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院感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麻醉科院感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科院感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娉婷
感控员:
何如平(医师)欧阳锋(护士)
二、手术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
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根据本科室院感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研究并确定本科室的医院感染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
3、研究并制定本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4、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院感办,并积极协助调查;
5、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6、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7、本科室改建、扩建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一起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建筑设计、标准、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8、对科室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9、根据本科室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会议和感染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10、对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11、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12、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三、科室感控员职责
1.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督导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贯彻执行。
2.负责监管本科室消毒隔离工作,督导本科医生、护士以及外科医生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护理控制制度及操作规范,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相关记录。
3.配合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做好目标性监测工作及其他工作。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含疑似)的暴发,如伤口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督促医生填写医院感染卡,并报告医院感染科和相关管理部门。
5.协助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做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环境卫生学标本,分析感染源及传播途径。
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6.参加并负责组织本科室医生、护士、护理员、卫生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督促做好卫生员、卫生员管理及宣教工作。
要求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需有院感知识的岗前培训,医生、护士参加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
7.负责监控医师、护士职业暴露伤害的危险因素,及时报告,提高全体医生、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正确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减少职业暴露。
第二章手术室感控相关制度
一、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1、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穿戴手术室专用的衣,裤,鞋,帽,进入限制区戴好口鼻罩,手术室衣服不得穿出时外,手术患者入手术室应更换清洁衣裤,并戴好帽子。
2、手术室内必须严格划分限制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工作人员,患者,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各行其道。
3、认真落实清洁卫生制度,卫生工具分区使用,手术室每天湿式打扫2次,每周彻底清洁1次,室内随时保持整洁。
4、认真落实参观制度,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员密度和流量,凡进入手术室的见习及参观人员,应遵守手术室的参观制度和接受手术室人员的指导,并在指定手术间参观学习。
非当班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手术室,一切私物不得带入工作区。
5、手术人员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如有违反必须立即纠正并采取补救措施。
6、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
一切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7、择期手术应该统一安排,无菌手术与非无菌手术分开进行,不得在同一手术间内同时进行两类手术。
有接台手术时先做无菌手术。
8、做好手术间的料理工作,非感染手术器械,用物按清洁、消毒或灭菌处理,感染手术及传染病患者手术用过的物品严格按感染手术的要求执行,防止交叉感染。
9、做好每月的消毒隔离监控工作,如物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保留备查。
二、手术室控制感染制度
1、布局严格分区,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标志明显。
2、手术间分为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
隔离手术间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每个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
3、流动水洗手,开关用非手触式。
4、接送病人平车有条件的医院采用换床式,每条件的医院在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用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垫消毒。
5、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6、桌面、床面、地面湿式清洁,周六为固定卫生日。
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与观摩手术人员数量。
7、隔离间术后终末消毒(见隔离制度)
8、非感染手术器械初步去污交消毒供应中心。
9、污染前后器械容器和运输工具必须严格区分,并有明显标志。
10、容器和运输工具应每天清洗消毒,遇意外污染应立即清洗消毒。
11、手术器械敷料打包体积重量符合要求各项检查、监测合格方可使用。
12、麻醉器具每天清洗消毒,接触患者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无菌物品、消毒后物品干燥存放,橱柜内壁保持清洁、干燥。
13、手术器械一用一灭菌,能用蒸汽灭菌的首选蒸汽灭菌。
14、不耐热高分子材料用等离子灭菌。
15、消毒剂每季监测一次,灭菌剂戊二醛每周监测一次,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结果记录保存备查。
16、灭菌后物品、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每月监测一次,结果保存备查。
17、认真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三、外科洗手消毒制度
1、穿好洗手衣裤,并把上衣束在裤子里,不外露自己的衣裤。
2、戴好口罩、帽子、头发、口鼻不外露。
3、剪指甲,去饰物。
检查手部和前臂有无伤口或感染,严重时不参加手术。
4、清洗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
(1)取洗手液2-4ml,按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的每一个部位,前臂及上臂下1/3
(2)一次洗完后,手朝上,肘朝下,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
如此共计3次,时间共计10分钟,用无菌毛巾彻底檫干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檫过肘部的毛巾不可再檫手部。
5、外科手消毒,取适量的高效泡沫消毒剂均匀涂抹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每个部位3-6分钟,或充分揉搓至消毒剂干燥后穿手术衣戴手套。
6、消毒后的手、臂、肘部不可接触其他物,如误触他物应视为污染,必须重新洗檫。
每次流动水冲洗时应彻底冲洗干净,以免影响灭菌效力。
7、在消毒全过程中,手指及肘朝上,消毒后的双手应置于胸前位,抬高肘部远离身体,双手应保持在肩以下腰以上腋中线前方无菌范围内,迅速进入手术间,避免污染。
8、进行无菌手术后的连台手术,若脱去手术衣及手套未被污染,直接消毒液涂檫一次即可。
9、进行感染性手术后的连台手术,脱去手术衣,手套,更换口罩、帽子后,按外科刷手法重新刷手、消毒。
四、隔离制度
1、一般隔离手术,如绿脓杆菌、阿米巴、肝脓疡、甲肝、乙肝、黄胆型肝炎等术后:
(1)房间空气消毒1h
(2)所有器械、缝针用1:
200的“84”液浸泡30分钟。
(3)有血的布类用1:
200的“84”液浸泡1h,无血布类包好高压消毒。
(4)家具地板用1:
200的“84”液拖把,家具用1:
200的“84”液抹洗。
2、特殊隔离手术:
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手术后:
(1)房间空气消毒连续3天每天一次
(2)家具地板用“84”液抹洗每天一次
(3)手术器械在房间内用1:
100“84”液浸泡2h,洗涤后包好高压消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
(4)隔离房间为第二手术间
(5)血布类浸泡在1:
100“84”液浸泡2h,,无血的布包好消毒每日1次,连续3天。
(6)接病人的一切衣物、鞋、脱在房间内料理同上。
(7)感染手术所有人员不得进入其它房间及接触其它手术病人
(8)此手术间门上标明停止使用3天
细菌培养标准:
手术间、无菌间空气细菌数≤200CFU/m3无致病菌
物表细菌数≤5CFU/m2无致病菌
工作人员手细菌数≤5CFU/m2无致病菌
使用中消毒液“84”细菌数≤100CFU/m2无致病菌,戍二醛无菌生长,无菌物品无菌生长。
隔离手术及处理
一、一般隔离手术:
包括耐药菌株的感染、绿脓杆菌感染、阿米巴、肝脓疡、甲肝、乙肝、性病、HIV等。
处理方法:
1、房间空气消毒1小时;
2、器械1.3/100“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
3、有血布500mg/L“84”消毒液浸泡1小时;
4、无血的布包好高压灭菌;
5、手术床、家具、地板500mg/L“84”消毒液拖、抹;
6、医用垃圾用双层塑料袋密封。
二、特殊隔离手术:
包括破伤风、气性坏阻、朊毒体感染。
1、房间空气消毒每天1小时,连续3天。
2、手术床、家具、地板1000mg/L“84”消毒液拖、抹,每天一次,连续3天;
3、手术器械在手术间1000mg/L“84”消毒液浸泡2小时,打包高压灭菌每天一次,连续3天。
4、有血布1000mg/L“84”消毒液浸泡2小时后送洗衣房;
5、无血的布包好高压灭菌每天一次,连续3天。
6、病人的一切衣物、鞋脱在房间内料理同布类。
7、手术间门上标明停止使用3天,做好交接班。
五、参观手术制度
1、手术室严格控制参观人员,一般情况下,每个手术间最多不超过2人,患者亲属、无关手术人员、特殊感染手术谢绝参观。
2、参观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必须按要求穿好参观衣裤,戴好口罩、帽子、更换室内鞋,待手术准备就绪后方可进入手术间,离开时自觉将衣、帽、鞋放回指定地点。
3、参观手术者需服从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在指定手术间参观,不得随意走动及串台,严格遵守无菌制度,不得离手术台过近(应在20cm以外)及站的太高(不得超过30cm),以免影响无菌操作及手术进行,如有不服从管理者,手术室有权拒绝其参观并上报医务科。
4、院外人员及本院行政人员到手术室参观,需经医务科批准,并提前通知手术室护士长,由手术室护士长安排,专人陪同方可参观。
第三章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医院感染控制
许多专业学科,如危重医学科、感染科,均发布了相关的院内感染控制指南,但这些指南并非针对麻醉学专业的临床实践,因此我们编写了此指引。
本文中所用“医务人员”一词指所有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内工作的人员,而非仅仅指麻醉医生。
一、患者院内感染的预防
设备消毒
日常使用的麻醉设备可能暴露于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物质。
设备与患者皮肤、黏膜、分泌物和血液直接接触后可能污染,而呼吸回路内部与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后亦可被污染,甚至医务人员接触、手术野液体飞溅溢出、设备操作不当或感染控制技术缺陷均可污染设备。
虽然麻醉设备传播的感染很罕见,但若违反适当的感染控制程序,被污染的设备仍可导致患者感染。
由于几乎不可能了解何种设备已受污染,故所有使用过的设备均应视为已被污染,对其处理时应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技术。
1.需要灭菌的设备
任何进入无菌体腔或与无菌体表接触的设备均应灭菌,并采取适当感染控制技术以维持其无菌状态。
这些设备包括;
应用于血管内的针头、穿刺针和导管;
区域阻滞针头、穿刺针和导管;
相关连接管道、接头和注射器。
重复使用的设备在再次使用前应灭菌,并在使用时确认其处于无菌状态,若无菌状态可疑,则不应使用。
为避免将病原体引入无菌区域,在操作和使用无菌设备时应采取适当的无菌技术。
2.需要高水平消毒的设备
接触粘膜而不穿透体表的设备应防止污染,但无需消毒。
喉镜片;
口咽和鼻咽通气道;
面罩;
呼吸回路及其连接头;
人工呼吸囊;
食管、鼻和直肠温度传感器。
呼吸回路管道中的冷凝液应定时引流、丢弃。
气管内、支气管内导管及其润滑剂、管芯和吸引管应严防污染。
重复使用的器械在使用后应尽快将其表面粘附的血液、分泌物冲洗干净,除去污染,之后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对麻醉机内部部件(如气体阀门、压力调节器、流量计和挥发罐)进行常规灭菌或消毒并不必要,或者不具可行性。
单向阀门和二氧化碳吸收剂贮存罐应定期清洁并消毒。
清洁和消毒麻醉机时应遵从制造商推荐的方法。
对麻醉机内部部件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监测并无必要。
并无足够的临床证据支持对呼吸回路和麻醉通气机常规使用过滤器,但对于肺结核患者,应在患者气道和螺纹管Y型接头之间使用过滤器。
麻醉通气机管道和风箱应定期清洁、消毒。
较之呼吸治疗设备,麻醉通气机传播感染的风险较低,无需在每一次使用后均清洁和消毒。
有透镜的设备,如纤支镜,其清洁、消毒和灭菌过程需要特殊处理,以防损坏。
清洁和消毒此类此类设备时须遵从制造商提供的方法。
由于纤支镜的吸引管道和其他工作管道在使用时可受有机物质污染,因此在使用后应尽快冲洗其内腔,且在消毒或灭菌前须彻底清除有机碎屑。
对于只接触粘膜的内窥镜,至少应进行高水平消毒,而对于进入体腔者则需灭菌。
3.需要清洁的设备
这些设备包括:
无创血压计袖带及其管道;
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和线缆;
听诊器;
超声心动图线缆;
皮肤温度探头;
头带;
血液加温器;
麻醉机外表面以及设备推车。
水平表面(如麻醉机和设备推车)在使用中更易于受污染,在用于每一患者后均应清洁。
经常使用的旋钮(如流量控制开关和挥发罐)也应定期清洁。
4.一次性设备
不推荐重复使用一次性设备,因为无资料支持此种做法在临床麻醉实践中的安全性。
大多数一次性设备在重复使用前需行灭菌和消毒。
化学消毒或灭菌可能损害一次性设备的完整性进而影响其安全性。
重复使用一次性设备时,使用者将承担本来属于制造商的责任。
虽然有文献报道重复使用某些一次性医疗设备是安全的,但在临床麻醉方面尚欠缺相关资料支持。
重复使用一次性设备的科室应制定质量保证条例以确保一次性设备得到可靠的消毒、灭菌,且消毒、灭菌不会损害其功能完整性。
二、药物污染预防
对于非口服药物,需行安全处理,以防止在接受麻醉和镇静的患者造成院内感染。
药物或液体可遭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污染,且某些制剂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一)无防腐剂的药物
无防腐剂的安瓿、药瓶和预充型注射器应单次用于单个患者。
药瓶在使用前应检查其有无防腐剂,因为某些药瓶为单次剂量制剂。
安瓿、药瓶和预充型注射器应在使用时开启。
药瓶在使用前应凭借无菌技术如使用酒精拭子或适当的消毒剂消毒其橡胶隔片。
开启玻璃安瓿前应以酒精拭子消毒其颈部并待其自然干燥。
应以无菌针头和注射器抽吸安瓿和药瓶内药液。
一次性使用的安瓿和药瓶在抽吸药液后应丢弃,预充型注射器在使用后也应丢弃。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安瓿、药瓶和预充型注射器内的药液,其仅设计用于单个患者,因而并不含有见于多次剂量药瓶的抑菌剂或防腐剂。
已开启并部分使用的安瓿,其内药物可能受来自未消毒部分玻璃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无菌技术失当也可造成污染。
橡胶隔片失效可造成药瓶污染。
受污染的丙泊酚导致术后发热、败血症甚至死亡的报道并非少见。
(二)注射器使用
注射器属灭菌、单个患者使用器械。
即使更换针头,一支注射器内的药物也不可用于多个患者。
注射器及针头一旦用于一例患者或与其静脉输液通道连接,即应视为已受污染,仅可用于该例患者。
麻醉结束后,使用过的注射器及其针头应立即丢弃于专用的锐器处置容器内。
未使用的注射器、针头以及相关物品应贮存于清洁场所,以防止被已使用过的注射器和设备污染。
迄今为止所有文献均反对将一支注射器内的药物用于多个患者,即使已更换针头。
从注射器上移除针头可导致虹吸效应,从而将针头内容物吸入注射器,而含有病毒和细菌的针头可污染注射器,即使针头在移除前已冲洗。
因此所有制造商均在一次性注射器上标注“用于单个患者”。
注射器用于静脉、肌肉或皮下给药时可被血源传播性病原体污染。
静脉给药管道在采取血样和输血时可因回流而受污染。
即使管道中无肉眼可见血迹,其中仍可能存在感染性的血源传播性病原体。
注射器、注射器栓及其内容物可因直接接触或空气传播而受污染。
注射器及注射器栓的开放端口中的液体中可能含有污染物,在数次抽送注射器栓后容易污染注射器内容物。
多次注射也增加污染几率。
重复使用注射器和针头将后续患者暴露于交叉感染风险之下,若出现针头误伤,医务人员亦可被感染。
一些医务人员习惯于将多种药物混合于一支注射器内,同时给药。
如此实施时,应遵从无菌原则,且混合使用的多种药物应具有化学和物理相容性。
虽然在某些场合此种做法可以接受,但因操作步骤增多,污染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三)药物有效期
药物抽吸时间应尽量接近使用时间。
抽吸于注射器内的药物应在24h内丢弃,此为首要原则,除非经药物制造商或医院药剂科确认可继续使用。
药物24小时使用期限的一个例外是脂肪乳剂(如丙泊酚)。
在麻醉结束时,或在安瓿、药瓶或预充型注射器开启6h内,注射器、贮存器或给药管道中的剩余丙泊酚必须丢弃。
静脉管道应每隔6h冲洗一次,麻醉结束后应丢弃剩余药液。
丙泊酚注射器上应标注安瓿、药瓶或预充型注射器开启的日期和时间。
当丙泊酚直接从药瓶内以静脉滴注方式用于患者的镇静时,应在输液针头进入药瓶后12h内丢弃剩余药液。
总之,任何一种封装方式的丙泊酚都只能用于单个患者。
有几个因素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无菌状态,包括有无抑菌剂或防腐剂、混合使用时的溶液、用药过程中的污染可能性、是否严格遵从无菌原则、贮存环境和复合物的稳定性。
若生长条件适合,许多细菌可在药瓶开启24h后以对数速度增殖,因而大幅度增高污染物的浓度。
尽量在使用前抽吸药物可最大限度减低细菌生长和内毒素形成的风险。
丙泊酚是一种脂肪乳剂,利于细菌生长,而细菌在进入药液6h后迅速增殖。
由于已有使用丙泊酚的患者术后感染的报道,现今生产的丙泊酚中均加入抑菌剂依地酸二钠,以期在意外污染的情况下抑制微生物生长速度。
然而,由于按照美国药典标准,丙泊酚并非抗细菌生长产品,因此它仍有利于微生物生长。
(四)多次剂量药瓶
若持续遵从无菌原则,则多次剂量药瓶可持续使用,直至制造商标注的有效期。
若可疑或已知有污染,或无菌状态存疑,则应丢弃药瓶。
任何一次以输液针头插入多次剂量药瓶前,均应按无菌原则操作,包括以酒精拭子消毒橡胶隔片,并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
多次剂量药瓶的外源性污染导致的院内感染的几率约为0.5;
1000,但据文献报道,许多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爆发,如严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均可归因于多次剂量药瓶污染。
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时,受污染的针头、注射器和橡胶隔片上的微生物可进入药瓶。
(五)输液的使用
所有输液和给药装置(包括静脉管道和连接头)均仅可用于单个患者。
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及其管道、其他接触血管系统或其他无菌体液的物品也在此列。
准备静脉输液和给药装置时应遵从无菌原则,并尽量减少针头插入管道的次数。
使用前须检查液体容器有无浑浊、漏液、破裂以及生产商标示的过期日期。
外周静脉给药时应使用单次剂量封装的药瓶。
对三通开关、注药开口等通向无菌液体的开口应遵从无菌原则维持其于无菌状态。
三通开关不应沾染血迹,且在不使用时其上须以无菌盖帽或注射器保护。
静脉注药口在给药前须行适当消毒。
接触血管系统和其他身体无菌部位的物品应灭菌。
一套输液系统用于多个患者时不能确保其无菌状态。
血液回收、抽血或输血可对输液系统造成潜在污染。
单向活瓣并不能防止血液回流进入静脉管道。
肉眼并不能判断产品是否无菌和有无血液污染。
(五)非注射药物
非注射药物,如表面麻醉用油膏制剂或喷雾制剂,通常为多次剂量封装,在使用时应注意防止交叉污染。
若可疑或已知有污染则应丢弃。
在使用这些非注射药物时,若不遵从必要的无菌原则,则其可被污染,污染途径可能为空气传播或直接接触血液、体液、组织或被污染的物品。
因此,单次剂量封装优于多次剂量封装者。
三、防止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和维护过程中发生感染
一系列局部或全身感染并发症可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
这些并发症包括血栓性静脉炎、心包炎、血流部位感染和远处转移感染。
导管引起的感染可使病死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以及医疗费用增高。
为减少导管相关感染,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洗手
触摸检查穿刺部位、置管、更换导管和使用敷料前应洗手。
坚持洗手和无菌操作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重要措施。
已经文献证实,医务人员洗手方法不正确可导致与器械相关的菌血症。
(二)皮肤准备
置管前应以适当的抗菌剂消毒。
文献已证实此措施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三)导管选择
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较高时,可选择抑菌剂浸泡的导管。
(四)穿刺部位选择
在选择穿刺部位和置管径路(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时,应结合具体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情况考虑。
较之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者,其感染发生率较低,但经颈内静脉置管者,其他并发症如气胸的发生率低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者。
因此,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应综合考虑。
(五)置管时的无菌保护
置管时应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和口罩,铺无菌大孔巾。
文献证实,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控制,穿刺、置管部位的无菌保护比周围环境(如手术室)的无菌状态更重要。
覆盖患者头部和身体的大孔巾比小孔巾可提供更好的保护。
(六)置管部位护理
使用无菌纱布或透明敷贴覆盖穿刺部位。
无菌纱布和透明敷贴允许水分透过、逸出,有利于减少皮肤细菌定植和导管相关感染。
置管部位勿常规使用表面抗菌油膏。
使用无抗真菌作用的抗生素油膏可明显增加念珠菌的定植。
(七)更换导管
勿常规更换导管。
常规更换导管并不能降低导管细菌定植或导管相关的血行播散感染的风险。
(八)更换输液系统
输液系统应每间隔72h更换一次。
间隔时间小于72h并不能降低感染几率。
(九)测压系统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测压装置。
由于冲洗液污染、难以对可重复使用换能器灭菌,测压系统易于导致血行播散的院内感染。
使用连续冲洗装置和一次性换能器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四、对免疫功能抑制患者的保护
处理所有患者时,麻醉医生均应遵从适当的无菌操作原则,此原则对于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尤其重要。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处理AIDS患者时的职业风险已广为人知,反过来,医务人员也可将感染源传播给免疫功能抑制患者。
医务人员携带的正常菌群和病毒的致病性可为正常免疫系统抑制,但是正常的无害微生物若传播至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如器官抑制或AIDS患者)却可导致致命的感染。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单纯疱疹感染仅仅带来痛苦,但其影响相对短暂,但对于AIDS或其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其影响却常为爆发起病且足以致命。
许多无症状的医务人员可携带卡氏肺囊虫或巨细胞病毒,但只要其免疫系统正常,仍可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而这些病原体对于AIDS患者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