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85147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

《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培心得Word下载.docx

给孩子造成敌对情绪。

在选班干部,排座位,开班会等事项中可以集思广益,发挥民主精神,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适度的放权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为了孩子更健全的成长,当然,适当的惩处更有利于班集体的良性发展。

为了使集体更加积极性上,充满光彩。

在处理迟到,不值日,作业完成质量差等问题上可以采用小组扣分政策,让孩子督促孩子,让同学鞭策同学。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

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是真正的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

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

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

因此,语文素养不仅是在“双基”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要特别说说“训练”,这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

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

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

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

老师们阅读语文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边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

这里略举几种:

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为什么要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它与以前的学习方式矛盾吗?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学校通过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已经开始感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愉悦;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有些地方在推进改革时盲目跟从,以树典型、搞运动的方式大面积复制别人的做法,一些经验来不及消化、内化,导致一些老师不能清楚认识这种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学时“形似而神不是”。

一、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

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自为、自律。

其中,自立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自立、自为、自律具体表现为:

学生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

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体验,并以之激发自己学语文、用语文;

自己能在语文实践中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要求明确共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要求师生间、学生间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够有效沟通、相互联系、相互信任和协作;

要求师生能够共同评估学习活动,寻求改善的途径。

合作学习要求充分挖掘利用同伴这一重要学习资源,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自己在合作学习中也努力让他人得到提高。

合作学习还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要培养合作的生活态度。

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

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探索和研究与科学活动中的探索和研究不尽相同,其中常常包含体验和感悟。

探究学习要求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重要现象;

在对重要现象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有针对性地搜集与处理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并对问题探索、认识、体验、感悟;

能积极表达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现和说明、评价和检验探究结果;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和探索进取精神。

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对应面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指导学习”、“个体学习”、“接受学习”对应。

必须注意的是,对应面不是对立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容易出现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将其对应面看作对立面而全盘否定。

自主学习的对应面是教师的指导学习,自主学习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各行其“是”。

教师不能放弃教学职责,而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确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如果要让自主学习正确、顺利地实施,教师必须适时、恰当、谨慎地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

包括:

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明了学习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等。

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并不否定个体学习的作用,应该是在个体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

合作学习之前,个体都应该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中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的建构。

否则,合作学习就会徒有其名,成为教师或某些学生的领跑;

而那些对学习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的学生,则只能盲从和尾随。

合作学习中,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合作组织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责又密切协作。

每个成员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平等自由地开展对话交流,个体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发展自己,自己也在每个成员的发展中成为动力。

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并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而是对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反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

在学习活动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可以并行不悖。

而且,由于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在感官参与的方式、知识获得的过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情感和态度在学习中的作用、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以及评价等方面的不同,这两种学习应该是各有长短,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弥补和完善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重视教师的正确指导

先从一个案例说起。

某校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形成了怎样理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旨的教学设计,简介于下:

本单元5篇课文,内容可概括为“怎样面对人生”。

其中有:

理想和现实、目标和追求、奋斗和历程、命运和事业、经验和艰难、痛苦和乐趣。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以理解课文主旨为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人生道理。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写理想问题的一首诗。

少年儿童时期就立下大志,并努力地不断地去克服困难、攀登高峰,何愁事业不成功?

何愁人生不辉煌?

莫顿·

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我”的遇险经历。

作者告诉人们“面对大困难不必惧怕,而应克服一点又一点小困难,累积起来终于完全战胜大困难”的道理。

杏林子《生命,生命》写的是“珍惜生命、崇敬生命,并让生命辉煌”的主题。

给我们提供处世的范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不屈服于命运,奋起抗争,不懈努力,勇敢进取。

宗璞《紫藤萝瀑布》由观赏紫藤萝花开的壮观如瀑布,悟出生命的顽强美好而化“悲痛、焦虑”为“宁静、喜悦”。

沈复《童趣》初看只是写儿童一时的闲耍趣味。

将其纳入人生视野,便可发现:

人生要多品尝出一些趣味,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将使人生永久多姿多彩。

本单元课文涉及人生世态,树植人生范式,阅读时要细细体验感悟。

该教学设计提出:

“在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人生道理。

尽管我们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师认真地解读了几篇文本,并在文本的多元意义中进行了文化选择,因而能够正确“点出课文主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自己去读课文”的阅读目标与内容。

但是这份“课文主旨理解的统一意见”依然存在严重问题。

其一,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宜“统一意见”。

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探寻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已成为教学常态。

语文教学利用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

文学文本多元意义的众声喧哗,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

而“统一意见”否定了个体学习的自主作用,也失去了合作的具体责任和探究的起点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中“万马齐喑”。

其二,不宜以教师“点出课文主旨”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意义在阅读过程中生成,一定要和学生“自己的”领悟和情感体验相结合。

“点出课文主旨”则会导致教师的替代和越位:

用教师的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替代学生“自己的”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

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文主旨”,很容易跨越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的过程,简化甚至丢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其三,教师指导要紧贴语文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不要教,学生自己学。

因此,教学中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上课便叫学生自己读书。

这种教学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错误显而易见。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很重视教师的指导。

还有一种看似有教师指导的教学,其实,教师指导只是“虚晃一枪”,这是更普遍但却不易发现的教学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统一意见”中,“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以理解课文主旨为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

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固然是学习内容;

但课文主旨“如何理解”和“如何表达”,这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却常被淡化甚至丢失。

如果目标指向“怎样理解课文主旨”,那么,学生“怎样凭借那些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怎样把握那些课文内容”?

这些重要问题在本次教学中均未涉及。

于是教学目标模糊,教失于笼统,学坠入朦胧。

这种“虚晃一枪”的教学指导,其根源是丢失语文学习内容,教学会显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必然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一、新的知识观念:

知识的教学,方法的归纳,从现象出现到概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言语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提升实践能力。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主要用于指导实际操作。

言语规则指导言语技能的形成;

是一套可直接作用于客体对象的操作步骤和程序,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些动作;

然后要让学生把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付诸实施;

最后将这种实践模式向自己头脑中转化,变成观念性的、简缩性的、内潜性的过程,以便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同类课题。

二、让我们再以如何读解段落的规则为例,来说明言语规则的教学

[案例简析]:

这里节选了一个课堂教学的片段,主要是为了突出“段落阅读”是怎样教学的。

教师出示在屏幕上的模式,是师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共同摸索后,总结出来的。

重温这个模式,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读解段落应当怎么做。

读解这个具体段落的过程,实际上已经是在新情境中具体地运用模式,独立地解决新的阅读任务的过程。

“段落阅读”是指导阅读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

学生不必死记这种知识,而在于运用它指导阅读实践,久而久之完成内化,养成阅读能力。

三、总结:

语文新课程的实践,需要我们突破过去那种学科本位知识观的局限,建立一种基于人的言语实践的、广义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观。

广义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观:

从语文知识的构成上看,它不仅包括理性知识,也包括感性知识;

不仅包括语言、文章、文学的概念、原理、规则的知识,也包括言语表象、语言的体验,更包括所有关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经验。

指向实践:

语文知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言语经验,是每个民族的所有的人在大量丰富的言语交际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言语交际经验,是对民族共同语的认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知识与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人及其言语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它不仅包括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人所形成的共同的认知经验,也包括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认知经验。

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知识学习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语文实践。

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起语文知识结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文知识传授,必须服从于学生语文知识习得的规律。

我们要知道,知识的传递和物品的传递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支铅笔从教师手中传到学生手中还是铅笔,不会变形变质;

而知识的传递,从教师到学生,是一个师生之间从外化到内化多次进行的信息加工转换过程。

对学生而言,要理解和接受教师传递给他的知识,必须对教师传动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并经历一个与自己原有的经验相结合的建构过程。

因此,教师想用简单讲解加反复记忆或重复练习的方法来解决所有语文知识的学习问题是行不通的。

要根据不同知识的性质,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师生有效地互动,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主动的建构其自身的言语经验,实现知识的内化。

.何谓语文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如何把握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界定?

3.三级课程对教师意味着什么,如何用我们的经验去丰富国家课程的实施?

4.什么是合适的教学策略?

5.为什么要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与以前的学习方式矛盾吗?

6.为什么要提出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7.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8.语文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有什么不同,对一线教师有什么用?

9.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哪里?

10.怎样理解语文教育的特点?

11.怎样让学生成为语语文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有什么不同?

对一线教师有什么用?

作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法定”文件,2001年“课程标准”这一名词在新中国第一次取代了“教学大纲”。

名词的转变意味着课程理念的变化,与以往教学大纲规定知识点甚至给定教材篇目不同,课程标准更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

升学率多少?

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十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十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

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课标所提出的新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框架、评价原则,都很切中教学的时弊,并非穿鞋带帽的空论。

我们要通过课标的学习,掌握国家对课程教学设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具体体现到各个学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个标准。

至于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解答的有效性?

张彬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建(北京市牛栏山一中中学特级)

张彬福: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们继续来讨论问题,怎样有效处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呢?

王建:

我记得张老师您写过一篇文章《教师只说三句话》,这三句话分别是指令性的语言、点拨性的语言和评价性的语言,后两种就属于课堂理答的范围。

那怎么能做好课堂理答呢?

我从这几个点来考虑。

第一、对学情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障碍,教师提前要有一个知识、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避免到时候出现问题手足无措;

同时老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

第三、要对学生的学习规律有一定的把握,我们要通过理答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化、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增长,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很重要。

面对学生的答案,你怎么去做,这既是专业化的,也是艺术性的。

遇到学生思维有障碍,思考不全面,不注意事物之间关系的时候老师及时地点拨。

好的教学,在听,就是老师要有好的耳朵。

上课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从老师的出发点来讲,应该是不仅仅要这个答案,更要从问题当中去分析他是怎么想的。

过程重于结果,思维能力的提升远远大于得到一个正确答案。

特别是他怎么去想,一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我想这是咱们老师特别注意的。

我们总说一句话: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也有很多理论和实践上的解释,前者就是老师上课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后者是最终能回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来。

学生遇到困难我们能帮助他解决,教师才会有价值。

老师们在怎么能够做好理答这件事情上,一定要克服的就是简单化,我们要追求的就是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回答,而且要注意积累我们教过的东西。

大家千万别小看如何处理学生回答问题这件事,它是专业化的,也是艺术性的,就在于老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而且久而久之,学生读书回答问题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教学就成功了。

如何就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有效教学?

李万峰(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特级)

张彬福:

老师们好!

今天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如何去应对?

李万峰: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先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与我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吻合?

如果吻合,那这个生成是不应该放过的,应该就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如果与教学目标偏离比较大,老师可以引到课下去讨论。

其实这挺好,我觉得小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现在信息量这么大,老师的知识面真的不能太窄。

我觉得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引到。

我们老师目前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辅读物。

这就给我们老师一个挑战:

就是我们上课给学生带来什么新鲜感?

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能超出教辅读物。

应该是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就是我们老师在对待课堂当中生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觉得是这样:

生成的问题是肯定有的,我们“活”老师要教“活”学生,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流动的。

对有些问题老师要大度一些。

这对我们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第一,站位要高,要有一个好的教学理念;

第二,心态要平和;

第三,处理解决好这个生成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接得住,这也是对老师反向的考查。

所以过去说语文老师在知识面上应该是个杂家,语文老师能够吸引学生,一个是知识面,还有一个是与学生交往接触时把握的度,比如幽默感、感染力等,所以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一定是有胸怀,学生也喜欢这样的老师。

这里面最根本的就是我们老师借助一切机会,比如读书,参与进修等,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张彬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