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6413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水调歌头》

苏轼

《武陵春》

李清照

《望江南》

温庭筠

《蒹葭》

《诗经》

春秋

《无题》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赤壁》

杜牧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石壕吏》

杜甫

《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观刈麦》

白居易

《泊秦淮》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东晋

《饮酒(其五)》

《游山西村》

陆游

《西江月》

辛弃疾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已亥杂诗》

龚自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渔家傲》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雁门太守行》

李贺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即景抒情/言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望岳》

《使至塞上》

王维

《观沧海》

曹操

三国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行路难》

《相见欢》

李煜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钱塘湖春行》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浣溪沙》

晏殊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诗》

《乐府民歌》

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关雎》

2、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

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

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遣冯唐——据《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

天文志》说是“主侵略”的。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八百里——指牛。

据《世说新语·

汰侈》载:

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

据《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3、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意象

情感/思想

例句及出处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江城子·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范仲淹)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柳,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李商隐)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短歌行》曹操)

 斜阳

(夕阳、

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红、

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晏殊)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坚贞高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刘桢)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陶渊明)

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

草木

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杜甫)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短歌行》曹操)

杜鹃

(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鸿雁、青鸟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

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4、诗歌鉴赏常见的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____________(意象)的_______________特点,表现(突出)了____________思想、感情,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作用。

5、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结构形式:

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等。

(4)词语的赏析: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反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初中语文文言文鉴赏专项复习

一、考点

1、能正确朗读文言文。

2、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了解常见文言句式,能准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对传神的词语、精彩的语句和语言特色作简要的赏析。

4、能读懂浅易的课外文言文短文。

5、能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能结合内容初步鉴赏文言文的主要表达技巧。

7、能领悟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能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初步评析其思想内容,并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独特的感受。

二、文言文阅读指南

1、划分文言文语句朗读节奏

(1)句子只说一个意思的,只要把主谓部分划开。

如:

千里马/常有

(2)一个文言句子同一主语下的两个谓语之间也要断开。

猎人/取虎皮/向子鞭之

(3)一个句子两个意思的,要把两个意思断开。

三易马/而三后

(4)主语前的时间状语要断开

今/齐地方/千里

(5)句首关联词“虽”“然”“然则”等一般要断开

a、虽/我之死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c、然则/北通巫峡

(6)句首语气词“夫”“盖”“且”“若夫”“至于”等一般要断开。

(7)文言句中“而”“则”前要断开。

2、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五字诀”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A、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朝代、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专用词语,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B、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

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C、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D、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E、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

“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3、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

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

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

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

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

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名——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

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

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

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

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在初中文言文基本课文中涉及到的此类活用现象主要有以下六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

“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中“腊”本是名词,指“干肉”,这里做动词“晒干”。

“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

(意动用法)

(2)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船”为名词,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之意。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3)动词活用为名词

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中“有”是动词,这里活用名词“出产的东西”。

(4)形容词活用动词

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形容词活用名词

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6)动词作状语

动词原本是不能做状语的,在古汉语中,由于位置的变化导致动词用在另一个动词前面作状语。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中动词“笑“表示动词”止“的状态,译为“笑着阻止”。

“行收兵”(《陈涉世家》)中动词“行”用在动词“收”的前面做状语,意思是“在行军途中招纳士兵”。

⑥文言实词举例(基本篇目)

(1)故

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

公问其故   ——《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特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

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   (故意)

(2)间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隔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夹杂)

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参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 (一会儿)

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

又间令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