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
《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总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
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
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如在学习了数字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生活中有趣的数字。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
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
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
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分类》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
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
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
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
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
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
说说怎样整理?
2、师:
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
分类)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在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为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将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小棒、小正方体、圆片、三角形、数字卡片等学具乱放在一堆,使学生自然产生收拾整齐的欲望,他们按平时的习惯把相同的学具放在一起,经过这样的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
这时再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分类的意义。
]
二、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1、看书本第38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教材中五颜六色的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这一主题图,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一场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都乐于看,乐于说。
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的文具放在了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又特意设计了观察超市这一教学环节。
2、播放超市录像(水果区、蔬菜区、电器区等商品摆放情况),观察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问:
(1)老师想买个大西瓜,该到刚才哪个地方买
(2)这样安排摆放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
通过观察超市、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活动:
完成书本第39页“做一做”:
(1)先独立分一分水果图片,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分法。
(板书:
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5、教师小结并板书:
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
[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
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巩固分类
1、小组合作把老师送给大家的铅笔分一分,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
(按长短分;
按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分;
按颜色分等)
2、考眼力:
完成书本第40页第3题:
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超市给我们每个组送来了一袋礼物。
小组合作,分一分这些图片。
(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其它小组介绍本组作品。
)
4、小比赛:
整理好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完成书本第41页第5题,再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类。
6、各大组商量一下,可以把老师奖励的小花怎样分一分,再派代表到黑板上摆一摆。
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再奖给你们一朵小花应该摆在哪?
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按颜色分;
按形状分;
按有叶子和没叶子分)
7、全课小结。
学生戴动物头饰分类离开教室。
(会飞的、会游的、不会飞也不会游的)
[练习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并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这些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反思:
“分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把杂乱的物体进行有规律的摆放来切入教学中,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进行交流,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在整个教学中我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同时,注重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而掌握分类的方法。
在设计习题环节中我注意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题中设计了分类中最难的一道知识拓展题,来加深教学难度。
本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了直观感知,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
从下面数,有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
假设法"
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
例: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8个头;
从下面数,有26只脚。
计算方法:
1.方法一:
列表法
(1)列表方法一:
鸡的个数
1
2
3
兔的个数
7
6
5
总的脚数
30
28
26
(2)列表方法二:
4
18
20
22
24
(3)列表方法三:
这种方法也叫均值法,计算过程如下:
1)假设: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2)因为鸡兔总共有8个头,即:
鸡兔总共有8只。
所以8÷
2=4(只),
即: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4只
3)计算总的脚数。
兔总的脚数有:
4×
4=16(只)鸡总的脚数有:
2=8(只)。
1只鸡和1只兔有6只脚。
鸡兔总的脚数有:
16+8=24(只),或4×
6=24(只)。
4)数据分析。
因为总的脚数有26只,现在是24只脚,26-24=2(只),即:
实际的脚数比假设的脚数多2只。
5)兔取代鸡
因为1只兔有4只脚,1只鸡有2只脚,1只兔比1只鸡多2只脚(4-2=2)。
要使总的脚数等于26只,用1只兔取代1只鸡就可以了。
6)计算鸡兔数目
鸡的数目:
4-1=3(只)
兔的数目:
4+1=5(只)
具体图示如下:
兔兔兔兔兔兔兔兔
∣∣∣∣→∣∣∣∣
鸡鸡鸡鸡鸡鸡鸡兔
2方法二:
.假设法
(1)假设方法一:
把兔都假设成为鸡
1)根据总的只数计算总的脚数
鸡总的脚数有:
2×
8=16(只)
2)数据分析
实际总的脚数有26只,根据假设有16只脚,实际比假设多10只脚(26-16=10)。
3)兔取代鸡
10÷
2=5,
即用5只兔取代5只鸡。
3)计算鸡兔数目
5只
8-5=3(只)
具体图示如下:
鸡鸡鸡鸡鸡鸡鸡鸡→鸡鸡鸡兔兔兔兔兔
(2)假设方法二:
把鸡都假设成为兔
4)根据总的只数计算总的脚数
8=32(只)
5)数据分析
实际总的脚数有26只,根据假设有32只脚,假设比实际多6只脚(32-26=6)。
3)鸡取代兔
6÷
2=3,
即用3只鸡取代3只兔。
6)计算鸡兔数目
3只
8-3=5(只)
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兔鸡鸡鸡
3.方法三:
撩腿法
(1)撩腿方法一
1)每只鸡先撩起1条腿,每只兔先撩起2条腿,鸡兔总共撩起腿的数目:
26÷
2=13(条)
2)再使每只鸡撩起1条腿,每只兔撩起1条腿,鸡兔总共撩起腿的数目:
13+8=21(条)
3)分析:
每只鸡的腿都撩起来了,每只兔都撩起了3条腿,每只兔还有1条腿没有撩起。
地上还有腿的数目为:
26-21=5(条)。
说明兔的数目为5只。
4)计算鸡兔数目
(1)撩腿方法二
2)再使每只鸡把撩起的1条腿放下,每只兔放下1条腿。
每只鸡都没有撩起腿,每只兔都撩起了1条腿。
总共撩起腿的数目为:
13-8=5(条)。
4.方法四:
方程法
(1)方程第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也叫劈兔法。
把每只兔都劈成2只鸡。
1)设笼中兔的数目为x,那么笼中原来鸡的数目为8-x,把兔劈成鸡以后,鸡的数目变为:
8+x;
计算公式为:
8-x+2x=8+x(只)
2)找等量关系:
把兔劈成鸡以后,腿的数目没有变还是26条。
鸡总共腿的数目为:
(8+x)×
那么等量关系有:
2=26
3)求解x
解得x=5
4)计算鸡兔的数目
那么兔的数目为:
5只,鸡的数目为:
(2)方程第二种方法:
这种方法也叫鸡化兔的方法。
1)设笼中鸡的数目为x只,那么笼中原来兔的数目为:
8-x。
2)再在笼中增加x只鸡,鸡的数目变为:
x+x=2x(只)。
3)把2只鸡化为1只兔,那么有:
2x只鸡总共化为x只兔。
4)兔的数目变为:
8只;
(8-x)+x=8(只)。
5)找等量关系:
把鸡化为兔以后,腿总的数目变为:
26+2x(条)。
8×
4=26+2x
解得x=3
那么鸡的数目为:
3只;
兔的数目为:
(3)方程第三种方法:
1)设笼中兔的数目为:
x只;
那么笼中鸡的数目为:
(8-x)只。
因为每只兔有4条腿,每只鸡有2条腿。
4x+(8-x)×
2=26
8-5=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