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Word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示《弋射收获图》东汉画像砖
出示六幅作品
出示问题
播放的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劳动
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
你如何看待劳动?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
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各种需求,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则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
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为题材,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和坚强。
劳动是画家笔下的生命赞歌,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艺术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通过选择、加工、并加上艺术家的联想和创造,表达艺术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从而创作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钢水汗水》使人们联想到那优质的钢水是用汗水换来的,让我们感到了这汗水就像珍珠一般的晶莹,它流在工人们的脸上,更显出了他们的刚毅性格和拼搏精神;
它流在工人们的胸前和背上,更增加了他们的健美和力量感;
它浸透在工作服里,那湿而复干、干而复湿所留下的无数道汗迹,正记录着他们年复一年忘我劳动的高贵品格。
在他们看似木然的表情中,蕴藏着巨大的内在力量。
一、观赏与描述
首先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初步感受?
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
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
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
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
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你对这件作品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劳动情节?
在这幅4米长的画幅中,画家以其饱满的热情,娴熟的技巧,描绘了集体农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
堆积如山的黄金麦粒,夏日明亮的阳光,妇女们有节奏的动作,兴奋的笑脸,和那具有强烈民族特点的服饰,共同交织成欢乐的旋律,演绎着劳动的赞歌。
作品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反映了千百万经过战争洗礼的苏联人民战后新的生活,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史诗般的特点。
你对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列宾(1844—1930年)是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两度到伏尔加河沿岸长时间观察纤夫们生活,画了大量的速写。
宽广的伏尔加河上,酷暑中午的闷热笼罩着一切。
纤夫们拉着平底载重的运货船,沿着河床缓慢地向着望不到尽头的路行进。
这些被烈日晒黑了的俄罗斯男人,有强壮的,有体弱的,有年老的,有年轻的。
他们虽然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社会出身和不同年龄,但残酷的生活并没有使他们屈服。
一条陈旧的缆绳把他们连在一起。
列宾笔下的纤夫们虽然经历了沙皇统治下深重的苦难,却依然具坚强的毅力。
画家以象征着丰收的金黄为主调,与其作对比的黑、白、红三色突出了欢乐自信的藏族妇女。
画面线条饱满有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藏族人民喜迎和平解放后第一个丰收年的心情。
二、分析与研究
观察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细节(如工具、动作、服饰等)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活背景吗?
张择端,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此图一般认为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
开卷处画汴京近郊,中段写汴河,后段写市区街道。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传统的手卷形式,全图以“散点透视”来摄取所需景象。
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后,回味无穷,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风俗作品。
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
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
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
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
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
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
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
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广阔性和多样性,是12世纪北宋时期中国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社会安定、市场繁荣、经济活动频繁、人员职业多样等。
对两件作品进行比较,观察画面中环境和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你了解这两件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吗?
《捣练图》给人以优雅平和、富有劳动节奏美感,后者是三个贫穷妇女在麦地里向前弯腰拾穗的情形,看了不禁让人产生同情。
《捣练图》是盛唐时期的作品,从画家张萱擅长仕女画来看,此画是以欣赏妇女劳动之美展现捣练过程为目的的风俗画。
而《拾穗》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所画,当时法国正处在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米勒居住于农村,亲身参加田间劳动,深知农民的贫穷与艰辛,他是站在同情农村贫穷妇女的立场上来画《拾穗》。
所以两幅不同国度、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分别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仔细观察作品,你能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是什么生活背景?
东汉时期的《弋射收获画像砖》让我们知道东汉时,农耕和射猎仍是较为普遍的生产方式。
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砖石结构的墓室,多在四川省的东汉墓中发现。
画面分上下两个场景,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莲蓬结实饱满,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虽然作者没有注意到透视空间造型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留白,使同样大小的收获者与弋射者拉开了空间距离,同时使画面有了纵深感。
人物形象概括,姿态优美,其间人物顾盼呼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和谐感。
三、小组合作,思考与讨论
每组任意选择一幅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
1.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2.你能不能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的主题?
如果是你,将如何表现?
四、对劳动的认识
1.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2.你对“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名人格言: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
芬奇
总结: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同学们观察
根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比较、分析、区别。
用语言口头描述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你对作品的感受。
欣赏作品谈感受。
仔细观察作品,根据问题回答。
对两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谈谈对作品的感受。
谈谈自己的认识
每组选一位代表用语言叙述。
针对问题谈谈对劳动的认识。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
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通过对作品的观赏进行口头描述。
通过对作品的观赏,谈谈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社会背景。
检验对本课前面所讲知识的把握,
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
活动二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2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视角来切入课题,主要通过讨论和评价的方式来使问题逐步深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学生互动进行。
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幻灯片的演示,使学生明白美术作品中劳动意义的体现并不仅仅在作品的表面形象,让学生学会以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1.劳动和艺术的关系。
2.艺术作品如何表达劳动的主题。
1课时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教师提出课题:
导入:
幻灯片1
教师提问:
你认为画面主题和劳动有关系吗?
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作品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一位朴实的建筑
工人,虽然并没有直接表现他劳动的场面,但通过对他外在形象的刻画,可以让观众很自然的想到他所从事的工作,进而联想起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也有很多和他一样的人们在改变着我们的城市。
幻灯片2
怎样表现劳动的意义?
劳动场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人们往往最关注的是劳动的结果,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劳动的过程中,去观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和欢乐,我们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具生命力。
幻灯3
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
这是画家罗中立的作品,虽然和早期的写实风格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他所表现的题材始
终都和他在农村当知青时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画家在作品中不厌其烦的表现他所感受到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照片中的埃及古建筑和早期的织布机都体现了劳动改变世界的结果。
教师引入课题: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会发现艺术作品表现的是艺术家所看到的和想到的世界,而世界是由劳动所创造的,那么劳动的过程或者是劳动的结果再或者是劳动者本身就必然成为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
劳动——艺术创造的源泉
教师提出本节可探讨问题
1.到底劳动改变了世界的什么
2.所有的创造都是积极的吗?
3.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劳动的意义?
二、教师提问:
到底劳动改变了世界的什么
1.人自身的改变
(1)生存状态
(2)意识领域
2.客观形态的改变
(1)形体
(2)色彩
教师分别列举不同和劳动主题相关的题材的作品。
1.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作品
画面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可以看出对生活的满足和期望,而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表现的底层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却处处显露着对生活的失望和无奈,艺术家的视线所表现的客观世界,虽然时时展现着无奈,却又处处充满着希望。
很多美术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这些主题,它们从参与者的角度记录了历史的瞬间。
2.反映人的意识领域的作品
很多艺术家表现了同时代的劳动人民的意识领域,他们的反抗精神和争取自由权利的斗争得到了艺术家的歌颂和赞扬,其中德国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尤其引人注目。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家敢于创新突破传统的精神是意识领域不断进步和丰富的动力,库尔贝的作品表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虽然遭到了当时学院派观点的反对,但却引导了后来的画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
这幅油画作品刻画的是一位朴实农民的形象,但作品本身的意义却已经远远超出了形象所代表的外在含义
3.反映客观世界形体改变的作品。
客观世界的形体变化一直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可以从侧面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而记录下劳动改变世界的结果。
4.反映客观世界色彩改变的作品。
劳动改造世界的结果让大自然的色彩越来越丰富,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一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引入第二课题。
三、所有的创造都是积极的吗?
都市的繁华和便捷是人类创造行为的得意之作,但纯朴的乡村气息却已渐渐地远离人们的生活。
四、讨论:
教师分组:
美术作品怎样表现劳动的意义?
五、小组总结:
六、教师总结:
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全面的理解劳动在创新的过程中重要的作用,才能更深层次地表现艺术作品,使美术作品更具感染力,更能贴近生活,引起观者的共鸣,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七、思考体验:
你最熟悉的劳动过程是什么?
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你认为人类在不断超越自我、奋发创新的同时,应该如何兼顾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你要怎样表现这个主题?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回答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选择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本组图片所表达的主题。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本组成员回答问题。
学生构思画面构成。
画出草图。
学生考虑画面的形象会比较直观,教师不要急着解释,引入下一问题。
艺术家不同的作品风格并不影响主题的表现。
通过分析劳动改变世界的结果来让学生找到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和劳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的思维相对要活跃一些,会想出不一样的答案,教师要适时总结。
教师适当解释图片,重点放在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上。
美术作品有很多歌颂劳动为主题,但也应该从另一面表现人类的创造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里会主动地寻找和劳动相关的事情和记忆,从而使学生在情感和实践领域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欣赏课,教师以戏剧性的导语打破师生之间陌生、严肃紧张的气氛,逐步进入欢快、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概念很狭隘,很盲目,我认为必须理清这个问题,才能更清晰地区学习后面的内容。
师生相互了解、认识、为以后的课堂开个好头,效果不错,如我所想,努力。
音乐的听觉刺激最容易调动听众的内心感受,在合适节奏、旋律的引领下,美术作品直观的视觉刺激就很容易使人联想。
只要能把这些联想表达出来,那么目标就完成了。
运用多样化艺术语言的结合,指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注重通过内心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心理结构。
通过情感以及情趣教学,激活了教学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快乐的学习中对劳动作品的欣赏、感知,探索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来突破欣赏教学的难点。
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愉悦和成功感。
我深切体会到身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喜爱。
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
活动一 优美的校园体验与选择
教学设计
(一)
本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造型·
表现)》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平行、成角透视知识的学习,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作简单的写生练习而设计的。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评价水平,在欣赏和观察自己校园的过程中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并进一步地探究与建筑物的透视规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与比较的方式,获得基本透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学生将会掌握一种表现物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优美校园的情感。
学生了解平行、成角透视知识,在欣赏和观察校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立方体的透视规律。
学生在欣赏和观察优美校园过程中,学会用透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一、导入新课
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描述出我们的校园吗?
”
教师进行引导并出示课题《优美的校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并做出回答。
二、讲授新课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PPT课件(分析、讨论、探究)
欣赏不同的校园环境,并让学生找出各学校的共同点(教学楼、宿舍、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等)。
二、提问:
用什么方法能表现出校园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1.请分析课件中一幅校园风景图片的构成因素,用动画演示透视消失线。
2.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分析画中的形象和表现的情节。
3.出示外国风景画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
画面上刻画了那些自然形象?
使你产生那些联想?
谈一谈作品怎样表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交融?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归纳小结,分析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
……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总结出透视规律。
分组讨论
画家都用了那些造型手段来表达空间感的。
侧重于建筑物的造型
侧重于对景物透视的表达。
三、知识总结
总结本课学习知识点,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
四、练习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画一幅校园风景。
活动二优美的校园学习与研究
表现)》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平行、成角透视知识的学习,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做简单的写生练习而设计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表达水平,学习与探究建筑物的透视规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达方法与规律。
通过欣赏与实践的方式,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
通过欣赏,学生将会掌握一种表现物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观察描绘对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优美校园的情感。
掌握平行、成角透视知识,在欣赏和观察校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立方体和建筑物的透视规律。
五、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优美的校园──我们学习的地方》
六、讲授新课
一、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
展示PPT课件(分析、讨论)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阴道》
2.展示带有透视线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
什么是透视画法?
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
教师讲解:
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展示PPT课件:
与学生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
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
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作品。
2.展示PPT课件:
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
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
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
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
展示学生运用成角透视方法的绘画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总结:
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七、通过课件展示安排学生练习。
1.展示两幅学生便于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校园图片,安排练习。
作业要求:
用线条来表达作业。
2.展示学生当堂完成的练习作业。
教师给予肯定而中肯的评价。
四、教师进一步展示课件中的优秀学生作业和当堂的学生优秀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请同学们总结出平行透视规律。
请同学们总结出成角透视规律。
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学生分别练习。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
知识总结。
四、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利用透视规律,画一幅自家客厅或是书房的作品。
活动三优美的校园写生与表现
本单元以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平台,挖掘校园美术。
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在对校园生活体验、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活动三主要是对校园生活的写生与表现,以校园风景写生为主要研究内容与实践方向,设计过程围绕校园风景的速写与素描展开探索,希望同时也能为想研究校园人物写生与创作的老师们提供一个可参考框架,校园生活的写生与表现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校园生活场景,其实都是一个探究模式,关键是搞清楚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
将目光投入校园风光,在校园中选取适当的视角指导学生进行表现,既锻炼学生的构图、画面安排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
该课有前两个活动的铺垫,在体验选择、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直接带领学生室外写生,与前两个活动衔接自然。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的美感。
2.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和感受能力。
对校园环境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理解,选取其中印象深刻、有意义、有情趣的部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利用所理解的透视知识进行大胆的构图,有创造性的表现。
校园景物的选择与构思,对铅笔速写技法的掌握和运用与创新,学生驾驭画面的能力。
一、组织教学
学生干部检查写生用具的准备情况。
导入新课
二、多媒体展示校园风光图片,提问: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是哪里?
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大部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