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0989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行知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A项,题干信息只反映了对农民生产的问题,并没有显示出对手工业经济的要求,排除;

B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排除;

D项,题干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建立,但并没有说明小农主导地位的形成,排除。

3.汉武帝时期,建立平准制度;

规定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这一制度的推行

A.抑制了商贾势力膨账

B.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C.扩大了商品交换范围

D.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可知,政府对一般商品贱时收购,贵时卖出,遏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收入,稳定了物价,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也没有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故答案为A项。

B项,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夸大了题干中措施的作用,排除;

C项,扩大了商品交换范围的表述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D项,从题干信息不能得出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的结论,排除。

4.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

“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奷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汉武帝从其议该建议

A.完善了地方行政建制

B.缓和了郡国与朝廷的矛盾

C.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倚重于富豪家族维系政权

【详解】材料中主要针对地方豪强进行迁徙,而非改革地方行政机制,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针对的是地方豪强而非郡国,故B选项材料无体现;

迁徙地方豪强到茂陵,可以达到“实京师,外销奷猾”的效果,实则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汉武帝是对于地方豪强进行打击,而非倚重他们维护统治,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中国古代牛耕技术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内容

出处

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

《史记·

赵世家》

“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汉书,食货志》

(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

,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

A.春秋时期秦国出现牛耕

B.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普及牛耕

C.西汉时期政府推广牛耕

D.东汉时期牛耕存在地域差异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迁庐江”“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后汉书》”可知,东汉时期的牛耕使用在平都、庐江等地情况不同,即存在地域差异。

故答案为D项。

AB项,从题干“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无法得出春秋时期秦国出现牛耕和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普及牛耕的结论,排除;

C项,根据题干“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可知体现的是当地缺乏耕牛,排除。

6.钱穆说:

“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

”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实行

A.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体现了“平等的原则”,由此推知科举制度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故D选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出文官和武官的比重,故无法推出重文轻武,A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公平的选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断独占的作风”,故无法体现强化君主专制,为此B选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科举选拔人才的依据的公正,而非是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7.唐朝中期两税法实行之前因为赋敛不时,关中地区的农民只有出卖部分农产品,买回部分交纳赋税所需的农产品。

这说明当时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密切

B.农民出售剩余劳动产品

C.农民的部分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D.农民出售粮食的现象比较普遍

【详解】根据题干“关中地区的农民只有出卖部分农产品,买回一部分交纳赋税所需的农产品”可知,唐代出现部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

A项,题干不能说明农民与市场关系密切,排除;

B项,农民出售的是部分农产品,而不是剩余农产品,排除;

D项,题干无法体现农民出售粮食的普遍现象,排除。

8.考古发现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质农具较多,如犁、楼把、锄、镰等;

据史书记载,北宋农民很注意积肥和施肥,认为“用粪如用药”,同时,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

这反映出宋代

A.农业生产工具出现革新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土地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

D.粮食作物增产幅度较大

【详解】题干显示出铁制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知识的总结,这说明宋代时期对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总结,使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A项,题干材料信息不止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还体现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知识的总结,排除;

B项,题干未体现政府积极推动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D项,题干未显示出粮食作物增产幅度,排除。

9.据宋初《太平寰字记》所载户数,大致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59.1%,以北仅有40.9%.以十万户以上州府论,北方二南方三;

以五万至十万户州府论,北方五南方十七。

这说明宋初

A.南北方经济均得到迅速发展

B.南方百姓的赋税负担相对沉重

C.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D.南多北寡的人口格局已经形成

【详解】依据材料“大致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59.1%,以北仅有40.9%.以十万户以上州府论,北方二南方三;

以五万至十万户州府论,北方五南方十七”等信息来看,南多北寡的人口格局在宋初已经形成。

A项材料未体现南北方经济均迅速发展,排除;

B项南方人口较多说明南方赋税负担相对较小,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南北方经济差距缩小,排除。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的人口格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逐渐多于北方人口数量。

10.下表描述的是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

据此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丞相权力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议事程序中体现出来了“集体议事”,由此推知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C选项正确;

与一人决断相比,众人集体议事增加了议事环节,降低了行政效率,故A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推知,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议事程序的流程,并未涉及中央对地方如何进行管理,故无法推知中央集权加强,B选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地方行省的议事程序,并未涉及中央丞相的权力变化,故D选项错误。

11.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朝以后“今则家无担石者十居其五,而饮食服饰竞以侈靡相尚”。

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生活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C.奢侈消费盛行浪费社会财富

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趋普遍

【详解】根据题干“人有恒产,多奢少俭”“饮食服饰竞以侈靡相尚”并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以致出现了生活奢华之风,社会观念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B项。

A项,题干不能反映商业资本活跃,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浪费社会财富,排除;

D项,题干不能说明逾越礼制,排除。

12.明清时期,苏州百姓尽力于农业生产,但在农业生产之外,男女仍然还要做其他工作,有的织布,有的在矿山上采石也有做木工或瓷器工作的。

据此可知,当时农民的经济活动

A.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业

B.体现了耕织分离倾向

C.开始走向商品化生产

D.冲击了重农抑商观念

【详解】通过题干“有的织布有的在矿山上采石,也有做木工和瓷器工作”可以看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之外从事工商业活动说明此时重农抑商观念受到了冲击。

故答案为D项,A项排除。

B项,题干显示男女在农业生产之外从事其他活动,不能体现耕织分离,排除;

C项,题干未显示农业走向商品化生产,排除;

13.清时,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拥有“风闻言事”(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之权,并且规定“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

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A.监察官员位高权重B.朝廷重视言路通畅

C.监察制度完备高效D.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详解】试题以监察体制中的“特权”切入,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根据材料“风闻言事”“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

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等信息可知,这一特权可以免除监察官员的后顾之忧,避免监察官员因所奏不实而可能受到处分,说明朝廷对畅通言路的重视,故B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有“风闻言事”特权并不等于监察官员位高权重,故A选项错误;

材料所述特权的出现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是君主专制的表现,不能体现监察制度是否完备高效,故C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朝廷重视言路通畅,无法体现官员腐败现象严重,故D选项错误。

14.历史学者唐德刚说过,中国“战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也正是这场战争让国人开始逐渐清醒——原来世界上不止我大清帝国一个。

这场战争使中国

A.独立发展的道路被中断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D.被迫向列强全境开放

【详解】根据中国“战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推断此次战争应该为鸦片战争,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由战前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故推知独立发展的道路被中断,为此A选项错误;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非鸦片战争,故B选项不符合错误;

根据材料《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表述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打开国门,而非全境开放。

15.下表是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生丝出口数量(单位:

担)情况统计表。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1830—1833年

1868年

1870年代末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生丝出口

B.生丝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强

C.种植区扩大促进生丝出口增加

D.生丝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详解】通过题干叙述可以看出,中国生丝产量40年间增长了十倍,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生丝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强。

A项,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生丝出口不符合清末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排除;

C项,题干信息无法反映中国生丝产区扩大,排除;

D项,题干只反映了生丝出口的信息,但并不能说生丝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排除。

16.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提议电线铁路必应仿设,各海口必应添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

结果支持他的奕诉说“无人敢主持”,甚至出现了“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口不谈矣”的局面。

这种情况说明

A.总理衙门反对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顽固势力仍很强大

C.西方科技实用价值未被认同

D.民用工业规模受到制约

【详解】通过题干“无人敢主持”“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可以看出,当时洋务运动仍然受到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的阻碍。

A项,题干信息并没有明确反映出总理衙门反对引进西方科技,排除;

C项,通过题干可以看出李鸿章提议,奕䜣支持说明西方科技实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同,排除;

D项,题干并没有显示,民用工业规模受到制约,排除。

17.“这一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

”这一文件

A.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主张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初步尝试

D.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结合所学这应该是《天朝田亩制度》,它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它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选项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产物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并未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故B选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起义,最终建立的是封建政权而非无产阶级专政,故C选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而发展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主张,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18.下面是中国近代某场政治运动提出的斗争口号。

这些口号体现了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挑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A.鸦片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B.甲午战争时期群众救亡运动高涨

C.太平天国时期反清斗争激烈D.瓜分中国狂潮引发农民反帝斗争

【详解】根据材料“都是教堂遮住天”“挑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等信息可知,此次运动带有反帝爱国和封建迷信色彩,并且盲目排外、维护清朝统治,推断这场运动应该为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义和团运动产生,故D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而非鸦片战争时期,故A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而不是甲午战争时期,故B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次运动应为义和团运动,而非太平天国运动,故C选项错误。

19.清末《卖宁波脚带》:

“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详解】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

“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

《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

“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0.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

”的局面。

这些社会生活表明

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面临倒台

B.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

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

D.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

【详解】依据题干“男人剪辩、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逐渐自由、平等,说明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A项,题干涉及的是社会风俗的变迁,而且中华民国建立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排除;

C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排除;

D项,“普遍”的说法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1.据估计,1913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其有698家,资本总额3082万元工人总数27万人,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力元,人总费50万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家擅长企业经营

B.民国初年经济法体系的建设

C.“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D.民族工业产品国内市场的扩大

【详解】通过题干叙述可以看出,1913至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较快。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一战”时期,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市场扩大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ABC项,民族资本家擅长企业经营、民国初年经济法治体系的建立、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也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22.近代中国机制棉纺业的发展比较顺利,实得力于农村手织户给它提供的补充作用。

面粉、针织、电器、日用化工等工业,自国外引进后大都是先用手工上马或利用家庭散工制,俟扩展市场后,再实行机械化的大生产。

这可以用来说明

A.传统手工业能为工业化所利用

B.传统与现代化因素相互排斥

C.工业化必须建立

传统产业上

D.机器大工业必然取代手工业

【详解】由材料信息“得力于农村手织户给它提供的补充作用”“先用手工上马或利用家庭散工制,俟扩展市场后,再实行机械化的大生产”等可知,我国近代工业化利用了传统手工业中的积极、能动因素,故A正确;

B与材料信息“补充作用”“先用手工”等矛盾,排除;

C说法绝对,排除;

D说法过于绝对化并且与材料主旨不符。

23.毛泽东曾撰文称:

“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新”主要体现在

A.领导阶级的变化B.革命任务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主要依据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革命主力军,因此材料“新”主要体现在领导阶级的变化,故A选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任务没有变化,仍是反帝反封建,故B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故C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材料中“新”主要体现了领导阶级的变化,而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D选项错误。

24.阅读下面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据此,该学校的创建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详解】根据“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讲习所”和“毛泽东及其他共产党”推断这是国共合作时期,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都是国共对峙时期,故B选项和D选项错误;

根据图片中“废除封建势力”的内容,推断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这符合国民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要求,而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主要任务是抗日,根据材料农民运动的中心在湖北,而抗日期间中共的中心在陕甘宁边区,故A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

25.过春节贴门神是中国人的习俗。

下图为著名艺术教育家彦涵在某一时期创作的一幅《门神图》。

该图

A.反映了北伐战争得到民众

拥护

B.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基本史实

C.宣传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D.有利于激励民众抗战的决心

【详解】根据图片文字“抗战胜利”和“军民合作”,推断这应该是宣传抗日战争期间的全民族抗战,鼓舞民众坚持抗战的信心,故D选项符合题意;

北伐战争发生在抗战之前故时间不符合A选项错误;

B选项图片并未体现出国共合作的信息,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提出与抗战之后的重庆谈判,故D选项错误。

26.观察下面的革命形势图,其中斜线阴影部分指

A.农村革命根据地

B.国统区

C.抗日根据地

D.沦陷区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推断这个革命根据地以陕甘宁为中心,主要分布在北方,应该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故C选项正确;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与材料分布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

抗日根据地位于中共主导的敌后战场,而非国统区或者沦陷区,故B选项和D选项错误。

27.毛泽东在新中国初期对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一文进行了部分修改,此次修改

原文

修改

英美苏三大民主国一直是团结的。

他们之间,过去存在过,将来还可能发生某些争议,但是团结终究是统治一切的。

“直接删除这段文字”

英美中法四大国及其他法西斯同盟国的人民的伟大努力,使打倒法西斯成为可能。

“苏联人民加上其他法西斯同盟国的人民的伟大努力,打到法西斯成为可能。

A.旨在强调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性B.反映出中国要依靠苏联重建联合政府

C.反映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D.折射出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立场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原文中的“三大民主国”形成了两个阵营,而删除英、美、法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只突出苏联的作用,符合当时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D选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反法西斯战争早已取得胜利,材料所述修改不是为了强调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性,故A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联与美国已经走向对立,因此“直接删除这段文字”,折射出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立场,而不是反映中国要依靠苏联重建联合政府,故B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在两极格局对峙下的对立,折射出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立场,没有强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故C选项错误。

28.1948年,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中倡议: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一倡议的目的是

A.为重庆谈判制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B.团结各阶层积极筹建新中国

C.贯彻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筹划第一届全国人大的方案

【详解】根据材料此时为1948年,主要内容是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召开政协会议,准备建立联合政府,结合所学推知这应该是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做准备,为此B选项正确;

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新中国在1956年首次提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