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20325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

《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焦点和有关焦点的显现手段Word格式.docx

除此之外,生成语法学家对焦点的问题也很感兴趣。

生成语法学家关心的是“各种不同语言中信息结构(焦点结构)按与焦点标记之间的互相作用和映射问题”

“焦点”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与法学界的概念。

焦点研究已成为国内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结合汉语事实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工作结合汉语事实,用不同的语言观、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焦点现象,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和丰富的结论。

但是由于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论背景与思考模式,以及他们

对汉语事实的理解上的不同,使得他们对焦点现象产生了不同的诠释,焦点问题研究中尚存较大分歧。

国内学者对焦点问题也有较多研究,相关的研究情况莫红霞、张学成(2001)和玄月(2002)已经做了综述。

但总的来看,国内在焦点问题上关注的较多的还是焦点本身的一些性质问题,如焦点到底是什么、焦点有哪

几种类型、表现形式如何等等。

用焦点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的还不是很多。

我们

所看到的材料中,用焦点理论来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论文有张伯江、方梅

(1996:

73-136),徐杰(2001),储泽祥(2001),董秀芳(2003),袁毓林(2002,2003),Pan(2003)等。

Pan认为“不”是焦点敏感算子,分析解释了类似“我不吃了木瓜”和“他不跑得快”等句子不合格的原因。

袁毓林从焦点和韵律的角度分析了“我要买他两斤羊肉涮火锅”中无指代词“他”的句法语义功能;

袁毓林还从焦点理论考察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

张伯江、方梅从焦点的角度解释汉语中动词宾语和动量成分、趋向成分的语序问题等。

二、焦点的概念

焦点,在物理学上指平行光线经透镜折射或曲面镜反射后的会聚点,在数学上指二次曲线的焦点,在社会上比喻问题的关键所在或争论的集中点。

现在焦点

多引申为人们对重大事件、国家政策、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等的关注集中点。

而语用概念上的焦点,是说话者在语句中特别强调的关键信息,语言学中借用这个概念来指与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句所表达的相关内容。

通过说话人的处理和表达,在

具体语境中,会有说话人想要强调的部分,即希望听话人注意的重点,也就是句子的焦点。

不同的语言研究者由于对焦点的理解不尽相同,因而对焦点的定义也

就有出入。

一种观点认为焦点是说话人最想要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例如徐杰和

李英哲(1993)、刘丹青和徐烈炯(1998)、温锁林(1998)、潘建华(2000)、张豫峰(2002);

另一种观点认为焦点是听话人接受的信息中的重点信息,如张黎(1987)、方经民(1994)刘鑫民(1995)、陈昌来(2000)。

黄瓒辉在文章中提到,Halliday指出焦点反映新信息;

Rochment也认为“句子当中与给定话语语境中新信息相当的那一部分”就是句子的焦点。

从信息结构角度来看,句子所传递的信息可以分为新信息和旧信息,旧信息是已知信息,新信息就是未知信息。

从认知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新信息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具有更大的交际信息,所以更容易成为句子的焦点。

句子的焦点是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产生的,体现于言语中,所以焦点在本质上是一个话语功能的概念,隶属于语用的

范畴。

如:

1、小李来了。

2、来的人是小李。

3、小李是大学生。

句子中1中“小李”是旧信息,而“来了”既是新信息,也是句子的焦点;

而句子2中“来的人”变为旧信息,“小李”则成了新信息,和句子的焦点;

例3中,“小李”又变为旧信息,“大学生”是新信息,也是句子的焦点。

从例句来

看,拥有足够的旧信息是获得新信息的基础,同时,旧信息和新信息不是一成

不变的,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同样,焦点也是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句子的新信息,但也有可能不是,随着语境和新旧信息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

4、问:

谁是厂长?

答:

他是厂长。

在此例句的问句中,“谁”是新信息,“厂长”是旧信息,但是后者才是话语的焦点,同样在答句中,“他”是新信息,“厂长”是旧信息,后者是话语的焦点。

三、焦点的性质

焦点的性质,具体来说,是指焦点本身,以及焦点结构对语言事实的解释到底是语义的还是语用的。

焦点是跟信息的包装和传递有关的一个概念,而信息的

传递与语境是密切相关的。

交际双方的共知语境决定了信息传递中信息的包装形式。

正因为如此,焦点和前提的确定是和语境相关的(contextuallyralated),也就是语用的。

那么,焦点结构对于语义解释的作用到底是语义的还是语用的呢?

Partee(1999)提到,虽然一般认为焦点能够影响语义解释的语用方面,但到

底焦点结构是有着直接的语义解释,还是只有语用影响,这是一个存在着许多疑惑的问题,形式语义学对焦点问题的处理有两个极端,或者完全把焦点放在句法语义性质来考察,或者完全去掉焦点的语法性质,把它看作纯语用的东西。

布格拉学派则采用将语义和语用统一在一起的观点,认为存在一个语义-语用界面。

他们提出主位-述位结构总是被认为是语言学意义的一个方面,不管它是否影响真值条件。

Partee则认为焦点的语义语用性质在某些情况下是在难以判断。

四、焦点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焦点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提出这一分类的有张黎(1987)、方经民(1994)、方梅(1995)。

(本文做重点分析)

(二)、无标记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提出这一分类的有陈昌来(2000)、刘

顺(2003)、董方秀(2003)等。

(三)、结构性标点和语气性标点,提出这一分类的是范开泰和张亚军(2002)。

(四)、静态焦点和动态焦点,提出这一分类的是范晓、张豫峰(2003)。

(五)、绝对信息焦点和相对信息焦点、提出这一分类的是刘鑫民(1995)。

自然焦点被称作为常规焦点、句尾焦点、无标记焦点等等,因为这个通常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这类焦点往往是句子的自然重音所在,不因成分之间的互相对比而显现。

(2)、a.我们打扫了教室。

b.我们把教室打扫了。

例句中a中,教室位于句子的末尾,因此句尾焦点是“教室”;

同样,例句b

中,打扫位于句子的末尾,所以句尾焦点是“打扫”。

(值得注意的是,“把”字句强调的是后面的动作而不是前置的成分,因此也是符合句尾标点规则。

c.他二十年来一直住在上海。

d.他在上海一直住了二十年。

例句c中,上海位于整个句子的末尾,因此句尾标点是“上海”;

同样,例句d中,时间状语二十年位于句子的末尾,因此句尾标点是“二十年”。

A:

省略非焦点成分:

1谁去教室?

一一我!

(去教室)

2你认识小李吗?

一一(我)认识。

3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花朵?

——(我喜欢)红色。

(的花朵)

4你哪天去上海?

一一(我)后天。

(去上海)

例1中,谁去教室,问的是主语即是“谁”,而回答即把非焦点成分省略后,只保留主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是切实可行的;

例2中,把非焦点成分省略后,只保留谓语“认识”;

例3中,把非焦点成分省略后,保留的是定语“红色”;

同样例4中,把非焦点成分省略后,保留的是时间状语“明天”。

从这四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非焦点成分的省略可以省略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我们只需要对所提问的成分做出回答即可。

B:

调整有关的成分语序

a.非焦点成分的前移(主述宾式——把字句、被字句、主谓谓语句等)

他拿走了你的笔记他把你的笔记拿走了。

(把字句)

你的笔记被他拿走了。

(被字句)

你的笔记他拿走了。

(主谓谓语句)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拿走了”是该句子的焦点成分,把焦点成分前移了以后则成了他“拿走了”你的笔记,焦点成分若是没有前移的话,有多种表达方式,即把字句、被字句、主谓谓语句都可以改写成主述宾句。

b.焦点成分的后移

小王的父亲死了。

(小王死了父亲)

例句中,括号里是正常的语序,括号前则是焦点成分前移了,根据句尾焦点的划分可以看出原本“父亲”才是焦点成分,而焦点成分前移了以后,有表强调的作用,而“父亲”作为焦点成分则说明了,小王死的是父亲,而不是其他亲人。

对比焦点又称有标记焦点,是话人在言语中出于对比目的需要特意标明的强调信息(强调重音之所在)。

与自然焦点不同的是,句子里的每个成分都有可能成为对比焦点,它取决于说话人的表达意图。

对比焦点又分为显性对比和隐形对比。

A.显性对比(两个对比项都出现)

1.我看过这部电视剧,他也看过。

2.我见过这种动物,但没摸过。

3.我西藏去过,海南也去过。

在这三个例句中,都是对比焦点中的显性对比,很明显每句话里面都有两个对比项。

例1中是“我”和“他”进行对比;

例2中我“见过”和“没摸过”形成对比;

例3中虽然都是表示去过某个地方,但是去的地方又形成了一组对比。

B.隐形对比(只出现一个对比项)如:

1•我们背着书包在跑步。

我们背着书包在跑步。

我们背着书包在跑步.。

2.我没有借钱给他

在例1中,一句相同的话,因为对比项不同可以表达多个意思,第一句的对比项是“我们”,说明了是“我们”背着书包在跑步而不是“别人”,第二句的对比项是“背着”,说明了我们是“背着”书包在跑步而不是“拿着”,第三句的对比项是“书包”,说明了我们是背着“书包”在跑步而不是“手提袋”,最后一一句的对比项是“跑步”,同样也说明了我们是背着书包在“跑步”而不是“散步”;

同样的例2中,对比项是“他”,即我是没有借钱给“他”而不是给“别人”。

平时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到底哪部分才是对比项。

四、焦点的显现手段

焦点的显现手段有两个,一是语音表现手段(强调重音);

二是词汇表现手段(焦点标记词)

(一)、语音表现手段

在口语当中,语调重音是凸显焦点最重要和最简便的手段,句子中重音最突出的部分往往就是焦点的所在。

重音是焦点的表现手段,分为对比重音和普通重音,一般来说,对比重音是对比焦点,但是普通重音与焦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并不是焦点成分中的所有句法项都会重读。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会重读焦点域内的全部词项,而只将重音落在其中的几个甚至一个词项上。

所以当整个句子都

是焦点或句子内部不止一个句法单位来表现焦点时,最终将获得焦点重音的往往只是焦点域中的某个词项。

1.发生了什么事?

2.我家的狗不见了。

上例中,“我家的狗不见了”是一个句焦点,它的重音可以有两种表现:

一是无重音,整个句子没有特殊的强调重音;

二是把重音放在谓语“不见了”上面。

1、普通重音

重音是焦点的表现手段之一。

普通重音表现的是自然焦点,因为自然焦点一般居于句子的末尾,符合普通重音的“尾重原则”。

1.他走了。

2.他是清华的学生。

3.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4.他的话讲得很有道理。

5.他什么事都没有做。

在这些例句中,句1和句4都是句尾焦点,也是普通重音,例2他是清华的大学生,用重音来表示是“清华”而不是其他大学的学生;

例3中重音标在“努力”上,强调的是修饰谓语的状语部分,是要“努力”去学而不是其他。

2、对比重音

对比重音表现对比焦点,对比重音与对比焦点一一对应,即是对比的部分。

如果有明显的对比项出现,那么对比项上都会出现对比重音。

1.老王昨天,不是前天,钱包被偷了。

2.小李昨天在学校参加了一场辩论赛.,不是演讲比赛。

3.谁在读英语?

我在读英语。

你在读什么?

我在读英语.。

你在干什么?

我在读英语

从以上例子来看,有对比才有突出的内容,例1对比的是时间状语,是“昨天”而不是“前天”;

例2中对比的是小王参加的内容即宾语,强调小李参加的是一场“辩论赛”而不是“演讲比赛”;

例3更清楚,相同的回答有因为焦点不同,回答就不同,表达的意思自然不同。

(二)、词汇表现手段

词汇表现手段是焦点标记词另外一种表现手段,也称焦点标记词,关于焦点标记词,通常焦点标记词有“是”、“连”、“偏偏”等作为焦点标记词“是”的出现位置取决于整个句子语义表达的重点,它附着于句中某一成分之前,表明它后边的成分是句子表达的重心。

如果从句法上来分析,它与其它词语之间并非句法上的组合关系,不能从句法结构规则方面对它的功能作出解释,它的出现与否取决于整个句子的语用安排。

1.是我们明天在学校用新电脑给学生们上课。

(用于回答“哪些人”)

2.我们是明天在学校用新电脑给学生们上课。

(用于回答“哪天”)

3.我们明天是在学校用新电脑给学生们上课。

(用于回答“在哪个地方”)

4.我们明天在学校是用新电脑.给学生们上课。

(用于回答“用哪种工具”)

5.我们明天在学校用新电脑是给学生们.上课。

(用于回答“给谁”)

在汉语中,我们如果要特别强调某个句子成分的话,就可以把焦点标记词“是”加在它前面。

如上例中,例1强调“我们”,例2强调“明天”,例3强调“在学校”,例4强调“用新电脑”,例5强调“给学生们”。

焦点标记词“是”与其他词语之间并非句法上的组合关系,不能从句法结构规则方面对它的功能作出解释,它的作用体现在语用上,它表示了其后成分的焦点身份。

而且它不充当任何句法成分,它的出现与否对句子结构的合法性没有影响。

如例1中,去掉“是”,

“我们明天在学校用新电脑给学生们上课”,这句话完全符合句法规则。

女口:

甲:

都开学了,他怎么还在家住着?

乙:

他是没考上。

可是我记得他考上了。

例句中,前面回答他是没考上中的“是”是焦点标记词,焦点标记词本身不重读,而标记词后面的成分重读,强调他是“没考上”;

后面回答他是没考上中的“是”只是一个表示强调的词。

1.连小王都考及格了,何况你。

2.连小王都考及格了,但是你却没及格。

3.他连星期天也不休息。

4.连他星期天也不休息。

两个例子中,都是把“你”和“小王”作比较。

例1中你及格是应该的,没有疑问的,因为最不可能及格的小王都及格了;

而例2中最不可能及格的小王都及格了,你却没有及格,是多么的不应该。

例3中的焦点是“星期天”,说明他连星期天都不休息,更何况其他时间;

例4中的焦点是“他”,也就说明了,连他星期天都不休息,更何况是其他的人了。

综合起来,我们的观点是:

“连”字后面的成分是对比焦点,是对比项里的

极端个体,但是句子还可以有其他的焦点。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不一定只有一个焦点,可以有双重或多重焦点。

1.谁也没有想到,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连花也招了劫,说种花看花等等都是资产阶级的老爷小姐们干的,无产阶级是抓革命促生产,哪有闲情去看花呢?

2.每年春节,我不止感到饭菜、水果的味道,不似童年,连鞭炮的声音也不像童年可爱了。

例句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句子里除了“花”、“鞭炮的声音”以外,“连”字后面的成分,也能成为句子的关注焦点,因为从信息结构看,他们是新信息,是对前面的解释。

能够吸引听话人或读者的注意力。

1.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

2.我偏偏来的不是时候。

3.我来的偏偏不是时候。

这是有焦点标记词“偏偏”构成的,“偏偏”后面是对比焦点,例1中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而别人来的正是时候,例2中,我偏偏“来”的不是时候,强调的是那个动作,例3中,我偏偏来的不是“时候”,强调的是那个时辰,细细看来,还是有些不同的。

参考文献

[1]黄瓒辉:

《焦点、焦点结构以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现代汉语》,2003年第4期

[2]方梅:

《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3]束益琴:

《现代汉语及其表现手段》,2008年6月论文

[4]胡德明《“连”字成分的焦点及相关问题》,《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