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洲中期的和声特征——舒曼《交响练习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5425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欧洲中期的和声特征——舒曼《交响练习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欧洲中期的和声特征——舒曼《交响练习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欧洲中期的和声特征——舒曼《交响练习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docx

《浅析欧洲中期的和声特征——舒曼《交响练习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欧洲中期的和声特征——舒曼《交响练习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欧洲中期的和声特征——舒曼《交响练习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docx

浅析欧洲中期的和声特征

——舒曼《交响练习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刘红宇(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50014)

摘要:

舒曼、柏辽兹作为19世纪30-40年代浪漫主义中期伟大的作曲家,以其特有的音乐思维和创作手法,对音乐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舒曼钢琴组曲《交响练习曲》及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和声技法进行剖析,来进一步阐释这一时期的和声特征。

关键词:

和声;《交响练习曲》;《幻想交响曲》

浪漫主义时期(1790-1910),即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时期。

浪漫主义的兴盛与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社会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不同国家和不同阶段的作曲家有着不同形态的影响。

浪漫主义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将个人命运和感受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内容,古典时期的作曲技法已不再能满足创作的需要,作曲家开始寻找新的和声方法。

在此,主要通过对舒曼《交响练习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这两部作品的和声材料、和声语汇、和声终止、调式调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简析来总结欧洲中期的和声特征。

一、传统和声素材的沿袭与发展

在这两部作品中,主要运用的古典主义和弦的素材有:

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属七和弦的派生和弦、导七和弦等不协和和弦。

(一)高叠和弦的频繁使用。

在舒曼《交响练习曲》第二首练习曲第二乐段一开始处使用了属九和弦;在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中也较多使用;

(二)导七和弦的频繁使用。

在舒曼《交响练习曲》的主题中,第9小节和末尾都使用了导七和弦;(三)离调和弦的频繁使用。

在舒曼《交响练习曲》第一首练习曲中,v34/vi-vn/vn-vn7/v-v,vi-iv/iv-iv-v7/iv-iv;连续使用离调和弦。

(谱例1),在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21-23小节也同样使用了连续的离调和弦,即vn7/v-v34vi-V34/v-Vo

谱例1:

甘c小调:

v.'/vivn/vnvn:

/vvviiv/ivivvmviv。

然而,这一时期在和声素材上也有了较大的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中对变和弦和同主音交替和弦的频繁使用上。

在第一乐章109、118小节均使用了b3iv,132小节使用b’lV/IV,137小节使用阿成虬在后面提到的和声语汇中也有体现柏辽兹对变和弦的使用。

在第二乐章中,使用了同主音交替和弦,即在大调中借用小调的和弦,在小调中借用大调的和弦,主音不变。

这里所出现的变音不同于调内变和弦,它更注重和声的色彩性。

开始第一个和弦就使用了小主和弦,在随后的第五小节和第20小节,均使用了降六级和弦,在第20小节后,紧跟的是拿波里六和弦,这里拿波里和弦也是变和弦里较为典型的一类,是下属变和弦,这里主要是降二级和降六级音。

它属于调内变和弦,其注重的是和声的功能性。

二、和声语汇的创新与突破

在舒曼《交响练习曲》第四首练习曲中,第六小节最后两拍使用了16-v34-1的和声语汇,这里用经过的V;代替了以往的经过V46(谱例2)。

此外,15、16小节也使用了1-V56-I,I-V34-I的和声语汇,其中,15、16小节属五六和弦都是用于强拍上,这种强拍上的半音进行这在舒曼作品中是常见的。

在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中,26小节后C大调bVI6-N6-b5II-V/V,将下属和弦的不同形式连续使用,在浪漫主义时期也是比较常见的。

在第134小节,V7与进行不断的反复,增加了和声的不稳定性,对即将结束该乐段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与优美舒缓的主题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得音响效果比较完美。

此外,K46前使用了M和bII7,在趾后面也使fflb5V7O

谱例2:

#C小调:

I6V5,I。

三、意外的和声进行与和声终止式的扩展

在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和声进行有其独特之处,第11小节的和声是C小调上的V34/V,它直接的解决到降E大调的主和弦上,给人一种意外的感觉;13小节的和声是c小调上的VD2/V,它居然没有解决而直接进入到降E大调的下属和弦的副属和弦上。

在舒曼《交响练习曲》第四首练习曲最后一乐句中,连续使用了k46-v7-I的和声终止,以往的K46-V-I,在这里使用的是K46-V2~I6—V34,之后第一房子的终止式为K46-V2-I6一v-I,两个终止的低音声部均为5432、54321,高声部与中声部和声的进行也是下行级进,共同音保持,与以往K46-V7-I,低声部上四下五的进行是截然不同的,也是其别出心裁之处(谱例3)o此外,在第二房子终止处,使用了K46-V2-I-V46的不完满终止,最后的终止不是在主和弦,而是在属和弦上,这都是舒曼的独具匠心之处。

谱例3:

甘C小调:

K?

V2I&V;K?

V2T6V/Ip

四、调式调性的多姿多彩

在舒曼作品中,调式调性变化的方式也多姿多彩,通过自然音和变化音作为转调的手法,使得乐曲调性色彩变化多端,和声的色彩性、对比度与动力性加强,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

在这部组曲中,舒曼主要使用了等和弦转调和换调的方式来增添和声色彩。

在第五首练习曲第五小节处,升c小调的一级为E大调的六级(谱例4)。

此外,这十首练习曲都使用了进关系对置的方法来体现调性的变化,其精心的布局使得音乐

如何处理初学四部和声写作中的音响效果问题

刘敏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835000)

摘要:

初学四部和声写作时,关于音效效果问题众说纷纭。

而本文作者认为在初学时,只要能严格按照连接原则就无需考虑音响效果问题。

关键词:

四部和声;音响效果

在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和声学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为曲式、复调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而在初学四部和声写作时,是否注意音响效果的问题,一直以来存在争议。

有些教师认为,在初学四部和声写作时,既要考虑和声功能的运用同时还要注意其音响效果的好坏。

通过作者对四部和声的教学实践和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四部和声写作的初始阶段,不需要考虑其音响效果的好坏。

首先,音响效果的好坏,是个人主观的审美要求。

针对于同一段旋律,有的人认为是动听的而有的人就会认为是难听的。

就象我们买一件衣服一样,对于同一件衣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是有差别的,但是我们不能凭着这一点就主观上说它是好的或者是坏的。

同样,在对于音乐中的音响效果问题,因为个体的审美上的差别,对于同样一段旋律会有很多种的看法。

所以,如果用音响效果来判断和声题做的好或者是坏就很牵强。

如果非要用音响效果的差异来判断一道和声题的话,这也只能是个人主观的片面的观点,并不能说明这道题就是对的、是好的四部和声写作的习题。

第二,和声学就是研究和弦结构、和弦以及和弦之间关系的学科。

特别是初学四部和声写作时,是要遵循一定的写作原则的。

对于初学四部和声写作的学生来说,只要按照所要求的原则来写,就一定不会出现原则上的错误,同时其音响效果也一定会是好的。

书中所提出的诸多的和声写作的连接原则上的问题,都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些错误而提出来的。

例如:

在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中,在正三和弦的连接中强调了禁止出现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等问题,之所以这样要求就是因为,由于平行的五度、八度等问题因为其音响上的空洞,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已经逐渐的从创作时间中消失了。

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了这样写作的弊端,所以就逐渐的形成了写作中的原则。

所以说,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再去考虑在写作中的音响效果的问题,因为,只要按照所规定的和声连接的原则去写,就一定不会出现音响上的空洞的效果。

第三,四部和声的写作对于初学者来说,和声的写作原则很多很繁杂,光是掌握这些原则都很困难,又怎么会有经历去兼顾到音响的好坏呢?

这一点,通过对初学者实际学习过程的观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特别是针对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对于初学四部和声写作的他们来说,这门课程还只是刚刚的入门,有的甚至会出现音级、连接上的看上去很小的错误。

可是,如果在初始阶段对这些小错误视而不见,而还要去兼顾一些音响效果上的问题,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了。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能小看开始时候的小错误、小毛病。

不能在学习者的学习道路上设下障碍。

如果因为考虑了音响效果而连最基本的连接上都出现错误,那么,对于以后的知识包括置换和弦、变和弦、转调等等一些复杂的知识就更加地无法掌握了,而到那时又何谈音响效果呢?

当然,本文所提出的不需要学生在初学时考虑音响效果,并不代表要完全的忽视音响的效果。

学生按照连接原则配和声后在钢琴上弹奏,键盘和声也是和声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体的感受严格按照连接原则来写作的音响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和声写作技巧。

因此说,在四部和声的写作中,初学者不必考虑其音响效果,只要按照其连接的原则做就好。

参考文献:

[1] 吴彪.和声教学基本理论、技能要领及问题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07,(11).

[2] 王瑞年.对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齐鲁艺苑》,2003,⑶.

[3] 孙维权.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和声[J].《人民音乐》.

[4] 对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大舞台》2010,(5).

的力量更加震撼人心。

谱例4:

#C小调:

Ip

E大调;VTIV-/IVIVp

柏辽兹作为这一时期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致力于标题音乐的创作,在乐队的配器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对标题交响乐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浪漫主义时期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

但和声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支撑着整部作品的发展,在此,通过对《幻想交响曲》这部标题性音乐中的和声进行分析来进一步阐释柏辽兹的音乐创作手法。

综上所述,从舒曼和柏辽兹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中期的和声不仅突破了古典主义那种严整的形式和理性主义的表现特征,它还要求音乐表露得更为自由洒脱,色调更为丰饶多变。

和声特征的体现主要是对和弦材料、和声语汇、和声终止式及调式调性等多个方面对前人是的继承与发展,此外,变音体系在浪漫主义时期有了一定的创新,变和弦和调式交替和弦得到广泛使用,和声的功能性逐渐降低和模糊,而更多的注重了和声的色彩性,变音化的和声进行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为浪漫后期作曲家的创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式错.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下)(修订版).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 [苏]瓦・科年.《舒曼的音乐创作》.许存龙译,音乐译文,1960年3期.

[5] 王东路.《舒曼音乐创作的浪漫主义特征》.音乐研究,1982年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