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18544415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254 大小:4.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4页
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4页
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4页
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4页
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

《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2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谱文化及编修备考文档格式.docx

关于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祠堂中的祭祀礼仪 

家谱中的避讳与谱禁,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如何避免修好的家谱没人看的问题?

寻根查谱常看到“衍派”和“流芳”,区别在哪,你能分清吗?

修完新家谱,老谱还有用吗?

家谱从哪里算起最合适?

寻根修谱要修到三皇五帝吗?

看看古代人修家谱有什么规矩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炎黄同心,华夏一脉;

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

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神秘的宗族符号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

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

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

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

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

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

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

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

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

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

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

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

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

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

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

近10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

在浙江兰溪,目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

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近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

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

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著名历史学家邵普涵说:

“家之有谱,固与国之有史、州之有志而并重也。

而世表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

名(即谱名、讳)、字(即我们平时说的名字)、号(有地位、有声望、成年后取的);

生(出生年月日时)、卒(死亡时间)、葬(葬地和方位);

学(学历)、衔(官衔即担任的职务)、职(技术职称);

婚(指男的结婚)、适(指女子出嫁)等。

如今,由于大家对修谱认知水平不同,修出的家谱质量也良莠不齐。

那么,编修家谱世表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内容的完整性。

谱,补也。

续谱首先是对旧谱的补充和完善。

补充新增入谱人员信息即世表内容要力求完整性。

注意旧谱已仙逝者信息的收集,如死亡日期葬地。

若实在无法考证的,亦应补上“失考”两字。

还有葬地。

旧谱中女儿未出嫁,而现在均已出嫁,应补上适某地某人,不清楚的应补上“适某地”或“适某氏”,再不清楚也应补上“适不详”,千万不能把旧谱中的“未字”两字照抄不误,变成了该女孩一直没有出嫁。

如遇到离异者也应写明。

学历、职务、职称是反映了族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建议大专以上学历应有大学名称、科级以上职务表述详略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注意格式的统一性。

各个家谱版式上不完全相同,如欧苏式、牒记式等,但世表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首先内容格式一般为“书父於上,书某人之几子,书己於下,书讳,书字。

书生卒。

书娶某处某氏,亦书生卒,书葬某处。

书生子几,并女适某处某人。

”建议新的家谱世表在内容格式上,尽量与旧谱承接以保持格式上的统一性。

其次用词应保持一致,家谱有专用术语。

如宗谱中的“配”和“适”是男女结婚的专用词,有的人唯恐别人看不懂,把“配”改为“娶”,把“适”改为“嫁”,或女子结婚也用“配”,这种做法违背了宗谱格式上的统一性。

旧谱年份的书写都是年号加干支,比较规范;

现在修谱,有的保留年号加干支,有的则写公元年份。

同一时代的年份写法要统一。

比如:

某谱照套旧式,新修谱书年份:

“共和岁次乙丑重修”。

“共和”不能专指建国后,它是一种国家体制。

世界各国因体制不同,有别于君主制的共和制的国家也称某某共和国,而且在中国历史纪年中已用过共和(公元前877年—公元前841年)及近代辛亥革命后就已经进入共和时代。

我建议新谱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纪年一律以公元纪年,(或公元后加干支年),可写成“公元一九八五年乙丑”。

千万注意,切勿照搬硬套!

修谱中家族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女子、女儿入不入系图。

一般无子有女户应准许入系图。

招婿的在家之女应准许入系图,或招婿以赘子入图。

旧谱年月日均为农历,现在使用公历还是农历应在凡例中表述清楚,以防混淆。

建议统一使用农历记载。

三、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古人志书编纂用词讲究简练、规范、准确、达意,家谱亦然。

要注意用字简练,防止累赘。

如“配王×

×

女王×

”为姓氏重复。

再如“生女二:

长女适……,次女适……”,长、次后面的女字多余。

要注意用字准确。

如丈夫已死亡,妻子另嫁为改嫁;

丈夫未亡妻子另嫁就为离异,两者概念不同。

要使用家谱专业术语。

四、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时代性。

家谱为一家之史,要实事求是反映历史。

采集的世表材料要可靠、真实、准确。

特别是婚姻情况,不可瞒报。

另外,对其他史料的取舍上尽可能体现时代性。

《修谱常见术语》

【考】老。

父亲。

后只称亡父曰考。

《礼·

曲礼》:

"

生曰父……死曰考。

【妣】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

母亲。

《尔雅·

释亲》:

父为考,母为妣。

后来只用于亡母。

曲礼》下:

生曰父、曰母、曰妻;

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

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周礼·

春官·

小宗伯》:

辨庙祧之昭穆。

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

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

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

出嗣: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

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

祧:

古代称远祖的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

嗣子"

过继孙辈的,称"

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殇】早夭。

《礼记》注:

生未三月不为殇,七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八岁至十一岁为下殇,十一至十五岁为中殇,十六至十九岁为上殇,若二十岁以上则如常书,非殇也!

【早卒】早年去世。

20岁以上死亡者书"

卒"

或"

早卒"

【螟蛉子】养子

【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

初娶的妻子,也称"

嫡妻"

【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

【嫡、庶】"

嫡"

与"

庶"

相对,"

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

指妾,又称副室、偏房。

【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

节妇"

【改志】离婚。

【契】古代把合同、总账、案卷、具结都称作契,后单称买卖的文卷为契。

【契约】双方或多方同意订立的条款、文书。

【处士】古时称德才兼备而不为官的人士。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封赠】封建时代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

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本人妻室的制度。

存者称"

封"

,殁者称"

赠"

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连同妻室共四代。

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

【诰命】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

诰命"

敕命"

之分。

五品(含五品)以上授诰命,而针对官员本身的叫"

诰授"

,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

诰封"

,殁者叫"

诰赠"

六品以下授敕命,称"

敕授"

、"

敕封"

敕赠"

【例授】循例授官。

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

授予本人者为"

例授"

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

例封"

,其殁者为"

例赠"

【貤封】清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远祖、伯叔或外祖父母等)称为"

貤封"

貤赠"

【议叙】清制,吏部考核官吏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纪录,以示奖励,称"

议叙"

功多者加倍议赐奖励称"

优叙"

又由保举而任用的官员亦称"

,如议叙知县等。

【承荫】明清时,凭借上代的余荫而授的官职叫承荫。

【行】在自己所在辈分中排名,后接数字。

【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

【继配】指前任妻子病故后,再娶的妻子。

【改配】指与前任妻子离异后,再娶的妻子。

【娶】娶妻。

在家谱中表述为“配”

【未娶】未结婚。

按:

大多数族谱中男子结婚“配”和“娶”并用,但意思是有区别的。

配、继配都指女子是初婚;

娶、继娶都指女子为再婚(即再醮者),所以不能把族谱中“配”改为“娶”。

少数族谱只写娶,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聘】族谱中指男子定亲,即男女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定,但未完婚。

旧时风俗为先定亲,后结婚,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聘某氏,未婚卒,葬某地”表述。

今修谱,一般不写聘,以正式结婚为准。

旧谱中的“聘”,即当时只是定亲,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则应把“聘”改为“配”。

【妾】古时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也指男子在正室以外娶的妻子。

【侧室】旧时指偏房,与“妾”同。

【元配】第一任妻子。

【继配】第二任妻子。

【德配】第三任妻子。

【懿配】第四任妻子。

【卓配】第五任妻子。

【原配】大房。

【良配】二房。

【淑配】三房。

【德配】四房。

【冥婚】男子故后结成的阴亲。

一种情况是未婚卒,另一种情况是婚后死亡,妻子改嫁又招阴亲两种情况,在谱传的表述中有区别。

【适】即女子出嫁。

族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与男子结婚的“配”相对应。

【字】即许配,族谱中“字”为女子定亲,与男子定亲的“聘”相对应。

【于归】女子结婚。

【未字】女子尚未定亲。

【待字】即尚待许配。

现在修谱,一般不写“未字”、“待字”,而直接写“适某某”。

旧谱中的“未字”也应据实改为“适何地何人”或“适不详”,不然人们会认为是永不出门的闺女。

【出赘】指本家男子落户女方,族谱中表述有二:

“出赘某地某姓,后裔改姓某”,另一种只是改变居住地,后裔未改姓,族谱继续延续。

【入赘】指招女婿进来。

只是女儿婚后住娘家。

【赘婿】亦称招赘。

旧时修谱,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某某,本姓某”。

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婿”、“赘”或“招”。

【霜赘】俗称“坐山招夫”,即丈夫去世后,妻子再招一个丈夫进来。

【出嗣】本族中多子方,指定其中一子或几子给无子方做儿子。

【嗣子】本族中无子方,由多子方指定的男子当儿子,亦称“入嗣”。

【兼祧】亦称“兼嗣”。

兄弟数人,没有儿子的兄弟,便让另一兄弟的独子继嗣其他兄弟,叫做兼祧。

可以兼祧多人,兼祧人不脱离原来的家庭关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表述为“某某之子,兼祧某某、某某”。

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只有长房是独子时,才能形成兼祧;

假如长房无子,其他兄弟是独子,便形成出嗣了。

【顶门】为兼祧子娶妻,以传后代。

【出继】本姓男子给外姓当儿子(现在大都与出嗣同)。

【继子】俗称螟蛉子,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现在大都与嗣子同)。

【无传】婚后有女无子者,有的也称“无子”。

【无嗣】婚后无子女者。

【无出】在旧谱中元配标注“无出”,没写卒年者多为被休;

继配标为“无出”,多为无育。

【雷、桃】名字里带此二字者,多为婚后未到七个月出生。

如“五月桃”、“六月雷”,分别指婚后五个月、六个月出生。

【挂喜丁】修谱期间已孕,未出生者。

与“雷”、“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殇】未成年去世,一般称“早殇”,也称“少亡”、“早卒”、“早亡”,亦有称“英年早逝”者。

【合兆】即合葬。

应为夫妻双方均去世,且有葬所指向。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所以在编修家谱的时候,我们要记录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就算有些族人迁徙到外地,只要是同家族的人,那么就有必要将他编修到家谱当中。

与此同时,修谱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情况,比如族人信息不完全,尤其是一些家族的人士可能只能提供姓名和模糊的字辈,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修谱的时候走入误区,那么当修谱时族人信息不全,可以用什么方式解决修谱查谱问题?

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何会出现族人信息不全,究其根本大概就是缺乏了相关的家谱资料,如今我们翻看现存的家谱可以发现,很多家谱都是明清时期的,再往前一点的家谱,可能因为时间的久远,社会的变迁和迁徙等,就导致了出现族人信息错漏的情况,长此以往,这家谱的信息就更加容易有错了。

那么当编修家谱的时候,应该如何修谱呢?

对于部分修谱的人来说,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将不明信息的族人重新拟名,或者更加直接点的就是写上“失考”,但是严格来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家谱记录时使用“待考”会更加严谨一点,因为有了这样两个字,就能给予后人考究以及追溯的动力,如果说直接写“失考”或者重新拟名的话,可能就会觉得没必要再去考证了,久而久之,就出现更多的错漏了,甚至还会影响以后的考证和续修。

还有一种就是直接去考证,主要方法就是可以根据模糊的姓氏字辈取寻根,而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支系发展不同,要知道世系是族谱中比较关键的一环,而字辈字号更是细化了世系表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根据姓氏字辈查谱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同一姓氏的不同支系,可能同一字辈的人在年龄上面要隔上好几代人呢;

第二种是字辈相同,但是来源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涉及到家族发展,迁徙,移民等情况了,这样也会导致家谱追溯根源的时候不准确。

因此如果采用查谱寻根的方式,那么就要多方去考证,多次翻看谱牒以及正史等方面去追溯根源。

总得来说,以上两种是现在遇到族人信息不全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方式,而运用这两种方式也能大大提高修谱的效率,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修谱查谱难的问题。

近年来,宗亲族谱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越来越多的人不了解家谱编修,这对寻根问祖无疑是又一巨大的阻碍。

那么到底在家谱编修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通读老谱

首先对老谱,特别是上一届老谱,要仔细地阅读,摸清楚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绘制世系图

也就是将上一届老谱上所载的人员按辈份全部画到纸上,一辈一辈用线连起来。

这项工作比较浩繁,但也很重要。

因为你只有画完了世系图才可能对老谱所载人员的房份、辈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时不会遗漏人员。

画图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绘图纸,画很多横线分若干格(老谱有多少辈就分多少格),每格(横行)都写上这样的字辈;

小方框中左边的字表示谱名,如“传森”、“家俊”;

右边是字或名,比如“家俊”,字“彦堂”;

方框后括号内的“传森3”,表示“家俊”是“普蕃”的第三子。

把这些名字连结起来,就是一辈一辈。

画好了整个图后,在普查现有人口时,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员去家俊家,即普蕃的第三子;

以后在编排齿录时,也不会发生次序上的颠倒。

3、普查

普查就是将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填写相应的普查表。

4、整理普查资料

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

在整理普查资料时,要注意为族人安取谱名。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辈,同一辈份的人取一个相同的字以示标志。

这些作为辈份的字,连起来一般都是一首诗或格言警句。

依照字辈取的名字,叫做“谱名”。

每个人出生之后,父母都会为你取一个名字,或乳名,或长大以后的学名,这个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标志。

每个人的名字或体现了父母的意志和审美观,或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如果仅仅根据这些名字,你无法判断同族中人的辈份,所以,谱名便应运而生了。

具体的做法是:

同一辈份取这个相同的字,另用一个不同字组成谱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为名或字。

谱名应由主编统一安取,这样就不会发生重复的现象。

当然,有些人向主编提出他希望取一个什么样的谱名,只要不重名,不发生冲突,一般主编是可以满足他的这种要求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人出生后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据字辈来取,那么,取的人多了,就会发生重名的现象。

比如我族“家”字辈,取“家有”的有十几个人,他们也没有别的名字。

在修谱时,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么办呢?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则是老谱已取的不改,改动修老谱时还未出生的;

同样都是在修老谱之后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轻的,不改年长的……以此类推。

5、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

解放前的老谱一般有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家规家训、坟山图、祠堂图、祀仪祀规、历史资料、艺文、跋、后记、世系(即人口资料)等等。

各族各次修谱不尽相同,但大致如此。

老谱的这些内容可以不全部录入新谱;

孰留孰舍,主编要有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提交修谱委员会(理事会)讨论决定。

6、整理老谱内容

老谱内各篇文章,全部是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我们要将决定留下来的所有文章进行整理:

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异体字。

7、搜集资料,撰写源流考

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

主编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可单独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写《序言》

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

序言很重要,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

序言撰写者一般是主编,但也可以请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人士撰写。

9、编定所有内容,初成文稿

编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

序言(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历次修谱序言、源流考证、本次及历史修谱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捐款人名单及金额、凡例、历史资料、字辈排行、齿录、艺文、跋、后记、附注。

10、审稿

审稿一般由修谱委员会(理事会)召集组织,邀请相关人员对草稿进行审核。

一旦审核通过,即可定稿。

11、印刷发谱

上述是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内容。

当然,各族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情况,当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顺序及内容。

上述的工作步骤也可同时进行,次序也可颠倒,并无成规。

 

盛世修谱,当今各地各个姓氏都开始了修编家谱。

 

许多家族修谱是自己本家族的人担任,这些人或者是退休教师,或者是退休干部,或者是干管理的。

修谱需要文化知识是不言而喻,他们都是合格的,但不是上述人员有文化就能担起修谱大任,需要比较全面的网络和文字知识,那具体需要哪些知识呢?

修好一部家谱谱确实不易,家谱是记载家族世系成员信息和家族名人传记的书籍,但家谱到底应该怎么修编呢?

家谱的内容是包括:

谱名、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遗像、姓氏起源、家训、祠堂、五服图、世系表、家传、谱系本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名迹录、仕宦记、年谱、艺文著述、字辈谱、领谱字号、续后篇、捐资人名、附录、后记文章等共计二十四项内容。

一般来说,现代家谱的前半部分要介绍主修人简介、族谱编修领导班子、编修组织机构、捐款人花名册、通讯录、坟山图、寻根祭祖的图片,修谱凡例、前言,总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