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深入推进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推进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构建高密度立体监测网。
在气象灾害敏感区、灾害高发易发区和监测站点稀疏区加密布设、升级改造气象监测站点,搭建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
共享高速公路、公安等行业视频监控数据流,在农业产业区、旅游景区、灾害易发区等区域建设智能识别天气高清探头,组建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网,提升灾害易发区域监测预报能力。
气象监测站网密度达到5公里、高风险区3公里、灾害高发易发区行政村全覆盖,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95%以上。
2.细化天气预报颗粒度。
预报颗粒度逐步细化,实现网格预报产品水平分辨率2.5公里,突发强对流天气提前预警时效平均达到40分钟以上。
以上级台站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基础,建立0-15天气象要素预报产品体系。
提前1-3天发布台风警报;
提前48小时发布台风风力和面雨量预报;
提前24小时发布各乡镇(街道)雨量预报;
提前1-3小时发布短临预报,短临预报细化到村(社区)。
3.提升应用人工智能监测预报水平。
建立强天气风险智能识别系统,通过风险指标和定量预报自动生成精细化预报产品和预警信号,提高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
融合应用卫星、雷达等大数据,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对流、台风精准预报模型,为复杂下垫面的精准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4.开展气象致灾风险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
主动融入“智慧应急一张图”,大幅提升预测预警预报和指挥救援能力。
科学设定各乡镇(街道)风险点雨量预警红线,通过气象灾害致灾风险“五色图”启动乡镇(街道)台风、暴雨预报预警。
建立灾害性天气历史个例库,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建立基层责任人“自动预警”平台,实况雨量达到预警红线临界值时自动预警,并提供实况和三小时预报分级分类提醒服务。
全力开展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建立联合会商和联合预警机制,提升多灾种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二)加快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体系
1.构建气象信息立体传播体系。
建立“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和全流程监控,突发气象灾害实现分区分类精准预警,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达到96%以上。
通过各种灾害预报预警应用平台,结合电视、广播、网站、微信、微博和手机APP等传播渠道推广台风预警码,实现“一人一码、感知风险”。
2.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全面推进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同时融入数字农业、数字农合联等行业数字平台,将气象数据上传政务云。
加快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试验基地,建立应急抗旱与空中云水资源常态化开发相结合的作业机制,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试验。
3.打造气象科普阵地。
以中小学气象科普为重点,新建1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4个温州市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推进气象科技科普实践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气象大楼现有资源,新建以气象科技为主题的城市书房、防雷科技科普展示厅以及气象应急科普体验馆,开展气象研学活动,将气象科普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全面激发气象科普对全社会公众的吸引力。
(三)加快完善科学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1.深化气象预警联动机制。
完善市防指监测预警中心职能,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定期会商机制,规范报纸、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电视终端的预警信息发布行为;
建立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一张图”动态更新机制,探索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综合致灾风险研判;
依法落实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危化品场所、“四员”队伍和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应急中的职责。
2.完善基层防灾减灾体系。
各乡镇(街道)要明确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内部机构,建立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与基层防汛体系等相融合的“多员”发展模式,强化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报送等职能。
统筹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依托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立“气象进网格”灾害防御新模式。
3.落实气象安全监管责任。
各乡镇(街道)要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监管责任,推行气象安全风险管控,利用“互联网+监管”,强化易燃易爆场所、危化企业、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气象安全监管,将气象安全监管纳入安全生产综合巡查事项。
市气象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要建立执法协作机制,促进基层气象安全监管履职体系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4.健全预警为先导联动机制。
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建立敏感行业、重点领域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依法落实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应急中的职责和义务。
市气象局、市公安局等部门要联合建立大型群众性活动极端天气风险评估制度。
依托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平台,开展露天气象活动保障服务。
四、立足特色,打造四大精品示范项目
(一)气象灾害监测全覆盖
完善气象监测要素及站网布局,实现气象监测密度5公里,灾害高发易发村(社区)全覆盖;
建设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站、X波段相控阵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拓宽监测手段和监测范围,填补大型雷达监测盲区,实现灾害性天气早捕捉、不漏网。
(二)人影作业能力再提升
推进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平台建设,建立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信息化程度;
协同温州市区、永嘉、青田、仙居、黄岩等县市区组建跨市域跨县域人影作战联盟,实施多点协同增雨作业,形成作业覆盖面广、弹药发射轮次多、增雨时段全覆盖的作业新方法。
(三)生态气象服务更专业
立足本地气象服务需求,积极主动开展本地特色生态气象保障工作。
建成以雁荡山生态气象服务为核心,围绕周边旅游、康养、特色景观等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创建雁荡山风景旅游区“乡村氧吧、气候宜居村落、气候康养小镇、气象景观最佳观景地”等特色气候品牌;
开展雁荡山云下、星下、雾中、日前特色旅游指数研究业务;
建设雁荡山森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气象监测站,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试验评估,保障生态用水安全。
(四)石斛气象服务标准化
围绕优势农产品铁皮石斛产业,出台铁皮石斛特色气象服务地方标准,开创智慧气象在本地特色农产品铁皮石斛产业的服务新模式。
建设铁皮石斛实验大棚,开展棚内外对比观测,提高石斛全生长期气象服务重点;
用足院士工作站资源,联合农科院开展仿野生铁皮石斛气候品质研究,联合上级气象部门完成仿野生铁皮石斛国家气候品质标识的创建。
五、十大重点工程
(一)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提升工程:
国家综合观测站升级改造和农业气象大楼修缮提升。
(二)灾害性天气雷达监测网建设工程:
建设微波辐射计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并和温州形成雷达监测组网。
(三)加密自动站网建设工程:
新建区域自动站(含单雨量站)22个,升级改造自动站29个,在通讯铁塔上布设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115个。
(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工程:
精细到乡镇(街道)的台风、暴雨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精细到村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
(五)增雨烟炉矩阵建设工程:
新建增雨烟炉6个,形成增雨矩阵,提高增雨效率。
(六)环淡溪水库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集指挥、作业、评估、后勤一体化的人影基地,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和评估。
(七)雁荡山森林生态综合监测站建设工程:
在雁荡山森林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包含气象、水文、土壤、大气成分、植被、灾害监测因子等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功能站。
(八)铁皮石斛对比观测基地:
建设铁皮石斛观测实验大棚,开展棚内外对比观测,进一步提高石斛全生长期气象服务能力。
(九)仿野生铁皮石斛国家气候品质标识的创建:
联合农科院,开展仿野生铁皮石斛气候品质研究,出台铁皮石斛特色气象服务地方标准;
联合上级气象部门完成创建仿野生铁皮石斛国家气候品质标识。
(十)以气象科技为主题的城市书房建设工程:
建设以气象科技为主题的城市书房,在书房内融入防雷科技科普展示厅、气象应急科普体验馆,开展气象研学活动。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府办联系工作副主任、市气象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应急管理局分管负责人为成员。
市气象局负责示范区建设中各部门的统筹、协调;
督促落实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认领,及时破解工作推进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示范区先行试点县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二)强化要素保障
将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县建设工作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借助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振兴等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财政兜底保障。
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等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保障项目建设审批顺利,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绩效和质量监管,全面保障示范区创建项目顺利实施。
(三)严格责任落实
市气象局要围绕温州市建设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工作部署,成立工作专班,围绕目标任务倒排时间节点,加强问题协调,全力做好示范区建设保障工作。
针对基层气象服务体系,全面融入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等全市性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有关要求在规定时间节点落实到位,市政府对工作进度落后的责任单位及时通报约谈,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附件:
市深入推进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县建设任务
附件
市深入推进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
先行试点县建设任务
序号
工作目标
主要任务
责任单位
(标*为牵头单位)
1
建设灾害性天气雷达监测网
微波辐射计建设。
*市气象局
市发改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市住建局
X波段相控阵雷达建设。
2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提升工程
基础设施及业务平台综合改造、智慧门禁、大院基础设施提升。
3
在灾害易发区、高风险区、暴雨易发区、灾害监测盲区等加密建设自动气象监测站网
新建区域站(含单雨量站)22个。
市水利局
各乡镇(街道)
升级区域站29个。
建设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115个。
4
应用人工智能提升监测预报水平
建设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站14个。
5
仿野生铁皮石斛国家气候品质标识创建
铁皮石斛实验大棚建设,开展仿野生铁皮石斛气候品质研究。
创建仿野生铁皮石斛国家气候品质标识。
市农业农村局
市农合联
6
人影作业能力提升
人影指挥系统建设、增雨设备更新、烟炉矩阵建设。
相关乡镇(街道)
7
人影生态修复试验基地
建设人影基地、森林生态综合监测站、人影科普园区。
8
雁荡山气候品牌建设
雁荡山风景旅游区“乡村氧吧、气候宜居村落等、气候康养小镇、气象景观最佳观景地”等特色气候品牌创建,开展雁荡山区域气候康养研究。
雁荡山管委会
市文广旅体局
雁荡镇
9
气象科技科普实践中心建设
以气象科技为主题的城市书房建设、防雷科技科普展示厅建设以及气象应急科普体验馆建设。
乐成街道
10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危化场所防雷设施监管平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防雷设施监管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
11
创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县
科普型气象台站建设;
建成4个校园气象站。
市教育局
相关学校
12
细化预报预测颗粒度
编制分灾种灾害风险图集;
建立并深化精细到村的气象灾害致灾风险“五色图”。
13
气象服务均等化和三农项目
开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振兴气象保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