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7552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衡阳市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类苗占30%,亩苗数约10万;

三类苗占10%,亩苗数约8万。

三是移插规格高。

现已插下的270万亩早稻,除抛秧的以外,全部是采用双划行,栽插密度一般为46寸或56寸。

四是大田基肥足。

据我们对5县500户农户的调查,计划早稻1175亩,共施碳铵56.4吨、磷肥37.6吨、尿素7.6车,积制土杂肥38070担,分别比去年增加2.1%、7.2%、3.6%和11%。

四、全年粮食生产面积预测

预计全年粮食生产面积为888.9万亩,比去年增加30.9万亩,其中早稻368.7万亩,比去年增加17.4万亩,中稻、一季稻22万亩,比去年减少1.1万亩,晚稻393万亩,比去年增加14.2万亩。

五、所采取的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亲自抓。

2月14日,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农业与农村工作,对粮食生产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2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参加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文雄书记和自银市长都参加了会议并做了讲话,会议传达了省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对发展粮食生产进行了重点部署。

市委、市政府以两办一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

《意见》把粮食生产计划明确到各县市区,从行政手段、惠农政策落实、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办法,明确“谁种粮,补贴谁,种多少,补多少,种一季,补一季,种双季,补全额”的补贴政策,同时特别强化粮食生产目标考核,建立严格考核问责制度,坚决执行“一票否决,末位淘汰”的责任追究制度,提出粮油大县要拿出35%和50%以上粮食和油料奖励资金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等措施,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月9日、3月15日、3月16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分别下发了《衡阳市2011年春耕备耕情况通报》、《关于抓好当前早稻育秧的紧急通知》、《关于在全市迅速开展集中育秧确保早稻面积落实的意见》《关于对2011年全市粮食生产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

3月17日,文雄书记亲自到衡山县望峰乡调研集中育秧工作,指出:

落实早稻种植任务就要落实到每一丘田中,落实到种子上,落实到秧苗上。

3月28日,市长张自银对目前早稻育秧情况进行了暗访。

3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早稻育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二是部门配合协调抓。

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开展春耕备耕工作调研,形成发展粮食生产合力。

由市农办、农业局、农机局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月28日-3月2日分赴衡阳、常宁、祁东等县市及部分乡镇,走访了部分农户和农资经营企业,对春耕备耕情况进行了调研,市政府将调研情况在全市进行了通报,提出了具体要求,掀起春耕备耕高潮。

市、县农业局上下联动开展了“千村万户大走访、大宣传、大发动、大调研”活动,市农业局由局级领导带队,分为12个组,3月10日上午组织开展了农业局系统“千村万户大调研”启动仪式。

从3月10日起,全局近百名干部进村入户,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强农惠农政策,动员群众积极备耕,制订1万份农民问卷调查表,带去慰问金4万元,慰问困难群众180多人。

各县市区农业、农机、水利、保险等部门均以主人翁姿态,争当排头兵,积极投身于发展粮食生产工作之中。

如衡阳县农机局安排5台翻耕设备,由农业局调度,抢抓秧田翻耕;

祁东、衡山农业保险办公室将种粮大户作为水稻保险的重点对象,对种植双季稻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应保尽保;

常宁市水利部门优先对双季稻区的水塘、沟渠进行清理、疏通。

三是及早部署主动抓。

一是宣传发动早。

祁东县已发放各类资料4万余份,举办培训班4期;

衡阳县在经济工作会议后第二天召开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发放了《致全县农民朋友的公开信》;

耒阳、常宁市两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书记、市长专门就粮食生产、春耕备耕工作进行了发动。

衡东、衡南、衡山等县均召开了全县粮食工作会议。

二是方案出台早。

衡阳县年前出台了《衡阳县发展粮食生产实施方案》(蒸办[2011]1号)文件;

常宁市2月13日下发了《2011年全市粮食生产工作实施方案》和《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指导性计划》;

祁东县年初就制定了《关于祁东县2011年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工作意见》、《祁东县发展粮食生产六大举措》;

衡南县3月3日下发了《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意见》;

耒阳1月18日下发了《关于扩大双季早稻种植面积的通知》。

三是物资准备早。

各县市年前对春耕所需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进行调运储备。

农资供应充足,储备同比略有增加。

据调查,七个产粮大县(市)化肥储量比去年同期增加4.3%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储备尿素24万吨,磷肥12万吨,钾肥3.8万吨,复合肥1.8万吨;

农药储备与去年基本持平,已调拨种子总量达到800多万公斤,种子供需平衡,能满足农民用种需要。

四是规划布局早。

对2011年粮食生产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布局。

衡阳县提出突出抓好“七条线,五个万亩示范片”;

祁东县提出打造300里双季稻高产示范长廊;

常宁市提出建好“三区五线粮食高产示范带”;

衡南县提出抓好“四个示范片和八条示范线”的工作举措,粮食生产已成为各级政府抓农业生产的“重头戏”。

四是培植大户重点抓。

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推进,促使全市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承包面积、种植双季稻比例大幅增多。

2011年,全市种粮大户已达18674户。

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及各县市已出台的相关配套补贴,鼓励着农民自购农机具。

种田大户、合作组织拥有农机具数量迅速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

全市重点培植种田大户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操作技术,全市机耕率在90%以上,机防率在25.9%以上,机收率在85%以上。

五是办点示范专人抓。

全市共创办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16个,示范面积19.5万亩。

常宁、耒阳虽未列入部级示范片项目,仍自办万亩示范1个,每个示范片制定了实施方案,都有一个县级领导挂帅,确保专人负责,统一标牌标识,品种布局,集成和推广优良品种、规范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生产全程机械化等高产高效技术,示范标准高、科技含量高。

目前,种子、农资、人员全部准备就绪,同时湘米工程在我市蓬勃开展,七个县市均按照本县《做大做强湘米产业工程工作实施方案》稳步实施、整体推进。

六是集中育秧突击抓。

以农户分散育秧为主,政府集中育秧为辅,每个乡镇育好一定备用秧,以保障早稻生产用秧需要。

全市已落实集中育秧面积55000亩,其中机插秧350亩,软盘抛秧24000亩,“旱育保姆”及湿润育秧30650亩,县乡财政共投入育秧资金1533万元,所有育秧方式全部实行地膜覆盖。

如衡东县成立集中育秧工作小组,将5000亩集中育秧任务分配到各乡镇,由乡镇长亲自负责实施。

七是检查督导着力抓。

市政府成立了9个强有力的粮食生产督查组,根据农事需要,全年在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专项督促6次左右,实行面对面领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关键措施落到实处。

督查情况作为对各地粮食生产目标考核、一票否决、末位淘汰以及省级粮食生产标兵县推荐依据之一。

2月28日-3月2日,3月20日-22日,3月31日-4月1日,督查组已进行了三次督查,并及时下发了督查通报,对发展粮食生产效果差的12个乡镇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粮效益不高。

一方面,种粮成本居高不下。

据我们在常宁调查发现,当前春耕生产所需的化肥、种子、柴油、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均呈上升趋势。

当前尿素、碳胺、磷肥、25%复合肥、40%复合肥分别达到了2200元/吨、680元/吨、1500元/吨、2200元/吨,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15%、3%、5%、14%;

种子价格则普遍比去年同期上涨2-8元/公斤,当家早稻组合汕优402、金优402分别为28元/公斤,24元/公斤,分别比去年上涨了16%和20%,部分专有组合如Ⅱ优航1号、冈优188、Ⅱ优5号高达50-60元/公斤,较去年上涨了8元/公斤,涨幅达到了20%;

柴油达到7.2元/升,上涨了30%;

用工成本则由去年的50元/天,上涨到80元/天。

据此测算,今年我市双季稻每亩生产成本将上升100元左右,增幅达到了12%以上,而今年早稻、中稻保护价分别只上涨了9.7%、10.3%,可以说,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吞噬了中央惠农政策给种粮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调查中就有农户反映“现在国家多给的一点补贴钱,还抵不上一袋化肥涨的钱!

”另一方面,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据我们在常宁的调查,目前该市种植双季稻的平均纯收入约为570元∕亩,种粮每亩收益分别只有棉花的53%、烤烟的47%、柑桔的35%、辣椒的25%、西瓜的17%,由于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时必然调减粮食面积,改种其他作物。

相对劳务经济,种粮的效益差距更为悬殊,据调查,我市农民工日工资水平在80元左右,相当于种粮农民日均工价的近4倍,可以说一个农村劳动力种一亩粮食的纯收入还不如打半个月工。

多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尝到了不少甜头,而在家里种粮的农民吃尽了苦头,又没有赚到什么钱。

两相比较,广大农民更愿意弃农务工。

(二)补贴方式不合理。

按现在的种粮补贴政策,农民种植一亩水稻可得粮食直补13.5元、农资综合补贴80.6元,但良种补贴却是按早稻每亩10元、中晚稻每亩各15元的标准补贴,这么算下来,种植双季稻的农户仅比种单季稻的农户多每亩10元的补贴。

但从种子、农药、化肥等支出看,种植双季稻的成本比单季稻要高出一倍。

因而这样的粮补政策并不能激励农民种植双季稻。

此外,国家在确定粮食补贴时仍是根据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田土到户的情况来落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农民早已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搬迁。

这些人的田土早已转包给其他的种粮大户种植,但补贴却照拿不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种粮的拿不到补贴,不种粮的反倒有补贴”的状况,不利于鼓励种粮大户,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基础设施不牢。

我市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是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设施老化、损毁现象十分严重,全市1171座水库病险水库就占71.9%,新的渠系没有,老的渠系不通,沟渠淤塞,渗漏现象比比皆是,排灌能力基本丧失,有效的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67.3%,全市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地方属于干旱死角,这些都成了制约粮食生产特别是双季稻生产的一个瓶颈,加之近年来由极端天气呈频发重发态势,不少水利条件较差的农户反映目前种植双季稻面临着倒春寒、春夏涝、秋旱等多重自然灾害的考验,风险大,成本高,种植意愿普遍不高。

(四)青壮劳力不足。

近年来,农村务工人员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黑头发打工、白头发打粮”是目前农村分工的生动写照。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全市236万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人数高达132万人,占到了56%,且多为青壮年劳动力。

农业从业者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到了65%,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4.1%,据祁东县调查,该县长年从事田间劳作的60岁以上超龄劳动力占52.6%,妇女占45.3%。

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文化程度较高、市场意识较强且年轻力壮的男劳动力,留守的大多是年龄偏大、体质偏差、文化偏低的“386199”部队,无论是体力还是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都较低,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五)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对基层农技服务单位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服务体系普遍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已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推广和服务功能,部分在岗人员为了谋生,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农资经营创收上,目前许多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销售种子、化肥、农药的经营实体。

根据调查统计,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工资能够正常发放仅62人,占农技员总数的3.98%。

全市没有一个县(市、区)安排乡镇农技站事业经费或工作经费,乡镇农技站无固定站房的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且没有一个农技站配备了电脑,可以说处于“无待遇保障、无工作经费、无示范基地、无办公场所”的“四无”境地,乡镇农技工作人员“三分之一半工半商、三分之一弃农经商、三分之一弃农务工”是普遍现象,根本谈不上开展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等工作。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综合水平较低。

由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使大部分农民仍然沿袭传统农作模式,凭经验种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新品种、新技术使用率低,粮食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六)土地转转不畅。

受小农意识的束缚和农民特有的恋土情结的影响,大部分农民都只愿意把耕地让给亲朋好友代耕代种,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导致部分种植大户在规模难以集中成片;

签订的合同期限普遍较短,基本在3-5年,不利于大户长期投资;

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协调力度不够,不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是与农户私下签约,甚至是口头约定;

合同条款不全,没有按照《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一般要求条款签订相应的合同,双方责任不明确,随意性较大,极易产生合同纠纷。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阻碍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七、几点建议

(一)健全价格体系,实现粮食提价与农资控价双赢。

要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粮价。

鉴于近年来市场物价波动较大,特别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建议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要充分考虑当期粮食生产成本,随着农资和工价的上涨及时予以调整,目前粮价提高到每百斤120元以上比较合适,同时要切实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压价压质行为,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

要多措并举控制农资价格上涨。

政府要合理制定和调整农资价格,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测和调控,严厉打击超限价、超差率、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短斤少两、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利益,出台农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销售价格实行提价申报、调价备案、限价、差率控制等干预措施,抵制市场价格过快过度上涨;

尽快建立农资产品的淡季储备制度,并建立政府储备,有效平抑市场供应价格;

切实落实对农资生产企业在税收、用电、运输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建议对农资生产企业按照政府限价销售本地市场的给予适当补贴,对化肥生产企业减免政府性基金,对小化肥和尿素生产企业同等执行排污费、水资源费减免。

(二)改革补贴方式,坚持面积补贴与商品补贴并重。

在保持种粮补贴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建议合并管理粮补项目,将三种资金科学测算后合并补贴标准向农民直接发放,同时切实改变目前补贴“一刀切”的状况,实行分类补贴,对自产自给的农民按实际种粮面积给予补贴,种粮的就补,不种的不补,多种的多补,少种的少补,而不是简单地按承包面积进行补贴;

在此基础上,按粮农的社会贡献即实际交售商品粮的数量给予补贴,鼓励和扶持农民多种粮食、多作贡献;

为确保农民将补贴资金真正用于粮食生产,可尝试直接向种粮农民发放化肥、种子、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补贴办法。

同时,逐年提高补贴标准,并明确增量部分可集中用于农村机耕路、水利基础设施和中低产田改造扩面,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切实改变目前“撒胡椒面”的做法,使粮补资金直接发挥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

(三)加速土地流转,加快分散种植向规模经营跨越。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及一系列保障机制,包括金融信贷支持机制、土地流转审查机制、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等。

为促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省、市财政应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合法有序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村土地流转。

对具有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在一定流转期限以上,单宗土地流转面积在一定规模以上的新增土地流转项目,财政按一定标准对土地流出方(农户)给予一次性奖励。

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引导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村民自主管理,切实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贮藏、运输以及纠纷调处等问题,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四)加大水利投入,形成政府为主与农民为辅的水利建设格局。

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各级政府都不要寄希望于通过“一事一议”由农民自己解决,不能甩“包袱”,而要“吃包账”,要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真正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农田水利投入体系,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要尽快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同时,要集中国家中小型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基金等与水利建设有关的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调度,整体推进,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五)加强农技服务,推动经验生产向科学种田转变。

一是完善推广体系建设。

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是探索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建议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每亩20元的技术补贴,按一定的比例直接补给市、县、乡三级粮食生产技术部门,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示范,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科学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节本增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种粮水平,降低农民的种粮风险。

(六)完善激励机制,实行行政推动与经济激励结合。

既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要调动粮食主产区政府种粮的积极性。

一方面,要切实把粮食工作“一把手”负责制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粮食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细化和量化各项管理指标,真正把粮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粮食种植面积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粮食播种面积台账,有关部门要加强跟踪检查,对不合理占用耕地用于商业开发、种树、建养殖场或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该退还的要退还,该清理的要清理。

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对产粮大县、国有粮食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鉴于粮食主产区财政的特殊困难,中央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主产区粮食财务挂账予以赦免,并取消由粮食主产区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或在商品粮消费地区建立粮食风险基金,解决产粮越多包袱越重的财政反差;

建立奖励产粮大县的长效机制,奖励资金要向多种粮、多产粮、多调粮的地方倾斜,不断增加补助资金规模,使产粮大县真正享受到“以工补农”的政策实惠;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统筹解决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资金缺口问题,尽量减少资产变现,保留区域内的粮食收购骨干网点,同时加大仓库维修资金投入,确保粮食收得进、储得下;

进一步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粮食风险储备规模和技改贴息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非国有经济扶持资金、绿色食品发展资金要拿出一定比例,重点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

要制定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使企业有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承担起发展订单农业、进行粮食储备、转化丰产余粮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