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18553168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兴修梯田、植树种草、综合治理小流域,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2.5万亩、梯田化率达61%。

完成工程造林3.1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3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9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

建成户用沼气池2.1万眼,推广农村节柴炉3071个、太阳能热水器3254台,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措施,回收废旧地膜1.95万吨,回收率达78.5%,尾菜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35%、80%、75%。

四是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健全。

“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保险工作实现较大幅度跨越,坚持“服务中心、保障大局、助推脱贫”工作总基调,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规范管理办法,提升服务能力,加快保险创新,助推脱贫攻坚,全力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从2016年共承保中央、省级补贴品种6个(马铃薯、玉米、冬小麦、肉牛、肉羊、育肥猪)到2020年的12个(其中中央品种6个、省级品种5个、一县一品特色品种1个),年收缴保费从3051.33万元增加到3782.39万元;

农作物年承保面积从92.1万亩增加到100.9万亩,养殖业保险年承保数量从5万头(只)增加到6.8万头(只)。

共纳入参保农户7.029万户,其中贫困户2.868万户。

五是产销对接体系趋于完善。

不断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落实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等原料收购奖补政策;

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累计建设果蔬气调库40个、马铃薯贮藏窖175个、中药材烘干房17个,延长了产品销售周期。

制定并修订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的地方标准,研发金银花茶等产品16个,制定DB62地方标准4个,“苦荞麦”、“苹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7个,其中无公害产品认证17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形成了完善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1亿元,重点培育六大特色增收产业,其中实施贫困户到户产业项目资金6.24亿元,用于3.02万户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全县牛、羊饲养量达12万头、35万只,果品面积达18.24万亩,花椒面积达12.8万亩,金银花面积达10万亩,道地中药材达6万亩,实现了贫困村村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户有脱贫主业。

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0638万元,较“十二五”末2015年的92984.69万元增加7653.31万元,五年平均增速1.64%,农业总产值、增加值逐年递增,分别达到181773万元、100638万元,较2015年的156144.03万元、92984.69万元分别增加25628.97万元、7653.31万元,五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28%、1.6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0年的8039元,较“十二五”末2015年的5289元增加2750元,五年平均增速9.68%。

(三)发展潜力巨大。

我县农业长期以来处于小而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层次,这既是劣势,也为现代农业发展留下更大空间。

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我县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高,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同时,随着党中央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持续深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新格局逐步形成,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聚集,越来越多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正加速在我县布局落地,都给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

加之生物技术、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交互联动,种业工程、水肥一体、高效节水、全程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以及新品种、新材料和新装备的全面推广,为优势特色产业增产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产品产量、质量将得到大幅提高。

(四)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不断升级,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对优质、绿色、环保、安全的畜产品、肉蛋奶菜等农产品需求总量将大幅增加,对农业生产带来强势拉动作用,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农业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

同时,经过近年来持续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甘味”系列特色农产品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我县金银花、苹果、苦荞麦等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和青睐,销售规模不断攀升,价格持续上涨,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将大幅度提升。

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虽然有了良好基础,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已初步形成,带动区域脱贫增收成效日益凸显,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村级路、电、通讯等设施建设落后,“靠天种养”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仍然突出;

二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三是涉农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够紧密;

四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五是现有特色产品地理标志培育缓慢,知名度不高,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竞争力强、影响力广的地理标志品牌;

六是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健全,商业银行在农村信贷范围较小、门槛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仍然突出。

当前,我县正处在由特色农业大县向特色农业强县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优势特色产业的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提质增效动能持续强劲增长,实施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势在必行、恰逢其时。

只要各级各方面乘势而上、奋发图强,凝神聚力、竭尽全力,扬长避短、发挥特色,激发潜能、狠抓落实,用3年左右时间完全可以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效益、规模、产量、质量大幅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实现农产品“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的保值目标做出贡献,奠定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全省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坚持“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实行项目化、园区化、专业化,推行标准化、数字化、融合化,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最佳适宜区集中,将我县建成产业大县、加工强县,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县多园”“连乡成片”“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仓储加工保鲜冷链物流、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循环链,建成相对完备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倍增。

(一)产业集聚。

“十四五”期间,建设省级以上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3个以上,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加强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加快生产体系现代化、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经营体系现代化。

(二)规模扩大。

到2023年,全县优势特色产业面积由2019年的88.5万亩增加到117.5万亩以上,增长33%;

牛羊猪存栏量达到15、25.9、11.6万头(只),出栏量达到5.9、19、16.5万头(只),分别较2019年增长33.8%、36.3%、20%;

全县种养业结构调整到70:

30。

到2025年,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增加到130万亩,牛羊猪存栏量达到18、30、12.5万头(只),出栏量达到7、22、19万头(只)。

(三)效益倍增。

到2023年,全县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30.8亿元增长到58.7亿元,增长90%。

与2019年相比,花椒、果品、中药材、藜麦地方性特色产品等产值实现翻番;

马铃薯、蔬菜等产业产值翻半番或接近翻番,现代种业产值增长20%以上;

力争全县农民人均优势特色产业收入由5000元增加到7000元以上,增长40%。

到2025年,全县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3.5亿元,农民人均优势特色产业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三、总体要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草畜、果品、花椒、中药材、马铃薯、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产业”为补充,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引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挥“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健全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加快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

(一)促进产业集群。

注重调结构,以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产业区,形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草畜、果品、花椒、中药材、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注重挖潜力、拓宽适生区域,扩大种养规模,推动特色产业优势区建设、实现优势区特色产业全覆盖。

注重促融合,按照全产业链的思路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最大限度释放乘数效应。

(二)促进龙头集中。

加大“外引内培”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超大型龙头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集中,形成聚集效应。

紧盯农户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探索完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之间更加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形成有分工、有合作、可持续的经营联合体。

(三)促进技术集成。

积极研发、引进示范推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成套技术或成套装备,全面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集中连片绿色化、标准化、机械化种养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区,引领现代农业科技集成使用,强化基层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四)促进要素集聚。

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区特别是县级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深化财政、土地、金融、税收、人才、科技、电商、物流等聚集融合,强化保障用地需求,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加强银企对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让农业产业发展找到更多“源头活水”。

(五)促进保障集合。

巩固提升现有水利设施,加快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着力扩大节水灌溉农业范围。

加快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园)改造、高标准农田(园)建设。

加大农产品流通、交易市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农业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品质至上。

品质是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根”和“魂”。

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管理,采取最严措施控制农业污染,涵养水土、保持洁净,为优质农产品提供绿色天然的生长环境。

把良种繁育应用和种质资源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工作,保护特有种源并不断改良,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保持独特品质、独特风味和独特功能。

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坚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过硬品质提高竞争力、抢占大市场。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构建消费者“舌尖上信任”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节水高效。

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是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要在极限节水、深度节水、高效用水上狠下功夫,着力推进科技节水,着力发展设施农业,着力节约亩均用水,实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相得益彰,构建与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开展农业用水精细化定额管理,提高单位用水量的产值效益。

推行阶梯水价,按照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情况,梯次予以奖补,实现降本增效。

(三)坚持特色规模。

特色农产品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才能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品质优势才能持续巩固并形成市场效益。

要坚持走“特色+规模”的路子,下大气力改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相对偏小的现状。

要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草畜、果品、花椒、中药材、马铃薯、蔬菜”及地方性特色农产品,深挖适生空间,调整优化种养结构,采取提高复种指数和高产高效技术,推进连片种养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聚集,集中力量做大产业规模,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四)坚持兴业富民。

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农民是受益者、主力军,“钱袋子”能不能鼓起来,增收后劲足不足,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必须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兴业与富民有机统一起来,千方百计让农民更多分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增值收益。

要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产业带动为主线,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多渠道促进增收,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五)坚持两轮驱动。

改革和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要不断向改革要动力活力、向科技要质量效益,在深化“三农”改革上发力,在推进科技创新上加劲。

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和配置。

更加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农业机械研发、农业科技推广、延伸产业链条等,分阶段推出农业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推进就地转化应用,为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注入动能、提供支撑。

(六)坚持政策引导。

强有力的政策对于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注重政策集成效应,树立系统观念,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政策集成,完善政策供给,调动各种资源、激活各类要素,增加产业投入、完善激励举措。

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项目建设等要体现集中性、明确导向性、解决制约性、注重激励性、保持连续性、惠及普遍性,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调动各方面在土地、园区、资金、良种、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集中攻坚、协同发力。

(七)坚持品牌引领。

农产品品牌代表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前景。

“苹果”、“金银花”等一系列区域品牌是提升我县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实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抓手。

要继续实施区域品牌提升行动,以“苹果”、“金银花”等区域品牌培育壮大为龙头,以绿色高质量为基础,坚持互认互宣、开放共享,完善区域公用品牌授权机制,擦亮老品牌、创响新品牌,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让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行销世界、惠及千家万户。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依托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原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土地增减挂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现有财政资金渠道,进一步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并建立稳步增长机制,优先重点支持三年倍增行动。

积极争取省上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用于统筹解决全县种质资源保护、良繁体系建设、抓点示范和重大技术攻关等共性问题,其中20%资金用于抓点示范。

年度到县的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0%以上重点用于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分配到县资金优先保障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先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高标准农田,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新型经营主体,振兴种业和建设乡村冷链物流设施等。

对接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优先用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多干多补、不干不补的激励政策。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及其他资金用于支持三年倍增行动情况,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农业农村、林草、财政、扶贫等部门要加强对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二)用活金融保险。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在继续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农产品收购贷款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进一步通过产业基金、风险基金对现有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支持,引导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积极发放贷款。

充分发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基金投融资功能,对农业龙头企业给予股权融资支持,增强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能力,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产业并购、保荐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积极推行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

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自然资源资产等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

鼓励相关担保公司进一步健全完善政银担保合作机制,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提供融资担保。

以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为目标,健全完善中央补贴品种保大宗、省级补贴品种保特色、市县补贴品种做补充的风险保障体系。

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推广新型保险产品,积极争取国家放宽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可整合用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稳步扩大“保险+期货”实施范围,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风险保证保险,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保障用地供给。

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对通过村庄整治和闲置宅基地复垦腾退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和乡村建设行动;

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至少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

在林果产业项目、林果苗木基地建设和利用林地草地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高效节约用水。

因地制宜推进节水技术创新与用水设施现代化,在灌区推广喷灌、微灌、膜下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在旱作农业区推广全膜覆盖、软体水窖和集雨节灌,促进节水技术和农艺技术综合集成,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

加快开展节水系统设计、政策体系完善、工程技术研发应用,扎实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巩固和提升现有的水窖、蓄水池、泵站、水库、塘坝等小型水利设施。

在不突破地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现代农业园、加工物流园的用水指标。

(五)壮大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形成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

到2023年,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6家、达到36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

大力培育企业家和农村带头人队伍。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各类企业投资乡村,开发农业农村资源,丰富产业业态,培育一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农业企业家。

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小巨人”农业企业家,依据有关规定,对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给予表彰。

扎实开展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加大合作社财务、管理、运营等培训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发展有产业或种养基地、有农业机械服务、有良种生产供应、有仓储和加工场所、有订单生产的“五有”合作社。

鼓励支持合作社产业链、区域间的联合抱团,努力打造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的高标准联合社。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利益融合。

对种养大户出台相应支持政策,扶持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经营能力。

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区产业路建设列入村组道路建设规划,安排项目资金给予支持,逐步实现养殖规模千只以上或收购加工农产品万吨以上的合作社通社道路全硬化。

(六)支持园区创建。

配套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建设体系,形成产业特色鲜明。

要素高度聚集。

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群,示范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优先安排。

积极争取肉牛、苹果、金银花产业示范园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并依据主导产业规划建设相应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园,规划面积要在1000亩以上。

鼓励引导新建骨干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对入驻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贷款给予适当贴息。

(七)健全服务体系。

坚持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用和市场化购买服务并重,全面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农技、农机、畜牧兽医站所建设。

加快培育覆盖种养、加工、销售、科技、信贷等各环节多元化的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鼓励农业服务人员建立农技农机合作社、种养技术服务队、防疫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经营主体构建起全过程、全方位、全产业的保姆式服务。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研发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农业实用机械研发推广力度,强化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循环农业技术应用研究。

加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批发市场改造升级,积极推动邮政、供销、交通、商贸流通等物流重点项目和资源整合共享,加大农产品电商和物流服务站点建设力度,优先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物流配送--体化信息共享等项目。

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乡贤能人、种养大户等各类人才到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创新创业。

加大生产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两类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做好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工作,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对积极参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专家评选、授予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岗位聘用、岗位特设、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推荐。

六、组织领导

(一)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的组织领导体系。

继续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实施三年倍增行动的组织领导,强化党政一把手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