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兴趣小组活动计划与活动记录文本文档格式.docx
《古诗兴趣小组活动计划与活动记录文本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兴趣小组活动计划与活动记录文本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三节课
三、活动地点:
二
(1)班教室
所选的这些首古诗比较常见,内容理解上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心理。
每次课只要求学生能在简单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活动内容安排计划
辅导教师地点
周次
内容
1
《望庐山瀑布》李白
3
《早发白帝城》李白
5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9
《小池》杨万里
11
《四时田园杂兴》范大成
13
《咏柳》贺知章
1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17
《绝句》杜甫
19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时间
第1周
地点
教室
辅导教师
吴雪莲
活
动
内
容
摘
要
1、教师范读古诗《望庐山瀑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变换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更好感知古诗文朗读技巧。
3、知道《望庐山瀑布》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第3周
1、教师范读古诗《早发白帝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知道《早发白帝城》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第5周
1、教师范读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知道《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第7周
1、教师范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第9周
1、教师范读古诗《小池》,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知道《小池》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第11周
1、教师范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知道《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第13周
1、教师范读古诗《咏柳》,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知道《咏柳》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第15周
1、教师范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知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第17周
1、教师范读古诗《绝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知道《绝句》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第19周
1、教师范读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知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简单了解诗意,掌握诵读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二
(1)班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我班的个性风采和精神面貌,丰富我们的学识,拓展我们的视野,本学期初,我们班认真制定了以“我爱背古诗,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活动计划。
一切都是为了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培养我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大家在读书中感悟历史、体验社会、了解科学、拓展思维、升华生命……
在平日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我们本着“继承传统、精办活动、人人参与、突出特色”的原则。
分析和总结这次读书活动,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全员重视,目的明确
本次古诗兴趣小组活动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举办“诵读经典古诗词,传承中华文明”系列活动,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活跃同学们的第二课堂,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促进同学们的语言素养,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充实同学们的生活,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宣传到位,思想统一
为了使读书活动深入人心,取得预期效果,我先后召开了多次班干会议,还向家长发送短信,请家长协助督促。
正是我们全体师生,以及广大家长对读书活动一致的认识和统一的思想,为开展好读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精心组织,善始善终
我们能根据自身实际,从时间、地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及参加人员等各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充分调动了广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项活动有条不紊、有声有色地开展。
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
很多学生不满足老师指定背诵篇目,自己找来其它古诗背诵。
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的故事”、“诗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背诵的古诗多了。
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与课外自读古诗,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古诗运用于作文之中。
我们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民族文化之根,立民族精神之魂,在诵读古诗过程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精神底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