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县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川省三台县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三台县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
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
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
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
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执曰:
“策将安出?
”纲进曰:
“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
”时中忿曰:
“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
”纲曰:
“陛
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
”乃以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犹守避敌之议。
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
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
”纲泣拜,以死邀之。
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
“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
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
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上感悟,遂命辍行。
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
纲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
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
上遣李梲。
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
梲受事,自不措一辞
,还报。
纲谓:
“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
”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
上慰谕曰:
“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
”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
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
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
纲奏言:
“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
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
”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
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
“姚平仲已举事
,卿速援之。
”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
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
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
“用兵乃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
”遂罢纲,以蔡懋代之。
(《宋史•李纲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B.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C.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D.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
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
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
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靖康元年,
金兵渡过黄河,兵临城下,宋廷从皇帝到宰执等人打算弃城逃跑,只有李纲坚持应该死守都城。
B.钦宗皇帝决意率军南逃,李纲向他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南逃的危险后果,钦宗才终于答应停止行动。
C.金兵求和,李纲主动请求到金营谈判,但皇帝却派遣李梲前往。
李梲竟然不置一词,全部接受了金兵提出的条件。
D.李纲等人不等朝廷同意就发动反攻,结果姚平仲作战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李纲也因此被罢免。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4分)
(2)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访”字的妙处。
(2)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什么叫小年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草木生长,冰雪融化的初春景象。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九旬叶嘉莹: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
材就是《论语》。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
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
诗是这样写的: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默默要求自己:
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
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
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
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
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
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
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
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
“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
呢?
”她这样回答: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
”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
好处讲出来。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
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
“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
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
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
请结合文本分析。
(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
(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
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
(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耐心和勇气常能帮助我们去对付善于搅和的人,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不要让对方有的机会___________。
②然而最重要的是,中国要始终尊重俄罗斯,在它遇到16年来最大经济困难的时候,不对其趾高气扬,更不_____________。
③位于火奴鲁鲁、迈阿密、纽约的三家酒店购买了一种新型的耐洗的射频识别标签,用以防止人们拿走他们的毛巾、亚麻织品和高级绒毛浴袍。
这种___________已然成为某些人旅游之外的乐趣。
A.趁火打劫顺手牵羊浑水摸鱼B.顺手牵羊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C.浑水摸鱼趁火打劫顺手牵羊D.趁火打劫浑水摸鱼顺手牵羊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B.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C.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1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推动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
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14.下面一段文字是关于胜利日阅兵空中梯队呈现的亮点的解说,请概括其中的三个亮点每点不超过15个字。
(3分)
9月3日胜利日大阅兵中,陆、
海、空三军航空兵以前所未有的磅礴阵容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有五大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①。
历次大阅兵见证了共和国航空力量成长壮大的足迹: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空军只有17架飞机;
1999年国庆阅兵,三军航空兵首次联合受阅;
2009年,14型151架飞机受阅,规模超过了以往。
这次阅兵,空中梯队规模更大,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空军航空兵机型和数量都超过了历次阅兵,创下历史之最。
二是②。
这次阅兵,一些老旧机型没有了,增加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新装备,新一代预警机、轰炸机、歼击机、舰载机、直升机等多型飞机均为列装后首次参阅。
三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编队队形新颖震撼。
……
四是拉烟、空中护旗等呈现方式增强美感。
五是③。
“领导带头参训、第一架次受阅”是空军历次阅兵的优良传统之一,在本次阅兵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有的将军担任梯队机长,有的担任梯队空中指挥员,有的既担任指挥部领导,又驾机直接受阅。
还有多名师长、团长直接上阵带飞。
五、作文(40分)
1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和雄鸡比赛歌喉,由村民们当评委。
青蛙鼓着腮帮子,唱了一整夜;
雄鸡在快天亮时,伸长脖子,唱了一遍。
评委一致判定雄鸡胜出。
对青蛙的评语是:
“聒噪,非时。
”对雄鸡的评语是:
“动听,知时。
”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C(答非所问。
本项表述的是汉学研究的作用;
另外,“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表述有误,原文“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
2.
B
3.D(A.因果倒置。
“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是原因。
B.扩大范围,“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应为“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
而且原文为假设关系,选项为条件关系。
C.未然说成已然,“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不正确,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
4.B本句的意思:
陛下已答应我留下,为什么又要警戒出行呢?
现在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京城,都愿意死守,如果万一他们半途逃回来,将由谁来保卫陛下呢?
敌人已经逼近
,知道皇上走得不远,如果用快马追赶,将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①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
以理解文段大意。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5.A
6.D
7.
(1)钦宗任命李纲做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
(得分点:
第一句主语钦宗补出、便宜、治、治守战之具主语补出各一分,大意一分。
(2)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在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成救出康王返回。
要、先期、夜、斫各一分,大意一分。
参考译文:
李纲,字伯纪,是邵武人。
政和二年(1112)李纲中进士,不断升职做到监察御史并代理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改为比部员外郎,又升迁为起居郎。
靖康元年(1126),任命吴敏为行营副使,李纲为参谋官。
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黄河,徽宗往东走
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
李纲进言说:
“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军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
”白时中愤愤地说:
“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
”李纲说:
“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愿意以死相报。
”于是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
朝廷传旨让李纲担任东京留守,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省悟。
恰逢内侍入奏说中宫(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
“我不能停留了。
”李纲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
不久,钦宗又决定到南方去,李纲入宫见钦宗说:
“陛下已答应我留下,为什么又要警戒出行呢?
敌人已经逼近,知道皇上走得不远,如果用快马追赶,将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
”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
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
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
敌兵攻打开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