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37308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

《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文档格式.docx

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

嵇康

嵇中散

《嵇中散集》

“越名教而任自然”,四言成就较高

西晋

左思

太冲

《左太冲集》

代表作:

《咏史》八首;

《三都赋》,“洛阳纸贵”

刘琨

越石

《刘越石集》

仅存《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

葛洪

抱朴子

《西京杂记》

《抱朴子》

《神仙传》

西晋未为伏波将军,东晋初任司徒、咨议参军

东晋

陶渊明

靖节先生

《陶渊明集》

田园诗;

另一类寄托抱负,悲愤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

谢灵运

谢康乐

《谢康乐集》

东晋未,南朝初人;

山水诗作家;

永嘉太守

南朝

刘义庆

《世说新语》

古代最有名的笔记小说,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记言则玄远冷峻,记得则高简瑰奇”

鲍照

《鲍参军集》

官临海王刘子顼参军;

长七言和杂言乐府诗

谢眺

《谢宣城集》

任宣城太守;

山水诗;

“永明体”

丘迟

《丘司空集》

官至司徒从事中郎,长骈文和山水诗

孔稚珪

《孔詹事集》

官至太子詹事,《北山移文》最著名

江淹

文通

《江文通集》

“江郎才尽”钟嵘称其“诗体总杂,善于摹拟”

吴均

《吴朝请集》

《续齐谐记》

官奉朝请;

“吴均体”;

多描山水景物,风格清新,艺术性较高。

北朝

郦道元

《水经注》

北魏人;

《水经》为西汉时桑钦所作

庾信

子山

《庾子山集》

唐诗先驱,六朝文学集大成者;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

 

第二部分赏读部分

《步出夏门行》三国·

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一)分析:

1、《步出夏门行》,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属《相和歌·

瑟调曲》,全诗分五部分:

艳(乐章的序曲)、《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这里选一、四章。

2、《观沧海》是我国诗史上最早一首描写山水的佳作。

以自然景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篇出现于建安时期。

3、《观沧海》头两句写望海的地点和观景的目的。

后六句写水波动荡、山岛竦峙、草木丰茂、秋风扬波的景像;

“日月之行”四句,勾勒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

诗人笔下的景物充满勃勃生机,极极其雄伟壮丽,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和心胸宽广的情怀。

4、《观沧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龟虽寿》:

以喻说理,理趣相生。

(二)简答

1、试分析《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答: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作,它描绘了碣石山下深秋的海景,生动而准确地写出了大海宽阔、宏伟的形象。

“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在风平浪静时平满浩荡的样子;

“洪波涌起”,写出了大海风起浪涌的样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并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

诗人笔下的大海具有深广含蓄、动荡不安的独特性格。

通过写景,自然而又巧妙地抒发了作者对于社会动荡、人心不定的种种忧虑,表现作者在大战前夕像大海一样激荡不平的心情,寄托着作者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宽阔的胸怀,也暗含了作者削平割据势力,进而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诗人把自己的思想和情致都融含在大海之中,情景相生,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处处是写海,又处处是写自己。

诗人笔下的大海是富有性格和生命力的,而诗人博大的情怀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大海形象表达出来的,诗人形象与大海形象合二为一。

2、说明《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情理相生的艺术特点。

这是一首抒怀言志诗。

《龟虽寿》一诗,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开头四句以神龟和腾蛇“终为土灰”说明世间一切事物总会消亡。

这是诗人对自然现象、包括人的生命的理解与思索。

但诗人并不因此而消极,接着四句抒发老当益壮的雄心,要以建功立业的壮志来弥补人生短暂的遗憾。

“盈缩之期”四句提出,人的寿命虽有期限,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保养身体,身心两健,可以延年益寿。

言外之意是,生命尚且如此,各种事业的成功更有赖于人们的主观努力。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也鲜明地反映出建安诗歌激昂慷慨的时代特色。

短歌行三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短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

平调曲》。

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2、譬如朝露:

比兴手法,比喻人生短促。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借以表示对贤才的渴慕。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雅·

鹿鸣》,借以表达礼遇贤才的心情。

5、周公吐哺:

引用周公的典故,表示要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

(二)简答:

1、试述《短歌行》的艺术特点。

《短歌行》是一首出色的政治抒情诗,其表达方式、诗句的化用、比兴的运用以及语言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跌宕悠扬、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

开头似为感叹人生短促,消极地借酒浇愁,联系下文,实为时光流逝,更应爱惜寸阴,为求得贤才、成就功业的急迫追求作铺垫。

表现求贤若渴的心情,则从深长思之至热忱款待,从恳切招贤到忧伤不得,回环往复,起伏变化。

其次是引用《诗经》成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如“青青子袊,悠悠我心”,意为思念贤才,渴望归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则意为来归之后,盛情礼遇。

这有助于形成全诗庄重古朴的格调,并与结尾运用周公的典故协调一致。

再次是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

以月明星稀之鸟尽弓藏鹊的南飞,喻指奔走四方;

以绕树而飞、择木而栖喻指贤者择主而从。

诗人复杂的情感通过各种事物形象进行恰当的表达,全诗的意思明白而不直露,隐约而不晦涩,而诗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伟抱负也得到了顺理成章的表现。

另外,本诗为四言诗,语言质朴自然。

四句一换韵,抑扬顿挫、跌宕铿锵,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这些共同构成了此诗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格调,使之成为曹诗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

2、《短歌行》的情感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抒情诗,诗中既有忧郁感叹,又有激昂奋进。

作者反复咏叹,抒发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

“对酒当歌”四句是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宙感慨。

“慨当以慷”四句抒写诗人意识到“人生几何”后产生的渴求贤才的忧思。

以下两引《诗经》成句。

先引《诗经·

子衿》,写求贤不得,殷切期待;

后引《诗经·

鹿鸣》,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

“明明如月”四句,再写求贤不得的忧虑。

“越陌度阡”四句又写既得贤才的欢乐。

“月明星稀”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

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整首诗格调苍凉,感情深沉。

燕歌行曹丕·

三国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1、《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

平调曲》,本篇写妇人秋夜思念在远方的丈夫。

2、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1、《燕歌行》中的景物描写在引发、烘托人物情感活动中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代言体诗,以一年轻女子的口吻,抒写对远游未归的丈夫的思念,情致凄婉动人。

开头四句由描写秋景到点明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萧索悲凉的景色和寂寞凄清的氛围是一种烘托,燕雁知时令而南归是加以对照,从而表现思妇的深切怀念之情。

“慊慊”二句是揣度对方身在异乡,必然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但为何迟迟不归呢?

隐隐透露思妇的担忧。

“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百无聊赖的情状。

茕茕孑立,独守空房,思念不已,泪下沾裳。

弹琴低唱以作排遣,哀怨的曲调却是愁上加愁。

最后四句写秋夜景色。

夜深人静,明月照床,凝望天空,只见牵牛织女隔河遥望。

牛郎织女的不能相会正如自己夫妇不能团聚。

即景抒情,表达了思妇的无限哀伤。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赵国难,视死忽如归。

1、本篇一作《游侠篇》,属《杂曲歌辞·

齐瑟行》,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

2、《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乐府诗,诗中的侠儿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1、曹植在《白马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抱负?

《白马篇》主要采用铺叙写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勇于为国献身的青年英雄形象,表达了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思想抱负。

开头两句,骏马奔腾如飞,烘云托月地表现出游侠儿的高超骑术和豪迈气概,又写出了边情的紧急。

“借问”四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补叙游侠儿的来历。

“宿昔”以下八句,刻意描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选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不同方位表现他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以“猴猿”、“豹螭”为喻,说明他的敏捷灵巧,勇猛轻捷。

显示他杀敌立功的先决条件。

“边城”以下六句,写游侠儿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情景。

最后八句表达游侠儿报效国家、视死如归的内心世界,显示他崇高的思想品德。

赠白马王彪并序曹植·

1、本诗最早载于《魏氏春秋》,但没有序,序最早见于《文选》,原题为《于圈城作》,萧统因其序文,改为此题。

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七章,章与章之间用首尾相接的辘轳体(顶针)形式加以蝉联,把诗人激愤而又悲痛的感情,层次分明、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

第一章:

写离开洛阳时的眷恋伤情。

第二章:

写渡过洛水后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形。

第三章:

说明兄弟被迫分离是由于小人的颠倒黑白和挑拨离间。

第四章:

写初秋原野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

第五章:

由悲悼任城王曹彰之死到叹息生命的短促。

第六章:

抒写与白马王曹彪的惜别之情。

第七章:

感叹天命可疑、人生无常,又意识到后会无期,只希望彼此保重,共享天年。

1、《赠白马王彪》的主要艺术手法有比兴、借景抒情、顶针等,试述这些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这首诗的感情旋律,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辗转相承。

这种感情的表述,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比兴、借景抒情、顶针等手法的运用。

本诗中表达的是一种郁结于中的感情。

作者借用比兴手法,或进行悲愤的倾诉,或只是低沉的感伤。

诗中的第二章写淫雨连绵、路途受阻,而以“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开头,铺垫了一层凄茫之色彩,引出后面由于路途的难行而产生的徘徊绪。

第三章则连用几个比喻“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来抒发对“谗巧令亲疏”的愤慨之情。

作者的感情有时通过景物的描写得到表达。

例如诗的第四章集中写景:

秋风萧瑟、寒蝉悲鸣、原野萧条、白日西匿,又有归鸟返林、孤兽索群,初秋暮时的诸多景物,渲染出一种凄凉惨淡的气氛,烘托出作者的凄凉孤独、颇为感伤的情感。

从诗篇的结构形式来看,从第二章起采用蝉联而下的辘轳体,即顶针的手法连接诗章。

顶针手法使得章与章之间衔接紧密、结构条理而富有变化;

全诗又紧紧围绕“情内伤”这个中心反复抒写,将诗人激愤而又悲痛的感情集中而又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

吁嗟篇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钱!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返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忽复存。

飘颻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我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1、这是一首乐府诗题,《乐府题解》认为这篇是拟《苦寒行》之作,《乐府诗集》列在《相和歌·

清调曲》。

2、此诗咏“转蓬”。

作者以“转蓬”自喻,写因封地屡次迁徙,生活飘泊无定,扫抒“宕宕当何依”的感叹和“长去本根逝”的悲哀。

3、“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表明作者宁愿毁灭,不愿飘飞,沉痛之极。

1、简述本诗的经兴手法。

本诗全篇运用比兴,貌似咏物,实为咏怀,两相交融,契合无间。

此诗尽情描写转蓬浮沉飘荡的生涯。

它在田野上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随风飘摇,无所适从,无法主宰命运。

且历尽艰辛,备受折磨。

因而沉痛地呼号: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其实,诗中转蓬系诗人自喻,转蓬飘泊无定的景象正是诗人迁徙不定的生活际遇的写照,转蓬的悲辛,也正是诗人的痛苦。

洛神赋曹植·

1、赋中所写的洛神,就是诗人所追慕的理想的化身,但由于种种原因,即赋中有谓“人神道殊”,理想始终无法实现。

《洛神赋》正是反映了他君臣不得遇合、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2、本文从洛神的姿态、风度、容貌、服饰和动作,表现了洛神的美丽、热情和天真。

出师表诸葛亮·

1、本文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又名《前出师表》,集中谈稳定朝政的问题。

2、宫中之事托与:

郭攸之、费祎、董允(兴德之言);

营中之事托与:

向宠

3、蜀汉的不利条件:

先帝早逝、国力疲弊;

蜀汉的有利条件:

内外大臣忠于国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对后主的三点建方:

A、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以法治国,执法严明(“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C、任用贤臣,远离小人(“愿陛下亲之信之”、“未尝不叹息……”)

对自己:

突出对齐备的知遇之恩和对蜀汉朝的忠贞不渝。

自已在于“讨贼兴复”;

忠臣(郭攸之等):

提出兴德之言;

后主在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文中十三处提到“先帝”,表达了对刘备的深切怀念和忠贞感情。

陈情表李密·

蜀/晋

1、《陈情表》是一篇奏疏,其特色是以情动人,用词也极为审慎,如对西晋称“圣朝”,对蜀汉称“伪朝”,对征召称“国恩”,对自己称“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2、李密在《陈情表》中倾诉的情怀:

A、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之情;

B、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进退两难之情;

C、不能应诏出仕,仅是尽孝之情;

将对西晋尽忠报国之情。

文笔简练流畅,语言形象生动

3、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形容孤苦;

急于星火:

形容情况紧急;

狼狈:

形容进退两难之状;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形容祖母刘氏生命垂危;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引用魏颗的典故(《左传·

宣公十五年》)说明尽忠之心。

1、《陈情表》的特勾结是以情动人,试述李密是如行文,以情动晋武帝的?

《陈情表》是一篇表文,着重叙述家门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并说明辞不应召,非是自矜名节,“有所希冀”。

全文直抒真情,恳切陈言,委婉得体,悲恻动人。

开端以“臣以险畔,夙遭闵凶”概括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

幼年父死母嫁,体弱多病,缺亲少故,孤苦零丁,只有与祖母相依为命。

然后笔锋一转,叙述在朝廷征召催逼下进退两难的境地,并以自己矛盾委屈的心理打动人心。

接着述理:

晋朝以孝治天下,自己竭尽孝道符合太义,并从实际情况说明,忠孝可以两全,先尽孝后尽忠,尽孝日短,尽忠日长。

合情合理,令人感动。

在措词方面,也相当审慎,如对西晋称“圣朝”,对蜀汉称“伪朝”,其总目的是力求取得晋武帝的信任与理解。

这篇情文并茂的文章最终打动了晋武帝。

晋武帝看了表文后,也不再勉强他赴任,直到祖母谢世后,李密才出仕晋朝。

七哀诗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煞费苦心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1、《七哀》是乐府新题(植《白马篇》乐府新题)。

本篇写乱离中所见到的母子相弃的悲惨景像。

2、反映时代的诗句: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

曹操)

3、“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引用《诗经·

曹风·

下泉》的典故,表示思念明王贤君的迫切心情。

4、“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触景生情,面对汉文帝的陵墓霸陵,自然想到汉文帝和“文景之治”,今天长安的动乱与汉文帝时长安的盛世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思念明王贤君之情。

5、王粲作品多抒写悲凉慷慨之情,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文学成就最高。

6、反映的社会现实: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悲惨,有志之士渴望太平盛世到来。

登楼赋王粲·

1、《登楼赋》中的楼指“麦城城楼”,抒写乡土之思和怀才不遇的孤愤(他已滞留荆州13年。

2、表乡土之思的诗句: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3、抒怀才不遇的诗句: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4、情感线索:

登览(销忧)——观景(舒畅)——乡土之思(忧伤)——由山隔之阻,故土难归想到国事“纷浊”:

忧伤国事(怀才不遇之愤)——下楼(心情沉重)——夜半反侧

1、《登楼赋》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登楼赋》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连接文章结构,渲染和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登楼赋》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登楼所见。

开头两句说明登楼观览为了销忧,以下皆由此而生。

登楼所见山川原野,名胜古迹,土地肥沃,物疾富饶。

这些确实赏心悦目,足以销忧,然景虽美,却非故里,引出乡土之思,转出第二段。

第二段从遭逢乱世久久漂泊在外写起,登高向北方的故乡眺望,山高水深,交通阻绝,其实,地理环境阻隔并非是难返故乡的主要原因。

国事“纷浊”,时局动荡,世道污浊,才使王粲有家难归。

然后用孔子、钟低度、压舄的典故强化思乡之情。

第三段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不遇”在于时代动乱,因此,诗人渴望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否则,像匏瓜徒悬、井澡不食那样就会虚度一生不能见用于世。

但眼前景象令人心忧,原野惨淡无光,鸟兽求群归巢,征夫还在为战争奔忙,哪有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里的景物描写,强化了忧伤的情怀。

(简答则:

白天丰饶的原野,引出对故乡的怀念;

傍晚萧条景象,强化忧伤情怀)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官吏)“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太原卒)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

“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故夫子!

”(太原卒)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

”(妻)“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狗崽子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太原卒)“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妻)

1、《饮马长城窟行》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

瑟调曲》。

本篇通过筑城卒和他妻子的对话,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连年不断的劳役,造成了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深重灾难。

2、本诗的艺术特色:

A、成功地运用对话形式,具有生动活泼的民歌色彩;

B、语言质直古朴,不假雕饰,却又显得自然清新,富有表现力。

咏怀诗阮籍·

魏晋之交

(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其二)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我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来。

1、阮籍《咏怀诗》共82首,主要是表现魏晋易代之际诗人的各种感慨。

《咏怀诗》(夜中不能寐)是第一首,有《咏怀诗》发端的意义。

(驾言发魏都)一诗,借古喻今,以战国时魏王荒淫失政,致战士困苦、贤者失志、最后兵败于秦的史实,感慨魏明帝沉溺于歌舞声色、不问政事的腐朽生活。

2、李善称阮诗: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1、试述《咏怀诗》(夜中不能寐)的思想主题。

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政治环境险恶,所以他发言玄远,行为放达,不与世事。

《咏怀诗》第一首就隐晦曲折地抒写了忧郁悲伤的思想情绪。

诗开头两句写诗人因忧伤而无法入眠,起坐弹琴,希望借此排谴内心忧思。

而后的明月清风,孤鸿哀号,飞鸟悲鸣,都是以寂静凄清的环境,表达孤独苦闷的心情。

最后写鸟徘徊于野外,人徘徊于室内,茫茫夜色,没有希望,没有慰藉,唯有寂寞悲伤。

作为82首《咏怀诗》的序诗,定下了会诗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基调。

2、《咏怀诗》(驾言发魏都)隐晦地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驾言发魏都》全篇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战国时代的魏王比喻当时的魏明帝。

梁王(魏王)当年宴饮的吹台遗迹尚存,演奏的乐曲流传至今,梁王朝却早已一去不返。

正是梁王流连吹台、沉溺箫管,造成了士兵困苦、贤士失志、秦兵来攻。

连梁王的游乐场所也迅速被敌人占领,终于国破人亡。

诗人凭吊吹台,以史为鉴,讽劝魏明帝不要重蹈覆辙。

诗中未提现实,却句句针对现实。

由于害怕招致迫害,只能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

魏晋易代

1、必不堪者七:

A、喜睡懒觉,不堪早起;

(卧喜晚起)B、自由出行,不堪随从跟随(抱琴行吟,弋钓草野)C、不堪正襟危从;

(性复多虱,把搔无已)D、不堪作书(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

E、不堪吊丧世俗(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F、不堪与俗人共事(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

G、不堪官事忙碌(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

2、甚不可二:

A、非汤武而溥周孔;

B、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明确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

3、说明自己决不仕的诗句:

虽饰以金镳,飧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3、讽刺山涛的句子:

A、羞疱人之独割,引尸祝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