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123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docx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

自由与解放:

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由与解放:

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

   自由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政治的理想目标。

人的生存结构决定了“人是生而自由的”①,人的主体性及其所具有的自我完善化的认知能力和实论文联盟http:

//践能力,使人不仅把“自由”看作是人的“天性”和至高价值,而且也成为社会政治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准绳和权利规则的基础。

然而,人“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②,天性自由的人在现实社会始终处在“困境”之中,走出困境,实现解放成为人的奋斗历程。

自由—困境—解放构成了政治哲学的基本逻辑链条。

在西方,这一问题的起根发苗是柏拉图的“囚徒解放”理论。

古代社会理想的公民自由成为柏拉图所设想的古代政治共同体的追求目标,然而现实中,人们被置于“囚徒困境”中。

“囚徒困境”成为解放的障碍,既蕴含着对解放本质的理解,也揭示了解放的前提条件、基本诉求和内在程序。

“囚徒困境”根源于自然束缚——洞穴和锁链、人的自我束缚——灵魂不能转向和政治束缚——无知群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虚假荣誉,由此,柏拉图提出了囚徒个人解放和囚徒群体解放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前者的核心是囚徒成为哲人的问题,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后者是哲人重返洞内去拯救其他囚徒,主要是政治自由问题。

柏拉图也探索了解放的可能性问题,提出了解放的理想性和相对性的观点。

柏拉图也提出了通过精英“归真”的自我解放和通过“启蒙”的社会解放这两种途径、两种境界和两种后果,试图实现两者的“至善”的统一。

  从西方政治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柏拉图囚徒解放学说确定了后来西方政治哲学特别是解放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流思想路线,特别在自由理念、解放理论的生发点和实践解决方案上提供了营养要素。

寻求精神迷途与政治迷途的归真与超越,在困境的人生、破碎的政治社会与人的自由之间架构桥梁,构成了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

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根本区别的观点,使其“政治哲学”更倾向于实践性,“不过其政治著作中常常采用辩证论方法……这一点与柏拉图的对话录不说是形似也颇为神似。

  (注:

[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李天然等译:

《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126页。

)在《国家篇》和《法律篇》中,西塞罗运用对话形式,强调政治生活的意义,“在人的本质中寻求正义本质的解释,”③参见,[古罗马]西塞罗著,沈叔平等译:

《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7、158页。

)并诉诸于“自然的最高的理性”③。

奥古斯丁的历史哲学和阿尔法拉比哲学所确定的信仰获救道路,洛克等人的民主道路,卢梭的人民主权道路,康德的启蒙道路,黑格尔的国家整合道路,马克思的阶级革命道路,密尔的功利主义道路,罗尔斯的正义道路,在柏拉图的解放理论中都有思想萌芽。

总而言之,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意志主义等政治理念,无论对自由的现实主义理解还是理想主义理解,都能在柏拉图的解放理论中找到根基。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古典思想的过程中,使时代精神萎弱、迷惘,张弛于外在性的世界中。

开放社会的主张和集权乌托邦主义尽管对立,却不约而同地攻击柏拉图思想。

这些情况说明柏拉图政治哲学对当代具有“活”的精神意义。

  

  一、作为理论预设的“囚徒困境”

  

  柏拉图相信“逻各斯”的力量,凭借“哲学言辞”来支撑和论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与必然性。

从思想逻辑上看,为了解决希腊古典社会的政治选择问题,柏拉图提出了“正义城邦”概念,并把它作为社会的价值诉求和理想目标。

这导致了柏拉图在理论上预设“囚徒困境”这一前提,因此才有了人的解放和建构正义城邦的问题。

  “囚徒困境”把世界二分化,分为“洞内”和“洞外”、现实与理想。

柏拉图坚持,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囚徒困境具有必然性、普遍性、永恒性和不可解除性;但对少数人来说,他肯定其获得解放的偶然性、特殊性、暂时性和可能性。

许多学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这种区分,把“洞内”与“洞外”理解为感性世界、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本质世界的区分;有的学者从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的角度来理解,把“洞内”与“洞外”理解为诉求利益的狭隘的政治社会与追求智慧的超越性的哲学世界。

事实上,柏拉图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区分是复杂的,不仅仅包含一种内容,主要是运用矛盾方法,在非至善性世界与至善性世界这一基本区分的前提下,来阐释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和联系的,把它们理解为封闭世界与开放世界、无知与有知、未受教育的与受过教育的、自在的束缚与自为的解放、虚幻的感觉世界与真实的理性世界、追求世俗愉快的政治社会与追求理想生活和精神愉悦的哲学世界、堕落的灵魂与回归到本真状态的灵魂的对立。

这种区分也还隐含着这样一种对立:

由多数并未真正解放的俗众所构成的政治社会与由少数真正解放的精英所构成的自由个体之间的对立。

  “囚徒困境”设定了人的现存的“囚徒状态”

  ——洞穴中被锁链牢牢地捆绑着。

柏拉图给这种状态作了二重设置:

一重是洞穴环境,另一重是捆绑状态。

就“洞穴环境”而言,“洞穴”尽管是一种限制的境域,但它不是绝对的束缚,其中存在着火光、自由行动的有限空间、太阳从洞口的投射和通向外部的坡道,是相对自由的环境。

尽管柏拉图没有明晰这一困境由何而来,怎样而成,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灵魂堕落和人类降生以后就与生俱来上肯定这一困境的存在;从作为逻辑前提的事实存在上理解。

因此,柏拉图提出了人的限制及其永恒性问题、人的超越和实现一种新的公民社会的问题。

柏拉图对人能否超越洞穴困境始终犹豫不决,怀疑人能普遍性地超越囚徒困境。

可以看出,柏拉图把洞穴困境的克服理解为人类彻底解放的最终条件,当然它不是唯一障碍和首要障碍。

就“捆绑状态”来说,由于捆绑,囚徒完全被放置在绝对的不自由状态中,它是人类解放的首要障碍。

因此,捆绑与洞穴是人类不自由状态的两个制约因素:

捆绑造成了绝对的不自由,洞穴隔离了绝对自由,要实现绝对自由,首先必须对囚徒松绑,但松绑只是实现绝对自由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最终条件,只有走出洞穴,囚徒才能最终彻底解放。

松绑了的囚徒可以在洞内建构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但他们只有在洞外才能建构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

  “囚徒困境”旨在阐释人的彻底解放问题,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和创造性构想具有不朽的价值。

后来的西方政治哲学始终在理想、信仰与现实、理性之间摆渡。

中世纪的政治哲学继承了柏拉图关于世界的二元划分理论,提出了“尘世之城”与“上帝之城”的区别和信仰救赎的解放道路。

近代政治哲学把上述问题转化为“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二阶段的过程性问题,提出了通过理性启蒙的解放道路。

现代哲学一般都在消解信仰,无限地夸大人的主体性,不承认人的“囚徒困境”,特别是反本质主义的哲学,坚持现实的合理性、合法性与自由性,反对理想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的二分法,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和能够实现幸福,把期望和理想贬损为仅具有画饼充饥功能的事物。

不过,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人类的境况也并不那么充满自由和幸福,反而使人的精神处在极度的紊乱与紧张中,缺失了宁静与悠远。

这启示我们:

既不要忽视和轻易地消解理想,也不要妄言人的解放。

  转贴于论文联盟http:

//

  二、不自由状态的基本特征

  

  在柏拉图那里,囚徒状论文联盟http:

//态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柏拉图说:

“让我们把受过教育和缺乏教育的人的本质比做下述情形”

  ②③④⑤《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0、511、511、511、510页。

),紧接着,柏拉图就把人们带到了想象的洞穴场景中,描述了一群面壁而坐、被锁链牢牢地禁锢、不能有任何视域转变、把墙壁上的投影误为真实的囚徒。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在这一描述中的五个核心要素:

第一,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因为这关系到囚徒们之间的沟通、心理认同和正义城邦建构等问题;第二,囚徒背对光源,这是发生错误认识的前提条件;第三,被锁链禁锢着,这意味着囚徒不是自由之身;第四,不发生视域、音源的转变,这说明囚徒的感性观念都直接来自墙壁上的投影和回声;第五,囚徒把投影误认为真实,这是柏拉图的基本结论。

  柏拉图通过这五个要素揭示了囚徒的不自由状态的基本特征:

  首先,这种不自由状态是一种外在的强制锁定状态,是人与生俱来的。

柏拉图说:

“如果他们的脖子一辈子都动不了,那么他们怎能够看到别的东西呢?

”②柏拉图在这里设定了一个类如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假设——人们一开始就被锁定的无知状态。

  其次,这一强制锁定状态使囚徒几乎没有任何身体自由。

柏拉图借助于囚徒的脖子——人体视域转向的枢纽的“一辈子都不能动了”③,来说明不自由的程度。

从柏拉图的整个解放理论来看,柏拉图并不否认可以通过一定的引导机制,使人实现相对自由的可能性,因为柏拉图并不否认在既定的现实政治体制上建立正义城邦的可能性。

但柏拉图否认,除非“某一天突然有什么事发生”④,完全的绝对的自由就变为现实。

  再次,柏拉图认定这一状态是人在认识上的谬误状态。

柏拉图在构建这一比喻时,已经预设了“囚徒”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囚徒们没有任何理性知识,顶多只有源于墙壁上的幻影的刺激而形成的谬误的感性观念。

柏拉图明确地告诉我们,囚徒们看到的是幻影,而不是真实的事物;尽管囚徒们把幻影误以为真,其实他们完全错了。

柏拉图在这里暗示,谬误状态、不自由状态、灵魂不能发生转向与不能直接面对感性事物有着本质的关联。

  最后,柏拉图并不认定囚徒状态是独立的个人问题。

柏拉图一开始就告诉我们:

“一些人从小就住在洞里,但他们的脖子和腿脚都捆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扭过头来,只能向前看着洞穴的后壁”⑤,柏拉图说是“一些人”而没有说是一个人,也没有说是“两个人”,这与现代版的“囚徒困境”有着本质的区别。

  柏拉图关于囚徒状态的描述是放置在知识内容中来规定的,柏拉图预先设置了知识的正误标准,由此才决断囚徒的感性观念的谬误性,由此建构了囚徒与无知的关联、自由与知识的关联。

这两种关联的建立更充分地揭示了人类解放的实际过程和后果问题,揭示了“知识人”和无知者在解放问题上的不同。

对囚徒状态的遮蔽性,后来的西方政治哲学有不同的理解。

绝大对数学者从“至善”的角度,提出了囚徒状态恰恰有“弊”,灵魂的转向是人认知真理过程中从“遮蔽”走向“无蔽”的转折机制。

中世纪的原罪学说强调知识对道德的遮蔽性,不过经院学者对此有所缓解,承认理性的一定意义。

托马斯就承认“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近代启蒙学者肯定“自然人”的遮蔽性,他们都强调“理性”的解放功能。

海德格尔从囚徒认知真理而获得解放的连续性维度来理解柏拉图的“囚徒状态”,认为囚徒状态的基本特征是“无蔽”(注:

参见海德格尔:

《论真理的本质》第一部分第四节,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

  此外,柏拉图对群体错误意识在人的解放中的负作用的思考是深刻的,提出了解放的心理博弈游戏。

这种游戏分为三种情况:

一个人的情况,个人只要拥有知识,就能够走向自由。

如果是两个人,一个人解放了,另一个人没解放,已解放的个人来拯救被束缚的囚徒,那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

由于柏拉图没有设计这种情况,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从柏拉图所设计的一群人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感到,在两个人的情形下起码不会发生囚徒们因思想交流而使错误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的问题。

第三,是一群人的情况,拥有虚假观念的“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难道不认为他们会断定自己所看到的阴影就是真实的物体吗?

必然如此。

”③④⑤⑥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1、511、511、511、512页。

)柏拉图看到了群体心理互动效应,这种互动强化了谬误观念,使其具有了“合法性”和“正确性”,进而为囚徒们认可囚徒状态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支撑,从而有了拒绝解放的“强力意志”。

事实上,在人的解放中,错误的思想意识、群体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