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28205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6

3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奠定

9

第八章布哈林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0

第九章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

5

第四章研究和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

11

第十章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理论的发展

12

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运用与发展

导言(2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各个原理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的理解,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培养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与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与现实课题的能力。

二、基本线索与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教授分三部分:

第一,介绍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情况:

《资本论》的写作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奠定;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研究和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等内容。

第二,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及发展。

主要是研究列宁、布哈林、斯大林等人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思想。

第三,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重点是介绍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发展与创新。

三、研究概况: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介绍与研究从“五四”运动前后就开始了,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且在群众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我国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文本解读的方法,试图结合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的经济思想与实践政策;

第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研究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

四、资料简介:

五、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端(4课时)

第一节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创立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理论的创新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是一个相对于以往的新的思想体系。

二、时代提出的问题

当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历史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问题:

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三、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时代提出的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建立了无产阶级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思想史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自然要研究他们的思想转变过程,即他们的世界观如何由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他们的政治立场怎样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变了共产主义。

有大学生活期间,马克思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不过,他并没有全盘接受黑格尔的学说,他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派,一开始就能够对黑格尔哲学抱有分析的态度。

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并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三、需要对共产主义做理论论证

现实社会中的物质利益问题促使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而这一批判研究又把他引向对经济关系的研究。

1843年10月马克思移居巴黎之后,便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四、恩格斯的结论

恩格斯也是在40年代初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

不过,他经历的道路与马克思不同,他的结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亲身考察与分析得出的。

第三节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著作

一、批判政治经济学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主要归功于马克思,不过,这个学说的第一部著作却是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部著作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起发表在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恩格斯专门分析了地租、资本、劳动三个范畴。

二、竞争是主要规律

恩格斯不仅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颇为深刻的批判,而且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并得出了必然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

三、天才的“大纲”

在恩格斯之前,西斯蒙第、蒲鲁东等人也曾批评过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但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全面批判的第一部著作是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四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发现,斯密、李嘉图的理论虽然包含有不少正确见解,但却存在着一些根本错误。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以地劳动异化的分析,才能揭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从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从“工人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工人所有”这个经济事实出发,对劳动的异化作了层层深入的分析:

劳动的异化,首先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异化或物的异化;

其次是劳动同劳动者相异化;

再次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三、劳动异化的根源及其扬弃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同私有制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在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后,异化劳动才能消灭。

第五节奠定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基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最大贡献在于,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二、批判地继承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批评李嘉图的生产费用论到肯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的一大转变。

不过,这一转变距离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奠定(4课时)

第一节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从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1850年初,马克思决心重新批判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原因是: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新发展,出现了新特征;

革命运动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向马克思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

伦敦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想的客观条件。

二、《伦敦笔记》与经济学评论

在《伦敦笔记》中,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克服了货币数量论,开始了货币理论领域的革命变革;

第二,克服了李嘉图地租理论中的错误,提出了级差地租理论的新观点;

第三,批判了斯密、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蒲鲁东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三、《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内容非常丰富。

它是马克思十五年的、即他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经济学研究的确良总结和结晶。

《手稿》标志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第二节确定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全面地考察和论述了物质生产或财富生产的性质、内容和结构,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三节制定科学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价值理论的革命变革

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上的革命变革,或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的,又是对他们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这一理论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发展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货币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在货币问题上所取得的理论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第一,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论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

第四节李嘉图理论体系的第一个矛盾的解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一、等价值原则与劳动同资本的交换

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中,一方面,资本作为价值,作为货币同劳动相对立;

另一方面,劳动作为使用价值同资本相对立。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从物质方面看,是劳动过程,从形式规定上看,它是价值自行增殖的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分为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在现实形态中,资本是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4课时)

第一节60年代前期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一、写作《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等都作了极其重要的论述。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结构体系也得到了进地步的发展。

二、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

马克思在写作《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的过程中,决定把正在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资本论》的副标题。

于是,大约在1863年7月下旬或8月上旬,马克思就开始以《资本论》为题整理他的经济学手稿。

第二节资本形式和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的发展

一、对资本形式和结构的探讨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在“资本一般”基础上,一方面揭示了资本特殊的外在化形式;

另一方面又探讨了资本的内在结构,提出了资本两种有机构成的理论。

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

马克思认为,在所有的场合,和两种剩余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两种单独形式:

和绝对剩余价值形式相适应是的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相对剩余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

三、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在批判斯密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

首先,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的特性只表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次,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来看,生产劳动可以说是直接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交换的劳动。

第三节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立

一、50年代末的探讨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在60年代初创立的。

但是,在50年代末,马克思就开始探讨这一问题。

二、批判“斯密教条”的成果

所谓“斯密教条”就是斯密所提出的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理论教条,这一理论教条严重禁锢着斯密以后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思维。

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判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斯密教条”混淆了产品的价值和产品生产中劳动者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区别。

第二,斯密不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生活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区别与联系,不理解与此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实现和消费资料实现各自所具有的特殊规定性。

三、魁奈《经济表》的启示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过程的总体理解,是在批判魁奈《经济表》的基础上完成的。

四、1865-1870年间的新发展

马克思在1865年到1870年间及在1877年后,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又作了进一步考察。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在1865-1870年间完成的《资本论》第2卷中的理论考察。

第四节李嘉图理论体系第二个矛盾的解决——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形成

一、剩余价值一般和特殊形式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研究了剩余价值一般和剩余价值特殊的关系:

第一,马克思从“资本一般”转化为资本特殊的论述中,探讨了剩余价值一般向剩余价值的“分支”——利润、利息等等的转化过程。

第二,马克思在对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论述中,探讨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序列过程。

二、生产价格理论的形成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首次探明了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质的转化关系,周详地考察了这一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形成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形式及其形成过程;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实现形式。

第五节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理论的探讨

一、资本积累理论的创立

资本积累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资本积累是资本生产发展的基础,是资本物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的过程。

二、对危机理论的初步探讨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已经描述出资本主义再生产所呈现的“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周而复始的更替的运动过程。

三、对危机理论的全面阐述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积累规律和利润规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历史趋势的影响。

第六节《资本论》第1卷的出版:

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一版分作六章,这六章构成了马克思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恩格斯的特殊贡献

在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第1卷的过程中,恩格斯不仅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马克思以巨大的、无私的帮助,而且在理论上,也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首先,恩格斯自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后,一直没有中断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独立研究。

其次,帮助马克思解决《资本论》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第三,对完善《资本论》第1卷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四,为宣传《资本论》的思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资本论》第一卷的传播及修订

《资本论》第1卷出版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科学理论,很快为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些重要实践家和思想家所接受,对国际工人运动理论纲领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没有把自己在《资本论》中得出的理论结论看作“终极真理”。

相反,马克思总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新情况和他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之更为严谨、更具有科学性。

第四章研究和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4课时)

第一节继续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修订、出版《资本论》

一、写作修订《资本论》第2、3卷

写作修订的主要内容:

对斯密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及利润源泉的见解和批判,以及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关系的论述;

银行、信贷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等。

二、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2、3卷

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恩格斯于1885年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于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3卷

三、探讨资本主义发展新现象

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些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作了深刻揭露和科学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从而为列宁创立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一、前资本主义的三种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式中,存在着三种所有制形式: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第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出了重要结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在这个重要的论断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和社会形态的历史划分及其演变,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交替发展的基本过程。

三、古代史笔记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尤其是对原始社会形态研究、探索的第三阶段,尤其是在1879-1882年期间,马克思以大量精力投入了对人类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工作。

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古代社会》摘要基础上写成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著作,系统地、深刻地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的理论观点。

第三节探讨未来社会经济形态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一、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自四十年代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尤其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研究和探讨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经济问题。

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或思想,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经济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服未来共产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要对生产实行合理地有计划的社会调节;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按劳分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

他在这部著作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过渡时期。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理论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资本论》俄文版的出版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

一、民粹派与《资本论》俄文版

最初,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主要是借助“民粹派”经济学家们的介绍。

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叶在经济上十分落后的农奴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俄国出现的一种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

二、《资本论》俄文版出版引起的争论

《资本论》俄文版一出版,立即受到了俄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和理论界的重视和欢迎,只有少数反动的思想家和极右的教授们才千方百计地攻击马克思及其主要著作《资本论》。

不过这些人的攻击却在俄国的知识界触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第二节普列汉诺夫的经济思想

一、普列汉诺夫早期的民粹派经济观点

普列汉诺夫早期是一位民粹主义者,他认为,同资本主义相比,村社是更高级的协作形式。

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取得的接二连三的胜利和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形成的无产阶级群众性政党的力量日益壮大,促成了普列汉诺夫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二、清算“民粹派”经济理论

1884年7月,普列汉诺夫写成了他批判民粹主义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我们的意见分歧》。

该书于1885年1月出版。

在这部著作里,普列汉诺夫全面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论,特别是着重批判了他们的经济主张:

首先,普列汉诺夫批判了民粹派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在西欧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

其次,普列汉诺夫指出俄国不仅一定会走资本主义的路,而且已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三,普列汉诺夫还驳斥了民粹派借口市场问题来否认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

第四,普列汉诺夫在批判民粹派时还正确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批判“民粹派”经济理论,揭示俄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规律

一、资本主义农业是从农民村社分化中产生的。

普列汉诺夫由于自身理论的错误而没能完成揭示俄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和批判民粹派的任务。

这一历史性的任务是由列宁完成的。

列宁认为,民粹派把“农民村社”同资本主义经济,同农民的分化对立起来是根本不符合事实的。

二、不应把“人民工业”同资本主义工业对立起来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同个体手工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正是由后者发展演变而来的。

三、列宁对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

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的分析证明,没有“第三者”和国外市场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同样可以得到发展。

但是,决不能由此作出结论,说国外市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毫无意义。

相反,国外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六章列宁论帝国主义(4课时)

第一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研究

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成结论,不断研究新事物以便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是列宁的一贯作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特别注意了对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形成的研究,他还收集了有关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及垄断形成史方面的资料。

二、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列宁指出,竞争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但是,至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便发展到了它的顶峰,以后,自由竞争开始转化为垄断。

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式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磨擦和冲突。

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列宁认为,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建立

一、理想的总资本家

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的揭示,构成了列宁的有关帝国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列宁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并作了初步的阐述。

二、垄断资本与国家权力的结合

列宁不仅阐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本质及其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的一种新形态,它的特点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权力结合在一起。

第七章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及其演变(6课时)

第一节列宁论过渡时期经济及其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构想

一、论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是任何国家过渡时期都会存在的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

二、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曾设想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一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

他指出,如果国家资本主义能在半年左右在俄国建立起来,那就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就能够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俄国建立起来。

第二节“战时共产主义”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一、“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1918年夏天,由于国内部分反革命武装叛乱的原因,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化起来,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列宁建议制定一系列紧急措施来解决粮食问题:

第一,抬高粮价;

第二,立刻成立合作社;

第三,重申不向国家交售多余粮食的人应没收全部财产的法令。

二、消灭贸易,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余粮收集制的实施,自由贸易实际上已被禁止,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便出现的这种情况,当然首先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造成的,其次这种状况也同列宁当时对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