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61097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基本要求

(1)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2)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重点、难点

重点: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

3.说明:

这一章为概论

4.重点考核内容: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教育的概念(4学时)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二、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中介(教育影响)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原始的教育

三、古代教育

四、现代教育

(1)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

(3)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4.重点考核内容: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4学时)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遗传、遗传素质、环境、个性发展等概念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教育适应措施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人的现代化方面

1.基本要求

(1)了解人的发展概述

(2)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3)掌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2.重点、难点

人的发展、遗传、遗传素质、环境、个性发展等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教育适应措施;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考核内容:

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4学时)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经济功能

二、政治功能

三、文化功能

四、生态动能

五、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第三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了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掌握教育的社会功能

(3)了解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2.重点难点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重点考核内容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教育目的(4学时)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三、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基本点)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

(1)了解教育目的概述

(2)了解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掌握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基本点);

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

(六)教育制度(4学时)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二、终身教育的含义及其倡导者

三、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的体系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掌握教育制度概述

(2)了解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终身教育的含义及其倡导者;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的体系;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6学时)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含义

二、课程要素

三、课程分类

四、课程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基本问题、基本方式

二、课程内容的概念、选择、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具体目标

(1)了解课程含义

(2)熟练掌握课程设计

(3)掌握课程改革

课程含义;

课程要素;

课程分类;

课程理论的发展;

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基本问题、基本方式;

课程内容的概念、选择、组织;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具体目标

(八)教学(上)(4学时)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

二、近现代教学过程理论

三、当代教学过程理论

第三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性质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三、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了解教学概述

(2)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3)熟练掌握教学过程

教学的含义;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古代教学过程理论;

近现代教学过程理论;

当代教学过程理论;

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九)教学(中)(4学时)

第四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三、启发性原则

四、直观性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第五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了解教学原则

(2)掌握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的含义;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启发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巩固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含义;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巩固性原则

(十)教学(下)(4学时)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二、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特郎普制的特点

三、课型及结构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七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

(1)了解教学组织形式

(2)掌握教学评价

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特郎普制的特点;

课型及结构;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评价的内涵;

教学评价的功能;

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

班级上课制的特点;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评价的内涵

(十一)德育(4学时)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功能

三、德育的任务

四、德育内容与主要途径

第二节品德发展规律

一、品德诸要素的发展

一、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第四节德育原则

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长善救失原则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六、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五节德育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二、德育的方法

(1)了解德育概述

(2)掌握品德发展规律

(3)掌握德育过程

(4)掌握德育原则

(5)熟练掌握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任务;

德育内容与主要途径;

品德发展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原则;

德育途径和方法

德育内容;

(十二)美育(0学时)

第一节美育的概念

一、美育内涵认识分歧的原因

二、美育内涵的主要几种看法

三、美育的内涵

第二节美育的价值

一、美育使教育走向完善

二、美育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美育促成人的自由与解放

第三节美育的任务及内容

一、美育的任务

二、美育的内容

第四节美育的实施

一、美育过程

二、美育原则

三、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了解美育的概念

(2)了解美育的价值

(3)掌握美育的任务及内容

(4)熟练掌握美育的实施

美育内涵认识分歧的原因;

美育内涵的主要几种看法;

美育的内涵;

美育的价值;

美育的任务与内容;

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十三)体育(0学时)

第一节学校体育概述

一、体育的概念

二、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三、现代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一、学校体育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的任务

三、学校体育的内容

第三节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规律

一、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体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形成学生正确体育观念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四、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

(1)了解学校体育概述

(2)掌握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3)了解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规律

(4)掌握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体育的概念;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现代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的意义;

学校体育的任务;

学校体育的内容;

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体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学校体育的意义

(十四)综合实践活动(2学时)

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国际比较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1)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2)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国际比较;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国际比较

(十五)班主任(2学时)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第二节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二、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三、集体的发展阶段

四、集体的培养方法

五、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教导学生学习

三、组织班会活动

四、组织各种课余活动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组织学生劳动

六、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七、评定学生的品行

八、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1)掌握班主任工作概述

(2)掌握班集体的培养

(3)熟练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班集体的定义;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十六)教师(4学时)

第一节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二、教师劳动的价值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四、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第二节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

一、教师基本素质

二、新时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第三节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一、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

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1)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2)掌握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

(3)掌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的角色扮演;

教师基本素质;

新时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劳动的价值

(十七)学校管理(2学时)

第一节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二、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三、学校管理体制

第二节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一、学校管理目标

二、学校管理过程

第三节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二、教师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三、学生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四、总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第四节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管理法治化

二、学校管理人性化

三、学校管理校本化

四、学校管理信息化

(1)了解学校管理概述

(2)了解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3)掌握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4)了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目标;

学校管理过程;

教学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学生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总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学校管理法治化;

学校管理人性化;

学校管理校本化;

学校管理信息化

学校管理校本化

学生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54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0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实验

(实践)

看或

录参

像观

其他

(说明)

绪论

2

教育的概念

4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课程

6

教学(上)

教学(中)

教学(下)

德育

美育

体育

综合实践活动

班主任

教师

学校管理

复习

3

五、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评定:

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

平时测验及作业:

30%,期末考试:

70%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2、参考资料:

(1)叶澜主编《教育概论》(第一版),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孙俊三主编《教育原理》(第二版),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卢乃桂著《怀智兴教:

对中国大陆教师培养中一些问题的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

(4)曾荣光著《从教育质量到质量教育的议论——香港特区的经验教训》,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1)

执笔人:

郑玉莲

教研室主任:

黎平辉

分管教学负责人:

刘启艳

2013年12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