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案区级公开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案区级公开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案区级公开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应该充满挑战与探索,创造与成功。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
在教学中努力构建“构建模型→利用模型→拓展模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充分参与,积极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追求创新的人格,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用智慧积木搭建“数学乐园”!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故事情景引入“策略”一词,让学生理解策略一词的含义由此引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接着“构建模型”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引入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这个策略。
“利用模型”在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系列活动中看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小节得出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应用题,再“拓展模型”出示问题再次验证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这个策略的实效性,最后巩固练习总结课堂。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感知策略
课件出示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
猜猜看今天要学什么知识?
你认为什么是策略?
说得很有道理。
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乌鸦用什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喝水的问题?
象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以说是策略。
你在哪里见过或使用过策略?
你们知道得真多,在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策略,你们去过果园吗?
好啊,下面就带着这些丰富的生活经验一起走进快乐的数学课堂。
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1:
就是计划。
生2:
方法。
把小石子衔到瓶子里,水位高了,这样就喝到水了
打仗的时候要用策略。
玩游戏的时候要用策略。
生3:
足球比赛的时候要用策略。
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
在课前通过“你认为什么是策略?
”“你在哪里见过或使用过策略?
”这些问题的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了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策略的意义,为下面寻求、理解、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二)
合作探究,形成策略
1.创设情境,探究策略。
今天的数学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芳家的果园,运用策略来解决果园里的数学问题。
好吗?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呈现小芳家果园情境图
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看小芳家的果园丰收了。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指导整理,探究策略。
你能想办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吗?
按果树的种类整理(根据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
这种用表格来整理信息的方法叫“列表法”,在信息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表格整理信息。
列表整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课题:
列表。
(3)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解决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和“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
从条件想起我们可以先算什么?
桃树怎么算?
梨树怎么算?
一共怎么算?
综合列式怎么列?
2.独立尝试,应用策略。
刚才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了信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着看第二个问题:
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
你能把这个问题和相关的条件列表进行整理吗?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填写黑板上的表格:
杏树8行每行6棵
梨树4行每行5棵
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比较一下,这两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杏树每行5棵。
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
桃树:
3行,每行7棵
杏树:
8行,每行6棵
梨树:
4行,每行5棵
桃树3行每行7棵
桃树和梨树的棵树
分步列式
7
×
3
=
21(棵)
5
4
20(棵)
一共:
21
+20=
41(棵)
综合列式
3+5
4
=21+20
=41(棵)
学生先独立在表格里整理信息,再解答.
同位交流解题思路
学生填写表格
(1)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使情境中的信息涉及多个条件与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
如何整理信息?
怎样整理信息才便于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了策略的价值。
情境中的问题没有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解题就变成了学生的需要,能够逐步提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条件和问题的对应联系,为下面的整理信息做好了铺垫。
(2)指导学生整理信息,使学生体验到了整理信息策略的过程。
教师在半扶半放之中引导学生自主优化整理信息的策略,初步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简洁。
(3)运用表格分析、解决问题,师生共同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p58练一练
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
(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师出示p58练一练情境图
三年级每班45人。
五年级每班42人。
四年级每班48人。
(1)三四年级一共多少人?
三年级:
每班45人,3个班。
四年级:
每班48人,2个班。
五年级:
每班42人,4个班
三年级
每班45人3个班
四年级每班48人2个班
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
出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出示表格
五年级多少人?
四年级多少人?
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2、独立完成p58练一练第2题。
生独立解答后指名板演
三年级人数:
45×
3=135(人)
四年级人数:
48×
2=96(人)
一共的人数:
135+96=231
综合列式:
3+48×
2
=135+96
=231(人)
答:
三四年级一共有231人。
学生填表:
五年级每班42人4个班
五年级人数:
42×
4=168(人)
少多少人
168-96=72(人)
4-48×
=168-96
=72(人)
四年级比五年级少72人。
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用列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一策略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
(四)回顾总结,内化策略。
1.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出示课件
归纳总结
列表解决为题的基本步骤:
(1)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列表整理信息。
(3)分析数量关系。
(4)正确解答。
(5)检验
2.了解列表的应用,进一步体验其价值:
师:
列表策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但可以整理信息,还可以统计数据、表示结果等等。
生1:
我学会了用列表整理信息。
列表整理信息清楚、简单,能一眼看出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要先整理信息,再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1.本环节重点一是引导学生回顾列表的内容和形式,二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2.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反思交流,进一步体会了列表这种策略的特点和优点。
同时为今后学习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埋下了伏笔。
有关列表广泛应用的介绍,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评价设计
小学四年级学生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表
项目评价内容评价等第
ABCD
精神状态1.课前准备充分,物品放置齐整。
2.精神饱满、坐立端正、表情自然、脸带微笑。
3.发言响亮、清晰。
4.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反思
1、自我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是2014年秋季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p56—63的内容。
也是四年级学生首次接触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时(p56—58)主要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1)、开发例题资源,指导学生整理信息,列表选择有用信息,引导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培养策略意识。
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补充,把教材中分两次呈现的信息集中在一个情境图上呈现,并且还增加了多余的信息,因为学生已有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知识经验,对于这样的问题很难使学生产生整理的需求,因此增加信息,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条件较多,信息比较复杂,这时学生就产生掌握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整理信息就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需要,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培养了策略意识,从而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2)、合理运用资源,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感悟策略。
教学中先为学生提供了接近生活常态而又具有较多信息的场景,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整理信息的方法,唤醒了学生整理的经验,展示学生已有的整理信息的策略,进而对策略进行优化,让学生体验整理信息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优越性。
(3)、闪光之处;
学生上课精神饱满,气氛活跃。
特别是对解答过程感兴趣,因为本节课出现的应用题难度不大。
对列表法的兴趣不大,主要是怕麻烦,如列表的过程繁琐。
学生能轻松的完成表格的填写,熟练的分析数量关系,流利的完成解答。
吴静怡对陈永鹏的混合运算错误之处做出了准确评价“没有进行同步计算”。
徐俊在回答“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时,直接将信息进行了整理。
分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列表,解答,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
课前没有在黑板上画表格,,草表不够美观;
表格内填写漏掉一个字“棵”导致学生出现连锁反应,漏掉了单位“棵”。
内容有点多,导致时间不够,没有来得及布置作业;
书写格式不能令人满意。
2、教师评价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培养策略意识。
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补充,把教材中分两次呈现的信息集中在一个情境图上呈现,并且还增加了多余的信息,让学生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改编后的情境图中如此多的信息,整理信息就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需要。
学生就产生掌握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从而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由此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的思考能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
在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感悟策略。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中先为学生提供了接近生活常态而又具有较多信息的场景,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整理信息的方法,唤醒了学生整理的经验,展示学生已有的整理信息的策略,然后组织交流评比,对策略进行优化,让学生体验整理信息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优越性。
通过感知策略、探究策略、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策略一系列的活动,由扶到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体验列表的价值,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搭建了从方法到思想的桥梁。
从开始的填表格、看着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到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逐步引导学生透过列表策略本身领悟其中蕴含的函数思想,为整理活动从有形向无形发展奠定了基础。
(4)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总是局限在已经教过的、已经认识的那些问题上,那么只是进行技能操练,没有培养策略。
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恰当运用策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