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下载.docx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经过: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清政
战争在东南沿海爆发。
府虽然组织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
说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
(3)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丧失众多权益。
①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英、美、法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又称“治外法权”,指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被告时,只能由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
(4)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皇帝在位。
(1)原因: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过程
(3)结果
(4)影响: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既保留封建因素又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林则徐:
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
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3)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等,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林、魏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
阅读教材·
想一想
1.阅读教材P91“思考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提示:
19世纪中期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纷纷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而它在亚洲下一个主要的侵略目标就是中国。
2.阅读教材P92“历史纵横”: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联系?
你如何认识?
“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其真实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阅读教材P93“历史纵横”:
结合材料,你如何看待与评价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反抗、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极大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
发掘教材·
读一读
1.阅读“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见教材P90)
信息解读:
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是中国鸦片的主要来源地,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
2.阅读“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见教材P92)
1841年5月,英军占领广州。
为补充军需,劫掠了广州城北一带的乡村,引发了乡民极大的愤慨。
图片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对中国侵略掠夺的真实写照。
3.阅读“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见教材P92)
1839年(道光十九年)11月3日,面对英舰在穿鼻洋(在广州虎门口外)挑衅,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英勇抗击,击伤英舰一艘。
英军败退,落海数十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探究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史论要点
角度
内容
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当时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一个日益衰落和腐朽的封建大国,必然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
鸦片战争的偶然性
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对点训练
1.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止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解析 材料信息除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侵略更侧重于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故A项错误;
鸦片战争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
C项明显是为侵略者辩护,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知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D项正确。
答案 D
2.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
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于是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答案 C
探究二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
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开始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社会性质:
主权大量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
由原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3)社会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经济
(1)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思想:
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注目世界,萌发了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的新思潮。
4.对外关系:
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
由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1.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1842年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漩涡。
鸦片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丧失中国领土最多的战争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揭开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答案 A
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指出: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B.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导致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D.推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解析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指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终结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案选A项。
探究三 (核心素养)林则徐的贡献及影响
素养解读
1.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禁烟运动的影响
(1)唤醒了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
(2)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3)“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
(1)“师夷长技”是“制夷”的重要手段,“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
“师夷”主要局限于西方的先进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
(2)实质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根本目的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
1.1877年,清朝驻英副使刘锡鸿,记下了在杜莎夫人蜡像馆见到了“林则徐”的情景:
“入门右首,则林文忠公(则徐)像也……文忠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烟条约。
上华文,下洋文。
夫文忠办禁烟事,几窘英人;
然而彼固重之者,为其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也,可谓知所敬。
”该蜡像馆塑林氏之像的原因是( )
A.严禁鸦片使英国遭受损失 B.签订条约便利英国侵略
C.虎门销烟引发了中英战争 D.敬重林则徐“忠正勇毅”
解析 从材料“然而彼固重之者,为其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也,可谓知所敬”,可知蜡像馆塑像的原因是敬重林则徐,故D项正确。
2.“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这反映了魏源的思想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变法富强
C.经世致用 D.工商皆本
【典例1】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取代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寻找新的资源与产品生存空间。
急需寻找原料产地和扩大商品市场
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注意程度词“最能体现”
A.勒索大量赔款B.协定关税
赔款2100万银元 破坏关税主权
C.开放通商口岸D.割占香港岛
破坏贸易主权 破坏领土主权
明立意 以工业革命对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抓关键 材料“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说明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商品市场,而“协定关税”正好为打开市场提供便利。
排干扰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割地、赔款不符合这一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必然会有助于英国倾销商品,但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协定关税。
B
【典例2】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民族危机角度评论,
侧重于侵略的负面影响。
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
从近代化角度评论,
侧重于侵略的正面作用。
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
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1)根据材料,说明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第一步 审设问·
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
(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
第
(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第
(1)问,说明——扼要点出;
第
(2)问,评析——评论分析。
限制词
第
(1)问,内容限定——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
第
(2)问,内容限定——材料中的一种观点。
核心词
第
(1)问,角度;
第
(2)问,评析。
第二步 读材料·
提信息
第
(1)问,根据材料“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强调取得领土”;
“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来回答。
第
(2)问,先任选一种观点;
评析时,注意结合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内容来回答。
第三步 列要点·
组答案
(1)角度:
徐中约是从民族主义角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
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近代化角度;
文明融合角度)。
(2)评析观点:
示例1:
我同意徐中约的观点,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评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示例2:
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基础过关』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解析 理解“世界大势”要注意结合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分析、归纳。
鸦片战争前,世界的发展趋势是英、法、美等国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故选B。
答案 B
2.某学校组织了一次爱国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带领学生参观了下图所示纪念碑。
在这里,老师会着重讲解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B.魏源
C.岳飞D.戚继光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可知,该纪念碑是为纪念虎门销烟而设立的。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大量鸦片,故答案为A。
3.“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贸易通商无碍。
”该材料反映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由“大清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贸易通商无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4.19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是由鸦片走私引起的,被称为“鸦片战争”。
该战争使(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B.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其它选项内容所涉及战争,A为第二次鸦片战争,B为甲午中日战争,C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故本题答案为C。
5.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
A.限制对华商品出口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取消从中国进口原材料D.与中国断交
解析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是19世纪50年代。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在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因此B正确。
6.下图是英军随军画师绘的《1860年中国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 )
A.俄国B.美国
C.法国D.日本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860年和所学知识,1859年,英法联军因不满意《天津条约》的某些内容,提出“换约”被拒绝后,发起战争,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二阶段。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图中除了英国外还有法国。
故选C。
7.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中写道:
“到咸丰……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
圆明园,放火烧。
”从中可知,火烧圆明园的刽子手是( )
A.英美盟军B.反法联军
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英法国,打京城。
圆明园,放火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抢掠后又放火烧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8.“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 ④中俄《辛丑条约》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到1860年”这个时间节点。
结合所学可知,②中俄《改订条约》签订于1881年,④中俄《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因此,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某一思想家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文献时说:
“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
”该文献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B.《南京条约》
C.《四洲志》D.《瀛寰志略》
解析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是《海国图志》。
题干中“……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可知该文献为《海国图志》。
10.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是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
它的着眼点是( )
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
解析 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军事技术先进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
『能力提升』
11.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
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解析 据材料可得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
12.“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这一认识( )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
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正确分析问题
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鸦片战争
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及英国贸易的信息,故A错误;
从材料中“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说明材料没有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故B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国际关系的信息,故C错误;
全球史观是站在全球发展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错误。
13.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B.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完全丧失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既保留封建因素又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解读看,理解正确的是D选项,故本题答案为D。
14.曾国藩指出:
“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
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
这次“换约”事件(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使中国开始“开眼看世界”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丧失了领事裁判权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换约”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开放了汉口、九江等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
15.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反对专制,提倡“致良知”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包括《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在上海订立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二、如前所述,俄国攫取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极其广大的领土,共一百万平方公里有余。
三、除鸦片战争已开放的五口外,沿海又开放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南、淡水、潮州、琼州这七口,并在长江沿线开放镇江、南京、九江、汉口四口。
在新疆,对俄也加开了喀什噶尔一口。
四、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
八、鸦片烟成为合法的进口商品。
九、条约中准许华工出国到英、法属地或其他外洋地方作工的规定,当时外国侵略者已经在东南沿海掠卖华工,大批贩运出洋,这种暴虐行为从此得到了“合法”的保障。
十、外国派遣公使以征服者的姿态进驻中国的京城。
——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一连串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