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实录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初中地理课堂实录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课堂实录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
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因素也会影响到聚落的发展。
但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观。
教材中重点以聚落的形态和部分特色民居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聚事物,所以教学设计始终应围绕学生的所观、所感、所想等方面进行探究。
在教学方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于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法的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学生认识较为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应引导学生多读图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自己获得新知。
学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到自己的认识,所以应从他们感兴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地理的热忱。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视频欣赏、动手连线、小组合作与“比一比”、“试一试”等活动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中来,最后通过写作和绘画的形式让学生畅想心中理想的聚落,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聚落的类型、差别及演变过程。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及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家乡,关注生活变化,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
1、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法】
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手段】
班班通、投影仪、图片、视频、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预设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文明城市歌》
欣赏音乐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分钟
二、讲授新课
聚落的类型
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外部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世界上有特色的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堂小结
拓展:
家乡的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畅想心中理想的聚落
结尾
教师引入,像我们烟台这样,人们在一起生活、居住的场所就称作是聚落。
看到现在的面貌能想像到我们这儿在很早以前的样子吗?
出示烟台市和人类早期聚落的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分布特点及原因
出示图片对比:
团块状聚落和条带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片展示:
东南亚高架屋,西亚的后墙小窗,北极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
教师梳理思路
出示烟台市特色民居:
海草房图片,视频
教师引入:
我们看到了家乡现在的面貌,了解了它的过去,那么将来会如何呢?
视频:
明天会更好
学生交流,对比家乡现在和很早以前的面貌,感悟由于人们劳动生产方式不同造成景观差异。
通过连线了解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及原因。
小组合作探究,相互交流
观察与交流,学生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与讨论
学生归纳重点
相互交流
通过写、画、交流等方式畅想心中理想的聚落
欣赏,下课
创设情境引入课堂,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思维,提升学生收集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换一种角度分析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3分钟
10分钟
【板书设计】
乡村
聚落
城市
【教后反思】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所观、所感和所想为线索,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收获着。
通过了解烟台市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知道了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乡村和城市),通过探究烟台是目前的聚落分布和人类早期聚落的分布,总结出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而聚落的外部形态和特色民居也能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又通过家乡的特色民居加以验证环境对传统农民居的影响,并大胆畅想心中未来的聚落,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通过师生合作,本节课轻松完成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参与度也较高,但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还不够细致,比如说学生在交流烟台市聚落的分布特点时,已经有好多同学都举手说出了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就在这个问题接近尾声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说出了我们家乡的河流还可以起到水运的作用。
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过多关注到学生的内心反应,只是简单地做了一个评价,说出了我们这儿的降水还不够多,河流的水量不够发展水运的条件。
其实在那个环境下学生能想到这一点,充分说明他的思维很活跃,一直是在很积极的在参与课堂学习,而且思考的方向也非常准确。
如果当时能适时地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的话,我想他或许会更加喜欢学习地理吧!
所以今后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再细致一点,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反应,并注意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尽量让更多孩子喜欢地理,甚至爱上地理!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学生认识较为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
【效果分析】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首先从家乡目前的景观图片入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轻松便可说出聚落的定义及两种基本形式——乡村和城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烟台市目前的聚落分布特点和人类早期的聚落分布特点,大多数同学能够归纳总结出聚落大多是分布在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但是从举手发言的角度来看,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欠缺自信,对于自己的观点不够大胆,在人多的面前缺乏敢于表达的勇气。
在后面的小组合作聚落的建筑形态与然环境的关系中效果也是如此。
最后的环节中,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畅想心中未来的聚落”这一过程,可以看到每一个人都在认真的画,认真的想,认真的写,参与度很高,从学生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
他们大都把自然环境因素画在了作品中,而且还加上了技术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整体来看,本节课各教学环节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较高,极大地发挥了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生配合默契,交流顺畅,体现了和谐高效的思维模式。
教材中重点以聚落的形态和部分特色民居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于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教学设计始终应围绕学生的所观、所感、所想等方面进行探究。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包括上述2大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