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演练训练题Word下载.docx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演练训练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演练训练题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6.(08海南历史)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
7.(2008年广东单科)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此资料来自
A西周B西汉C晋D宋
8.(2008年广东单科)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9.(08北京文综)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
A
B
C
D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资政新篇》内容
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
反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10.(08北京文综)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11.(2009全国文综一)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12.(2009高考广东单科)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13.(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
14.(2009福建文综高考)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15.(2009山西文综)表2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
万户)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钱穆的《国史大纲》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16.(2010上海历史试题)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17.(2010天津文综)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力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18.(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19.(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20.(2011年海南高考5题)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1.(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5题)(30分)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
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10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12分)
7.解析:
D。
可直接读取图片信息,首先需明确图中的江水指长江,然后注意图片中阴影部分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说明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可判定这一时期为宋朝。
选D符合题意。
8.解析:
C。
这只能在A、C中选,这两项中,又以材料不充分为佳。
这个结论只是依据一个材料,孤证不立,只有一个材料,所以说“材料不充分”。
但是精耕农业是小农经济的一大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9.解析:
由题目中所给材料可知C选项的“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兴办保险事业”符合题目意思。
ABD中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社会建设等方面。
10.解析:
A。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
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
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位于今安徽寿县南。
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
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
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选A。
11.答案:
解析:
观表中数据可知南方户数从魏晋后持续增加,到宋朝超过北方。
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12.解析:
古代社会,政府特别重视对户籍的管理,因为国家控制的户籍越多,国家的赋税收入就越多,国家将不纳税的人等同为“盗贼”,当然是要求民众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