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0012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B.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增长

C.书院兴起动摇官学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5.下表为不同报刊关于1938年5月厦门战事的报道。

由此可见

A.真实的战况已经无从知晓

B.距离战场越近越能接近真相

C.宣传意图影响报道真实性

D.报道时间越晚越能接近真相

6.下图为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上海

(注:

粮票中的画面为外滩风景)

A.经济改革审慎前行

B.农业改革步伐放缓

C.市场经济调控失灵

D.浦东开发效果显著

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

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

这些规定

A.重申了邦联制的原则

B.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

C.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

D.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

8.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

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

这反映出当时

A.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B.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

C.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D.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

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顺治曾诏谕:

“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

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

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

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

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

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10.(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土改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

“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如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

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度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土改期间地方政府组织了人民法庭,依法惩办一切违抗或破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

新区土改于1952年基本结束,据统计,约有三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改,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70%,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左右。

——摘编自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顺利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11.(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托马斯·

潘恩1737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穷苦匠人家庭,幼年失学,境遇坎坷,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

他曾在伦敦图书馆潜心研读,“这个制度是合理的吗?

它与自然法则和谐一致吗?

”是其思考研究政治问题的基本思路。

1774年,潘恩组织了下级税吏要求增加工资的请愿,请愿失败后,他因“反政府”思想被免职,被迫离开英国。

1776年1月,流亡北美的潘恩发表《常识》,以“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的口号激励北美人民。

《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直接投身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潘恩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攻击法国革命的言论,引起轰动。

《人权论》抨击英国政体的保守性,详细解释了美国共和政体的成功经验。

潘恩认为法国革命是“美国原则移植到欧洲的第一批丰硕成果”,呼吁“法国人民应该起而效仿美国”,在法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摘编自朱学勤《两个世界的英雄——托马斯·

潘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潘恩民主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恩民主思想的影响。

三、论述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理念,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任一理念,并阐述其价值。

(要求:

理念表述明确,阐述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准确。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学者到以道家为核心的稷下学宫讲学,体现了儒道在百家争鸣中出现融合的趋向,D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孟子的性善论观点,A不正确;

B与史实不符;

C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不在于突出儒学正宗。

点睛: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有所掌握和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各派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材料所述即为思想融合的表现。

2.B

【解析】材料“汉文帝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武帝时‘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成帝时‘民弥怠惰,趋末者重’”体现了汉代统治者的重本抑末思想,体现了其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态度,没有涉及社会风气腐化,A不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统治危机严重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

D与古代中国经济史实不符。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汉文帝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武帝时‘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成帝时‘民弥怠惰,趋末者重’”的理解,结合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加以回答即可。

3.D

据材料“宋代私家藏书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私人藏书家多爱书如命,注重借抄、整编书籍和刻书”可以得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财富聚集,促进了私人藏书的发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D符合题意;

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活字印刷术取代调版印刷术还需要一个过程,A说法不准确;

材料没有涉及收藏书籍的为世家大族,B不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官学地位动摇,C不正确。

4.B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说法不正确,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最该行政机关,A不正确;

材料涉及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需要,B符合题意;

C与材料四的描述不符,材料四反映的是阁臣权力较大,C不正确;

D本身说法不正确,且与材料二和四所述不符。

本题考查内阁制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寻求材料的共同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可用排除法,排除与其中某些材料不符的选项,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5.C

【解析】A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

材料所述不同,但并不能说明离战场越近报道就越真实,B不正确;

由材料可以得出有些处于鼓舞斗志和政治宣传,有夸大战果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

D所述不一定准确,新闻报道的主观性较强,真实与否与时间早迟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6.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图片显示1990年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说明当时上海经济改革审慎前行,故A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上海,与农业改革无关,排除B;

材料信息反映上海改革审慎前行,并非市场经济调控失灵,排除C;

图片显示1990年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1990年开始开发浦东,无法体现浦东开发效果显著,排除D。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时间分析解答。

7.C

材料“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

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强调的是各州的法令应该要适用于联邦全体公民,有利于消除州和州之间的交往的障碍,有利于加强各州的合作,故C正确;

《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政体,不是邦联制,故A错误;

B项弥合了分歧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州的司法独立的问题,故D错误。

8.D

材料表明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受到了欧洲国家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一些地方也打破了旧秩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二者均体现了遭战争打击的民众对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愿望较为强烈,D符合题意;

A与史实不符;

B是在二战之后;

材料涉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依据出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争夺,C不正确。

9.

(1)①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

②以和平交往为主;

③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

④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

⑤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

(2)挑战:

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

评述:

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

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

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

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1)第一问,据材料“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问,材料反映的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外交上被迫融入世界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

第二问,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转变从排除到接受西式外交。

据材料“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

”可以得出:

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但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不能很好的维护国家主权。

10.

(1)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权的保障);

民主革命时期的土改经验;

致力于秩序稳定和生产发展,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种力量(广大农民支持);

土改法规兼具严密性与灵活性,并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

(2)意义:

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减轻了社会震动,巩固了人民政权。

(1)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从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角度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新中国的成立和以前土地改革的经验的影响。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状可以得出,土改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换取农民阶级对新生政权的支持。

据材料“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以得出有法律的保障。

(2)结合土地改革的内容可以得出有利于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据材料“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左右。

”可以得出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农民获得了土地,换取了对新兴政权的支持,有利于巩固新中国。

11.

(1)背景:

启蒙运动的深入开展(启蒙思想的传播):

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践与局限;

丰富的个人社会阅历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考与实践。

(2)影响:

冲破了欧洲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迷信;

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进程;

促进了法国革命的民主进程;

丰富了启蒙思想。

(1)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

启蒙运动的影响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这个制度是合理的吗?

”体现了其对英国代议制的实践的反思;

材料“1774年,潘恩组织了下级税吏要求增加工资的请愿,请愿失败后,他因“反政府”思想被免职,被迫离开英国”可以得出自身经历的影响较深。

结合材料其积极投身美国独立战争等可以得出:

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考和实践等。

(2)据材料“《人权论》抨击英国政体的保守性”可以得出:

打破了人民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迷信;

据材料“以‘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的口号激励北美人民。

”可以得出推动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

据材料“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潘恩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攻击法国革命的言论,引起轰动”可以得出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言论和革命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启蒙思想。

12.评分标准:

一等:

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二等:

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I=匕-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

三等:

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这一类试题是开放性比较强的试题,回答这一类问题,一般需要这样几步走。

首先应该仔细的阅读材料,看看材料是关于什么的,然后认真的分析材料的要求,看看是要自己提炼观点,还是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者是论证材料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史论结合的分析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