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121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

《《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纪泰山铭》李隆基.docx

《纪泰山铭》李隆基

《纪泰山铭》李隆基

儒教影响中的祭天传统——唐玄宗《纪泰山铭》解读杨万江(2007、5、7)引言《纪泰山铭》是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所作的铭文。

其后刻于泰山岱顶大观峰崖壁上,至今留存①。

文章也载于史书《旧唐书卷二十三·志第三·礼仪三》。

鉴于该文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政治的许多基本观念,所以,我在这里对这篇非常著名的铭文作一解读,以呈现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大致面貌。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倡导一种皇权思想,而是透过对古代典型政治文献——特别是古代实际政治生活中皇帝本人的思想表达——来了解古代政治文化传统中的基本思想,并发现和展望迈向现代性的内在思想基础。

铭文解读 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心之浩荡,若涉大川。

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宰相庶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暢,岁云嘉熟,人用大和。

百辟佥谋,唱余封禅,谓孝莫大于严父,礼莫盛于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

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詟九宇。

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岱宗,顺也。

铭文开头说:

“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

这看起来好象是谦词,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谦词是把自己的实际表现与自己作为帝王的角色要求进行比较,认为或者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好。

唐玄宗是否真的做得不好,这里不多讨论,我们感兴趣的是古代社会中的制度和政治文化对帝王这一角色到底有什么要求。

从开头第一句看,大概是:

1、要有道德(“顾惟不德”);2、追求和奉行“至道”(“懵于至道”);3、有责任(“任夫难任,安夫难安”)。

那么,什么是他应当有的道德?

他追求和奉行什么样的“至道”?

他有什么样的责任呢?

我们在后面可以看到这篇铭文能够透出什么样的消息来。

铭文这一段接着谈到“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宰相庶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暢,岁云嘉熟,人用大和。

”意思是:

虽然我自己认为自己很不够,但因为有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而且,宰相百官很能干,他们交相建设帝王的政治(“交修皇极”),做到了“四海会同,五典敷暢,岁云嘉熟,人用大和”。

再加上百王谋说我来封禅(“百辟佥谋,唱余封禅”),说“孝莫大于严父,礼莫盛于告天”。

看来真是“天符既至,人望既积”,他们不停地坚持请求(“固请不已”),我怎么推辞都不行(“固辞不获”)。

这样的话,我就斗胆与两三个大臣一起考察了《虞典》,分析了汉制,很声张地扩大皇家军队的威严,使九州震惊畏惧(“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詟九宇。

”)。

然后,“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地“以至岱宗”。

这样看来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顺也”)。

 《尔雅》曰:

“泰山为东岳。

”《周官》曰:

“兗州之镇山。

”实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

自昔王者受命易姓,于是乎启天地,荐成功,序图录,纪氏号。

朕统承先王,兹率厥典,实欲报玄天之眷命,为苍生而祈福,岂敢高祝千古,自比九皇哉!

故设坛场于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于山上,冀一献之通神。

斯亦因高崇天,就广增地之义也。

铭文引述《尔雅》和《周官》对“泰山”的介绍后说:

“实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

”这是泰山被称为“岱宗”的一个解释。

这个解释是一个关于泰山在其文化意义之地位的说法。

自然界中的山,因其文化而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当然有一个非常漫长的传统。

在学理上讲,这个说词还不是太通。

至少,说“实万物之始,故称岱焉”这可以,但泰山如何与“万物之始”联系上了,还没有什么道理讲出来。

泰山是上古以降君王祭天封禅,与上天之神交通的地方。

假如说泰山是与作为“万物之始”的神性上天的沟通之山,从而具有非同寻常的“圣山”之意义,那倒是很确切的。

说“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这是一个文化地位的认定,这是有道理的。

铭文接着在泰山之作为“岱宗”的意义上,转入了政治天命观下的一个追溯和自己封禅之意义的表示。

这很重要,因为你是否有资格来封禅,为着什么来封禅,你得讲清楚。

铭文说到:

“自昔王者受命易姓,于是乎启天地,荐成功,序图录,纪氏号。

”这是儒家传统中非常标准的关于君王权力受命的合法性基础表述。

什么叫做“王者受命易姓”?

就是说,君王受政治天命,改变了政权。

这里的“易姓”就是指把天下从杨广的大隋政权改变成李姓的大唐政权。

这个改变被认为是一个李姓受政治天命而为的事情,因而是合法的。

所谓“自昔王者受命易姓”,就是说自从过去他的先祖“王者受命易姓”以来。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唐玄宗李隆基能够到泰山封禅,是因为他是皇帝,而他作为皇帝是继承其先祖权力而来的。

这个就是资格。

他说他的先祖“王者受命易姓”以来“于是乎启天地,荐成功,序图录,纪氏号。

”这是说一个政权建立后,整个地就形成了一种权力秩序。

所谓“启天地,荐成功,序图录,纪氏号”,是一种政治摆谱。

一个政权建立后,仿佛就是启动了一个天地之间的运转秩序,然后献告成功,按照图录的顺序,记下姓氏名号。

古代的权力地位,包括权力继承的顺序,那是有个章法有个“图录”的。

至少也得有个“家谱”。

那么,按照这个秩序,到他李隆基这里又怎么样呢?

铭文接着说:

“朕统承先王,兹率厥典,实欲报玄天之眷命,为苍生而祈福,岂敢高祝千古,自比九皇哉!

”意思是,他“统承先王,兹率厥典”地行使着帝王的权力,包括他来泰山封禅,实际上是想“报玄天之眷命,为苍生而祈福”。

这是一种报答玄天眷顾自己之天命的恩典,并为天下苍生祈福的动机。

他心里想的是,在权力承续的历史角度上,我算老几呀!

我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是我的功劳和资格有多么大才来封禅,我“岂敢高祝千古,自比九皇哉”!

我们看到,权力纵向的先王因素对古代帝王构成约束和不敢放肆。

所以,古代的大臣常常喜欢拿先王之道来压出轨的皇帝,这一招大概还是能见效的。

铭文在说了他泰山封禅的动机后,接着说到:

“故设坛场于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于山上,冀一献之通神。

斯亦因高崇天,就广增地之义也。

”这句话里面“躬封燎于山上,冀一献之通神”,表明封禅是一种冀望通过某种祭祀的贡献(“一献”)来沟通上天神的仪式。

而所谓“斯亦因高崇天,就广增地之义也”,那就很有意思了。

假如人在精神上“因高崇天”的话,那么就能够产生某种“就广增地之义”。

因为你在精神上有崇高的境界和视野,并能理解和依持神圣的天之道,那么,这就能够促进和增强你在地上生活中的道义力量,并展现宽广开阔的普遍性。

在古代政治上,它意味着天子权力宣示之于广阔“天下”的统治意义。

“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地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

到泰山封禅,就是天子之于天下的政治宣言。

铭文前两段,是讲他为什么要来泰山封禅和封禅的动机。

  乃仲冬庚寅,有事东岳,类于上帝,配我高祖。

在天之神,罔不毕降。

粤翌日,禅于社首,佑我圣考,祀于皇祇。

在地之神,罔不咸举。

暨壬辰,觐群后,上公进曰:

“天子膺天符,纳介福。

”群臣拜稽首,呼万岁。

庆合欢同,乃陈诫以德。

大浑协度,彝伦攸叙,三事百揆,时乃之功。

万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众宰,时乃之功。

一二兄弟,笃行孝友,锡类万国,时唯休哉!

我儒制礼,我史作乐,天地扰顺,时唯休哉!

蛮夷戎狄,重译来贡,累圣之化,朕何慕焉。

五灵百宝,日来月集,会昌之运,朕何惑焉。

凡今而后,儆乃在位,一王度,齐象法,权旧章,补缺政,存易简,去烦苛。

思立人极,乃见天则。

因为前面所述的原因,所以,“乃仲冬庚寅,有事东岳,类于上帝,配我高祖。

”什么叫做“类于上帝,配我高祖”?

这是儒家关于祭祀礼仪的经典文献中经常出现的说法。

比如,《礼记·郊特牲》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礼记·王制》说: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

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

”这不是说祖先就是上帝,而是说“类于上帝”,是打个比方。

上天神与祖先当然不是等同的,不是以人为天。

假如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话,那么,这个生生性就是可比方的。

在儒家文化的观念中,对人和万物之来源的追溯性思维,使人们在所谓“原始返终”的追求下由人从父母而生,父母从祖上而生,一直追溯下去,直到某种能够“自生”的终极性,也就是《礼记·礼器》中所谓“礼也者,反其所自生。

乐也者,乐其所自成。

”显然,这个思维一定会追溯到作为一种不再是“他生”而是“自生”“自成”的“上天”或“上帝”的本源观念中去。

所以,人生人的追溯逻辑是不够的。

宗教性观念的出现在儒家文化传统下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天(或上帝)与祖先,是个有区别有联系的观念。

人能够理解到的只是人生人或者父母交合而生子的经验。

所以,古代思想传统中也有天地交合而生人和万物的说法。

它与天生人或上帝生人的说法,在宗教意义上没有区别,但里面有一种人对万物生成之道理的一种理解。

在古代政治文化观念下,“类于上帝,配我高祖”的说法,是赞美自己祖先的说词。

人当然不可能真正具有上帝的能力和德性,但效法和追求象上天一样的德性,这却是政治的理想,“圣王”的理想。

铭文接着说:

“在天之神,罔不毕降。

粤翌日,禅于社首,佑我圣考,祀于皇祇。

在地之神,罔不咸举。

”这种话,当然只是一种宗教性的祁愿。

说天上的神没有不降临的,地上的神也没有不出来的。

它们来保佑皇父。

这大概是封禅中的宗教感觉和信念。

铭文继续叙写说:

壬辰日,朝见群臣,上公进言说“天子膺天符,纳介福。

”这里所谓“天子膺天符,纳介福”,是说天子受天的符命,获得了大福。

这个意思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一种思想。

比如《礼记·祭统》中讲“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

”为什么祭祀了就有福呢?

其实,这个道理是实在的。

按照《礼记·祭统》这个解释,“福”就是“备”,“备”就是“顺”或“顺绪”。

祭祀后人为什么能“顺”呢?

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慎终追远,民德厚望”。

一个人如果真正虔诚地祭祀上天和祖先,那么,他一定在自己的内心中尊重遵从天道性理,并有仁爱之心,合仁义之道。

既然他能够“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他当然就是“顺绪”的。

因为他面临的社会文化传统和制度恰恰是建立在被他所认同、尊重和遵从天道性理及其价值原则之上的;相反,一个缺乏对上天和祖先的尊重并在内心产生真诚的道德情感与价值立场的人,那么,他对他生活其中的环境和人生不可逃避的天道性理及其价值原则也就缺乏尊重,从而,他一定会在他生活中这样那样的问题上出现许多麻烦和困难。

这当然就不“顺”了。

看来,似乎有种“祭”则“顺”,“顺”则“备”,“备”则“福”的逻辑。

这多少是有道理的。

因为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的思想传统,现在天子祭了天,所以,有位上公大臣就说“天子膺天符,纳介福”。

然后“群臣拜稽首,呼万岁。

庆合欢同,乃陈诫以德。

大浑协度,彝伦攸叙,三事百揆,时乃之功。

万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众宰,时乃之功。

”这种政治效果真是令人感叹啊!

在一个以天道和天人关系为核心思想的政治社会秩序中,一个帝王的祭天封禅所显示和隐含的政治意义与精神意义,或许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完全理解的。

但能收到“庆合欢同,乃陈诫以德。

大浑协度,彝伦攸叙,三事百揆,时乃之功。

万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众宰,时乃之功。

”的效果,那并非是不可能的,也绝非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期待的。

道德和法律秩序被强调出来了(“陈诫以德”“彝伦攸叙”),人们相互之间更协和了(“庆合欢同”“大浑协度”),各种人等由其所依,并尽力建功(“万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众宰,时乃之功。

”)。

这简直就是在一个秩序的中枢神经上疏通了关节,并开始兴奋起来,而且全身活络。

所以,理解古代政治一定要充分地理解和认识这种礼仪的意义,特别是它背后所具有的精神和政治意义。

当然,如果有人认为这是瞎吹,那就不过是今天的人们不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传统,以今度古罢了。

你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什么反应,可不等于古人也是这样。

铭文接着说:

“一二兄弟,笃行孝友,锡类万国,时唯休哉!

我儒制礼,我史作乐,天地扰顺,时唯休哉!

”这两句仍然是延续前面祭天封禅后的政治效应讲。

大概只有帝王之家的“一二兄弟,笃行孝友”,才能“锡类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