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9051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8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燕平

讲师

调研承担子课题写作

03

郭英杰

04

马玉龙

收集材料统计数据

05

吉子轩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王喜云:

副教授,科技哲学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政部马原教研室主任,作为课题主持人,承担课题的设计、统稿和子课题的写作。

马燕平:

讲师,经济学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教师,参与人,调研、承担子课题写作。

郭英杰:

副教授,法学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法学院副主任,参与人,调研、承担子课题写作。

马玉龙:

讲师,经济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理学系教师,参与人,负责收集材料统计数据。

吉子轩:

副教授,力学学士,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参与人,负责收集材料统计数据。

内容摘要

教育投入,作为教育发展的资源动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可以较为敏感地反映出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

因此,研究教育投入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大的方面来讲,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作用于社会公平。

有研究指出,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布会给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分布带来负面效应。

从小的角度看,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类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并使这些接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相对较高的货币收益和精神享受。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用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而且教育投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因而,如何建立一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管理机制,规范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利用率,使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切实有效地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绪论1

1.1问题的提出1

1.2研究的背景4

1.3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8

1.4几个重要的概念界定11

1.5研究的主题、重点和假设13

2研究现状及其综述14

2.1基础研究14

2.2专项研究15

3研究的方法、样本与变量16

3.1研究的方法16

3.2研究的样本16

3.3研究的变量17

4研究的基本内容17

4.1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演变态势17

4.2与其他省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状况比较31

4.3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36

4.4关于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69

4.5研究结论81

5研究结论政策含义探讨82

5.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区域差异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82

5.2教育投入管理机制的分权化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区域差异产生和存在的直接因素

84

5.3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强弱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区域差异产生和存在的关键因素85

6规范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对策及建议87

6.1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规范化模式87

6.2规范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对策与建议91

7对研究的反思96

7.1对研究思路、方法、过程的反思96

7.2对研究结论的反思97

参考文献100

附录

1.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

1.1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现状调查及分析

1.2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

2.研究成果(论文)

2.1王喜云马燕平:

“我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区域差异问题研究”,《山西教育》管理篇,2011.06

2.2王喜云郭英杰:

“规范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对策与建议”,《山西教育》教学篇,2011.10

3.调研提纲

4.调查问卷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有研究指出,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布会给收入①和经济增长②的分布带来负面效应。

教育的经济价值既然有一部分为受教育者本人或其家庭所获得,它便可以成为个人或家庭的追求目标,并且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得以实现。

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学生及其家庭对教育的期望之间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基础教育同样存在着竞争性和排他性。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当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受到世人重视之后,近年来,人们的目光逐渐集中于一个新的领域——教育的公平问题。

教育投入也成为衡量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量化指标。

公平是评价每个公民应该被赋予基本权利的重要标准。

对于个人来讲,公平和优质的教育不仅可以带来获取收入能力的提高,同样也对塑造个体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形式和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

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政策指定者和研究者逐渐发现和认识到教育发展的不公平与其他社会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更是衡量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领域也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后,经过各级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每年投入的总量都在不断上升,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无论在办学条件,还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仍存在很多问题,从全国情况来看,主要是用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低于事业发展规模需要;

从地区来看,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2006年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在我省全面实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将农村基础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与国家教育投资相比,地方教育投资直接体现出差异性,即区域性、直接性和地方政府领导的主观能动性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地方政府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权限也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也加大了地方对教育承担的责任。

而地方教育投入量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即社会经济对教育发展的需求程度和社会经济对教育发展所需投入的提供能力。

因此,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对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名课题组负责人,基础教育投入问题一直是我的研究兴趣所在,为了从发展的基础层面上研究山西省的教育问题,我选择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即教育公平问题又引导着我将最终的关注目光集中在了山西省基础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及规范化问题上。

我之所以选择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及规范化作为研究的主题还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一、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主体是政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二、当前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居多,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像山西省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更为鲜见,通过此项研究的开展可以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三、目前相关问题理论研究的开展和政策的制定及修改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作为参考和辅助,本项实证研究可以为其他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为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四、这些年在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保证了研究的顺利实施。

本文将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作为研究对象,对山西省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现状进行审视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山西省的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是否存在地区差异:

如存在则这种差异有多大;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等。

1.2研究的背景

1.2.1地理

山西地处中国中部,黄河中游,太行山之西,故称山西。

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地区为晋国领地,故简称晋。

战国时期,由于韩、赵、魏三家分晋,山西又有“三晋”的别称。

山西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相邻;

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

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山西冬季漫长干寒,全省温度在0℃以下;

夏季南长北短,温度高且多雨,7月气温约21~26℃;

春季短,风沙多,常干旱;

秋季较短,天气暖和,晴朗。

年均气温-4~14℃。

年降雨量400—650毫米,但分布不均。

主要城市有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11个市、119个县(市、区),省会为太原市。

山西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除汉族外,全省有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0.35%。

山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中间夹着一系列串珠状的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晋南盆地、上党盆地。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96.55元,比上年增长6.7%;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355.1元,增长6.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增长3.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04.76元,增长6.7%。

城镇占调查总户数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154.86元,增长6.8%;

农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1422.03元,下降4.8%。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32.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1%。

2009年末,全省总人口3427.3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51.27万人,占总人口的54.01%。

1.2.2教育

教育投入的整体状况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5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并于2006年全面实施。

2007年又下达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并提出了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是多方筹集资金30多亿元,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舍632万平方米;

二是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三是投资7亿多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农村中小学2.3万余所。

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

新增教育经费要主要向农村倾斜,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农村教育,力争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基础教育,对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学生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整体提高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开发,将“两区”教育发展纳入统一建设规划之中,“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两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仅2007年就投入1.61亿元,新建改建了200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31.88万平方米校舍。

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3.7万多人,2008年要着重完善农村教师的工资、津补贴制度,重点做好保障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

2009年2月召开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实现山西“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稳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为保证2009年春季开学后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山西省政府近日下达了2009年春季学期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资金近7.8亿元,山西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329元,初中每生每年530元。

2010年我省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4569.58元,比上年3851.31增长18.65%。

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5529.01元,较上年4918.17增长12.42%;

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1020.91元,比上年908.2增长12.41%。

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1826.86元,比上年1732.11增长5.47%;

2010年我省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450元/生年,初中650元/生年;

2010年全省共安排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3.97亿元,地方免费教科书资金0.26亿元,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2.39亿元;

2010年中央和省财政共安排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2.64亿元④。

但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投入总量同周边省份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区域内存在明显差异。

1.2.3经济和社会发展

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088.1亿元,比上年增长

13.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3.5亿元,增长6.1%;

第二产业增加值5161.2亿元,增长18.6%;

第三产业增加值3363.4亿元,增长9.1%。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385元,按2010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3900美元。

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8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一般预算收入969.7亿元,增长20.3%。

全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9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按城乡分,城镇投资5816.0亿元,增长26.4%;

农村投资536.6亿元,增长23.7%。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82.6亿元,增长28.2%;

第二产业投资2617.5亿元,增长21.0%;

第三产业投资3452.5亿元,增长30.3%。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7.7元,比上年增长11.8%;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792.7元,增长4.7%。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36.3元,增长11.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3.9元,增长10.9%。

城镇占调查总户数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975.5元,增长13.3%;

农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1616.0元,增长13.6%。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31.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5%⑤。

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山西仍然是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特征依然明显。

三次产业中,一产冷、二产热、三产慢的问题依然存在。

农业地位不稳,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

不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

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行业增加

值比重达到80%以上,多元支柱产业尚未形成。

大企业、大集团、经济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单位GDP能耗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6倍。

单位GDP水耗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年采煤漏水超过10亿吨,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5个城市被列入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之中,前三名均为我省城市。

不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改革开放严重滞后。

全省国有企业、尤其是省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基本还是国有独资或国有“一股独大”,国企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步履维艰,困难国企破产重组推进缓慢。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及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

对外开放严重不足,外贸进出口占全国总量的0.4%,直接利用外资规模占全国总量的0.3%,在周边和中部省份均居末位。

经济社会、城市农村发展不够协调。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全省尚有122万人口未解决温饱。

1.3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3.1研究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教育的财政投入大幅度增长,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建设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教育事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是,我省农村基础教育矛盾很多,改革和发展遇到了许多障碍。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实现山西“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

山西省政府近日下达了2009年春季学期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资金7.7697亿元,比上年增长36.31%。

温家宝强调,要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作为体现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然而由于目前政府资金投入“农村基础教育”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导致一部分政府财政资金没有真正用到农村基础教育中间,发生了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中间流失和漏损。

如果对这种中间流失和漏损问题不予有效解决,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支持,其实际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如何有效利用政府的这一投入,探索一条规范“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管理机制,以推进对我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进程,是我们课程组研究的主要目的。

1.3.2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奠基工程。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

”农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教育,鉴于我国64%以上的是农村人口,1.6亿农村中小学生(全国目前有2.2亿中小学生),且农村学校分布点多面广的特殊情况,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推进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二,规范“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管理机制,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建立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对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实现山西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省还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包括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很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等等。

第四,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解决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对推进今年我省“五大惠民工程”和“五个全覆盖”实施,强化“四个支撑”,实现“三个发展”,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通过揭示我省与兄弟省份之间在基础教育投入方面的省际差距及区域差异,为规范我省基础教育投入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3.3必要性及作用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教育投入是生产性投入,而教育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潜在的、非显性的,因而还存在重经济、轻教育,重眼前、轻长远的错误观念,把发展教育视为“短期难以出政绩”的“软任务”,农村基础教育经常被搁置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

财政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治国安邦、强国富民的重大问题。

为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这个困扰我国各级政府的老大难问题,虽然这几年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但由于观念没有转变,体制没有创新,制度和机制存在漏洞,部分资金投入效率低下,浪费十分严重。

我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制约我省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且对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较大的影响。

同时,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而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也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果不及时解决,将演变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甚至有可能激化成为社会矛盾。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多方着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

1.4几个重要的概念界定

1.4.1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讲就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简称家教,英文是tutor)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本研究主要指狭义的基础教育即义务教育。

《教育大辞典》的释义是:

基础教育(ObligationEducation),亦称“普及义务教育”。

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

由于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故亦称“强迫教育”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全体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带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本教育。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是指按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基础教育包含两方面

的意思:

一是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否则就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二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否则也是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在这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承担这法律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能违背。

基础教育有以下四个特征:

基础教育是一个公民生产劳动、工作和学习的必要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具有平等性质;

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质;

基础教育是一种免费的教育。

免费指的是免收学费。

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一定年限基础教育的公共性,进而在全体适龄儿童和少年中实现教育普及,这是基础教育具有普遍性的特定内涵。

1.4.2教育投入

投入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把必要的货币形式的资产投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各个环节中去的经济行为。

狭义的投入主要指生产性投入,即为了恢复与扩大生产经营,将一定的物资与劳动用于恢复、更新原有的固定生产基金,以及增加生产基金的经济活动。

广义的投入还包括非直接生产部门用途的投入。

教育投入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教育投入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这里包含着二层意思:

第一,教育投入是投入教育领域,而非其它领域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第二,教育投入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

教育投入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多主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入。

我国教育投入近几年有了明显增加,发生了巨大改变,无论在投入总量还是比例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同国际上其它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投入比例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增加教育投入仍然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