有16只脚,实际比假设多10只脚(26-16=10)。

3)兔取代鸡

10÷

2=5,

即用5只兔取代5只鸡。

3)计算鸡兔数目

5只

8-5=3(只)

具体图示如下:

鸡鸡鸡鸡鸡鸡鸡鸡→鸡鸡鸡兔兔兔兔兔

(2)假设方法二:

把鸡都假设成为兔

4)根据总的只数计算总的脚数

8=32(只)

5)数据分析

实际总的脚数有26只,根据假设有32只脚,假设比实际多6只脚(32-26=6)。

3)鸡取代兔

2=3,

即用3只鸡取代3只兔。

6)计算鸡兔数目

3只

8-3=5(只)

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鸡鸡鸡

3.方法三:

撩腿法

(1)撩腿方法一

1)每只鸡先撩起1条腿,每只兔先撩起2条腿,鸡兔总共撩起腿的数目:

26÷

2=13(条)

2)再使每只鸡撩起1条腿,每只兔撩起1条腿,鸡兔总共撩起腿的数目:

13+8=21(条)

3)分析:

每只鸡的腿都撩起来了,每只兔都撩起了3条腿,每只兔还有1条腿没有撩起。

地上还有腿的数目为:

26-21=5(条)。

说明兔的数目为5只。

4)计算鸡兔数目

(1)撩腿方法二

2)再使每只鸡把撩起的1条腿放下,每只兔放下1条腿。

每只鸡都没有撩起腿,每只兔都撩起了1条腿。

总共撩起腿的数目为:

13-8=5(条)。

4.方法四:

方程法

(1)方程第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也叫劈兔法。

把每只兔都劈成2只鸡。

1)设笼中兔的数目为x,那么笼中原来鸡的数目为8-x,把兔劈成鸡以后,鸡的数目变为:

8+x;

计算公式为:

8-x+2x=8+x(只)

2)找等量关系:

把兔劈成鸡以后,腿的数目没有变还是26条。

鸡总共腿的数目为:

(8+x)×

那么等量关系有:

2=26

3)求解x

解得x=5

4)计算鸡兔的数目

那么兔的数目为:

5只,鸡的数目为:

(2)方程第二种方法:

这种方法也叫鸡化兔的方法。

1)设笼中鸡的数目为x只,那么笼中原来兔的数目为:

8-x。

2)再在笼中增加x只鸡,鸡的数目变为:

x+x=2x(只)。

3)把2只鸡化为1只兔,那么有:

2x只鸡总共化为x只兔。

4)兔的数目变为:

8只;

(8-x)+x=8(只)。

5)找等量关系:

把鸡化为兔以后,腿总的数目变为:

26+2x(条)。

4=26+2x

解得x=3

那么鸡的数目为:

3只;

兔的数目为:

(3)方程第三种方法:

1)设笼中兔的数目为:

x只;

那么笼中鸡的数目为:

(8-x)只。

因为每只兔有4条腿,每只鸡有2条腿。

4x+(8-x)×

2=26

8-5=3(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