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67030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教案资料文档格式.docx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原文点睛]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家,浙渐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思风,桂枝汤主之。

(13)

3.大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

4.太阳病,出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

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25)

6.病常自汗曲,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2)

7.病人瓜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

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

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

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

可发汗,宜桂枝汤。

(234)

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

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

(387)

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三十六条)

14.师曰:

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一条)

11、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

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5~20g、牡蛎20~30g。

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

[方证]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16、五苓散

[组成用法]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17、防己黄芪汤

[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18、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用法]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S、生姜20—30g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3次。

[方证]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

舌质暗淡。

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

[组成用法]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

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20、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苹5~10g、杏仁10~15g。

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

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证]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21、小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22、大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24、葛根汤

[组成用法]麻黄10~15g、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1.口噤、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25、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用法]麻黄10~15g、附子10~3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方证]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用法]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如用雨后积水更优。

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27、越婢汤

[组成用法]麻黄15~30g、石膏S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28、射干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29、厚朴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0~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

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方证]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臌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30、小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31、大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32、四逆散

[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33、柴胡桂枝汤

[组成用法]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34、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

水煎,分3次服。

[方证]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柴胡15~20g、黄芩6~10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

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

易惊谵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36、小半夏汤[组成用法]半夏10~30g、生姜10~30g。

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膈胀满,心以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37、大半夏汤

[组成用法]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

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方证]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38、半夏厚朴汤

[组成用法]半夏10~20g、厚朴10~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苏叶6~15g。

水煎,分四次温服,昼三次,夜一次。

[方证]1.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3.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粘腻。

39、旋覆代赭汤

[组成用法]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3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生姜10~15g、炙甘草6~10g、大枣12枚。

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1.噫气频作,或呃逆,或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反胃噎食。

2.心下痞硬,按之不痛。

4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组成用法]厚朴10~15g、生姜10~25g、半夏10~15g、炙甘草3~6g、人参3g。

[方证]1.腹胀满,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无力。

2.苔薄白,脉缓。

41、栝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用法]栝萎实20~30g、薤白10~1g、半夏10~15g、白酒30~80毫升。

水酒合煎,日三服。

[方证]1.胸中痞闷疼痛,呼吸不畅,胸痛彻背,咳嗽痰多,不能平卧。

2.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42、麦门冬汤

[组成用法]麦门冬35~80、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枣4~10枚。

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1.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

3.舌红少苔,脉虚数。

43、猪苓汤

[组成用法]猪苓10~15g、茯苓10~15g、泽泻10~15g、滑石10~15g、阿胶10~15g。

水煎前四味,药成加入阿胶搅动使之融化,分三次温服。

[方证]1.发热、呕而渴,心烦不得眠,口舌皮肤干燥,小便不利,尿色黄赤,淋漓涩痛伴少腹胀满者。

2,尿频、尿急、尿血或排尿后疼痛而渴欲饮水者。

3.舌质红苔滑,脉浮。

44、泽泻汤

[组成用法]泽泻30~50g、白术15~20g、水煎,分二次温服。

通常上下午各一剂。

[方证]1.头晕目眩,泛恶作呕,如坐舟车之中,动则加重。

2.小便不利而身重者。

3.舌胖大苔白腻,脉沉。

45、枳术汤

[组成用法]枳实15~60g、白术20~30g。

[方证]1.心下痞坚、小便不利或心下满痛、身重纳减、消瘦者。

2.胃脘痞硬,胀满如囊裹水,或如按杯盘,有形可见,且饮食减少;

,肌肉瘦消者。

46、白虎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爽甘草6g,粳米15g。

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1.胸中烦热,面红而垢,气粗身重,口鼻气热,尿短赤,不恶寒但恶热,病重时鼻鼾,语言难出,神志昏沉,残项强搐捐.或谵语遗尿等。

2.舌盾虹,舌面干,苔少残黄爆,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脉洪大滑数有力。

47、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50g、知母20g、粳米6g、炙甘草6g、桂枝10g。

[方证]1.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2.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3.舌质暗红,脉浮滑或浮洪。

48、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20g、人参10g。

[方证]1.本方主要用治以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疾病。

如肺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外感热病伤津的口渴、糖尿病、小儿夏季热(高热、多渴、多尿)、甲亢(尤其是甲状腺危象)、中暑(如日射病)等。

2.其他如严重饥饿症、痿证、风湿热、产褥热、肿瘤、中风后中枢热等。

49、竹叶石膏汤

[组成用法]竹叶15g、生石膏30~50g、半夏10g、人参10g、麦冬20g、炙甘草6g、粳米6g。

先煎煮他药,再加粳米,待米熟汤成去米,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1.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胶着难去,咽喉枯燥不适,或干呕。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气,心烦。

3.舌红少苔,舌面干燥无津,脉虚数。

50、栀子豉汤

[组成用法]栀子10~15g、香豉10~15g。

水煎煮,分三次服。

[方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难以名状;

或胸中窒,心下濡;

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

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

或反复颠倒,舌苔黄腻。

51、茵陈蒿汤

[组成用法]茵陈10~80g、栀子10~15g、大黄6~10g。

先煮茵陈,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证]1.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少。

3.舌苔黄腻,脉滑数。

52、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

水煎煮,顿服。

[方证]1.烦躁不安,面部潮红或为大黄体质。

2.心下痞,便秘。

3.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腻或干燥(黄连舌)。

4.脉实有力,或数,或滑。

5.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53、半夏泻心汤

[组成用法]半夏10~15g、黄连3~5g、黄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参5~10g、大枣12枚。

[方证]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肠鸣等胃肠道症状。

2.烦躁、内热感、多梦、失眠。

3.舌苔薄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

54、小陷胸汤

[组成用法]黄连3~6g、全栝楼12~20g、制半夏6~10g。

先煎栝萎,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温服。

[方证]1,上腹部、胸胁部痞胀,按之疼痛。

2.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粘腻或便秘。

3.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55、葛根芩连汤

[组成用法]葛根30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

先煮葛根,再加诸药,煮成分两次温服。

[方证]1.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或胸中烦热,或午后高热,头痛酸楚,身重疲乏,口干苦,心烦,心悸,或项背拘急,或胸闷喘促,出汗。

2,腹痛,下利,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肛门灼热,上脘痞痛。

3.舌边尖偏红,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脉滑数。

56、黄连阿胶汤

[组成用法]黄连12g、黄芩6g、芍药6g、阿胶10g、鸡蛋黄2枚。

先煎前三味,药成烊化阿胶,稍冷后,再搅入鸡蛋黄,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1,心中灼热而烦,不得安卧,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

2.诸出血证或出血倾向。

3.面色苍白,口舌糜烂;

精神委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耳鸣,小便短黄。

4.心下痞,腹痛,或久痢,下脓血。

5.舌质红或深红,苔黄薄或花剥、起裂甚或状若杨梅,脉细数,无力。

57、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药6~12g、大枣12枚。

[方证]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及身热,口苦。

2.舌红苔黄,脉弦。

58、白头翁汤

[组成用法]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g。

[方证]1.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或腹痛,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

3.舌红苔黄,脉数。

59、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30g、黄连6~15g。

用开水浸泡5分钟,然后取汁,分1~5次温服。

[方证]1.上部出血,量多色鲜红。

2.心烦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

3.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寸脉浮者。

60、大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30g、枳实12~25g、厚朴13~30g、芒硝12~30g。

先煎厚朴、枳实,熬好前放大黄同煎5~10分钟,再把芒硝加入溶化即可,服至大便稀多为度。

不下,续服取下。

[方证]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戢然汗出者。

2.舌红苔干焦黄,脉实有力而不大便、腹满者。

3.脉弱,烦躁心下硬,不大便,发热或日晡热、发狂、谵语者。

4.脉浮弦紧而剧烈腹痛、腹胀、腹皮热、坚满拒按,便秘、清水便或粘液脓血便者;

61、小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厚朴10~30g、枳实10~20g。

以下为度,不下续服。

[方证]1.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溏)、小便数、谵语、潮热或无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燥屎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呃逆或便秘患者。

62、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

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63、大陷胸汤

[组成用法]大黄10~20g、芒硝12~15g、甘遂1~3g(为末)。

先煎大黄,加芒硝,煮沸,入甘遂末搅匀,分2~3次温服,以利为度。

[方证]1.心胸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2.胸腹积水,痛不可近,口干舌燥,脉沉紧有力,日晡发潮热者。

64、麻子仁丸

[组成用法]大黄10~20g、枳实10~15g、厚朴10~20g、火麻仁10~30g、白;

10~20g、杏仁10~20g。

上六味,如法蜜丸,或斟酌剂量为汤亦可。

[方证]1.小便数、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2.心下痞、腹挛痛、大便干涩、外观壮实、肌肉坚紧者。

65、大黄硝石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黄柏12~15g、芒硝12~15g、栀子10~15g。

先煎煮三味,药成后入芒硝,顿服,以下为度。

[方证]1.身热发黄、小便涩赤、大便难、心胸结痛、懊依而口燥、苔黄、脉滑实者。

2.黄疸腹满或痛,便干溲赤,舌红鼻燥,脉沉滑数,潮热或谵语者。

66、桂枝茯苓丸

[组成用法]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药10~15g、桃仁6~10g。

将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g,每日两次,饭前温开水送下。

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方证]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有包块。

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脉涩。

67、桃核承气汤

[组成用法]桂枝6~10g、桃仁10~25g、大黄10~15g、甘草3~6g、芒硝6~10g。

将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每日服两次,服时将一半量芒硝放入药汁内,放火上稍沸腾,溶化后空腹服用,以泻下为度。

[方证]1.大黄证。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4.精神亢奋不安,如狂。

5.面红、唇暗红、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脉沉涩。

68、抵当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桃仁10~20g、水蛭6~12g、虻虫6~12g。

四味药水煎后,温服,以泻下为度。

[方证]1.精神异常,狂躁不安。

2.下腹部急满硬痛,按之腹中有硬块。

3.大便秘结或下黑便,或身有黄疸,月经不调。

4.舌质紫绛,脉沉结或沉涩。

69、下瘀血汤

[组成用法]大黄6~15g、桃仁6~10g、廑虫6~10g。

丸剂:

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g,日服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